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35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三千五百八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五百十八
卷之三千五百十九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五百十八  九眞


慎說文門聞也。从二立之門。上圜下

。注朝門

徐嶠顔眞黄庭 趙子

  張錦鮮于趙子

總叙事物紀原易繫。神農氏没。黄帝堯舜氏作。重門撃柝以待暴容蓋取諸豫。皇圖要紀曰。軒轅造門户然則門户之制。其在上棟

下宇之後乎。陳祥道禮書爾雅。柣于結謂之閾。棖謂之楔。樞謂之椳。樞達北方謂之落時。門持樞者。或達北檼以爲圖。落時謂之扈。樴謂之𢨪。在地

謂之臬。又曰。橛謂之闑。門棨。楣謂之梁。蓋界于門者楣也。亦曰柣。曰閾。中于門者聞也。亦曰闑曰橛。旁于門者楔也亦曰棖。所以開闔者樞也。亦曰

椳。樞上之横梁楣也樞達北棟落時也。月令曰。以修闔扇。爾雅曰。闔謂之扉。公羊曰。齒著于門闔。左氏曰。以枚數闔。越語曰。乃闔左闔。荀卿曰。子貢

觀於魯廟之北堂。復瞻九蓋。彼皆繼耶。蓋。即闔也。則扇也。闔也。扉也。其實一也。鄭氏釋月令。謂木曰闔。竹葦曰扇。蓋對而言之然也。禮。君入中門。

介拂闑。大夫中棖與闑之間。士介拂棖。賓入不中門。不履閾公事自閾西私事自閾東。蓋門以中爲貴。故君入中門。上介拂闑。大夫中棖與闑之聞








{{{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caption}}}{{{caption}}}









格子門。前門之遺也。與李誡法式内版門軟門大同而小異。上多刻鏤牙口華版壼門。蓋神佛堂殿。富貴之家㕔館亦用之。秦晉亦云。隔截其格

子爲門。所以隔内外也。非實硬版所爲。故云軟門。用材 造格子門之制有數等混。或素通混壓邊綫。或心過雙綫四混壓邊綫。或混内出邊綫

壓邊綫。或心内素平兩下破瓣壓邊綫。或心内平三過綫兩下破瓣壓邊綫。各攛尖其門高六尺。至一丈二尺。每間分作四扇。如稍間狹促者。只分

作二扇或擔額梁袱下用者。或分作六扇。用雙腰串造程上下。門高一尺心串下空廣五分。如門高。串内用心桂小則不用。下是促脚串。并障水版

每扇各隨其長。除程及兩頭。内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腰下一分安障水版。或分作二分。合心一串。已下雙串。内腰華版厚六分至一寸。程

