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87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八千六百四十八 永樂大典
卷之八千七百六
卷之八千七百八十二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七百六  十九庚

洪武正韻思登切。沙門也。許慎說文。浮屠道人也。从人。曾聲。穌曾切。顧野王玉篇悉層切。師僧也。陸法言賡韻梵音云僧伽熊忠韻會

舉要思澄切。商次清音。陰時夫韻府羣玉史畧云。四人以上名僧。一人亦名僧。善覺要覧趙謙聲音文字通學浮屠人也。古無其人。故無其字。但當

轉曾而用之或用生亦通俗收此。又倗僧髮亂貌。作篆鬠非。韻會定正心搄切。燡氏徒。字切心搄心新鮮僧。書集韻見杜从古集篆。

古文韻海。徐鉉隷篆韻。書魏大饗碑洪真邁漢隷分韻。書顔真柳公

王義草之書鮮于樞見草書集韻

總叙事物紀原後漢明帝遣蔡愔等。徃天竺訪僧法。於彼見摩騰。乃要還漢地。此國中有僧之始也。僧史略曰。漢明聽陽成侯劉峻

等出家。此又中國之人為僧之始也。注。新唐書。傳奕上䟽曰。浮圖法。漢明始立胡祠。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西𣈆已上。不許中國削髮事胡。石符

亂筆。乃弛厥禁。此疑中國為僧之始。續後漢書西戎天竺國。傳。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至魏世。中國人始祝髮為僧云。

朱子語續録初西域僧來。東漢時令鴻臚寺寄居。後以為僧居。因名曰寺。寺是官寺。非燡者取之。寺之起自此時。干文傳道燡志西域之有浮屠尚

矣。然自炎漢以前。邈乎無聞。至武帝有事四夷。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宫。及通西域。有傳身毒諸國。皆奉浮屠教。中國未之信

也。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寤而訪之。羣臣傳毅。始以佛對。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

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脩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爲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

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嘗詔聽有罪亡命者贖。英奉縑紈詣國相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黄老

之微言。尚浮圖之仁慈。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初沙門之與漢使。詣洛陽者。曰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負經而至。館

于鴻臚寺。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摩騰法蘭卒於寺。寺之名始於此。浮國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筆言譯

之。則為净覺。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脩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總謂之僧。亦皆西方言。僧譯

為和命衆。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信道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優婆或為伊蒲。亦聲相近。所謂佛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德充道俻。堪

濟萬物云。魏明帝時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戒律。乃於洛中構寺。盛飾佛圖畫迹。依天竺舊狀。建為塔。自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

之浮圖。或謂佛圖云。元康中。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後有常山衛道安復是正之。石趙時有佛圖澄。姚秦有鳩摩羅什。宋齊梁魏隋之間。若

曇曜惠始法顯寳誌之流。不可勝數。其言語。行義。足以驚世駭俗。故自王公火人。下及黎庶。莫不尊信之。甚者梁武舍身佛寺。以麵代宗廟犧牲。魏

世宗營石窟三。自景明至正光。役工八十萬二千三百有竒。此其法之盛行也。唐自中宗以來。貴戚爭營寺度僧。富户强丁。剃髮避役。至代宗時。魚

朝恩作章敬寺。度僧尼千人。置百髙坐。講仁王經以禳寇。内出盂蘭盆賜章敬寺。設七廟神座。百官迎謁三藏和尚不空。至卿監爵國公一時宰。相

元載。王縉。枉鴻漸侍上。多談佛事。自是而後。臣民承化。率皆奉佛。僧徙愈衆矣。其間雖屢經廢毁。不旋踵而復焉。宋興。太祖初平蜀。詔西靣轉運沈

義倫。就成都寫金銀字金剛經以進。召僧崇藴入便殿講經。下詔禁止灌頂道塲。水陸齋會。不得夜集士女。就寺開設。立法以限度僧。諸州僧帳及

百人者。許度一人。太平興國中。始建譯經院。翻傳梵文。御製聖教叙。刻石傳法院。真宗兼尚道釋。著崇釋氏。論注釋四十二章遺教經。鏤板傳于世。

每歲誕聖節。令所在州府。按試道釋經業。男子年十五。女子年十三以上。誦道經四十紙。若誦佛經。男子百紙。女子七十紙。讀佛經男子五百紙。女

子三百紙。皆聴披度。詔京城民鬻酒肉者。並居寺觀百步之外。見在内者徙之。其沽市與僧道者。論罪。應寺。觀每夕皷未發闔扉。天明啓鑰。不得妄

託親舊。恣有游從。所司不舉覺者。坐之。天禧五年。天下僧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九人。仁宗時。叅知政事王隨。言景

德傳燈録三十卷頗煩雜。今删為十五卷。箸之後叙。乞詔傳法院編録入藏。從之。大觀中。詔改佛為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德女。

童行為德童此東都事佛之大畧也。然學浮屠者。源逺而流益分。於是有譯經戒律。禪宗天台。教之别。云。譯經者。自東漢永平中。天竺僧持梵經至

洛陽。譯成四十二章傳于世。至魏。吳。南北朝。三秦。二凉。迄唐凡十九代。俱有翻譯。石晉天福中。滄洲僧道圓詣西域。至乾德三年始還。以貝多葉梵

經四十二夾。及佛舍利一水精器獻太祖。道圓在途十二年。住天竺六年。還經于闐。與其便偕至。帝召問所歷山川道里。一一能言。上嘉之。賜紫衣

器幣。時僧行勤輩百五十餘人。求詣西域訪經。人給錢三萬遣之。開寳中。有中印度摩伽陀國僧法天。姓剩帝。利遍通三藏。與其兄達哩摩犖义多。

西印度僧尼羅。南印度僧没馱計哩帝。四人同。造中國。唯法天與其兄得達。餘皆死於道路。法天至麟州。偶河中梵學僧法進。始出聖無量壽尊勝

二經。七佛賛。共詳經義。法進執筆廻綴。知麟州王龜從潤色。經成。送法進諸闕。召見。賜以紫方袍。遂遊江浙嶺表巴蜀。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又有梵

僧天息災施護。持經至上。並賜紫方袍。法天聞之。亦如京師。上召見天息災等。建譯經院。七年六月成。賜天息災明教火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傳

法大師。令各譯一經以進。梵學僧常謹請詔法進皆受筆綴文。光禄卿楊恱。其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恱等。請依古譯經儀式。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

壇開四門。梵僧四各主其一。持袐宻咒七晝夜。以殄魔障。從之。第一譯主正座。宣傳梵本其左。第二證梵義梵僧。與譯主評。量義趣。第三證梵文。梵

僧聴譯主讀梵本。以證舛誤其右。第四梵學僧觀梵夾。審聴譯主宣讀。寫為隷字。第五梵學價以筆受。第六梵學僧删綴成文。第七證。義價絫詳句

義。第八字學僧刋定華字。潤文官設位于南潤色之。七月天息災。獻聖佛母經。法天獻吉祥持世經。施護獻如來莊嚴經。翌日詔集梵學僧百人。詳

定左街道録。神曜等迭與諍難。天息災等即持梵本。先譯。梵義。證以筆文。衆乃服。詔付藏刻板流行。未幾。上幸譯經院。召天息災等。賜坐慰勞。給卧

具裀幕繒綵什器等。悉度其衆。因畫出禁中所藏梵文。令視藏經所未載者譯之。賜院額曰傳法。後天息災等。奉所譯經見上。且言歷朝所譯經論。

必籍梵僧翻傳。而方域遐阻。或梵僧不至。則譯學廢絶。望令兩街。選童子就院習梵學。詔從其請。得惟淨等五十人。雍熈二年。加三梵僧並朝。散大

夫。試鴻臚少。卿詔西天僧有逹梵譯。可預翻演者。悉館于院。譯僧月給酥酪錢有差。四年。賜天喜災名法賢。加試光禄卿。法天。施護。並試鴻臚卿。位

兩街首坐之上。淳化五年。詔寫所譯經二本。一入大藏。一藏傳法院。至道三年。並加朝奉大夫。咸平五年。加施護試光禄卿。真宗景德二年。幸傳法

院。大中祥符三年中。天竺僧覺稱獻賛聖頌。上令惟淨譯以闈俄請還本國。詔賜金襕袈裟。及襲錢茶藥。初法賢年十二。依本國宻林寺達聲明學。

從兄施護亦出家。法賢語之曰。古聖賢師。皆譯梵從華而作佛事。通傳教法。即與施護。及北天竺僧淨護。天竺僧作信吉祥天。東天竺僧作法吉祥

天廣賢等。由天竺詣中國。至于闐。其王迎禮。館于歡喜圜寺。淨護及作法吉祥天。因止焉。法賢等四人。遂行至沙州。其州主燉煌王。禮接尤至。憩踰

巘寺。作信吉祥天。與廣賢先辭徃五臺。惟法賢施護。留止乆之。王因留不遣。因棄錫杖瓶孟。惟持梵文以至。嘗請遊衡山。五臺。峨眉。給以兵卒。傳舍

續食。咸平三年卒。賜謚慧辨法天。兄達哩摩犖義多。少習瑜珈秘宻五部教。與法護等。嘗預翻譯。以太平興國八年西還。咸平四年法天卒。謚玄覺。

施護年十五。捨家依帝燡宫寺僧慈賢。學五天真草。及師子于闐三佛齊闍婆文字。天禧二年卒。謚明悟。法護與法賢同國人。依中天竺摩伽陀國

堅固鎧宫寺解八轉音。年二十五至京師。賜紫方袍。景德三年。詔叅證梵文。賜號傳梵大師。大中祥符二年。詔同譯經。八年與惟淨同加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後並授譯經三藏。尋加鴻臚卿。惟淨者。吳王李煜從弟之子。以童子選習梵學。性潁悟。口受梵章。即曉其義。文遍識西域字。歲餘度為

