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0870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八千六百四十八 永乐大典
卷之八千七百六
卷之八千七百八十二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七百六  十九庚

洪武正韵思登切。沙门也。许慎说文。浮屠道人也。从人。曾声。稣曾切。顾野王玉篇悉层切。师僧也。陆法言赓韵梵音云僧伽熊忠韵会

举要思澄切。商次清音。阴时夫韵府群玉史略云。四人以上名僧。一人亦名僧。善觉要览赵谦声音文字通学浮屠人也。古无其人。故无其字。但当

转曾而用之或用生亦通俗收此。又倗僧发乱貌。作篆鬠非。韵会定正心搄切。燡氏徒。字切心搄心新鲜僧。书集韵见杜从古集篆。

古文韵海。徐铉隶篆韵。书魏大飨碑洪真迈汉隶分韵。书颜真柳公

王义草之书鲜于枢见草书集韵

总叙事物纪原后汉明帝遣蔡愔等。往天竺访僧法。于彼见摩腾。乃要还汉地。此国中有僧之始也。僧史略曰。汉明听阳成侯刘峻

等出家。此又中国之人为僧之始也。注。新唐书。传奕上䟽曰。浮图法。汉明始立胡祠。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西𣈆已上。不许中国削发事胡。石符

乱笔。乃弛厥禁。此疑中国为僧之始。续后汉书西戎天竺国。传。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至魏世。中国人始祝发为僧云。

朱子语续录初西域僧来。东汉时令鸿胪寺寄居。后以为僧居。因名曰寺。寺是官寺。非燡者取之。寺之起自此时。干文传道燡志西域之有浮屠尚

矣。然自炎汉以前。邈乎无闻。至武帝有事四夷。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及通西域。有传身毒诸国。皆奉浮屠教。中国未之信

也。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寤而访之。群臣传毅。始以佛对。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

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

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尝诏听有罪亡命者赎。英奉缣纨诣国相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

之微言。尚浮图之仁慈。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初沙门之与汉使。诣洛阳者。曰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负经而至。馆

于鸿胪寺。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卒于寺。寺之名始于此。浮国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笔言译

之。则为净觉。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总谓之僧。亦皆西方言。僧译

为和命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信道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优婆或为伊蒲。亦声相近。所谓佛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

济万物云。魏明帝时有天竺沙门昙柯迦罗入洛。宣译戒律。乃于洛中构寺。盛饰佛图画迹。依天竺旧状。建为塔。自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

之浮图。或谓佛图云。元康中。沙门支恭明译佛经维摩法华。后有常山卫道安复是正之。石赵时有佛图澄。姚秦有鸠摩罗什。宋齐梁魏隋之间。若

昙曜惠始法显宝志之流。不可胜数。其言语。行义。足以惊世骇俗。故自王公火人。下及黎庶。莫不尊信之。甚者梁武舍身佛寺。以面代宗庙牺牲。魏

世宗营石窟三。自景明至正光。役工八十万二千三百有奇。此其法之盛行也。唐自中宗以来。贵戚争营寺度僧。富户强丁。剃发避役。至代宗时。鱼

朝恩作章敬寺。度僧尼千人。置百高坐。讲仁王经以禳寇。内出盂兰盆赐章敬寺。设七庙神座。百官迎谒三藏和尚不空。至卿监爵国公一时宰。相

元载。王缙。枉鸿渐侍上。多谈佛事。自是而后。臣民承化。率皆奉佛。僧徙愈众矣。其间虽屡经废毁。不旋踵而复焉。宋兴。太祖初平蜀。诏西靣转运沈

义伦。就成都写金银字金刚经以进。召僧崇蕴入便殿讲经。下诏禁止灌顶道场。水陆斋会。不得夜集士女。就寺开设。立法以限度僧。诸州僧帐及

百人者。许度一人。太平兴国中。始建译经院。翻传梵文。御制圣教叙。刻石传法院。真宗兼尚道释。著崇释氏。论注释四十二章遗教经。镂板传于世。

每岁诞圣节。令所在州府。按试道释经业。男子年十五。女子年十三以上。诵道经四十纸。若诵佛经。男子百纸。女子七十纸。读佛经男子五百纸。女

子三百纸。皆听披度。诏京城民鬻酒肉者。并居寺观百步之外。见在内者徙之。其沽市与僧道者。论罪。应寺。观每夕鼓未发阖扉。天明启钥。不得妄

托亲旧。恣有游从。所司不举觉者。坐之。天禧五年。天下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仁宗时。参知政事王随。言景

德传灯录三十卷颇烦杂。今删为十五卷。箸之后叙。乞诏传法院编录入藏。从之。大观中。诏改佛为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德女。