四角入池槽。下是障水版。其名件廣厚。皆取門程每尺之高。積而爲法。四斜毬文格子上。採出條徑重格眼各攛尖。其條徑加素毬文之厚。每毬

文圓徑二寸。更加毬文二分程及子桱亦如之。上混出雙綫。或單綫混内破瓣。或麓口絞准此加减。 四直方格子門。高一尺。條徑廣一分。厚八釐

或三空一實材。或兩空一實材。或通混不出綫壓邊綫。或起心綫。混内破瓣壓邊綫各四入尖爲之。小口絞。 兩絞萬字格子。長材夾短材。徑廣一

分一釐。厚八釐。或通混。或出心綫壓邊綫。混内破瓣壓邊綫并四入尖合角。卯口絞一寸。材空九分至八。 兩絞艾葉底上材聚四龜嵌合子。艾

葉條徑廣八釐。厚六釐。龜背條徑廣一分一釐。至二釐厚四釐隨空加减約度 三絞格子艾葉間毬文并雜花子心出雙綫平絞或素不嵌龜背

條徑加其廣之厚。如嵌單龜背雙龜背嵌六瓣芙蓉合子出尖瓣合子底上材造者。比艾葉條徑。减其廣之厚。龜背條徑。或通混壓邊綫。心出單綫

或雙綫内破瓣壓邊綫混小面在上。以空寸均匀可用爲定法 兩明格子門。其腰華障水版格眼皆用兩重程厚更加二分一釐子程及條徑之

厚各减二釐。額頰地袱厚各加二分四釐。其格眼兩重外而者安定。其内者。上開池槽深五分下深二分。 程門高一尺廣三分。厚二分四釐至六

釐。腦串。腰串促脚串厚皆同程。程。謂之門扇框。子程廣一分二釐至一分四釐。厚一分至一分二釐。斜割角内破心混。向裏壓邊綫廣取門程厚

之一半。 腰華版是雙串之内或就版上雕華入池槽。或襯版外别安華版。各隨四周之廣。華版上壓難子。 障水版。長廣各隨其程。四周入池槽

正面用牙口。或直難子後。使結角羅文楅。小則更不用額長隨間之廣。廣八分。厚三分二釐。用雙卯下入柱心。内附柱立。頰長同程之餘。廣五分。厚

同額。卯在外。兩頰廣狹。先量攤壁扇數足。加减二分中只取一分爲心卯。地袱長厚同。額廣則同立頰廣五分至六分壁版上若長。不安格眼。只

用障水版同。其名件並依前法唯程厚减一二分。肘如門高一丈。即肘廣二寸。厚一寸四分。長加兩𨰭。㮇廣二寸。厚一寸五分。高一尺則廣厚各加

一分。减一如之。 凡造格子門。先量間之廣。上下高依除附柱内向裏分作四扇或六扇。大程及子程之内約量均攤在平版上。盡正樣或毬文。或

萬字。或艾葉單龜背。或雙龜背嵌艾葉芙蓉合子。先覷空寸均匀然後取其條徑廣厚。解割名件材料不等。隨意加减積而爲法。功限。格子門一

間。高一丈廣一丈。四扇雙腰串表通混方格眼。小口絞額限附柱程并子程障水版牙口立㮇手把壁版事件等物完備。相合成器。八十五功。解割

在外。 兩絞心過雙綫内破瓣壓邊綫小口四入尖全造。九十七功。 兩絞萬字心出綫破瓣長材夾斷材全造一百三十四功。方絞兩明出雙

綫破瓣全造。更加小口。六十五功 兩絞艾葉底上材或串勝或聚四龜背嵌合子金。二百四十三功。 三絞艾葉間毬文雜花子全造。一百五十

功。 三絞單龜雙龜背華版。三百四十七功

素版門制梓人遺制

{{{caption}}}








轉道門制{{{caption}}}







版門制營造大木法式

{{{caption}}}

{{{caption}}}















梓人遺制用材 造版門之制。高五尺。至二丈四尺。廣與高不過方停。謂門高一丈。則每扇之廣不過五尺。如减廣者不過五分之一。謂門扇合廣

五尺。如减廣者不過四尺。其名件廣厚。皆取門每尺之高。積而爲法。獨扇造者。高不過七尺低不過五尺門高一尺。桯廣八分厚四分。桯爲之門扇

稚。 肘板長視門高一尺。則廣一寸。厚三分。謂門高一丈。則肘版廣一丈。厚三寸。比副肘版長更加兩𨰭。尺丈不得依此加减。副肘版廣同上。厚

二分六釐。高一丈二尺。已上用副肘版。其餘小門子。隨版廣狹成造。 身口版長同前。廣厚隨副肘版合縫計數。令足一扇之廣如牙縫造者每縫

廣加五分有餘。 副長隨門扇之廣高一尺廣四分厚三分四釐。約度加减。三福至一十三福止。 額門高一尺。廣一寸六分厚四分。長隨門扇兩

頰之外。如額長一尺則頰外引出一寸至一寸二分。 立頰加肘版之長。廣八分。厚同額廣。則减額之一半。地袱亦曰門限。長同額廣厚同頰。若

斷切不用。長地袱兩頰之下。安短限下入立柣木之内。 立楣長厚與立頰同。廣則加立頰之廣門高一尺則廣加立頰一分之廣。割角混向裏

腦楣廣厚。與立楣同。長則與門額齊。腦楣立楣减立頰之厚。不得加其立頻。 鷄栖木又云管樞長厚同額廣六分。如門高一丈以上。𨰭眼内用鐵

釧。小則不用。門簪高與楣同。或高方廣四分。内栓鷄栖木兩楣之内分爲四分。兩璧各留半分。合心安簪二枚。如安四枚者。兩簪合心内再分爲三

分。更安簪一枚。 門砧門高一尺。長二寸二分。廣取長之一半。厚八分。地袱木口外各留二分。餘並挑肩破瓣。殺向外砧之廣。限後順合心向裏鑿

臼窩伏兔廣厚同福。其手栓廣同福。厚則减廣之一半。 凡版門制度。内高一丈以上。所用關榼鎖柱。柱門拐上𨰭上安鐵鐧子。難栖木眼内安

鐵釧子下𨰭安鐵銿子。内鐵鏵臼用石地袱。門砧鐵鵝臺。小門子不用如斷切立柣卧柣。或用石地袱。雜硬木植其地柣版隨立。柣門之廣如一丈

已下。只用伏兔手栓。其無楣門子。隨材用之。如是城門寨門院門。宜加其厚。其餘小門子隨意加减。 功限 獨扇版門一座。額頰限楣伏兔手栓

砧完備全。高五尺。三功二分。高五尺五寸。三功八分。高六尺。四功五分。高六尺五寸。五功 高七尺。六功六分。 解割在外。 雙扇順門

額頰限媚鷄栖木手栓兩砧并簪完備。皆全造者高五尺。六功三分。高六尺。七功八分 高七尺。九功二分。 高八尺。二十一功五分。 高九

尺。一十六功 高一丈。一十九功三分。 高一丈一尺。二十三功。 高一丈二十九功八分。 高一丈三尺。三十五功。 高一丈四尺。四十一功。

高一丈五尺。五十二功。 高一丈六尺。五十八功。 高一丈七尺。六十五功。 高一丈八尺。七十二功。 高一丈九尺。八十二功。 高二丈。九十二

功。 高二丈一尺。一百二十功。高二丈二尺。一百四十功。高二丈三尺。一百五十功 高二丈四尺。一百六十功。 如是轉道破混攛尖夾額

華版細造。更加素版門倍功。