僧。雍熈三年。寫梵經以獻。令充梵學。端拱二年。因進經得對。賜紫服。命充筆受。淳化三年。賜光梵師名。嘗與法護同譯经。法進者。學梵畫。達梵義。慱

究教典。缓文姚約。今翻譯儀範。自其著定也。筆受僧。又有令道致宗證珠文。一皆曉天竺寺音。達其㫖趣。及能書梵字綴文。有寘顯希書啓冲簡長。

皆達内外學證義。有慧超歸省道一冲。果善於講演潤文。則。從臣楊礪。朱昂。梁周輪。趙安仁。晁逈。楊億。後以宰。相兼譯經。使丁謂。王欽若。吕夷簡。章

得象。皆嘗為之戒律者。自魏嘉平中。始有戒律。至唐僧道宣撰戒壇祗。戒心國。頴川朱士行始受戒。有所撰戒壇经行于世。太平興國。寺有石壇。寺

僧正紹所建。每歲童。行得度爲沙彌者。遇誕聖節。詣壇受戒。壇上設十坐。擇律僧號十闍梨。說三百六十戒。沙彌三人為一引。大中祥符三年。賜名

奉先甘露戒壇。諸州亦皆置壇。度人受戒訖。祠部給牒。江寧府有僧德明。精律學為臨壇。大德十五年。江東多得其戒者。律藏舊有百餘卷。德明删

為十三卷。為人講說。真宗召至關下。屢對便殿。賜詩奬之。任以僧録。固辭請還。詔賜江寧崇聖寺戒壇。召承天甘露。天禧中。知越州髙紳。言僧尼得

戒還家。受父母拜。有紊尊卑之叙。望禁止。從之。禪宗者。心法也。梵語禪那筆云思惟。亦云靜慮。自梁晉通中。菩提達磨。由西域至為中華初祖。以衣

孟相傳。至弟六祖慧能而止。慧能與神秀同叅五祖洪忍。後慧能住韶州曹溪。號南宗。神秀住江陵當陽山。號北宗。而南宗特盛。汦分浸廣。迭相承

嗣。句偈問答。以機緣契勘者為領觧。各摽宗攴大指。以人有真性。為塵境所蔽。而不能悟了達本源。明佛心宗。即成正覺。謂之頓門最上乘。慮人滯

於習見。不立文字。教外别行。後學續其法。習其語言。為之國傳。先是禪僧與律衆雜䖏。唐元和中。洪州百丈僧懷海始創規範。别立禪居。九具道服。

有可尊之德者。號曰。長老。處方丈室。不立佛殿。惟樹法堂。所裒學衆。無髙下。悉以次居堂中。朝夕長老上堂。與其徒問答。謂之叅請云。天台教者。本

西天僧龍樹造中觀論。梁僧慧聞達其㫖。以授南嶽僧思慧。思慧授天台山僧智顗門人灌頂編緝之。其法始盛流于海東。唐末。江右缺其書。吳越

錢氏時。有僧義寂。住天台羅漢道場演其教。學徒甚衆。錢氏為於日本國購獲。觀教全部有三。觀十章五畧十境十乘之說。總謂之止觀其脩證有

漸。大抵與經論合。而實别。行云。詳見釋字夢梁録歷代髙僧。自宋武帝朝為始。僧慧静。慧基慧集。法匱。淨度瑜本。翼本。僧銓道琳。旻本。明徹。法開。惠

明。曇超真官字聖逺。號南天竺岳師。道欽徑山。國一。澄悟禪師。園脩。道林。號鳥窠禪師。會通號招賢禪師。齊安號悟空禪師。道標號為西嶺和尚。慧

琳字抱玉。交遊前後刺史學士。如杜陟。裴常■陵則。楊憑。盧元輔。白居。易。李㓜。崔鄯。路異。俱造室講。論心要。靈照。名龍華禪師。號真覺大師。行脩。生

有異相。耳𡸁兩肩。稱長耳相禪師。賜號崇慧大師。延壽號抱一子。㓜在俗誦經。感諸羊跪聽。後捨業為僧。聚徒講道。傳播髙麗。遣使。盡弟子禮。奉金

綫織袈裟衣紫。水晶數珠。金澡罐為獻。唐開寳入滅。號智覺大師。崇寧歲。追謚宗照禪師。逢號普覺大師。遇安號善智禪師。慶祥九曲禪師。行明開

化禪師。太宗朝賜紫衣師號。錦綉萬花谷梵語云。僧伽。唐言衆僧。史畧云。凡四人以上名僧。今一人亦稱僧。盖從衆之名也。亦如萬二千五百人為

軍。一人亦稱軍也。律師。法師。禪師。有人問惠海禪師云。律師法師禪師。何者最勝師曰律師者。啓毗尼之法藏。傳受命之遺風。秉威儀。行軌範。

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法師者。據獅子座。㵼懸河辨。啓鑿玄關。開般若妙門。若非龍象蹴踏。安敢當斯。禪師者。㨿其樞要。

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縱横應物。頓見如來。㧞生死深根。獲見前三昧。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諸方廣語事文類聚桑門。六帖開士。同上男曰

優婆塞。又曰僧。又曰德士。大藏一覧論禪學之始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曉其說。直至𣈆宋間。其教漸盛。然其廣

大自勝之說。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變為義學。如逺法師支道林皆義學。當時文字。亦只是將莊老之說來鋪張。如逺法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

意思。梁會通間。達磨入來。武帝不曉。其說。只從事於因果。遂云靣壁九年。只說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脩行。達磨一切埽蕩。不立文字。直指

人心。又翻了許多窠臼。說出禪來。又髙妙於義學。以為可以直指徑悟。而其始者禍福報應之說。又足以鉗制愚俗。以為資是衣食之計也。朱子語

録朱子語録。僧家尊宿得道。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養數十年。及其出來。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偉。世上人所以只得义手。看他口動。不帶性氣底

人。為僧不成。做道不了。程氏遺書先生曰。曾見韓持國說有一僧。甚有所得。遂招來相見。語甚可愛。一日謁之。其僧出。暫憩其室。見一老行。遂問其

徒曰為誰。曰乃僧之父。今則師孫也。因問僧如何待之。曰待之甚厚。凡晚叅時。必曰此人老也休來。以此遂更不見之。父子之。分。尚已顛倒矣。志𣏣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生恩愛。墮甑僧徒之集。則曰海會雲堂有說乎。予應之曰。叢林。盍取諸海畢集。乃類乎雲然則一関之市。何謂瓦子不臼。來如

瓦合。去如瓦解。翻譯名義大論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林。是名為林。淨名䟽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衆。律鈔曰。此云和合

衆。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别有六義。戒和同脩。見和同觧。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什師云。欲令衆和。要由六

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减鉢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淨。六漏盡智慧肇曰非真心。

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羣衆。如衆不和。非敬順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報息經云。衆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爲萬善之根。

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大論云。是僧四種。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醜。未得道。二無羞僧破戒。

身口不淨。無惡不作。三啞羊僧。雖不破戒。粮鈍無慧。不别。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决。默然無言。如白羊人殺。不

能作聲。四實僧。若學無學。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唐太宗嘗問玄奬三。藏。欲樹功德。何最饒益。法師對曰。衆生寢惑。非慧莫啓。慧芽抽植。法

為其資。弘法由人。即度僧為最。又云沙門。或云桑門。或名沙迦懣裏。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羅摩拏。此言功勞。言脩道有多勞也。什師云。佛法

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脩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

傷害。遇樂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後漢書郊祀志云。沙門漢言息心。削髮去家。絶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瑞應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

沙門。或云具名沙門那。此云乏道以為良福田。故能斷衆生饉乏。以脩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道。故迦葉品云。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

睪竟永斷一切貪嗔癡等。世言沙門名之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或以沙門翻勤息。𡸁裕記云。謂勤行衆善。止息諸惡。息界内惡者。藏通沙門次第。息界内外惡者。别教沙門一心。徧息内外諸惡者。圓融沙門。瑜珈

論云。有四沙門。一勝道沙門。即佛等。二說道沙門。謂說正法者。三活道沙門。謂脩諸善品者。四汙道沙門。謂諸邪。行者又云。苾篘古師云。含五義。

一體性柔輭。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麄獷故。三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絶故。三馨香逺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衆所聞。四能療疼

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論云。出家多脩智慧。智慧是解脫因縁。俗人多脩福德。福德是樂因縁。僧祗

云。恭。養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國王居士樂。福之人。自當供。養比丘事者。所謂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减。又云和尚。又云闍黎。度僧原由

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謂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二人。謂陳如迦葉。尋訪隨侍動静。二人著五欲。太子初食麻麥。遽爾退席。三人著苦。

行。太子後受乳糜。亦復逺去。洎成佛。果念誰堪度。初恩二仙。空言已死。復念五人。當徃先度。故至婆羅。奈一夏調根。初為陳如說四諦得道。次為阿

鞞跋提說布施生天福樂。同時證果。三為迦葉拘利。亦如前說。皆得聖道。是為三翻度五比丘既先入道故首列之。一阿若憍陳如。此云已知。二類

鞞。此云馬勝。三跋提。此云小賢。四十力迦葉。亦名婆敷。五拘利。太子即摩訶男。又宗翻譯主篇云

僧講事物紀原僧史略曰。僧講自朱士行魏代講道經始也詳講僧

僧律事物紀原僧史略曰。漢靈帝建寧三年。安世髙首出義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曇摩迦羅到許洛。慨魏境

僧無律範。遂於嘉平中興曇諦譯回。分羯磨僧秪戒心圃。此盖中國戒律之始也。詳律宗僧

僧官事物紀原廣明洪集曰。後魏太祖皇始中。以沙門法果。為統管攝僧徒。文帝以師賢爲僧統參立。語録曰。後秦姚萇立道䂮音

畧為僧正。秩同侍郎。法欽慧斌掌僧録給事同吏人。此僧立正録之始也。又元魏以沙門僧顯。為京師統。隋天下分置十統。呼上統。或曰大統。唐罷

統。立兩銀司於京邑。謂之僧録。宋會要景德二年。御便殿引對。諸寺院主。首詢。行業優長者。次補左右街僧官。先是道官。上令功德使選定遷補。所

置或非其人。多致謗議。故帝親閲試焉。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詔諸州僧道。依資轉至僧道正者。每年承天節前。具所管僧道。及寺。觀。分析為僧道