童行为德童此东都事佛之大略也。然学浮屠者。源远而流益分。于是有译经戒律。禅宗天台。教之别。云。译经者。自东汉永平中。天竺僧持梵经至

洛阳。译成四十二章传于世。至魏。吴。南北朝。三秦。二凉。迄唐凡十九代。俱有翻译。石晋天福中。沧洲僧道圆诣西域。至乾德三年始还。以贝多叶梵

经四十二夹。及佛舍利一水精器献太祖。道圆在途十二年。住天竺六年。还经于阗。与其便偕至。帝召问所历山川道里。一一能言。上嘉之。赐紫衣

器币。时僧行勤辈百五十馀人。求诣西域访经。人给钱三万遣之。开宝中。有中印度摩伽陀国僧法天。姓剩帝。利遍通三藏。与其兄达哩摩荦义多。

西印度僧尼罗。南印度僧没驮计哩帝。四人同。造中国。唯法天与其兄得达。馀皆死于道路。法天至麟州。偶河中梵学僧法进。始出圣无量寿尊胜

二经。七佛赞。共详经义。法进执笔回缀。知麟州王龟从润色。经成。送法进诸阙。召见。赐以紫方袍。遂游江浙岭表巴蜀。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又有梵

僧天息灾施护。持经至上。并赐紫方袍。法天闻之。亦如京师。上召见天息灾等。建译经院。七年六月成。赐天息灾明教火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传

法大师。令各译一经以进。梵学僧常谨请诏法进皆受笔缀文。光禄卿杨恱。其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恱等。请依古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