周五門周禮注。王有五門。皋雉庫應路路門一曰畢門皋門。 詩大雅綿篇。迺立皋門。皋門有伉。注王之郭門曰皋門。一云

諸侯宫外門曰皋門。明堂位注。皋之言高也。陳氏曰。十者始事之辭。用官有皋舞。五門始於此。故曰皋陳祥道禮書左傳曰。魯人之皋。杜氏曰。皋。緩

也。皋鼓皋舞。皆以皋爲緩。則門之逺者謂之皋。宜矣毛氏以皋門爲郭門非也。 雉門。周禮秋官朝士主五門。雉門爲中門。閽人幾其出入。 天官

閽人掌王宫之中門之禁注中門於外内爲中也。若今宫闕門。鄭司農曰王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路門一曰

畢門。玄謂雉門。三門也春秋傳曰。雉門灾及兩觀。疏曰。中門於外内爲中者。言雉門外有皋庫。内有應路也。魯有三門。雉門有兩觀爲中門。則天子

五門。雉門亦爲中門。有兩觀耳。冬官匠人疏門阿之制五雉。謂高五丈。禮記明堂位。雉門天子應門。正義言魯之雉門制。似天子應門。公羊傳定公

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其言雉門及兩觀災何兩觀微也。何休注。雉門兩觀皆天子之制門爲其主。觀爲其飾故微也。陳祥道禮書春秋

書新作雉門及兩觀公羊傳曰五版爲堵五堵爲雉。蓋城雉之制在是也。何休曰。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内闕一觀。然天子外闕於經無見。魏鶴山梁

陽雜抄周禮達窮民。鄭氏曰。五門。雉門爲中門設兩觀。與今之宫門周。閽人幾出入者。窮民蓋不得入也。庫門。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獻命庫門

之外。戒百官也。太廟之命。戒百姓也注。王自澤宫而還。以誓命重相中勑也。庫門在雉門之外。入庫門。則至廟門外矣周禮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

右社稷。左宗廟注。庫門外。雉門内之左右陳祥道禮書曲禮曰。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天文東璧爲文府。西奎爲武庫。漢書於府言財物之府。於庫言

武庫。則庫門兵庫在焉。應門。詩大雅綿篇。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注。王之正門曰應門。書康王之誥。王出在應門之内注。出畢門立應門自之中庭。

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鄭氏曰。周禮五門。一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路門一曰畢門。外

朝在路門外則應門之内。蓋内朝所在也。周禮冬官正門謂之應門二徹之内八尺。參箇二丈四尺。考工記。匠人注。以其應門内路門外有正朝臣

入應門至朝處。君臣正治之所故謂北門爲應門。禮記明堂位 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注。正門謂之應門二伯帥諸侯而入。牧居外而糾察

之。正義明堂更無重門非路門外之應門。爾雅正門謂之應門李巡云宫中南嚮大門。應門也。應當也。當朝正門。宫内有路寢。故應門之内有路門

明堂無路寢。故無路門及以外諸門。但有應門耳禮記玉藻。朝辨色始入注群臣也。入。入應門也辨正也。陳祥道禮書應門發政以應物也。明堂位南

門之外亦曰應門蓋明堂之南門猶路門。故南門之外門亦謂之應門周書作洛篇。應門庫臺元間。 嘗麥篇。王陟陛在東序。乃北向繇書于内楹

之門。東漢書明帝永平八年詔曰。昔應門失守。關睢刺世注春秋說題辭曰。人主不正應門失守。故歌關睢以感之宋均注曰。應門聽政之處。薛君

韓詩章句曰。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撃柝鼓人上堂。退反宴處。體安志明。今内傾于色。賢人見其萌。故咏關睢說淑女正之儀以

刺時。中門守禁。奇服不入。嚴内治也。應門撃柝。鼓人上堂。正燕處也。文選張景陽七命。應門八襲。旋臺九重。 路門又曰虎門周禮天官閽人䟽。路

門一曰畢門。注。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爲名。言畢門者。從外而入路門爲終畢。 又路門不容乘車之五箇。注。路門者大寢之門乘車廣六尺

六寸。五箇三丈三尺。言不容者。兩門乃容之。則此門半之。丈六尺五寸。春官。太史閏月詔王居門。終月。注。門謂路寢門。 夏官。大僕建路鼓于大

寢之門外而掌其政。注。大寢。路寢也。其門外則内朝之中。 又司士正朝儀之位。虎士在路門之右大僕在路門之左。 秋官朝士注。在路門之内

者。或謂之燕朝。地官師氏掌以媺詔王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注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以明勇猛於守直也。䟽言師氏之官。

既知三德三行。故居路門之左畫虎之處司察王朝。若有善事可行者。則前告王所。改爲也。 又。司士所掌路門外是常朝日所朝之所。經云司王

朝。故鄭以路寢門外解之師氏守中門外保氏守王闈門。冬官。匠人闈門。容小扄參箇其廣凡六尺。釋宫曰宫中之門謂之闈禮記玉藻。閏月則

闔門左扉立于其中。注。閏月非常月也。聽其朔於明堂門中。還處路寢門。終月。聘禮。夕幣于寢門外。注寢門外朝也。 明堂位䟽天子宫内有路寢

故應門之内有路門。玉海書顧命逆子劃于南門之外。注路寢門外。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注。路寢門一名畢門又畢門或謂之虎門。或謂