正。已來年月歲數名行有無過犯。開坐以聞。三年闡二月命制誥李雄直史館。路振直集賢院祁暐宿於中書。出經論題。考試左右街僧官。而

序遷焉。八年七月。詔今後諸州軍監僧道正。有闕。委知州通判於。見管僧道内。從上選擇。若是上名人不任。勾當。即以次捜選。有名。行經業。及無過

犯。為衆所推。堪任。勾。當者。甲轉運司體量詣實。令本州軍差補。勾。當訖。奏候及五周年依先降指揮施行。天聖八年正月。以僧道官闕。詔開封府

選試僧具名以聞。五月開封府言勘會左右街僧正僧録。管幹教門公事。其副僧録講經。論。首座鋻義。並不管幹教門公事。詔今後左右街副僧録

並同管幹教門公事。嘉祐七年二月二十四日。開封府言左街道録陳惟幾等狀。竊睹僧官。每年遇聖節。許令進功德䟽。自僧録至鋻義十人各

蒙賜。特敕祠部度一名。係帳行者。縁道釋二教遭聖辰。祗應脩崇。事體相類。唯道門人數最少。乞依僧官體例從之。元豐三年十月九日。詳定官

制。所言譯絰僧官。有授試光禄鴻臚卿者。今除散階已罷外。其帶卿。少官名。實有妨礙。欲乞以授試卿者。改賜譯經三藏大法師。試少卿者。改賜譯

經三藏法師。其歸號及請俸之類並依舊詔試卿者。改賜六字法師。試。少卿者四字。並冠譯經三。藏。餘依舊。崇寧元年五月四日。詔僧道官免試。

超越職名補額外。守闕鋻義之類。自今雖奉特㫖衝改舊條等指揮。令省子細契勘。具有礙是何條法聞奏。吏不施行。紹興元年六月二十一日。

詔前右街額外守闕鋻義寳月大師法訓。係考試敕補僧官昨縁與慈孝寺整會常住。地主勒令還俗。已於宣和元年八月内復寳月大師。依舊為

僧。自差充主管昭慈獻烈皇太后梓言前道塲。並無遺闕。可特與依舊充右街額外守闕鋻義。五年正月十五日。詔左鋻義德信。特補右街副僧

録。王管教門公事。令承替思彦住持圓覺院。依舊崇奉太上本命香火。三十年七月六日。中書詔皇后功德院住持天竺。時思薦福寺慈授法燈

大師子琳。特輿補右街鋻義。乾道元年七月二十五日。詔凡以雨暘祈禱觀音。必穫感應。上天竺住持僧若訥。特補右街僧録。十月六日。詔天竺

時思薦福守。係壽皇太上皇后功德寺。住僧右街鋻義子琳。特補右街僧録。監寺僧利宗特補右街鋻義。歐陽公集内降補僧官先朝僧官有闕。

多因權要請謁。内降補人。當時諌官御史。累有。論别。先帝深悟其事。因著令僧職有關。命兩街各選一人。較藝而補。至是鋻義有闕。中書以下兩街

選一人未上。而内臣陳承禮。以寳相院僧慶輔為請。内降令與鋻義。中書執奏。以為不可韓曾二公。極陳其事。臣脩亦奏曰。補一僧官。當與不當。至

為小事。何繫利害。但中書事已施行。而用内降衝改先朝著令。則是内臣千撓朝。政。此事何可啓其漸。又奏曰。宫女近習。自前世常患難於防制。今

小事若蒙聴許。後有大事。陛下必以害政不從。是初欲姑息。而返成怨望。若不絶之於漸。此一小事。陛下不以為意而從之。彼必自張於外。以謂為

上親信。朝政可廻。在陛下目前。似一閑事。外邊威勢不小矣。上遽可中書所奏。令只依條例選試。臣脩又奏。一有曰字。事既不行。彼必有言。萬事只

由中書。官家豈得自由。行一事。陛下試思從私請與從公議。孰為得失。而韓曾二公。亦所陳甚多。上皆嘉納也。金國志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捨

男女為僧尼惟禪多而律少。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録。僧正。列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等。所賜號曰大師曰大德並賜紫。國歸。在京

之老尊宿也威儀如王者師。國主有時而拜。服真紅袈裟升堂問話講经。與南朝等。僧録僧正。歸府僧職也。皆擇其道。行髙者。限三年為任。任滿則

又别擇人。張官府。設人從傮尼有訟者。皆理而决遣之。並服紫袈裟。都綱别郡僧職也。亦以三年為任有師號者賜紫。無者如常僧服維那縣僧職

也。僧尼有訟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並申觧僧録都綱司。元史世祖紀二年正月。以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為。中選。以有德業者。為州郡僧録判。

正副都綱等官。仍於各路設三學。講三禪會。國朝諸司職掌在京置。僧録司。左右善世二員。正二品。左右闡教二員。從六品。左右講經二員。正八

品。左右覺義二員。從八品。各府置僧綱司。都綱各一員。從九品。副都綱各一員。各州僧正司。僧正一員。各縣僧會司。僧會一員。

僧隷事物紀原唐會要曰。武后延載元年五月十一日。勑天下僧尼隷祠部。此祠部轄僧之始也。唐志亦云唐會要開元二十四年

七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奏。臣等啇量緣老子至流沙化胡成佛法本西方興教。使同客禮。割屬鴻臚。自爾以來。因循積乆聖心以玄元本係移就

宗司。誠如天㫖。非愚慮所及伏望過元日後。乘春令。便宣其道。僧等既縁改革。亦望此時同處分。從之。至二十五年正月七日制道士女冠。宜隷宗

正寺。僧尼令祠部檢校。至天寳二年三月十三日。僧尼隷祠部。道士宜令司封檢校。不須隷宗正寺。唐書元和二年二月。詔僧尼道士。全隷左右街

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復關奏。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奉宣僧尼。不隷祠部。合係屬主客為復。合今鴻臚寺收管。宜分析奏來者。天下僧尼。

國朝已來。並隷鴻臚寺。至天寳二年隷祠部。臣等㨿大唐六典。祠部掌天地宗廟大祭。與僧事殊不相當又萬務根本。合歸尚書省。隷鴻臚寺。亦未

爲允。當。又㨿六典。主客掌朝貢之國。七十餘藩。五天竺國。並在數内。燡氏出自天竺國。今陛下以其國中之教。已有釐革。僧尼名籍。便令係主客。不

隷祠部。及鴻臚寺。至爲允當從之。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兩街功德。使收管。不要更隷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會昌五年秋七月。

中書奏僧尼不合隷祠部。請隷鴻臚寺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六年五月乙巳。敕僧尼前隷功德使。不隷主客。注。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隷鴻

臚寺。武后延載元年。以僧尼隷祠部。開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隷宗正寺。天寳二載。以道士隷司封。貞元四年。崇玄館罷大學士。後復置左右街大

功德使。東都功德使脩功德。使總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隷左右街功德。使。會昌二年。以僧尼隷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館。亦有學

士。至六年廢。而僧尼復隷兩街功德使。即是年也。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注。改武宗之政也。牒即今祠部所給僧道度牒也。宋會要咸平五年十

月。詔天下有竊買祠部牒。冒為僧者。限一月隷軍籍陳。首。釋其罪。違者。論如律。少壯者隷軍籍。

僧封事物紀原洪明集曰。元魏封法果輔國宜城子。果加忠信侯。安城公。唐封不空肅國公。僧之得封。自後魏太祖始也。又云。元

魏法果卒。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此其始也。唐亦贈不空司空。九朝長編紀事本末宋宣和元年。御筆封大覺金仙。文殊菩薩。封安惠文静大士。普

賢菩薩。封安樂妙静大士。泗州大聖。封巨濟大士。雙林傅大士。封應化大士。初祖達磨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靈

慧大士。五祖封静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嘉速覺封全德大士。經文合改佛稱金仙菩薩。稱仙人羅漢。稱無漏金剛。稱力士僧伽。稱脩善銅象

不納。並許改塑。僧已降詔為德士。所有寺院。撥放試經。進䟽度牒。並改作披戴爲德士。淳熈十一年正月四日。詔汀州廣福院靈感威濟大師。加

封靈應威濟普惠大師。以祈禱感應。從本州請也。五月十七日。詔漢州什邡縣慧劍禪寺波崙和尚真慧大師。加封真慧妙應大師。以祈禱感應。從

本州請也。紹興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詔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覺。賜塔額妙光。封宏智禪師從住持僧法爲請也。三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詔泉州德化縣真濟大師。加封慧慈真濟大師。以祈禱有應。從本路轉運司請也。

僧謚事物紀原洪明集曰。後魏太祖時。法果卒。謚趙胡靈公。此僧賜謚之始也。宋朝會要曰。咸平三月八日。梵僧法賢卒謚慧辨。

四年法天卒。謚元覺。其後施護卒。亦謚明悟也。紀纂洲海大曆十年。興善寺胡僧不空卒。謚曰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通鑒唐代宗紹興六年

四月十八日。成都府言本府天寧萬壽禪寺。住持亡僧。克勤。道行顯著。人所推仰。乞賜謚號塔名。詔謚眞覺禪師塔名寂照。十二年七月二十八

日。知臨安府俞俟。言本府靈鷲山興聖院故寂常海慧大師淨暉。係藩邸看誦本命經僧戒行髙潔。欲依靈芝崇福寺住持僧元照律師例。給賜謚

號。塔名。詔謚脩證了義法師。塔名元覺。

僧號事物紀原後秦鳩摩羅什始號法師。其後中國名僧亦稱之晉朝講經草堂寺。有廟臣大德沙門千餘人。此始有大德之呼。後

趙石虎。號佛圖澄曰大和尚。此稱和尚之始也。晉初鳩摩羅什炎東渡。龜兹王請為國師。姚興迎羅什待以國師之初也。梁勑慧約云。允膺闍黎之

尊。屬當智者之號。此師號之起也。唐中宗神龍二年。號萬廻曰法靈公。姚秦又號羅什為大師。則大師之名。盖起於此。唐僖宗廣明中。賜僧知玄號

悟達國師。僧徹净光大師。可符法智大師。德宣演暢大師。自此始為朝廷寵渥之命。見事始云唐會要長慶元年二月。幽州節度使劉總請去位為

僧。詔宜賜號大覺。宋會要仁宗嘉祐七年十二月。杭州靈隱沙門契嵩。上傳法正宗記。詔入藏教。仍賜號明教大師。大觀元年閏十月二十六日。

詔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御容僧行可。賜師號。度牒各二道。用為酬奬。或願師將號換紫衣亦聴。宣和元年二月四日。詔天下。見住持。長老。可

委逐州軍守臣。取索姓名。並賜師號。如有師號者。添兩字。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詔觧州防禦。使鄭明之。特與剃度為僧充僧職與師號管幹教門

公事。法名善因。建炎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福建路轉運司。言建州崇安縣管下新豐鄉吳屯里。瑞嚴禪院。有開山扣水和尚。俗姓翁。名藻。凢遇水

旱。祈求輙應。乞賜塔額師號。詔以慧應塔為額。六年加法威大師。從轉運司請也。紹興元年六月二十四日。詔以昭慈獻烈皇太后宫。脩奉香

火泰寧寺。更與度僧一名。本寺知事僧並賜紫衣。内住持人。仍賜二字師號。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神武後軍統制充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