坛开四门。梵僧四各主其一。持袐密咒七昼夜。以殄魔障。从之。第一译主正座。宣传梵本其左。第二证梵义梵僧。与译主评。量义趣。第三证梵文。梵

僧听译主读梵本。以证舛误其右。第四梵学僧观梵夹。审听译主宣读。写为隶字。第五梵学价以笔受。第六梵学僧删缀成文。第七证。义价絫详句

义。第八字学僧刊定华字。润文官设位于南润色之。七月天息灾。献圣佛母经。法天献吉祥持世经。施护献如来庄严经。翌日诏集梵学僧百人。详

定左街道录。神曜等迭与诤难。天息灾等即持梵本。先译。梵义。证以笔文。众乃服。诏付藏刻板流行。未几。上幸译经院。召天息灾等。赐坐慰劳。给卧

具裀幕缯彩什器等。悉度其众。因画出禁中所藏梵文。令视藏经所未载者译之。赐院额曰传法。后天息灾等。奉所译经见上。且言历朝所译经论。

必籍梵僧翻传。而方域遐阻。或梵僧不至。则译学废绝。望令两街。选童子就院习梵学。诏从其请。得惟净等五十人。雍熙二年。加三梵僧并朝。散大

夫。试鸿胪少。卿诏西天僧有逹梵译。可预翻演者。悉馆于院。译僧月给酥酪钱有差。四年。赐天喜灾名法贤。加试光禄卿。法天。施护。并试鸿胪卿。位

两街首坐之上。淳化五年。诏写所译经二本。一入大藏。一藏传法院。至道三年。并加朝奉大夫。咸平五年。加施护试光禄卿。真宗景德二年。幸传法

院。大中祥符三年中。天竺僧觉称献赞圣颂。上令惟净译以闱俄请还本国。诏赐金襕袈裟。及袭钱茶药。初法贤年十二。依本国密林寺达声明学。

从兄施护亦出家。法贤语之曰。古圣贤师。皆译梵从华而作佛事。通传教法。即与施护。及北天竺僧净护。天竺僧作信吉祥天。东天竺僧作法吉祥

天广贤等。由天竺诣中国。至于阗。其王迎礼。馆于欢喜圜寺。净护及作法吉祥天。因止焉。法贤等四人。遂行至沙州。其州主炖煌王。礼接尤至。憩逾

𪩘寺。作信吉祥天。与广贤先辞往五台。惟法贤施护。留止久之。王因留不遣。因弃锡杖瓶孟。惟持梵文以至。尝请游衡山。五台。峨眉。给以兵卒。传舍

续食。咸平三年卒。赐谥慧辨法天。兄达哩摩荦义多。少习瑜珈秘密五部教。与法护等。尝预翻译。以太平兴国八年西还。咸平四年法天卒。谥玄觉。

施护年十五。舍家依帝燡宫寺僧慈贤。学五天真草。及师子于阗三佛齐阇婆文字。天禧二年卒。谥明悟。法护与法贤同国人。依中天竺摩伽陀国

坚固铠宫寺解八转音。年二十五至京师。赐紫方袍。景德三年。诏参证梵文。赐号传梵大师。大中祥符二年。诏同译经。八年与惟净同加朝。散大夫。

试鸿胪少卿。后并授译经三藏。寻加鸿胪卿。惟净者。吴王李煜从弟之子。以童子选习梵学。性颍悟。口受梵章。即晓其义。文遍识西域字。岁馀度为

僧。雍熙三年。写梵经以献。令充梵学。端拱二年。因进经得对。赐紫服。命充笔受。淳化三年。赐光梵师名。尝与法护同译经。法进者。学梵画。达梵义。慱

究教典。缓文姚约。今翻译仪范。自其著定也。笔受僧。又有令道致宗证珠文。一皆晓天竺寺音。达其旨趣。及能书梵字缀文。有寘显希书启冲简长。

皆达内外学证义。有慧超归省道一冲。果善于讲演润文。则。从臣杨砺。朱昂。梁周轮。赵安仁。晁迥。杨亿。后以宰。相兼译经。使丁谓。王钦若。吕夷简。章

得象。皆尝为之戒律者。自魏嘉平中。始有戒律。至唐僧道宣撰戒坛祗。戒心国。颕川朱士行始受戒。有所撰戒坛经行于世。太平兴国。寺有石坛。寺

僧正绍所建。每岁童。行得度为沙弥者。遇诞圣节。诣坛受戒。坛上设十坐。择律僧号十阇梨。说三百六十戒。沙弥三人为一引。大中祥符三年。赐名

奉先甘露戒坛。诸州亦皆置坛。度人受戒讫。祠部给牒。江宁府有僧德明。精律学为临坛。大德十五年。江东多得其戒者。律藏旧有百馀卷。德明删

为十三卷。为人讲说。真宗召至关下。屡对便殿。赐诗奖之。任以僧录。固辞请还。诏赐江宁崇圣寺戒坛。召承天甘露。天禧中。知越州高绅。言僧尼得

戒还家。受父母拜。有紊尊卑之叙。望禁止。从之。禅宗者。心法也。梵语禅那笔云思惟。亦云静虑。自梁晋通中。菩提达磨。由西域至为中华初祖。以衣

孟相传。至弟六祖慧能而止。慧能与神秀同参五祖洪忍。后慧能住韶州曹溪。号南宗。神秀住江陵当阳山。号北宗。而南宗特盛。汦分浸广。迭相承

嗣。句偈问答。以机缘契勘者为领觧。各摽宗攴大指。以人有真性。为尘境所蔽。而不能悟了达本源。明佛心宗。即成正觉。谓之顿门最上乘。虑人滞

于习见。不立文字。教外别行。后学续其法。习其语言。为之国传。先是禅僧与律众杂处。唐元和中。洪州百丈僧怀海始创规范。别立禅居。九具道服。

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处方丈室。不立佛殿。惟树法堂。所裒学众。无高下。悉以次居堂中。朝夕长老上堂。与其徒问答。谓之参请云。天台教者。本

西天僧龙树造中观论。梁僧慧闻达其旨。以授南岳僧思慧。思慧授天台山僧智𫖮门人灌顶编缉之。其法始盛流于海东。唐末。江右缺其书。吴越

钱氏时。有僧义寂。住天台罗汉道场演其教。学徒甚众。钱氏为于日本国购获。观教全部有三。观十章五略十境十乘之说。总谓之止观其修证有

渐。大抵与经论合。而实别。行云。详见释字梦梁录历代高僧。自宋武帝朝为始。僧慧静。慧基慧集。法匮。净度瑜本。翼本。僧铨道琳。旻本。明彻。法开。惠

明。昙超真官字圣远。号南天竺岳师。道钦径山。国一。澄悟禅师。园修。道林。号鸟窠禅师。会通号招贤禅师。齐安号悟空禅师。道标号为西岭和尚。慧

琳字抱玉。交游前后刺史学士。如杜陟。裴常■陵则。杨凭。卢元辅。白居。易。李㓜。崔鄯。路异。俱造室讲。论心要。灵照。名龙华禅师。号真觉大师。行修。生

有异相。耳𡸁两肩。称长耳相禅师。赐号崇慧大师。延寿号抱一子。㓜在俗诵经。感诸羊跪听。后舍业为僧。聚徒讲道。传播高丽。遣使。尽弟子礼。奉金

线织袈裟衣紫。水晶数珠。金澡罐为献。唐开宝入灭。号智觉大师。崇宁岁。追谥宗照禅师。逢号普觉大师。遇安号善智禅师。庆祥九曲禅师。行明开

化禅师。太宗朝赐紫衣师号。锦绣万花谷梵语云。僧伽。唐言众僧。史略云。凡四人以上名僧。今一人亦称僧。盖从众之名也。亦如万二千五百人为

军。一人亦称军也。律师。法师。禅师。有人问惠海禅师云。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师曰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受命之遗风。秉威仪。行轨范。

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法师者。据狮子座。㵼悬河辨。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若非龙象蹴踏。安敢当斯。禅师者。据其枢要。

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顿见如来。㧞生死深根。获见前三昧。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诸方广语事文类聚桑门。六帖开士。同上男曰

优婆塞。又曰僧。又曰德士。大藏一览论禅学之始后汉明帝时。佛始入中国。当时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晓其说。直至𣈆宋间。其教渐盛。然其广

大自胜之说。幻妄寂灭之。论。自斋戒变为义学。如远法师支道林皆义学。当时文字。亦只是将庄老之说来铺张。如远法师诸。论皆成片。尽是老庄

意思。梁会通间。达磨入来。武帝不晓。其说。只从事于因果。遂云靣壁九年。只说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达磨一切埽荡。不立文字。直指

人心。又翻了许多窠臼。说出禅来。又高妙于义学。以为可以直指径悟。而其始者祸福报应之说。又足以钳制愚俗。以为资是衣食之计也。朱子语

录朱子语录。僧家尊宿得道。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养数十年。及其出来。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伟。世上人所以只得义手。看他口动。不带性气底

人。为僧不成。做道不了。程氏遗书先生曰。曾见韩持国说有一僧。甚有所得。遂招来相见。语甚可爱。一日谒之。其僧出。暂憩其室。见一老行。遂问其

徒曰为谁。曰乃僧之父。今则师孙也。因问僧如何待之。曰待之甚厚。凡晚参时。必曰此人老也休来。以此遂更不见之。父子之。分。尚已颠倒矣。志𣏣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生恩爱。堕甑僧徒之集。则曰海会云堂有说乎。予应之曰。丛林。盍取诸海毕集。乃类乎云然则一关之市。何谓瓦子不臼。来如