之路門。路門指路鼓而言。虎門指虎責而言也陳祥道禮書路。大也。王之路車。路馬。路寢。路鼓皆曰路。則大寢之門謂之路門宜矣。路門書謂之畢

門。師氏謂之虎門。春秋之時。齊晏子端委於虎門。鄭子良伐虎門蓋宋世諸侯之門亦攽其名耳左傳昭十年。陳鮑伐欒高氏。子良曰。先得公陳鮑

焉徃。逐伐虎門。注寢門畫虎。故曰虎門晏平仲端委立於虎門之外四族召之無所徃。其徒曰助陳鮑乎。曰何善焉。助變高乎。曰康愈乎。然則歸乎

曰君伐焉歸。公召之而後入。公卜使王黑以靈姑銔率吉請繼三尺焉而用之。陳祥道禮書周禮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師氏居虎門之左司

王朝。司士。王族儀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大僕大右大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大僕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路門不

容乘車之五箇。應門二徹三箇。王宫門阿之制五雉。詩曰。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王之郭門曰皋門。王之正門曰應門。將將。嚴正

也。美大王作郭門以致皋門作正門以致應門焉。箋云諸侯之宫。外門曰皋門。朝門曰應門。内有路門。天子之宫。加以庫雉。書曰。二人雀弁執惠。立

于畢門之内。 康王之誥。王出在應門之内。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記曰。君復於庫門四郊。既卒哭。宰夫執木鐸

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諱新。自寢門至于庫門。庫門宫外門。君有憂。則素服哭於庫門之外。魯莊公之喪既葬。而絰不入庫門。仲尼與蜡賓事畢。出遊

於觀上。喟然而嘆。觀。闕也。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爲實也臺門而旅樹。大夫之僣禮也。獻命庫門之内。戒百官也。明堂位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庫門

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天子五門臯庫雉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郊特牲曰繹之於庫門内。祊之於東方。朝市之於西方。失之矣。月令季

春喂禽之藥母出九門天子九門者路門也。應門也。雉門也。庫門也。皋門也。城門也。近郊門也。逺郊門也。關門也。月今日母出九門。先儒謂天子

外門四。關門。逺近郊門。國門也内門五。皋庫雉。應。路也諸侯外門四。與天子同。内門三。則庫雉路而與天子異詩以天子之禮。追太王之事。明堂位。

以魯之門取天子之制皆稱皋門應門。又書康王之誥周禮考工記。爾雅。王稱應門路門。郊特牲王聽誓命曰庫門之内戒百官也。則天子之門。謂

之皋庫應路著矣。特卜雉門之說。不見於絰。然周禮閽人掌中門之禁。則中門豈雉門歟。雉門謂之中門猶應門書謂之南門爾雅謂之正門。路門

書謂之畢門。師氏謂之虎門蓋中於五門。謂之中門。前於路門。謂之南門。發政以應物。謂之應門。門畢於此。謂之畢門。畫虎於此。謂之虎門。則門之

名。豈一端而已哉。皋門之内外朝也。朝士建其法。小司寇掌其政。列三槐與九棘。設嘉石與肺石。而朝諸侯。聽訟。詢大事在焉。應門之内治朝也司

士正其位。宰夫掌其法。大僕正王之位而王日親朝在焉路門之内燕朝也。大僕正其位。掌擯相而族人朝焉。玉藻曰。朝服以視朝退適路寢聽政

然則王日視朝於治朝。而退聽政於燕朝矣雉門之外。縣治象所以待萬民。應門之外。設宗廟社稷所以嚴神位。路門之外。則九室九卿朝焉。路寢

之内。亦九室九嬪居焉。明堂位曰庫門天子皋門故魯莊公既葬而絰不入庫門。衛莊公繹於庫門之内。檀弓曰君復於庫門四郊。又曰卒哭而諱。

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宫。自寢門至于庫門。又曰。君有憂。哭於庫門之外則諸侯之外門庫門也。魯以周公之故猶不可以稱皋門應門特爲皋應之

制而已。况非魯乎。閽人掌王宫之中門之禁。喪服凶器不入宫潜服賊器不入宫司寇。凡民之有獄訟入東矢鈞金于朝朝士凡得獲貨財人民六

書者委于朝是禁葹於雉門之内。而不於雉門之外。故庶民得以造外朝。而奇服怪民得以入皋門庫門。若然。縣治於中門宜矣。禮運日。仲尼與蜡

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榖梁曰。女嫁父逞之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不出闕門。諸侯之廟在闕門内。則天子可知鄭氏釋閽人謂廟在中門之外。

其說無據。詞學題苑禮天官。閽人掌王宫之禁。鄭司農云。王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一曰畢門。元謂雉門三門