岳飛。言臣駐軍江州。請到禪僧惠海住持江州廬山東林禪寺。本僧禪學精通。戒。行孤潔。欲望特與一佛心禪師師號。從之。隆興元年八月二十

八日。詔臨安府徑山能仁禪院大慧禪師宗杲。賜號普覺禪師。塔以寳光為額。先是上嘗賜宗果御書妙喜庵。以及御製賛誦。宗果死。其徒了賢等。

請以宗果所居為妙喜庵。奉御書於閣上。臣乞賜師號塔額。故有是命。二年三月十三日。詔平江府吳江縣洞庭包山顯慶禪院慈受普照大師

懷深。追號慈受禪師。賜塔以普明為額。以其徒法駿等言師住持名山。三十餘載。行業顯著。道俗推重。故有是命。乾道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召

徑山住持僧藴聞對選德殿。上問佛法。藴聞以所學對。上曰三教一也但門户不同。又一歲再召。宣問合㫖。賜錢三十緡。號慧日禪師。淳熈二年

五月二十日。詔前住潭州大溈山宻印禪寺傳祖沙門守惠塔院。可特賜妙明為額。八月九日。詔卭州南津勝因院楊樂和尚。特封妙德大師。十年

九月二十二日。加妙德慈慧大師。皆以祈求有感。從本路漕臣奏請故也。淳熈五年二月四日。詔崇報功德院住持僧崇粹。賜號圓悟禪師。以安德

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趙伯圭。言。見住持先臣秀王崇報功德院僧崇粹。道。行清髙。衲子歸鄉。住本院已一十年。山門整肅。香火精

䖍。院去先王墳塋不逺。乞特賜一禪號。從之。淳熈十三年五月八日。詔雅州名山縣蒙頂山智炬院甘露大師。特賜普惠大師。以祈禱感應。從本

州請也。十七日。詔建寧府崇安縣瑞巖禪院。慧應塔妙應法威慈濟大師。賜妙應法威慈濟。普照大師。以雨賜祈禱感應。從本府請也。十四年十二

月。詔懷安軍雲頂山惠應塔妙慧大師。加封妙慧慈應大師。以雨賜祈禱感應。從本軍請也。紹熈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住持景德靈隱禪寺僧藴

裏。特與賜佛慧禪師。九月二十七日。詔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僧寳印。賜號慈辯大師。塔名智光宋朝事實僧師號法乘。法真。法昭。惠滿。惠海。真悟。

真懿。真戒。妙空。文惠。普明。慈懿。慈濟。真教。明普。宣秘。惠照禪鑒。淨因。淨惠。淨嚴。淨悟。普證。圓證。證悟。慈覺。思覺宻印。崇辯。通照。

僧衣事物紀原僧史略曰。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黎。又秣陵諸僧衣色。倣西竺。後周忌聞黑衣之讖。悉屏黑色。著黄色衣。

謂今僧衣褐。起於宇文周制。注。按北齊忌黑。文宣煞弟煥。以七近漆屬黑。後果敗於字文黑獺。然則非後周也。又事始云。代宗實録曰。大曆三年。僧

惠崇内賜紫袈裟。記以為僧紫衣之始。按賛寧僧史略曰。則天朝。僧法朗譯大雲經。陳符命言。法朗等皆賜紫袈裟。則僧之賜紫。自天后始也。不然。

唐會要。安得開元二十年。波斯王遣僧及烈至唐。勑賜紫袈裟還國之事也。盖僧賜紫。不起於代宗明矣。宋會要乾德三年十二月。滄州僧道圓詣

西域還。表獻貝多業梵經四十二夾。道圓晉天福中徃。在塗十二年。住天竺六年。還經于闐。與其使偕至。太祖召問所歷山川道里。賜紫衣器幣館

于京寺。開寳七年。知鄜州王龜從表上中天竺摩伽陀國僧法天。河中府梵學僧法進。所譯聖無。量壽尊勝二經。七佛讃。詔法天等赴闕。召見慰

勞。賜紫衣。雍熈二年。詔應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演者。悉館于傳法院。自是梵僧至者。悉召見。賜以紫服束帛。華僧自西域還者亦如之。太

平興國三年三月。開寳寺僧繼從等。自西天廻。獻所得梵夾經等。詔賜繼從等紫衣。自是每獻者。多詔賜方袍焉。山堂考索。太宗崇尚釋敬。得西域

僧法天。及息天灾施護等。取所獻梵夾翻擇焉。息天災等。賜紫袍師號。皆至朝散大夫。光禄鴻盧卿以卒。五年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天息災。烏填

國僧施護至京。召賜紫衣。天禧二年正月。詔應聖節後求諸州奏到僧道正。及五周年者。其西川廣南特與師號。餘俟次年無過犯。結罪保明以

聞。諸州道正。僧正。亦須衆所推許而任之。宫寺綱首。亦有詔補者。舊皆五周年第賜紫衣師號。後詔加為七年。曲洧舊聞元豐四年六月辛酉。詔自

今紫衣師號。止令尚書祠部給牒。牒用綾𥿄。被受師名者納綾𥿄六百。至是罷。宋會要乾道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知饒州王秬言奉詔賑濟飢民。僧

紹禧。行者智脩。煮粥供贍。計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僧法傳。行者法聚。煮粥供贍。計三萬八千五百六十一人。詔紹禧法傳。各賜紫衣。行者智脩

法聚。各賜度牒披剃。崇寧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新知真定府吕嘉問。奏天下建崇寧禪院。遇天寧節度僧賜紫衣。所以崇佛乘祝聖筭。功德甚大。

切謂諸路。極有真跡福地藍伽。並未有撥度恩澤。承續灑掃者。欲乞汝州香山慈壽禪寺。襄州福聖院。並改賜天寧觀音禪院名額。每遇天寧節。撥

放紫衣恩澤各一名。從之。淳熈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慶壽。敕僧尼道士女冠年八十以上。並與紫衣。已有紫衣者與師號。十年十二月。十三年正月。

慶壽敕同。

僧籍事物紀原唐會要。舊制僧尼簿。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留州縣。又開元十七年八月十日。勑僧尼宜依十六年舊籍

則僧尼供帳始于此耳。僧史略曰。唐文宗太和四年正月。祠部請天下僧尼。具名申省。以憑入籍。入籍造帳。自太和始也。二文不同。以會要為正。宋

朝用顯德事。三年一造帳。定著于令。唐會要天寳八載十一月十八日。禮部尚書崔翹奏僧尼籍開元二十九年造。天寳元年已來。度人總未入籍。

望具樣令諸州縣勘造。仍委採訪。使。勾。當。限勑到兩月日畢其籍。謂凖司封奏道士女冠籍每十年一造。仍永為恒式。勑㫖依奏。錦綉萬花谷唐初。

天下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舊唐書職官志。凢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髙者充。諸州寺。總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三十五所

僧。二千一百二十二所尼。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凢僧簿籍。三年一造。凢别勑設齋應行道並官給料。凢國忌日。兩京大寺各二以

散齋僧尼。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五年五月壬戌。祠部奏。括天下僧尼二十六萬五百。周世宗紀。顯德二年。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挂燈。帶鉗之

類。令兩京及諸州。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是歲天下見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泉州府志九朝通畧。至道元年。太宗覧泉州僧籍。歲

未度者。僅四千餘。語近臣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餒者。近世一夫耕。迨至十人食者。黎民安得不困。東南風俗惰游。固非樂為清淨但慵

耕種。避徭役耳。宋朝事實國初。西京諸州僧尼。共六萬七千四百人。削平諸國。其數彌廣。天禧三年普度僧道凢二十六萬二千四百九十人。天禧

末。僧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浙江福建。常居天下半一。山堂考索。宋朝兩京諸州僧尼。共六萬七千四百餘人。歲度千人。自後削平諸國。其

後僧籍彌虜。江浙福建尤多。宋會要景祐元年。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慶曆二年。僧三十四萬八千一百八人。熈寧元年。僧二十二萬七百

六十一人。山堂考索。二年詔自今經業精熟者。方許係籍。熈寧八年。在京僧九千七百三人。諸州軍僧一十九萬三千七百九十九人。十年。僧

二十萬二千八百七十二人。中興聖政壽聖於紹興二十年中。嘗問賀允中僧道之數。允中言道士止有萬人。僧有二十萬。一夫當受田百畆。一夫

為僧。即百畆之田不耕矣。三山志舊記繫帳僧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人。童。行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八人。今繫帳僧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人。童。行二

千九百一十五人。閩縣僧一千八百八人。童行四百八十八人。候官縣僧一千九百五十人。童行五百七人。懷安縣僧八百七十一人。福清縣僧一

千四百人。長溪縣僧一千二百五十七人。古田縣僧一千一百一十二人。童。行八百七十八人。連江縣僧五百八十八人。長樂縣僧四百九十四人。

童。行一十二人。永福縣僧五百三十二人。童。行二百七十八人。閩清縣僧五百六十六人。童。行一百六十七人。羅源縣僧四百九十二人。童。行一百

四十八人。寧德縣僧七百六十四人。童。行三百二十一人。舊記謂僧户與民叅半。以今籍較之。直民田五之一。今民田若地。八萬二千餘頃。食民五

十七萬九千。黄中小老不計。浮屠民田若地。二千餘頃。食僧徒一萬四千餘人。是民七人共百畆。而僧以二人食之。民産錢八千緡有竒。僧寺一千

五百不啻當民八之一。以故州常賦外。一切取給于僧寺。有以也夫。

僧稱和尚事物紀原後趙石勒號佛圖澄曰大和尚。此稱和尚之始也。翻譯名義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

罪也。此言親教師由能教離出世業故。

僧稱比丘翻譯名義大。論此云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又𣵀槃經云。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又莊嚴

經云。破無名狀。故名比丘。

僧稱上人錦綉萬花谷有過能自改名上。内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能改齋漫録唐詩多以僧為上人。

曰杜子美已上人茅齋是也。按摩訶般。若經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薩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十誦律云。人有四種。一粗人。二濁人。三