瓦合。去如瓦解。翻译名义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䟽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

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觧。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

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

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息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

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

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粮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

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奖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

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又云沙门。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里。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摩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

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

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

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

睾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世言沙门名之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

或以沙门翻勤息。𡸁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珈

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又云。苾𥬠古师云。含五义。

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麄犷故。三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

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论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縁。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縁。僧祗

云。恭。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减。又云和尚。又云阇黎。度僧原由

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谓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二人。谓陈如迦叶。寻访随侍动静。二人著五欲。太子初食麻麦。遽尔退席。三人著苦。

行。太子后受乳糜。亦复远去。洎成佛。果念谁堪度。初恩二仙。空言已死。复念五人。当往先度。故至婆罗。奈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阿

鞞跋提说布施生天福乐。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亦如前说。皆得圣道。是为三翻度五比丘既先入道故首列之。一阿若㤭陈如。此云已知。二类

鞞。此云马胜。三跋提。此云小贤。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五拘利。太子即摩诃男。又宗翻译主篇云

僧讲事物纪原僧史略曰。僧讲自朱士行魏代讲道经始也详讲僧

僧律事物纪原僧史略曰。汉灵帝建宁三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到许洛。慨魏境

僧无律范。遂于嘉平中兴昙谛译回。分羯磨僧秪戒心圃。此盖中国戒律之始也。详律宗僧

僧官事物纪原广明洪集曰。后魏太祖皇始中。以沙门法果。为统管摄僧徒。文帝以师贤为僧统参立。语录曰。后秦姚苌立道䂮音

略为僧正。秩同侍郎。法钦慧斌掌僧录给事同吏人。此僧立正录之始也。又元魏以沙门僧显。为京师统。隋天下分置十统。呼上统。或曰大统。唐罢

统。立两银司于京邑。谓之僧录。宋会要景德二年。御便殿引对。诸寺院主。首询。行业优长者。次补左右街僧官。先是道官。上令功德使选定迁补。所

置或非其人。多致谤议。故帝亲阅试焉。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诏诸州僧道。依资转至僧道正者。每年承天节前。具所管僧道。及寺。观。分析为僧道

正。已来年月岁数名行有无过犯。开坐以闻。三年阐二月命制诰李雄直史馆。路振直集贤院祁𬀩宿于中书。出经论题。考试左右街僧官。而

序迁焉。八年七月。诏今后诸州军监僧道正。有阙。委知州通判于。见管僧道内。从上选择。若是上名人不任。勾当。即以次捜选。有名。行经业。及无过

犯。为众所推。堪任。勾。当者。甲转运司体量诣实。令本州军差补。勾。当讫。奏候及五周年依先降指挥施行。天圣八年正月。以僧道官阙。诏开封府

选试僧具名以闻。五月开封府言勘会左右街僧正僧录。管干教门公事。其副僧录讲经。论。首座鋻义。并不管干教门公事。诏今后左右街副僧录

并同管干教门公事。嘉祐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开封府言左街道录陈惟几等状。窃睹僧官。每年遇圣节。许令进功德䟽。自僧录至鋻义十人各