也春秋傳曰。雉門災及兩觀。太宰之職。王視治朝則賛聽治。注。在路門外。群臣治事之朝。  夏官。司士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鄉。三公北

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儀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大僕。大右。大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王入内朝皆退。注。入路門

也。王之外朝。則朝士掌焉。大僕。王視朝。則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王視燕朝。則正位掌擯相。建路鼓于大寢之門而掌其政注。大寢。路寢也。其門外

則内朝之中。如今宫殿端門下矣。政鼓節與早晏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注。外朝。朝在

雉門之外者也。即後鄭所謂在庫門之外者也。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

靣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注。鄭司農云。王有五門。一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

門。路門一曰畢門。外朝在路門外。内朝在路門内。玄謂明堂位說魯公宫曰。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言魯用天子之禮。所名曰庫門。如天子

皋門所名曰雉門者。如天子應門。制二兼四則魯無皋門應門矣。 小宗伯職曰建國之神位左宗廟右社稷。然則外朝在庫門之外皋門之内今

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會殿亦有外朝周天子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門内者或謂之燕朝禮記明堂位庫門天子皋門雉門

天子應門報木鐸於朝天子之政也。注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與詩曰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朝士䟽

後鄭云。雉門爲中門更欲破先鄭外朝在路門外之說雉門既爲中門閽人幾出入者窮民蓋不得入也若外朝在路門之外中門内外朝有肺石

達窮民。中門既有閽人幾則何得度中門入路門乎以此知外朝在庫門外。皋門内也舉漢法者况其義耳天子外朝一者即朝士所掌是也。内朝

二者。司士所掌正朝大僕所掌路寢朝是也。 地官槁人掌外内朝冗食者之食注外朝司寇斷獄弊訟之所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是外朝之

存者。䟽天子三朝路寢庭朝是圖宗人嘉事之朝大僕掌之又有路門外朝。是常朝之處司士掌之又有外朝在皋門内庫門外。三槐九棘之朝。是

斷獄弊訟之朝。朝士掌之今言外内朝明據之槐與路門外二者。以其路寢庭。非常朝之處也鄭引司徒府蓋以漢法說之賈公彦疏。雉門爲中

門。雉門外有皋庫。内有應路。於外内爲中。路門。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爲名言畢門者從外而入路門爲終畢。康成謂雉門爲三門者破先

鄭雉門爲二門必知雉門爲中門者。凡諸侯三門曰雉應路詩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是也。若魯三門則有庫雉路明堂位云庫

門天子皋門則庫門向外皋門矣。雉門天子應門。則雉門向内兼應矣。既言庫門向外兼皋門雉門向内兼應門。則天子五門庫門在雉門外明矣。

雉門有兩觀玉海大馭行以肆夏趨以采薺。注行謂大寢至路門。趨謂路門至應門。司士。正朝儀之位注此王日視朝事於路門外之位。 匠人。

廟門容大扄七箇。二丈一尺。闈門容小扄參箇六尺路門不容乘車之五箇。大寢門丈六尺五寸。應門二徹參箇正門二丈四尺疏。廟中之門曰闈。

門。即雜記夫人至。入自闈門是也。路門以近路寢。特小爲之。應門内路門外有正朝臣入應門至朝處君臣正治之所故謂之應門。鄭云謂朝門也。

詩綿。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注。毛曰。王之郭門曰皋門伉。高貌。王之正門曰應門孫炎曰朝門也將將嚴正也美大王作郭門

以致皋門。作正門以致應門箋云。諸侯之宫。外門曰皋門。朝門曰應門。内有路門。天子之宫加以庫雉。正義言大王本作郭門正門耳。文王之興。以

爲皋門應門致者。由小致大之辭文王因其制度增而長之以爲天子之制。郭門者。宫之外門。正門朝門謂之應門。皆宫門也書以應門爲南門爾

雅曰。正門明堂位云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故以皋應爲五門之名。 魯以諸侯而作庫雉。則諸侯無皋應。衛亦有庫門。或以褒康叔也謂

應門爲朝門。寢門一曰路門。以朝位在應門内路寢在路門内故名之檀弓魯有庫門。春秋定二年。雉門及兩觀以明堂位考之庫雉制如皋應

成王特褒之。使制二兼四。餘諸侯不然。襄十七年傳。宋有皋門諸侯法有皋應。大王自爲諸侯之制非作天子之門。毛以諸侯門不名皋應與鄭别

禮記。文王爲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鷄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内竪之御者曰。今曰安否何如。曰安文王乃喜日中及莫亦如之世子之記曰朝