中間人。四上人。事文類聚行阿耨菩提心。是名上人。摩訶般若經

僧稱開士海録碎事衡岳有開士。楞嚴經云。十六開士悟圓通。

僧稱沙門事文類聚沙門。漢言息也。盖息欲而歸於無為也。𡊮宏漢記頴川語小唐州郡學校。亦有僧與焉。柳子厚

作道州文宣王廟碑。稱易師沙門凝𧦬是也。錦綉萬花谷梵云。沙迦懣曩。又沙門那。或云桑門唐言勤息。秦譯云勤行。文云善覺。

僧稱苾蒭事文類聚僧曰苾蒭。本是草名。有五義。一生不背。二冬夏常青。三性體柔軟。四香氣逺騰。五引蔓布條。尊勝經

僧稱闍黎錦綉萬花谷梵語云。阿闍黎耶。唐云軌範。今稱闍黎。蓋𣑽音訛畧也。又云阿遮黎夜。隋云正行。能紏正第子行故。

僧名緇流鄭氏譚綺稱僧人謂之緇流。

僧稱沙彌錦綉萬花谷落髮後稱沙彌也。華言為息慈。謂安息在慈悲之地。又謂息惡行慈也。釋氏要覧

僧稱頭陀錦綉萬花谷𣑽語云杜多。漢言抖摟。謂三毒如塵坌真心。此人能振撣除去。故今訛稱頭陀。又抖摟貪慾

嗔癡。三界内外。不敢不捨。名杜多。

僧徒稱釋事文類聚晉道安授業於佛圖澄。姓帛氏。以師莫過於佛。遂以釋為姓。中夏沙門稱釋。自道安始。道安見

習鑿齒。自稱彌天釋道安。石林詩話佛學從師姓。始晉初為佛學者。皆從其師姓。如支遁本姓關。從支謙學。故為支。道安以佛學皆本釋迦為師。請

以釋命氏。遂為定制。釋道安亦其姓也。石林老人避暑録晉宋間佛學初行。其徒猶未有僧稱。通曰道人。其姓則皆從所授學。如支遁本姓關。學於

支謙為支。帛道猷本姓馮。學於帛尸梨宻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釋迦。今為佛子。宜從佛氏。乃請皆姓燡。世以釋舉佛者。猶言楊墨申韓。今以

為稱者。自不知其為姓也。貧道亦是當時儀制定。以自名之辭。不得不稱者。疑示尊禮。許其不名云爾。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諱。盖自唐已然。而貧

道之言廢矣。

僧袒尚右宋莊季裕鷄助編天自東而西為左轉。一晝夜一周。日月自西而東為右行月一月。日一歲。乃周天行速。

故日月附天。東出而西没古人譬之。如蟻行磨上。磨左旋而蟻右動。磨急而蟻緩。故但見蟻隨磨轉也。釋氏每言偏𥘵右肩。右跽。右繞華嚴經淨行

品云。右繞於塔當願衆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所謂順者。如右臂之内。向日月之東行是矣。而今僧徒行道。與轉輪經藏。皆自東南以至西北。乃左

繞而逆行。李。長者於合論中亦辨此失。但衆習已乆。莫能正之耳。

度僧舊唐書髙宗本紀。顯。慶五年九月。上幸天宫寺。度僧二千人。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三年正月乙丑。上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

唐會要長慶元年三月。勑左街安國寺。右街興福寺。萬善寺。宜各置壇塲一所。以四月一日起首。至畢日停所置壇塲。不得度新人。唯受半戒者。許

受具戒。仍委兩街功德使。與所司勘責各合受戒人數。挾名聞奏。長慶元年四月一日。徐泗觀察王智興。奏請於當道置浮圖戒壇度僧尼。元和以

來。屢有詔㫖。禁絶此弊。諸道莫敢有請。獨智興首啓其事。因縁率歛。甚於主稅。自淮已南。蚩蚩之徒。奔走尤甚。智興之家。資累鉅萬。盖因於此。浙西

觀察。使李德裕狀論云。徐州觀察。使近於泗州開元寺置戒壇。從去年便遣僧人於兩浙福建以來。所在帖牒。召僧尼受戒。江淮縁自元和二年後。

更不度人。百姓聞知。逺近臻凑。當管僧尼。又皆私蓄資産。與編甿無異。自有戒壇以來。一户有三丁五丁者。必發遣一人出家。意在規避丁徭。影占

資産。自正月以來。百姓落髮者無數。䔉山度僧。一日點得一百餘人。過江勘問。唯十四人是舊出家。沙彌及客僧餘。悉是蘇常州百姓。亦無本州公

憑。其時並勒却歸本管還俗。訪聞泗州所置戒壇。只在聚歛財貨。殊非降誕資福之意。其僧尼到者。每人納錢二千文。當日給牒放回。原不受戒。若

不鈐制。直至降誕方停計兩浙及福建。合失却五六千丁壯。此事非小繫於朝廷法度。况江淮賦役至重實要稍為限約。狀到中書門下即奏停。

寳曆元年二月。勑兩街佛寺置方等受戒壇塲。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停。仍令兩街功德。使各選擇有戒行僧謂之大德者。考試僧能闇記經一

百五十𥿄。尼能闇記一百𥿄。即與度。大中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勑重脩置靈感寺。及嵩山會善寺。并置戒壇。其所度僧尼。委諸道州府。每年㨿

合填關人數。委。長老僧依本教。於戒定惠三學中。選擇有道性。通法理者給與公憑。令各逐便赴兩處戒壇受戒。兩都各選戒律大德十人。秉持法

事。其不堪者竉之。堪度者度訖。給戒牒勒歸本州。傳持教法。外州者。關報祠部收管。兩京委功德。使主持戒壇。不見本州公憑。不得與度。本州不見

戒壇公牒。不得私容除條習三學外。其餘雜藝他術。一切禁斷。其别勑度人。亦須官壇受戒。通鑒綱目唐武宗會昌六年。趙歸真等伏誅。五月詔上

京增置八寺。復度僧尼。咸通三年夏四月。置戒壇度僧尼。資治通鑒後唐明宗紀。天成三年。閩王延鈞。度民二萬為僧。由是閩中多僧。宋朝大事

記開寳六年四月。限度僧法。諸州僧帳及百人者。每歲許度一人。熈寧以前。有度僧而無鬻僧。熈寧以後。有鬻僧而無度僧。度僧則無所利而為之。

鬻僧則有所利而為之也。國初度僧為有限。而後日鬻僧無所限。徒以助一時費用之急。而啓游民之害。肆異端之禍。惜哉。宋會要至道元年六月。

詔江南兩浙福。建僧尼。今後以。見在僧數。每三百人放一人。仍依原敇比試念讀經纸。合格者方得以聞。不如此式而輙奏者。知州通判。職官並除

若干繫人吏三綱主首。本犯人决配。僧尼死。及還俗者。祠部畫時追毁訖。繳送祠部。應衷私剃度及買得偽濫文書為僧者。所在官司點撿。許人陳

吉犯者刺靣。决配牢城。尼即决還俗。先是僧尼讀經。止以三百𥿄為限。而無念誦者。是歲太宗閲泉州僧籍。已度數萬餘籍。未度者猶四千餘。始定

此制。明年又詔淮南川陝路。並依此制。錦綉萬花谷。建隆初。詔佛寺已廢。不得再興。聞貴中令僧尼百人。許歲度一人。至道初。又令二百人。歲度一

人。先是泉州奏僧尼未度者四千人。已度萬數。天子驚駭曰。今一夫耕。十人食天下安得不重困。故立此制。太平興國七年九月。詔曰。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眷言求度之人。頗限有司之制。俾申素欲。式表殊恩。應先係帳沙彌。長髮未剃度者。並特與剃度。祠部即給牒。今後不得為例。不得將不

係帳人。夾帶充數。犯者當行决配。咸平三年二月。福州言兩浙偽命。首僧二千九十四人。凖詔試經合格者。給公憑為僧。不者還俗。欲望更不比

試。止蒙會見在數給公憑。仍舊爲僧從之。景德三年八月。諸王府侍講孫奭轉對。請减脩寺度僧。真宗曰。道二門有助世教。人或偏見。徃徃毁譽

假使僧道輩。時有不撿。安可即廢也。四年七月。詔西京永昌禪院。今後逐年許剃度。行者五人。仍勘會的實。係帳日月編排。並逐年依上名下次剃

度驀越。候度到行者。并舊管僧人。共五千人為額。更不在此限。若今後額内有闕。逐年遇承天節。即時剃度。行者充填。不得過五人。兼依例遂年具

帳。通計人數以聞。不得將本院差出。及遊禮諸處僧人。便為闕額。大中祥符二年十月。詔天下寺。觀。曾賜得太宗御書處。自今除承天節比試額

定數外。於見。在童行外從上名。特度一人。三年五月。詔懷安軍雲頂山大中祥符寺。每承天節。特與度。行者三人。五年六月。詔開寳寺靈感塔。

福聖禪院主紹竉知塔。沙門守願。除逐年依例撥放七人外。每年承天節。紹寵特與度。行者五人。守願特與度行者一人。九月。詔泗洲僧正文秘。每

年承天節。特與度行。者一人。天禧元年五月。詔應今年閏四月終以前。在京住房僧。及五年以上者。各與弟子一人。係帳俟至來年承天節。依例

試驗經業。後不得為例。八月十五日。詔昇州蔣山太平興國寺。歲度。行者二人。給米百石。山堂考索。天禧二年八月。詔普度道士女。冠僧尼。凡度

二十六萬。二千九百餘人。天聖二年十二月。尚書右丞集賢學士馬亮。言天下僧徒數十萬。多遊惰𠒋頑。隠跡為僧。結為盗賊。污辱教門。欲望今後

除額定數剃度外。非時更不放度。及常年聚試之際。先委僧司。看驗保識。如行止不明。身有雕刺。及犯刑憲者。並不得試經。仍於逐年試帳前榜此

條貫。從之。續通鑒長編天聖二年辛未。以真宗太祥京城寺觀。嘗所廵幸州縣。度人為僧道有差。三年乙未。開封府言長寧節。請如乾元節。度僧

道三百八十人。詔止度三百人。山堂考索。至和初。陳執中執政。因乾元節聽僧五十人度。人。既而言者以為不可。復百人度一。元年。詔乾元節

度僧。限百人度一人。熈寧元年十一月。中書言太皇太后生辰。凖條給祠部牒二百。以半度僧。今凖内降給紫衣。及師名共六十四道。餘並給度牒。

詔具條制進入。宋會要熈寧八年六月十六日。詔增河南府超化寺。歲增度僧二人。賜紫衣一人。以上批寺。乃釋迦佛舍利所在。於畿内最為靈跡。

兩禱兩。隨獲嘉應。聞歲止度僧一人。頗闕人脩奉故也。元豐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河州請慈濟院依太原府例。二年度僧一人。從之。七月九日。

詔故西天譯經三藏。試鴻臚卿日。稱依法護例。遺恩度僧七人。慧辨院歲增度僧一人。曲洧舊聞天禧詔收瘞遺骸。並給左藏庫錢。厥後無人舉行。

元豐二年三月。因陳向為提舉常平官。詔命主其事。向又乞命僧守護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與紫衣。有紫衣與師號。宋會要元豐七年