蒙赐。特敕祠部度一名。系帐行者。縁道释二教遭圣辰。祗应修崇。事体相类。唯道门人数最少。乞依僧官体例从之。元丰三年十月九日。详定官

制。所言译绖僧官。有授试光禄鸿胪卿者。今除散阶已罢外。其带卿。少官名。实有妨碍。欲乞以授试卿者。改赐译经三藏大法师。试少卿者。改赐译

经三藏法师。其归号及请俸之类并依旧诏试卿者。改赐六字法师。试。少卿者四字。并冠译经三。藏。馀依旧。崇宁元年五月四日。诏僧道官免试。

超越职名补额外。守阙鋻义之类。自今虽奉特旨冲改旧条等指挥。令省子细契勘。具有碍是何条法闻奏。吏不施行。绍兴元年六月二十一日。

诏前右街额外守阙鋻义宝月大师法训。系考试敕补僧官昨縁与慈孝寺整会常住。地主勒令还俗。已于宣和元年八月内复宝月大师。依旧为

僧。自差充主管昭慈献烈皇太后梓言前道场。并无遗阙。可特与依旧充右街额外守阙鋻义。五年正月十五日。诏左鋻义德信。特补右街副僧

录。王管教门公事。令承替思彦住持圆觉院。依旧崇奉太上本命香火。三十年七月六日。中书诏皇后功德院住持天竺。时思荐福寺慈授法灯

大师子琳。特舆补右街鋻义。乾道元年七月二十五日。诏凡以雨旸祈祷观音。必获感应。上天竺住持僧若讷。特补右街僧录。十月六日。诏天竺

时思荐福守。系寿皇太上皇后功德寺。住僧右街鋻义子琳。特补右街僧录。监寺僧利宗特补右街鋻义。欧阳公集内降补僧官先朝僧官有阙。

多因权要请谒。内降补人。当时諌官御史。累有。论别。先帝深悟其事。因著令僧职有关。命两街各选一人。较艺而补。至是鋻义有阙。中书以下两街

选一人未上。而内臣陈承礼。以宝相院僧庆辅为请。内降令与鋻义。中书执奏。以为不可韩曾二公。极陈其事。臣修亦奏曰。补一僧官。当与不当。至

为小事。何系利害。但中书事已施行。而用内降冲改先朝著令。则是内臣千挠朝。政。此事何可启其渐。又奏曰。宫女近习。自前世常患难于防制。今

小事若蒙听许。后有大事。陛下必以害政不从。是初欲姑息。而返成怨望。若不绝之于渐。此一小事。陛下不以为意而从之。彼必自张于外。以谓为

上亲信。朝政可回。在陛下目前。似一闲事。外边威势不小矣。上遽可中书所奏。令只依条例选试。臣修又奏。一有曰字。事既不行。彼必有言。万事只

由中书。官家岂得自由。行一事。陛下试思从私请与从公议。孰为得失。而韩曾二公。亦所陈甚多。上皆嘉纳也。金国志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

男女为僧尼惟禅多而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等。所赐号曰大师曰大德并赐紫。国归。在京

之老尊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真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归府僧职也。皆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任。任满则

又别择人。张官府。设人从傮尼有讼者。皆理而决遣之。并服紫袈裟。都纲别郡僧职也。亦以三年为任有师号者赐紫。无者如常僧服维那县僧职

也。僧尼有讼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并申觧僧录都纲司。元史世祖纪二年正月。以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

正副都纲等官。仍于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国朝诸司职掌在京置。僧录司。左右善世二员。正二品。左右阐教二员。从六品。左右讲经二员。正八

品。左右觉义二员。从八品。各府置僧纲司。都纲各一员。从九品。副都纲各一员。各州僧正司。僧正一员。各县僧会司。僧会一员。

僧隶事物纪原唐会要曰。武后延载元年五月十一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此祠部辖僧之始也。唐志亦云唐会要开元二十四年

七月二十八日。中书门下奏。臣等啇量缘老子至流沙化胡成佛法本西方兴教。使同客礼。割属鸿胪。自尔以来。因循积久圣心以玄元本系移就

宗司。诚如天旨。非愚虑所及伏望过元日后。乘春令。便宣其道。僧等既縁改革。亦望此时同处分。从之。至二十五年正月七日制道士女冠。宜隶宗

正寺。僧尼令祠部检校。至天宝二年三月十三日。僧尼隶祠部。道士宜令司封检校。不须隶宗正寺。唐书元和二年二月。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

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奉宣僧尼。不隶祠部。合系属主客为复。合今鸿胪寺收管。宜分析奏来者。天下僧尼。

国朝已来。并隶鸿胪寺。至天宝二年隶祠部。臣等据大唐六典。祠部掌天地宗庙大祭。与僧事殊不相当又万务根本。合归尚书省。隶鸿胪寺。亦未

为允。当。又据六典。主客掌朝贡之国。七十馀藩。五天竺国。并在数内。燡氏出自天竺国。今陛下以其国中之教。已有厘革。僧尼名籍。便令系主客。不

隶祠部。及鸿胪寺。至为允当从之。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使收管。不要更隶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会昌五年秋七月。

中书奏僧尼不合隶祠部。请隶鸿胪寺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五月乙巳。敕僧尼前隶功德使。不隶主客。注。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隶鸿

胪寺。武后延载元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

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以僧尼隶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馆。亦有学

士。至六年废。而僧尼复隶两街功德使。即是年也。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注。改武宗之政也。牒即今祠部所给僧道度牒也。宋会要咸平五年十

月。诏天下有窃买祠部牒。冒为僧者。限一月隶军籍陈。首。释其罪。违者。论如律。少壮者隶军籍。

僧封事物纪原洪明集曰。元魏封法果辅国宜城子。果加忠信侯。安城公。唐封不空肃国公。僧之得封。自后魏太祖始也。又云。元

魏法果卒。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此其始也。唐亦赠不空司空。九朝长编纪事本末宋宣和元年。御笔封大觉金仙。文殊菩萨。封安惠文静大士。普

贤菩萨。封安乐妙静大士。泗州大圣。封巨济大士。双林傅大士。封应化大士。初祖达磨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灵

慧大士。五祖封静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嘉速觉封全德大士。经文合改佛称金仙菩萨。称仙人罗汉。称无漏金刚。称力士僧伽。称修善铜象

不纳。并许改塑。僧已降诏为德士。所有寺院。拨放试经。进䟽度牒。并改作披戴为德士。淳熙十一年正月四日。诏汀州广福院灵感威济大师。加

封灵应威济普惠大师。以祈祷感应。从本州请也。五月十七日。诏汉州什邡县慧剑禅寺波仑和尚真慧大师。加封真慧妙应大师。以祈祷感应。从

本州请也。绍兴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觉。赐塔额妙光。封宏智禅师从住持僧法为请也。三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诏泉州德化县真济大师。加封慧慈真济大师。以祈祷有应。从本路转运司请也。