夕至于大寢之門外大寢。路寢也門外則内朝之地。天子諸侯朝位義天子路寢。門有五。其最外者曰皋門。二曰庫門。三曰雉門四曰應門五曰路

門。路門之外。則路寢也。皋門之内曰外朝。朝有三槐左右各九棘近庫門有三府九寺。庫門之内有宗廟社稷雉門之内有兩觀連門。觀外有詢事

之朝。在宗廟社稷之間。雉門内有百官宿衛之廨。應門内曰中朝。中朝東有九卿之室。九卿治事之所。 方氏曰。天子五門。自内而出一曰路門路。

大也。正寢之門。二曰應門應。和也。路門倡之。應門和之三曰雉門。觀闕築於此。四曰庫門。器械藏於此。五曰皋門。皋。緩也近則迫逺則緩。皋門爲五

門之逺者。 朱氏曰雉門之外垂治象。所以待民應門之外。設宗廟社稷所以嚴神位。路門之外則九室九卿朝焉。路寢之内。亦九室九嬪居焉。

唐志顔師古曰。周書叙明堂有應門雉門之制。宋劉原父集天子五門諸。禮說天子五門。曰皋門。曰庫門。曰雉門曰應門曰路門。此有五門之名

無五門之實。以詩書禮春秋考之。天子有皋門無庫門有應門無雉門。有畢門無路門。諸侯有庫門無皋門。有雉門無應門。有路門無畢門。天子三

門。諸侯二門。門同也而名不同。三同也而制不同。何以言之邪。詩曰。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書曰。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

又曰。王出在應門之内。此皆通天子之禮者也。無道庫門雉門者。非天子門故也。雖然。畢門或謂之虎門或謂之路門路門者建路鼓於此門之外。

大僕司之。指路鼓而言。故曰路門虎門者王在國則虎賁氏守王之宫。蓋居此門。故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齊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

劃于南門之外當是時吕伋爲天子虎賁也。指虎賁而言。故曰虎門。其實一也。諸侯有路寢。路寢之門是謂路門此諸侯三門也無道皋門應門畢

門者。非諸侯門故也。天子三朝。諸侯三朝。天子外朝在皋門之外。諸侯外朝在庫門之内。天子治朝在應門之内。諸侯治朝在雉門之内。天子内朝

在畢門之内。諸侯内朝在路門之内其建國之神位。左宗廟。右社稷皆夾治朝。此春秋所云。間于兩社焉公室輔者也。禮說以謂廟于庫門之内誠

然者。仲尼助祭于廟。事畢出遊觀之上。觀者雉門也。雉門在内庫門在外。當言入遊。不當言出也。祭畢而出遊。乃傳主觀之上。明廟在治朝之左。雉

門之内也。郊特牲曰。繹之於庫門内。失之矣。繹當於廟。即廟在庫門者無失也。又曰。獻命庫門之内。戒百官也太廟之命。戒百姓也百官疏故戒之

外朝。百姓親。故戒之太廟。此亦魯事也。魯之有庫門讅也。天子無庫門也。何謂畢門。畢者。趕也王出至於此。則趕也師氏掌焉何謂應門。應應也。王

居治朝正天下之政。則四海之内莫不敬應也。何謂皋門皋。告也。王居外朝則播告萬民謀大事也。此亦春秋大言天子也。何謂庫門雉門路門諸

侯不敢戚天子。名門以其所近也。庫者。府庫所在也。雉者治朝所在也。謂之雉猶治也。路者。路寢所在也。此亦小言諸侯也。或問子之所言。宫室門

户之開道歟。曰然。固正宫室門户之道也。

路門一名臯門

{{{caption}}}







陸氏禮象天子門

{{{caption}}}








王城諸門

{{{caption}}}







多士傳曰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宫七十里之國。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之城。一里之宫。五十里之國。九

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爲宫。蓋百里之國外城九里雉門是也中城七里。庫門是也。内城五里路門是也七十里之國外城七里中城五

里。内城三里五十里之國外城五里。中城三里内城一里。於百里之國言外城。則伯子男外城可知。於七十里五十里之國言内城。則公侯内城可

知。一里之城。以城爲宫。則其宫府在中城之内矣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此侯伯之國也。由是言之。天子外城冝十二里。而匠人爲國爲城九

里者。蓋中城也。外城皋門在焉。若今南薰門矣中城雉門在焉。若今朱雀門矣。内城厙門在焉。若今宣德門矣。應門若今大慶殿門矣路門若今垂

拱殿門矣。又天子五門一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庫門適當皋雉應路之中。是故謂之中門周官中門之禁蓋在是矣

禮。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官自寢門至于厙門以此。君復於庫門亦以此。莊公之喪既葬。而絰不入厙門亦以此。君有憂。則素服哭於庫門之外亦以

此。鄭氏謂諸侯之宫。外門曰皋門。朝門曰應門。内有路門。天子加以厙雉非是。蓋諸侯之宫。外門曰雉門。朝門曰厙門。内有路門。天子加以皋應。明

堂位曰。厙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此以言魯王禮。故制厙門以皋門之制。制雉門以應門之制。則諸侯之門本無皋應矣。先儒或引詩曰。乃立

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以爲大王初非王國。而門曰乃立皋應。則諸侯無庫雉矣。亦非是蓋此詩言皋門應門。則猶言社云蒙土也。冡