五月十一日。詔皇后父祖墳寺。左街資福禪寺。可除每年撥放外。遇同天節。度僧二人。紫衣一人。七月十六日。詔雍王顥乳母孫氐。葬報先禪院。

每歲同天節度僧一人。崇寧二年十月九日。詔崇寧寺觀。並依十方住持。其披剃开紫衣。自崇寧二年天寧節為始。如未有童。行。即仰所差主管

僧道。保的手下童行披剃。崇寧三年以後。即依此施行。大觀二年十月三十日。詔大相圖寺慧林禪院信持長老元正坐化。賜絹三百疋。錢三百

貫。賜寂照之塔。看塔人。間歲度僧一名。乾道元年六月六日。詔以上天竺觀音院祈禱感應。賜空名度僧牒二道。九年閏正月十八日。詔昭慈

永佑陵泰寧寺。每歲度僧一人。紹興初。以本寺焚脩宫香火。詔度僧二人。後罷度牒。本寺因不復有請。至是自言。事下禮部。乃引紹興七年應

臣僚恩例。許本部執奏指揮。持之不决。本寺復言係崇奉陵寢之所。豈臣僚恩例事體可比。特有是命。三月五日。詔叙州男子郭惠全。給賜度牒

一道。披剃為僧。以本州言惠全自。少出家。母死負土成墳。孝節感著。故有是命。凡僧道童。行。每三年一造帳上。祠部以五月三十日至京師童行。念

經百紙。或讀五百紙。長髮念七十紙。或讀三百紙合格。每誕聖節。州府差本州判官録事參軍。於長史廳試驗之。宋初兩京諸州僧尼。六萬七千四

百三人。歲度千人。平諸國後。籍數彌廣。江浙福建尤多。金史章宗紀。承安元年六月丁卯。勑自今長老大師大德。不限年甲。長老大師。許度弟子三

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彌。年六十以上。並令受戒。仍不許度弟子。宋李彌遜竹溪集福州乾元寺度。僧記。

浮屠氏以空寂無我為宗。三世諸佛諸大菩薩。因地行願。皆由衆心起。故其為教。慈忍悉施。悉以利他。不求自利。悖是而行。非如來子。像法既裏。

人鮮知道。其徒熾然。以希求心。行愛取行。穹廬沃壤。文衣豐食。薄衆人之奉以厚已。㧞一毛而利衆不為也。福州乾元住持紹宗。與寺僧法珪者。募

諸信士。得錢六十萬有竒。不可供他費。貧不給者。悉以貸予。收其嬴度有功於衆者二人。將自此始。歲以為常也。昔佛在舍衛。次第廵乞。不生髙下

違順二想。施者受者。如出一心。與諸衆生。共作佛事。不聞約與而羡取之。雖然。能使積者散。貧者給。惰者勸。賴以獲益者衆。故為書之。尚庶幾。焉。悲

夫今浮屠之類。戕物自恣。不為其所當為。面宗輩或能推利他之。故為書之。曹勛松隱文集净嚴度僧記釋迦如來成等正覺。隨宜設化。說法度

人。初度則阿若憍陳如。最後度則須跋陀羅。所應度者。亦皆得度。猶說遺教經。以告諸比丘。𡸁於無窮雖滅度後。教法具存。如佛在世。則知佛之出

也。本於度人。至於遺教之設。直欲精嚴其。戒行防閑其非僻爾。是經之傳。俾後世或見。或聞皆有所宗仰。由是凡學出世法。落髮披緇。依瞻佛日者。

率稱遺教弟子。如一燈之明。可至於百千萬燈無有窮盡。實自是發之。佛欲度人之心。可謂至切。知省董公。以勤勞之節。入侍帷幄。積有歲年。每肩

一心。克辦衆事號謹廉之臣。而又了知若空。信向般。若。旣著嘉績擢登省庭。例賜功德院額。為淨嚴禪院。延請僧了居主之。居耆德飽叅。為叢林規

則。公没之後。精精專恪。守有加于昔。傳道之外。復遍募信施。買田百畒。約每歲所收度僧。以續佛事可謂得遺教之㫖矣。自非董公有知人之明於

前居公能不負所知於後。何以至是。勛告老寓居天台林泉間。淨嚴專使求文。以紀其實。及為述遺教之意備告之。誠使得度者。以此為心。則無戒

行之失。他日繼居者。以此為心。則歲增之員是得度與度人。一舉兩得也。以此仰祝聖壽。當千萬年見流通。以此廣祝聖之衆。必歷塵沙劫。名具實

在。其為廣大。詎可筭數。惟後人守之。勿墮厥㫖。北澗禪師集陳致政施用度僧記施僧欲其四事具足。一意叅扣。餉僧俾正命充滿。邪觧弗作。舍

僧觧風雨飄摇之憂浴僧拂妙觸宣明之跡。至於度僧。則如上。種種。盡在於是。教必尊僧。盖佛祖所自出。度僧。度佛祖也。責佳實於良苗。非雨露之

所滋。耘耔之及時。必槁於烈日。萎於雪霜。又何所妄冀。區區舍家。林林服勤。稍頴異者。皆良苗。非恩霈自天。則一伽梨。亦何所妄冀。故叢林有賢。勞

之澤。等而上之。逾一二十寒暑。乃能得。就令得之必四十五十。筋骸盡瘁。欲求如佛祖因地勤苦精敏時所為。心至力殫。何以至大究竟。為大福田。發

生富貴壽考。報效檀施。毫髮反償。如經所云可怖可懼。爰有信善。致政陳公。洞見此理。捐膏腴三百畒。歲度一僧。芳聯世世。自一至多。傳無有盡。推

此願力。亦無有邊。天竺巍巍。靈山未散。此廣大心。與山俱髙。蜚閣廣堂。助增壯麗光明纖靡。屢歲隨喜。是不可不書也。噫塵勞之儔。各知資生。財知

其豐。勢知其崇。業知其廣。位知其穹。孰非為子孫計若蝜踣而起。不知積而能輸。輸而得其歸於佛隴教。觀。家與佛隴之傳相終始。獲善應於斯

文。如公者。鮮矣。故吾表而出之。為區區若蝜之戒。

禁私度僧唐會要天寳五載。二月二十五日。京兆尹蕭炅奏。私度僧尼等。自今已後有犯。請委臣府司男夫并一房

家口移隷磧西。寳曆二年三月。江西觀察使殷侑奏。請於洪州寳曆寺置僧尼戒壇。勑殷侑故違制令。擅制戒壇。罰一季俸料。舊唐書大和三年

十月己酉。江西沈傳師奏皇帝誕月。請為僧尼起方等戒壇。詔曰不度僧尼。累有勑命。傳師忝為藩守。合奉詔條。誘致愚妄。庸非理道。宜罰一月俸

料。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六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度僧不精。則戒法墮壞。造寺無節。則損費過多。請自今諸州。凖元敕許置寺外。有勝地靈迹。許

脩復。繁會之。縣。許置一院。嚴禁私度僧尼。若官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逺游尋師者。須有本州公驗。從之。通鑒綱目大中六

年十二月復。禁私度僧尼。先是進士孫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織。不自温飽。而群僧安坐華屋。美衣精饌。率以十户不能養一僧。武宗憤其然。髮十七

萬僧。是天下百七十萬户。始得蘇息也陛下即位以來。脩復廢寺度僧幾復其舊縱不能如武宗除積弊。柰何興之於已廢乎。願早降明詔罷之。庶

幾百姓猶得以息肩也。至是中書門下。奏陛下崇奉釋氏。群下奠不奔走。恐財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擾人。望委長吏。量加撙節。仍禁私度僧尼從

之。胡氏曰。論事於人主。必陳其治亂之本原。辨之而明。猶或藐藐其聽。若徙言未流之害。固宜不納。若孫樵之論復生脩寺是也。使佛教有益於生

人。雖以百七十萬户。養十萬僧。誠不足愛。何者。所費者財力。而所資者善道。而孟子所謂有功可食者也。惟其殄滅彝倫。戕敗人理。故雖使吸風飲

露。巢居野處。猶將廢之。况華屋精饌。以養情遊乎。此自聖帝明王之所必除。豈槩於武宗舉措之是非哉。以此言之。則庶乎其有感矣。集覧髮

十七萬僧。令僧長髮為民也。有功可食孟子曰。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食音似。詳見滕文下。資治通鑒周顯德間。勑天下寺院。非敕額者。

悉廢之。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父母伯叔之命。惟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聽設戒壇。宋會要天禧元年十月。河北縁邊安撫。使劉

承宗。言僧人有從北走來者。自今望令勘會。如不係兩地供輸人。及近裏州軍。因虜到北界為僧遇來即令結罪保明。委無虛誑。試經申奏。給與祠

部。從之。時邊民有私度為僧隱于村院。妄稱自北界走來。求給祠部牒者。故條約之。金史明昌元年春正月。制禁自披剃為僧。

鬻僧山堂考索元宗時安禄山反。楊國忠以爲正庫物。不可以給士。遣侍御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緡而

已。明年鄭清叔與宰相裴冕建議。以天下用度不充。諸道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又於輔關諸州納錢度道士僧尼萬人。神宗熈寧元年七月

戊戌。知諫院錢公輔。言祠部遇歲饑河决。鬻度牒以佐一時之急。若於無事時。立為陳乞恩例。則亦可惜。欲乞自今宫禁。遇聖節恩賜度牒。並裁損。

或减半為紫衣。稍去剃度之冗。從之。賣度牒蓋始此年。前此未嘗書賣度牒。因錢公輔言。表而出之。二年。賜五百道度牒。付陝西宣撫司。易見錢糴

榖。王安石奏事。上問曰。程顥所言不可賣度牒作常平本錢如何。安石曰。顥所言自以為王道之正。臣以為顥所言不達王道之權。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今度牒所得。可置粟凡四十五萬石。若凶年人貸三石。則可全十萬人性命。今欲爲凶年計。當於豐歲為之。而國用有所

不暇。故賣祠部所剃者三千人頭。而所可救活者十五萬人性命。若以為不可。是不知權也。七年。給度牒五百道。付河東運使。又賜度僧二千

五百道。賑涇原懷慶路饑民。及永興路常平糴本八年。上批勘會賣度牒數呈。有司言自嘉祐至治平。總十三年。給七萬八千餘道。熈寧至今八

年給八萬九千餘道。元豐七年。門下言度牒已著令每道為錢三十千。檢會䕫州路每道三百千。以次减為百九十千價髙處别取㫖從之。丹墀

獨對鬻僧漢明帝時。浮屠始入中國。然其教猶未盛行唐髙祖廢浮屠老子法。至太宗復立之。武宗素惡僧尼會昌四年。勑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

寺。天下節度觀察治所。各留一寺。多不過三十人。餘皆勒令歸俗。毁招提蘭若四萬餘區。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歸俗。及宣宗立。盡反會昌之政。黼曰。國初豐富。僧道寺觀。舊宋有田者。盡免租差。然以天下通計。何啻占田數千萬頃。此平民之田。為其所奪也。所