僧谥事物纪原洪明集曰。后魏太祖时。法果卒。谥赵胡灵公。此僧赐谥之始也。宋朝会要曰。咸平三月八日。梵僧法贤卒谥慧辨。

四年法天卒。谥元觉。其后施护卒。亦谥明悟也。纪纂洲海大历十年。兴善寺胡僧不空卒。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通鉴唐代宗绍兴六年

四月十八日。成都府言本府天宁万寿禅寺。住持亡僧。克勤。道行显著。人所推仰。乞赐谥号塔名。诏谥真觉禅师塔名寂照。十二年七月二十八

日。知临安府俞俟。言本府灵鹫山兴圣院故寂常海慧大师净晖。系藩邸看诵本命经僧戒行高洁。欲依灵芝崇福寺住持僧元照律师例。给赐谥

号。塔名。诏谥修证了义法师。塔名元觉。

僧号事物纪原后秦鸠摩罗什始号法师。其后中国名僧亦称之晋朝讲经草堂寺。有庙臣大德沙门千馀人。此始有大德之呼。后

赵石虎。号佛图澄曰大和尚。此称和尚之始也。晋初鸠摩罗什炎东渡。龟兹王请为国师。姚兴迎罗什待以国师之初也。梁敕慧约云。允膺阇黎之

尊。属当智者之号。此师号之起也。唐中宗神龙二年。号万回曰法灵公。姚秦又号罗什为大师。则大师之名。盖起于此。唐僖宗广明中。赐僧知玄号

悟达国师。僧彻净光大师。可符法智大师。德宣演畅大师。自此始为朝廷宠渥之命。见事始云唐会要长庆元年二月。幽州节度使刘总请去位为

僧。诏宜赐号大觉。宋会要仁宗嘉祐七年十二月。杭州灵隐沙门契嵩。上传法正宗记。诏入藏教。仍赐号明教大师。大观元年闰十月二十六日。

诏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御容僧行可。赐师号。度牒各二道。用为酬奖。或愿师将号换紫衣亦听。宣和元年二月四日。诏天下。见住持。长老。可

委逐州军守臣。取索姓名。并赐师号。如有师号者。添两字。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诏觧州防御。使郑明之。特与剃度为僧充僧职与师号管干教门

公事。法名善因。建炎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福建路转运司。言建州崇安县管下新丰乡吴屯里。瑞严禅院。有开山扣水和尚。俗姓翁。名藻。凡遇水

旱。祈求辄应。乞赐塔额师号。诏以慧应塔为额。六年加法威大师。从转运司请也。绍兴元年六月二十四日。诏以昭慈献烈皇太后宫。修奉香

火泰宁寺。更与度僧一名。本寺知事僧并赐紫衣。内住持人。仍赐二字师号。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神武后军统制充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

岳飞。言臣驻军江州。请到禅僧惠海住持江州庐山东林禅寺。本僧禅学精通。戒。行孤洁。欲望特与一佛心禅师师号。从之。隆兴元年八月二十

八日。诏临安府径山能仁禅院大慧禅师宗杲。赐号普觉禅师。塔以宝光为额。先是上尝赐宗果御书妙喜庵。以及御制赞诵。宗果死。其徒了贤等。

请以宗果所居为妙喜庵。奉御书于阁上。臣乞赐师号塔额。故有是命。二年三月十三日。诏平江府吴江县洞庭包山显庆禅院慈受普照大师

怀深。追号慈受禅师。赐塔以普明为额。以其徒法骏等言师住持名山。三十馀载。行业显著。道俗推重。故有是命。乾道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召

径山住持僧蕴闻对选德殿。上问佛法。蕴闻以所学对。上曰三教一也但门户不同。又一岁再召。宣问合旨。赐钱三十缗。号慧日禅师。淳熙二年

五月二十日。诏前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传祖沙门守惠塔院。可特赐妙明为额。八月九日。诏卭州南津胜因院杨乐和尚。特封妙德大师。十年

九月二十二日。加妙德慈慧大师。皆以祈求有感。从本路漕臣奏请故也。淳熙五年二月四日。诏崇报功德院住持僧崇粹。赐号圆悟禅师。以安德

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赵伯圭。言。见住持先臣秀王崇报功德院僧崇粹。道。行清高。衲子归乡。住本院已一十年。山门整肃。香火精

䖍。院去先王坟茔不远。乞特赐一禅号。从之。淳熙十三年五月八日。诏雅州名山县蒙顶山智炬院甘露大师。特赐普惠大师。以祈祷感应。从本

州请也。十七日。诏建宁府崇安县瑞岩禅院。慧应塔妙应法威慈济大师。赐妙应法威慈济。普照大师。以雨赐祈祷感应。从本府请也。十四年十二

月。诏怀安军云顶山惠应塔妙慧大师。加封妙慧慈应大师。以雨赐祈祷感应。从本军请也。绍熙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诏住持景德灵隐禅寺僧蕴

里。特与赐佛慧禅师。九月二十七日。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僧宝印。赐号慈辩大师。塔名智光宋朝事实僧师号法乘。法真。法昭。惠满。惠海。真悟。

真懿。真戒。妙空。文惠。普明。慈懿。慈济。真教。明普。宣秘。惠照禅鉴。净因。净惠。净严。净悟。普证。圆证。证悟。慈觉。思觉密印。崇辩。通照。

僧衣事物纪原僧史略曰。汉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黎。又秣陵诸僧衣色。仿西竺。后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色。著黄色衣。