𡈽。大社也。天子爲民立社曰大社。大王實非天子。而門以皋應言之。社又曰蒙土者。蓋美大王積仁累行。肇興王業。作郭門以致皋門。作正門以致

應門。其社遂爲大社也。所謂文王之興。本由大王者此也。說者中鄭氏說又謂宋有皋門之晰則諸俟冝有皋門。按衛有厙門。而魯以周公之故然

後門放皋應。則諸侯無皋應而有雉厙路明矣。若夫宋自二王後用王者禮。何可以證諸侯之制也。九門周禮天子有九門。路。應。雉

庫。皋。國近郊。逺郊關周禮圖說。按諸說云天子門九。極陽之數也。自關以至國是爲外門。外門有四。於天子爲逺故也。自皋以至路是爲内門。内

門有五。於天子爲近故也。逺則防閑宜少緩近則防閑宜加嚴。故其門數如此。且外門之名。指其所也。内門之名。闡其義也。關門則疆地之門。司關

所掌者是已。國門則王城之門。司門所掌者是已。郊地百里。近郊五十里。故有近郊門。逺郊五十里故有逺郊門此外門四之說也。皋門以緩爲義

路門以大爲義。應門以取其應物。雉門以取其文明。庫門以府厙在焉。此内五門之說也。且雉門。在閽人則曰中門者居五門之中故也。應門在書

則曰南門。爾雅則曰正門者。南言向南之方正言正而無邪故也。路門在書則曰皋門。師氏則曰虎門者畢言五門畢於此。虎言盡虎於門故也。觀

命名之意。可知其為門也。禮記月令。蔡邕王肅云周公作。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罔畢翳喂獸之藥。毋出九門。是月也。命國難九門磔攘。注天子九

門者。路應雉庫皋國近郊逺郊關門也吕氏春秋注。九門三方九門也。玉海三禮義宗。明天子諸侯門數義。周禮。天子有九門。法陽九之義宫門有

五。法五行。外門有四。法四時。合爲九門一曰關門。二曰逺郊門。三曰近郊門。四曰國門。五曰皋門。六曰厙門。七曰雉門八曰應門九曰路門。皆從外

而數。故月令云。天子九門磔攘也。皋門者。王宫之外門。皋之爲言高也。謂其制高顯也。厙門因其近厙即以爲名也。雉門。雉施也其上有觀闕以藏

法。故以施布政教爲名也。周禮曰。乃垂治象之法於象魏闋也。應門。謂應接諸侯群臣常在此門之内也。路門。路寢之門也。周禮䟽。路。大也人君所

居皆曰路。諸侯三門玉海春秋正義。凡人君内朝二。外朝一。内朝二者。路門内外之朝也。外朝一者。厙門外之朝也。

若諸侯三門皋應路。外朝則在應門外。魯之三門庫雉路。則外朝在雉門外。曲禮正義。天子外屏。屏在路門之外。諸侯内屏。屏在路門之内。又定二

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灾。則兩觀在雉門之外也。鄭玄考校禮文。以爲魯制三門厙雉路。庫者。府庫所在也。雉者。治朝所在也。路者。路寢所在

也。雉。猶治也。陳氏曰。有雉之象故曰制。又曰雉門。公宫之南門。天子諸侯皆三朝國宗人之嘉事。則有路寢庭。朝日出視朝。則在路門之外。其詢國

危國遷立君。周禮。朝士所掌外朝之位者。乃在雉門之外耳。雉門之外。左有毫社。表四年毫社災。右有周社。間于兩社。是在兩社之間朝廷詢謀大

事在此處。是執政之所在也。周禮閽人䟽。魯有三門。雉門有兩觀爲中門。明堂位。厙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注天子五門。皋厙雉應路。魯有庫

雉路。則諸侯三門與。正義云。言魯之庫門制似天子皋門。禮弓魯有庫門衢亦有庫門。家語云。繹之於庫門内。孔子曰。繹之於庫門内。失之矣。䟽此

論魯之先禮也。繹祭當廟門外之西序。郊特牲。郊之祭。獻命庫門之外。戒百官也。禮外傳。諸侯因其門之制有三朝。諸侯以厙門之内爲外朝路門

之内曰内朝也。朝夕正朝之位也。注雉門外爲中朝也。禮。宰夫執鐸以令于宫。自寢門至于厙門。榖梁傳。主王姬者。必自公門出。注。公門。朝之外門

劉敝曰。天子諸侯皆三門而名不同。以詩書禮春秋考之天子有皋應畢。諸侯有庫雉路。天子外朝在皋門之外。諸侯外朝在庫門之内。天子治

朝在應門之内。諸侯治朝在雉門之内。天子内朝在畢門之内諸侯内朝在路門之内。又曰。何謂畢門畢者趕也。王出至於此則趕也。師氏掌爲。何

謂應門。應。應也。王居治朝正天下之政。四海之内莫不敬應也。何謂皋門。皋。告也。王居外朝。播告萬民謀大事也。

陸氏禮象諸侯門說見前

{{{caption}}}





諸侯城諸門

{{{caption}}}







七門周禮圖說諸侯之門外門有四。關門。逺郊門。近郊門國門也内門有三。庫門。應門路門也。合而數之有七門。諸侯内門上視天

子。冝降殺以兩也。玉海三禮義榮諸侯七門。一曰關門。二曰逺郊門三曰近郊門。四曰國門。五曰皋門。六曰應門。七曰路門。魯以周公之故雉門兼

天子應門之制。庫門兼天子皋門之制。春二月四。明堂位曰。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明魯雖得天子之禮。但立三門而名制兼五。不得特立