管何止數十萬人。此平民之衣食。為其所奪列之四民而不收。精其三昧而無益。蠹民害政。莫有過於此者。今不能絶之。盍亦少抑之乎。鬻牒以進

之歲稅以損之。則庶乎其可也。救荒一策。鬻爵之外。鬻僧次之。科派有粮寺。觀依例。救荒亦可也。臨川侯克勤擬求大德中。有給據簪剃之詔。至元

中有選試僧人之條。奸盗詞訟。斷罪還俗。差發稅粮。或當或免。天曆詔必先納丁錢。申覆禮部。出給度牒。方許出家。先儒論斷韓子曰。佛與老

之道也。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道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唐姚崇曰。何用度奸人以壞正法。宋髙宗曰。獻

言者。多欲賣度牒以資國用。一度牒所得幾何。而一人為僧。則一夫不耕。其所失豈一度牒之利。石介曰。兵農憔悴。此獨膏腴。鬻牒賜號。緇紫紛如。

執事者柰何而不圖哉。孫洙曰。天時有水旱。賦役有蠲復。而浮屠之食民。一歲取畢足焉。天下之所以大困匱者此也。唐補闕辛替否䟽曰。奪百姓

口中之食以養貪殘。剥萬人體上之衣以塗土木。唐太宗曰。梁武帝君臣。惟談苦空。侯景之亂。百官不能乘馬。元帝為周師所圍。猶講老子。百官戎

服以聽。此深足為戒。朕所好者。惟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百川學海詒謀録江南李主佞佛度人為僧。

不可數計。太宗既下江南。重行沙汰。其數尚多。太宗乃為之禁。至道元年六月己丑。詔江南兩浙福建等處諸州僧三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歲度

一人自昔歲度僧道惟試經。且因寺之大小立額。如進士應舉然雖奸猾多竄身其中。而庸蠢之甚者無所容。自朝廷立價鬻度牒。而僕厮下流。皆

得為之。不勝其濫矣。源流至論鬻僧三代而上。王政脩明。民有常業而不知爲僧三代而下。王政廢闕。民無常業。始起而為僧。韓子曰。古之為民

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原道歐陽子曰。井田廢。而兼并游惰之姦起。本論盖傷之也。惟其傷之。是以闢之。故著書立言。直欲人其人。火其書。嗣先王之

道以道之原道脩仁義之本以勝之。本論觗排攘斥。不使之賊吾良民也。有王者作。補王政之闕。脩王教之廢以正人心之惑可也。顧可鬻之以開

其端歟。吾嘗考其源流。佛之為教。古無有也。東漢以來。始入中國。漢明帝時。浮屠之教入中國。然未度僧也。至唐元宗聴楊國忠之言。始納錢以度

僧。時安禄反。楊國忠以為正庫物不可以給士。遣侍御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緡。然則鬻度之法。創於此歟。嗚呼四民有常

業。古之道也。彼其不蠶而衣。不耕而食滅君臣。廢父子。悖理傷化甚矣。一人為僧。一夫失業。故妄度姦人。使壞正法姚崇為元宗言之。唐紀若不鈴

制。當失六十萬丁。李德裕為穆宗言之。唐紀夫何自唐以來。𨔄相祖襲。至于今而不廢歟。噫。我知之矣。不過借是以為豐財之術也。抑豈知此端既

開。趍者瀾倒。天下之民。失業者衆。財果可豐歟。宋熈寧以前。日就裁損。天子曰。經業精熟。方許籍記。雍熈二年。詔自今經業精熟。方許籍記。否則曰

四千未度。當降約束。至道元年。帝覧泉州一歲未度者。僅四千餘人。聳然曰。一夫耕。三人食。尚有餒者。近世一夫耕。迨至十人食。天下黎民。安得不

重困當降約束。大臣曰。所度皆惰農游手不可。天聖四年。幸臣王魯言剃度大多。皆惰農游手之人。無益政化。張知白言臣任樞宻日。嘗斷劫盗一

火。皆是僧行。上曰。自今懲革。勿使太濫。否則曰所度皆亡。賴奸人不可。嘉祐三年。賈昌朝奏京師僧寺。多招納亡賴游民為弟子。或藏匿亡命姦人。

自今皆取鄉貫保任。方聴收納。詔從之。其在當時。或五十而度一人。至和初。曾執中執政。因鮑元節聴僧五十度一人。既而言者以為不可。後一百

人度一人。或百人而度一人。至和元年。詔乾元節慶僧。限百人度一人。至熈寧以後則冗濫矣。河東脩城。則以僧牒。熈寧七年。給度牒五百道。付河

東運。使脩城。陝西糴榖。則以僧牒熈寧三年。給五百道度牒。付陝西宣撫司易。見錢糴榖。永興糴本。則以僧牒。熈寧七年。賜度僧二千五百道。賑涇

原懷慶路飢民。及永興路常與糴本。其在當時。價至百九十千。百九十千未止也。又至三百千三百千未止也。元豐七年以下。言度牒已著令每道

為錢百三十千。檢會䕫州路每道三百千。以次减為百九十千。價髙分别取㫖從之。盖熈寧以前。重本抑末。不以鬻牒爲利。熈寧以後。務末亡本。必

以鬻牒爲利。惟熈寧以前。無所利乎此也。故自嘉祐至治平。凢七萬八千。通十三年計之。歲之所度。止於六千也。惟熈寜以後。有所利乎此也。故自

熈寧之初至八年。凢八萬六千。通八年計之。歲之所鬻。不啻一萬也。熈寜八年。上批勘會賣度牒數呈。有司言自嘉祐至治平。總十三年。給七萬八

千餘道。熈寜至今八年。給八萬九千餘道。然我朝諸君子。嘗有言焉。熈寜以前。王公曾言其多。宋公祁言其冗熈寜以後。程公顥言不鬻。錢公輔乞

並裁損。並長編此皆切時救弊之言。然亦非知本之論也。我髙宗嘗曰。一人為僧。則一夫不耕。其所失豈止一度牒之利。紹興七年。獻言之人。有欲

多賣度牒者。朕以為不然。一度牒所得。不過一二百千。一人為僧。則一夫不耕。其所失豈止一度牒之利。又曰。一夫受田百畆。一夫為僧。即百畆之

田不耕矣。二十七年。上曰。今田菜多荒。若更賣度牒。是驅農為僧。且一夫受田百畆。一夫為僧。即百畆之田不耕矣。朕所以不給度牒者。正恐僧徒

多。則不耕者衆矣。噫。聖謨洋洋。嘉言孔彰。三代而下。知本者。其惟髙宗乎。

汰僧北史魏本紀。武帝大延四年。罷沙門年五十以下。周本紀。髙祖建德三年五月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毁罷。沙門道士。

並令還俗。通鑒綱目唐髙祖武德九年夏。沙汰僧道。太史令傳奕上䟽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逺。漢譯胡書。恣其假託。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遊

乎游食。易服以逃租賦。偽啓三途。謬張六道。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章。且生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貧富貴賤。功業

所招。而愚僧矯詐。皆云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自漢以前。初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乆。自立胡神。羗戎亂華。主庸臣

侫。政虐祚短。梁武齊裏。足為明鏡。今天下僧尼。數盈十萬。請令匹配。即成十萬餘户。産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可以足兵。詔百官議之。唯大僕

卿張道源是奕言。蕭瑀曰。佛。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人者無法。當治其罪。吏曰。人之大倫。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蕭瑀不

生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非孝者無親。瑀之謂矣。瑀不能對。但合手曰。地獄之設。正謂是人。上亦惡沙門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詔命有司沙汰

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練行者。遷大寺觀。庸猥粗穢者。勒還鄉里。京師留三寺二觀。諸州各留一所。奕性謹宻。以職在占候。杜絶交游。所奏災

異。悉焚其藁。集覧漢譯胡書西胡之書難曉。故以漢語譯之。後秦姚興。使鳩摩羅什翻譯西城經論。自立胡神傳殺曰。西域之神其名

曰佛。自漢明帝始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空桑列子曰。伊尹生乎空桑。傳記曰。伊尹母既孕。夢神告之曰。日出水而東走。明日視日出水。

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有莘氏女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中。命之曰伊尹。長而賢爲殷湯相。輿地要覧。汴梁雍丘縣有空桑城。伊

尹生處也。韻會注。空桑山名。伊尹生處。在冀北。九年罷沙汰僧道舊唐書髙祖本紀。武德九年夏五月辛巳。以京師寺。觀。不甚清净詔曰。釋迦闡教。

清净為先。逺離塵垢斷除貪欲。所以弘宣勝業。俢植善根。開導愚昧。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懴身心。捨諸染著。衣服飲食。咸資四輩。

自覺王遷謝。像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賤之侣。規自尊髙。浮墮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落。託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里。周

旋闤闠。驅策畜産聚積貨財。耕織為生。估販成業事同編户。迹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訛。交通豪

猾。每罹憲網。自䧟重刑黷亂真如。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清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

寺舍。不求閑曠之境。惟趨喧雜之方。繕采崎嶇。甍宇殊錯。拓舛隱慝。誘納姦邪。或有接延𨞬邸。鄰近屠酤。埃塵滿室。膻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

崇敬之義。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清源。宜徒沙汰。諸寺僧尼。昔有精勤練

行守戒律者。並令就大寺居住。給衣食物。勿令乏短。其不能精戒。行有闕不堪供奉者。並令罷道。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違制之事。宜

悉停斷。京城留寺三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餘悉罷之。事竟不行。新唐書蘇環。傳。武后鑄浮屠。立廟塔無虛歲。環以爲縻損浩廣。雖不出國用。

要自民産日殫。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天下僧尼。濫偽相半。請併寺著僧常員。數缺則補。后善其言。通鑒綱目唐玄宗開元二年。沙汰僧尼。中宗以來。

貴戚爭營寺度僧。富户强丁。削髮避役。姚崇上言。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齊襄梁武。未免禍殃。何用妄度姦人。使壞正法。上從之。沙

汰萬二千餘人。禁創寺鑄佛寫經。百官之家。母與僧尼道士徃還。胡氏曰。人之與人類也。無不得相見之理。惟罪人則人之所棄。而夷狄者中國之

所絶也。今不使百官與僧尼道士徃還。是夷狄待之。罪人畜之。則曷若使之衣巾冠帶而齒於平民乎。集覧齒於平民齒。謂舉列如齒也。得

以年齒序列於平民也萬年龜鑒唐明皇。先是中宗時。公主外戚。皆奏請度人為僧尼。亦有出私財造寺者。富户强丁。皆營避役逺近充滿。至是梁

國公姚崇奏之。上納其言。除太子少保。以疾不起。遺令誡子孫。其略曰。今之佛經。羅什所譯。姚興執本。與什對翻。姚興造浮圖於永貴里。傾竭府庫

事莊嚴。而興命不得延。國亦隨滅。且五帝三王之時。民致仁壽無横夭。國祚延長。此時未有佛教。豈抄經鑄像之力。設齋施物之功耶。且佛者。覺也。

在乎方寸。假有萬像之廣。不出五藴之中。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何必溺於小說。惑於凡僧損耗生人。無益亡者。且如來普慈。竟存