谓今僧衣褐。起于宇文周制。注。按北齐忌黑。文宣煞弟焕。以七近漆属黑。后果败于字文黑獭。然则非后周也。又事始云。代宗实录曰。大历三年。僧

惠崇内赐紫袈裟。记以为僧紫衣之始。按赞宁僧史略曰。则天朝。僧法朗译大云经。陈符命言。法朗等皆赐紫袈裟。则僧之赐紫。自天后始也。不然。

唐会要。安得开元二十年。波斯王遣僧及烈至唐。敕赐紫袈裟还国之事也。盖僧赐紫。不起于代宗明矣。宋会要乾德三年十二月。沧州僧道圆诣

西域还。表献贝多业梵经四十二夹。道圆晋天福中往。在涂十二年。住天竺六年。还经于阗。与其使偕至。太祖召问所历山川道里。赐紫衣器币馆

于京寺。开宝七年。知鄜州王龟从表上中天竺摩伽陀国僧法天。河中府梵学僧法进。所译圣无。量寿尊胜二经。七佛讃。诏法天等赴阙。召见慰

劳。赐紫衣。雍熙二年。诏应西天僧有精通梵语。可助翻演者。悉馆于传法院。自是梵僧至者。悉召见。赐以紫服束帛。华僧自西域还者亦如之。太

平兴国三年三月。开宝寺僧继从等。自西天回。献所得梵夹经等。诏赐继从等紫衣。自是每献者。多诏赐方袍焉。山堂考索。太宗崇尚释敬。得西域

僧法天。及息天灾施护等。取所献梵夹翻择焉。息天灾等。赐紫袍师号。皆至朝散大夫。光禄鸿卢卿以卒。五年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天息灾。乌填

国僧施护至京。召赐紫衣。天禧二年正月。诏应圣节后求诸州奏到僧道正。及五周年者。其西川广南特与师号。馀俟次年无过犯。结罪保明以

闻。诸州道正。僧正。亦须众所推许而任之。宫寺纲首。亦有诏补者。旧皆五周年第赐紫衣师号。后诏加为七年。曲洧旧闻元丰四年六月辛酉。诏自

今紫衣师号。止令尚书祠部给牒。牒用绫𥿄。被受师名者纳绫𥿄六百。至是罢。宋会要乾道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知饶州王秬言奉诏赈济饥民。僧

绍禧。行者智修。煮粥供赡。计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僧法传。行者法聚。煮粥供赡。计三万八千五百六十一人。诏绍禧法传。各赐紫衣。行者智修

法聚。各赐度牒披剃。崇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新知真定府吕嘉问。奏天下建崇宁禅院。遇天宁节度僧赐紫衣。所以崇佛乘祝圣筭。功德甚大。

切谓诸路。极有真迹福地蓝伽。并未有拨度恩泽。承续洒扫者。欲乞汝州香山慈寿禅寺。襄州福圣院。并改赐天宁观音禅院名额。每遇天宁节。拨

放紫衣恩泽各一名。从之。淳熙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庆寿。敕僧尼道士女冠年八十以上。并与紫衣。已有紫衣者与师号。十年十二月。十三年正月。

庆寿敕同。

僧籍事物纪原唐会要。旧制僧尼簿。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留州县。又开元十七年八月十日。敕僧尼宜依十六年旧籍

则僧尼供帐始于此耳。僧史略曰。唐文宗太和四年正月。祠部请天下僧尼。具名申省。以凭入籍。入籍造帐。自太和始也。二文不同。以会要为正。宋

朝用显德事。三年一造帐。定著于令。唐会要天宝八载十一月十八日。礼部尚书崔翘奏僧尼籍开元二十九年造。天宝元年已来。度人总未入籍。

望具样令诸州县勘造。仍委采访。使。勾。当。限敕到两月日毕其籍。谓凖司封奏道士女冠籍每十年一造。仍永为恒式。敕旨依奏。锦绣万花谷唐初。

天下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旧唐书职官志。凡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诸州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三十五所

僧。二千一百二十二所尼。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凡僧簿籍。三年一造。凡别敕设斋应行道并官给料。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

散斋僧尼。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五年五月壬戌。祠部奏。括天下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周世宗纪。显德二年。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之

类。令两京及诸州。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是岁天下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泉州府志九朝通略。至道元年。太宗览泉州僧籍。岁

未度者。仅四千馀。语近臣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馁者。近世一夫耕。迨至十人食者。黎民安得不困。东南风俗惰游。固非乐为清净但慵

耕种。避徭役耳。宋朝事实国初。西京诸州僧尼。共六万七千四百人。削平诸国。其数弥广。天禧三年普度僧道凡二十六万二千四百九十人。天禧

末。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浙江福建。常居天下半一。山堂考索。宋朝两京诸州僧尼。共六万七千四百馀人。岁度千人。自后削平诸国。其