五門以同天子也。郊特牲曰。繹之於庫門内失之矣正義。魯失禮。又曰。獻命庫門之内。戒百官也。注庫門在雉門之外。入庫門則至朝門外矣。曾

鞏曰。諸侯有皋應路門。天子加庫雉。然春秋魯有庫雉。家語衛有庫門。或謂褒周公康叔。非諸侯常制。明堂四門

玉海皇氏曰。明堂有四門。玉藻。朝日東門之外。聽朔南門之外。注。謂國門明堂在國之陽。閏月則闔門左扉。立于其中注明堂門中。明堂位注。正

門謂之應門。正義。明堂無重門。非路門外之應門。家語觀周篇。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又

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孔子曰。此周所以盛也。明鏡所以察形。徃古所以知今。皇門玉海周公會群臣子

闔門。以輔主之格言。作皇門。注路寢左曰皇門。汲冢周書皇門解。 維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闔門。會群臣格至也。閡。音皇也。曰。嗚呼。下邑小國。克有

爲老據屏位。建沈人。非不用明刑。耇老之賢人也。又建立沈㐲賢人。不用明法。維其開告于予嘉德之說。言下邑所行。而我法之。是開告我於善德

之說。命我群王。小至于大。我聞在昔有國誓。王之不綏于䘏。小至可大者。小大邦君也。䘏。憂言思治也。乃維其有大門宗子。勢臣。内不茂揚肅德。訖

亦有孚。以助厥辟。勤王國王家大門宗子。遂長。勢臣。顯仕。茂。勉肅。歚訖。既也。季信也。乃方求論擇元聖。武夫。羞于王所。言旁自羞進。其善臣以至十

有分私子。苟克有常。罔不乆通。咸。獻言在于王所。私子。庶孽也。常。謂常德。言皆信通於義以益王也。人斯是助王。恭明祀。數明刑。言善人君子皆順。

是助法王也。王用有監明憲。朕命用克和有成。用能承天嘏命。監。視。明此事法。故能承天命。王天下也。百姓兆民。用罔不茂在王庭。勉在王庭。獻言

王所也。先用有歉。永有口于上下。上謂天。下謂地也。人斯既助。厥勤勞王家。勑。君也。謂大明衆于也。先人神祗。報職用休。俾嗣在厥家。先人及天地

報之。王用善詔蒙。王國用寧。小人用格口能稼穡咸祀天神。戎兵克慎。軍用克多。神祐之故。王用奄有四鄰逺土丕承萬子孫。用末被先王之靈光。

奄同。丕大。末終。至于厥後嗣。弗見先王之明王。維時及胥學于非夷。時有胥相。爲是相學與非常也。以家相厥室。弗䘏王國。王家維德是用言勢人

以大夫私家。不憂王家之用德。以昏求臣。作威不祥不屑惠聴。無辜之亂。祥善也。不察無罪。以惡民也。辭。是羞于王。言順不進之辭于王王阜良乃

推不順之言于是人。斯乃非維直以應維作誣以對俾無依無助阜大良善。善也。王求善而是人作誣以對。故王無依助也。壁若畋犬驕用逐禽其猶

不克有獲驕。謂不習也。言人之無得。猶驕犬逐禽不能獲是人斯乃讒賦娟嫉。以不利于厥家國。言賦仁賢。忌娟嫉妒以不利其君譬若匹夫之有

婚妻。曰予獨服在寢。以自露厥家。收室也。言自露於家言謂美好喻昏臣也。媚夫有邇無逺。乃食。蓋善夫。俾莫通在士王所食爲野言媚夫見近利

而無逺慮利爲掩蓋善夫使莫通。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爲上。是授司事于正長。言陽舉狂夫以爲上人。口爲長官正主其事也。命用違亂。

獄用無成。小民率穡。命者。教也率皆庸愁因也。保用無用。壽亡以嗣。天用弗保安民之用。無所宜施。是故民失其性。天所不安。用非其人故也。媚夫

先受殄罰。圖亦不寧。嗚呼。孜哉。監于兹。朕維其及。殄絶其世也及其人也朕藎臣。夫明爾德。以助予一人憂。藎。進也言我進用之臣。夫明明之德。助

我憂天下者。無維乃身之暴。皆䘏爾假子德憲。資告子元。假。借資用也。借我法用德之告我。我大德之所行也。譬若衆畋。常扶子險。乃而子于濟。如

衆令畋獲。相扶持也。湷。遂也。汝無作。

秦磁石門平寰宇記咸陽縣有磁石門。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東西有閣道。即阿房宫之北門也。累磁石爲之。着鐵

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遇。羌胡以爲神韋述西京記秦阿房宫以磁石爲門。懷刃入者輙止之。漢改爲却胡門括地志。一名却胡臺。長安志水經注

曰。磁石門西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爲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門鮑昭蕪城賦曰。制磁石以禦衝是

也。潘岳西征賦門磁石而梁木蘭号。構阿房之屈奇。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五百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