利物損衆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餘。必不然矣。出舊唐書姚崇傳唐會要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奉勑諸道所留僧尼數。宜令更商量。分為三

等。上至二十人。中至十人。下至五人。如此得中。便分拆條流奏者。今㨿天下諸道。共五十處四十六道。合配三等鎮州。魏博。淮南。西川。山南東道。荆

南嶺南汴宋。幽州。東川。鄂岳。浙西。浙東。宣歙。湖南。江西。河南府。望每道許留二十人。山南西道河東鄭滑。許潞磁鄆曹。徐泗鳳翔。兖。海淄青滄齊。易

定。福建同州。華州。望令每道許留十人。夏桂。管邕。管黔。中安。南汝州。金州。商州。容管。望每道許留五人。一道河中。已勑下留十三人。數多少與此條流

差殊。請㨿前勑人數為定。臣等商量。約方鎮大小。凖此條流。事以得中。其尼不在留限。從之。八月。勑河南府依前留僧二十人。鎮州。魏博。淮南。西川。

山南東道。荆南。嶺南。汴宋。幽州。東川。鄂岳浙西浙東宣歙。湖南。江西。十六道。先合留僧二十人。今數内落下十人。山南西道。河東。鄭滑。陳許。路磁。鄆

曹。徐泗。鳳翔。淄青。易定。陝虢。福建。同州。華州一十四道。先合留僧十人。今數内各落下三人。河中先留僧十三人。今數内更落下三人。桂管汝州等

道。依前留僧五人。夏州留僧五人。今並不用留。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五年八月壬午。詔陳釋教之弊。宣告中外。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餘區。歸

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大秦穆護祅僧二千餘人。毁招提蘭若四萬餘區。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所留僧皆隷主客。不隷祠部。百官奉

表稱賀。尋又詔東都。止留僧二十人。諸道留二十人者减其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五臺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進奏官謂曰。汝

趣白本使五臺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筭閑人。竟有何益。何仲武

乃封二刀。何居庸關曰。有游僧入境則斬之。主客郎中韋博以為事不宜大過。李德裕惡之出為靈武節度副使。萬年龜鑒唐武宗會昌五年。上勑

併省天下佛寺。中書條奏諸國忌日。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宜各止留一寺。寺僧止留十人。下州並廢。餘人并勒還俗。𨔄歸貫以充幾户。八月制曰。

朕聞三代以前。未嘗言佛。漢魏之後。像教浸興。因縁染習。蔓衍滋多。以至蠹耗國風。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寳之飾。

忽君父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亂人。無逾此道。况我髙祖文皇。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執此二柄。足以經邦。豈可以區區西方之

教。與我抗衡哉。弊之可革。斷不在疑。而中外誠臣。協于朕意。條流至當。宜在必行。濟人利衆。予何讓焉。今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

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户。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良二千餘人還俗。於戲。前古未行。以將有待。及今盡去。豈謂無時。將使六合黔黎。同

歸皇化。下制明廷。宜體予意。出本紀山堂考索武宗素惡僧尼。會昌四年。勑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一寺。天下節度觀察治所。各留一寺。多不過三

十人。餘皆勒令歸俗。毁招提蘭若。四萬餘區。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歸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及宣宗立。盡反為會昌之政。五

代史漢李欽明爲司勛員外郎。上言古語云。一夫不耕。一婦不織。必有受飢寒者矣。聖化之内。且約十萬僧尼。每日人食二升。十萬人日費二千石。

以日繫月。其數可知。每一僧。歲中須絹五疋。綿五兩。十萬僧。計絹五十萬疋。綿五十萬兩。此輩不耕不蠶。實斁大倫。臣謂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

民富。經曰。聖人在上。國無幸民。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江少虞類苑太宗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餒者。今殆二十人矣。東南之俗。連村跨邑。

去為僧者。蓋慵稼穡而避徭役耳。泉州奏未剃僧尼係籍者四千餘人。其已剃者數萬人。尤可驚駭。見事實山堂考索天聖八年。詔應男子出家為

僧道者。祖父母父母在。别有親兄弟侍養。方可得出家。禁男子祖父母父母在。不許出家。四年。宰臣王曾等。言剃度太多。皆惰農游手之人。無益政

化。張知白言臣托樞宻日。嘗斷劫盗。有一火之中。全是僧。行者上曰。自今切宜懲革。勿使太濫。續通鑒長編嘉祐四年初。王禹偁奏天下僧尼。日滋

月益。不可卒去。冝詔天下州軍。凡僧百人。得歲度弟子一人。乆而自消之勢也。詔從之。宋史備要大觀四年夏五月。停給僧牒。毛注。言天下僧尼舊

十倍。凡數十萬人。祠部歲給度牒幾三萬。乞權住三年。從之。宋會要紹興六年四月九日。尚書省言近年僧徒猥多。寺院填溢。冗濫姦蠹。其勢日甚。

諸州每年經試。其就試者。率不過三四十人。經業徃徃不通。州郡姑息。惟務足額。蓋降度牒。許人進納。官中舊價。百二十貫。民間止賣三十千。稍能

營圖。便行披剃。誰肯勤苦試經。顯見此科。亦是虛設。權住三分之二。十三年六月八日。三省言壽星寺。乞每年撥放。有礙昨降權住指揮。上曰。既有

指揮權住。且休放行。朕觀昔人有。惡釋氏者。欲非毁其教。絶滅其徒。有喜釋氏者即崇尚其教。信奉其徒。二者皆不得其中。朕於釋氏。但不使其太

盛耳。獻言之人。有欲多賣度牒。以資國用者。朕以爲不然。一度牒所得。不過一二百千。而一人為僧。則一夫不耕。其所失豈止一度牒之利。若住撥

放。十數年之後。其徒當自少矣。中興政要不欲廣釋教紹興二十六年二月進呈。王大寳乞减折帛錢箚子。上曰。王大寳近又乞放行度牒。殊未

曉朕意。建言者多以出賣度牒為利。亦以祝人主壽。延洪國祚為言佛法自東漢永平間。方流入中國。五帝三王之時。人主壽至百歲。年至於八百。

此時佛法安在哉。朕以謂人主。但當凡事上則求合天心。下則仁及生民。自然享國乆長。如髙齊蕭梁奉佛皆無益。僧徒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無父

子君臣之禮。以死生禍福。恐無知之民。竭民財以興建塔廟。蠹民傷教。莫甚於此。豈宜廣也。不給度牒二十七年八月。進呈諸州軍有給換不

盡僧道度牒。乞令盡數繳納尚書禮部。上曰。前日賀允中上殿。朕問即今僧道之數。允中言道士止有萬人。僧有二十萬。朕見士大夫奉佛。其間議

論。多有及度牒者。朕謂目今田菜多荒。不耕而食者。猶有二十萬人。更給賣度牒。是驅農為僧。且一夫受田百畆。一夫為僧。即百畆之田不耕矣。佛

法自東漢明帝時。流入中國。前代以來。非不禁絶。然終不可廢也。朕亦非有意絶之。所以不給度牒者。正恐僧徒多。則不耕者衆耳。不欲鬻度牃

淳熈四年十月。執政進呈江州置駐箚軍。因依趙雄奏。昨凖宣諭賣度牒非佳事。今湖廣總領所。歲有給降度牒定數。不知紹興年間。不曾給降。

亦自足用。豈紹興三十年剏置。以萬人為額之前。度牒初未行也。上曰。待以示三省。朕甚不欲給降度牒。當漸革之。聖政史臣曰。刺民為兵。鬻民為

僧。皆非古也。世變之極。兵民分為二致。兵固己病民矣。又因兵而財用不足。藉度牒以給之。一人為兵。供之者十人。既未能革養兵之弊。又敺民以

棄南畆。游手日衆。農民日削。可不念哉。聖語首及於此。其意深矣。已上三事。兩朝欲滅僧籍。以寬民力。臣升之釋曰。國初僧尼之籍六萬。至道之

初。泉州未度者四千。太宗聳然憂之。特加約束。富弼釋其事。謂今祠部之籍。三十四萬。四民被蠹深矣。得不為之節制。稍减其數以息民力。臣嘗以

其說而參之孫洙經緯策。則謂寳元中乃四十四萬。慶曆七年惟三十一萬。盖歲度不過千百。而物故者常浮數倍。至和初年。歲度猥加一倍。竊惟

國家未能盡除廢。而復培益之也。且謂宗室妃主。而請度僧造寺。唐景雲中太平安樂之亂制也。大臣而請度僧造寺。大曆中王縉元載之惑於左

道也。朝廷清明。大臣守法度。宗室妃主無驕亂。不願襲景雲大曆之弊也又謂不耕織而衣食於民。天時有水旱。賦役有蠲復而浮圖之食取是馬。

此天下所以大困匱者此也。元祐中有殿中侍御史岑象求者。亦請思祖宗之美意。立崇飾塔廟之禁。罷兩府貴戚得造寺度僧之制裁歲度撥放

之額。立常住計口占田之限。即三者之說而推之。或可以漸减游惰而歸耕農。省浮蠹以寬民食。在先朝且未能盡革。况今之主國計者。無一事非

借助於此。曰和糴。曰科。曰買工役。九取諸下以供上。而上之所以償之者。舍是殆無策也是三者之說亦惟止泛濫於末流。僅賢乎日增月益。驅天

下之民。蕩然而不知止者。若夫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脩禮義之本以勝之。則有韓愈歐陽脩之說在。宋史張洞判祠部時。夫下户口日蕃。民去為浮

屠者泉。洞奏至和元年。勑增歲度僧舊勑諸路三百人度一人。又交武官内臣隤墓。得置寺撥放。近歲滋廣若以動勞宜假之者。當依古給户守塚

禁毋樵採而已。今祠部至三十餘萬僧。失不裁損。不勝其弊。朝廷用其言。始三分减一。遼史聖宗紀。開泰五年十一月。詔汰東京僧。元史至元三十

年十月。僧官總統以下。有婁者罷之。至順二年。太禧宗禮院臣。言累朝所建大萬安等十寺。舊糶僧三千一百五十人。歲例給粮。今其徒猬多。請

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七百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