后僧籍弥虏。江浙福建尤多。宋会要景祐元年。僧三十八万五千五百二十人。庆历二年。僧三十四万八千一百八人。熙宁元年。僧二十二万七百

六十一人。山堂考索。二年诏自今经业精熟者。方许系籍。熙宁八年。在京僧九千七百三人。诸州军僧一十九万三千七百九十九人。十年。僧

二十万二千八百七十二人。中兴圣政寿圣于绍兴二十年中。尝问贺允中僧道之数。允中言道士止有万人。僧有二十万。一夫当受田百亩。一夫

为僧。即百亩之田不耕矣。三山志旧记系帐僧三万二千七百九十五人。童。行一万八千五百四十八人。今系帐僧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人。童。行二

千九百一十五人。闽县僧一千八百八人。童行四百八十八人。候官县僧一千九百五十人。童行五百七人。怀安县僧八百七十一人。福清县僧一

千四百人。长溪县僧一千二百五十七人。古田县僧一千一百一十二人。童。行八百七十八人。连江县僧五百八十八人。长乐县僧四百九十四人。

童。行一十二人。永福县僧五百三十二人。童。行二百七十八人。闽清县僧五百六十六人。童。行一百六十七人。罗源县僧四百九十二人。童。行一百

四十八人。宁德县僧七百六十四人。童。行三百二十一人。旧记谓僧户与民参半。以今籍较之。直民田五之一。今民田若地。八万二千馀顷。食民五

十七万九千。黄中小老不计。浮屠民田若地。二千馀顷。食僧徒一万四千馀人。是民七人共百亩。而僧以二人食之。民产钱八千缗有奇。僧寺一千

五百不啻当民八之一。以故州常赋外。一切取给于僧寺。有以也夫。

僧称和尚事物纪原后赵石勒号佛图澄曰大和尚。此称和尚之始也。翻译名义云。和尚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

罪也。此言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

僧称比丘翻译名义大。论此云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又𣵀槃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又庄严

经云。破无名状。故名比丘。

僧称上人锦绣万花谷有过能自改名上。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能改斋漫录唐诗多以僧为上人。

曰杜子美已上人茅斋是也。按摩诃般。若经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十诵律云。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

中间人。四上人。事文类聚行阿耨菩提心。是名上人。摩诃般若经

僧称开士海录碎事衡岳有开士。楞严经云。十六开士悟圆通。

僧称沙门事文类聚沙门。汉言息也。盖息欲而归于无为也。𡊮宏汉记颕川语小唐州郡学校。亦有僧与焉。柳子厚

作道州文宣王庙碑。称易师沙门凝𧦬是也。锦绣万花谷梵云。沙迦懑曩。又沙门那。或云桑门唐言勤息。秦译云勤行。文云善觉。

僧称苾蒭事文类聚僧曰苾蒭。本是草名。有五义。一生不背。二冬夏常青。三性体柔软。四香气远腾。五引蔓布条。尊胜经

僧称阇黎锦绣万花谷梵语云。阿阇黎耶。唐云轨范。今称阇黎。盖𣑽音讹略也。又云阿遮黎夜。隋云正行。能紏正第子行故。

僧名缁流郑氏谭绮称僧人谓之缁流。

僧称沙弥锦绣万花谷落发后称沙弥也。华言为息慈。谓安息在慈悲之地。又谓息恶行慈也。释氏要览

僧称头陀锦绣万花谷𣑽语云杜多。汉言抖搂。谓三毒如尘坌真心。此人能振掸除去。故今讹称头陀。又抖搂贪欲

嗔痴。三界内外。不敢不舍。名杜多。

僧徒称释事文类聚晋道安授业于佛图澄。姓帛氏。以师莫过于佛。遂以释为姓。中夏沙门称释。自道安始。道安见

习凿齿。自称弥天释道安。石林诗话佛学从师姓。始晋初为佛学者。皆从其师姓。如支遁本姓关。从支谦学。故为支。道安以佛学皆本释迦为师。请

以释命氏。遂为定制。释道安亦其姓也。石林老人避暑录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从所授学。如支遁本姓关。学于

支谦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梨密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释迦。今为佛子。宜从佛氏。乃请皆姓燡。世以释举佛者。犹言杨墨申韩。今以

为称者。自不知其为姓也。贫道亦是当时仪制定。以自名之辞。不得不称者。疑示尊礼。许其不名云尔。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讳。盖自唐已然。而贫

道之言废矣。

僧袒尚右宋庄季裕鸡助编天自东而西为左转。一昼夜一周。日月自西而东为右行月一月。日一岁。乃周天行速。

故日月附天。东出而西没古人譬之。如蚁行磨上。磨左旋而蚁右动。磨急而蚁缓。故但见蚁随磨转也。释氏每言偏𥘵右肩。右跽。右绕华严经净行

品云。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所谓顺者。如右臂之内。向日月之东行是矣。而今僧徒行道。与转轮经藏。皆自东南以至西北。乃左

绕而逆行。李。长者于合论中亦辨此失。但众习已久。莫能正之耳。

度僧旧唐书高宗本纪。显。庆五年九月。上幸天宫寺。度僧二千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乙丑。上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

唐会要长庆元年三月。敕左街安国寺。右街兴福寺。万善寺。宜各置坛场一所。以四月一日起首。至毕日停所置坛场。不得度新人。唯受半戒者。许

受具戒。仍委两街功德使。与所司勘责各合受戒人数。挟名闻奏。长庆元年四月一日。徐泗观察王智兴。奏请于当道置浮图戒坛度僧尼。元和以

来。屡有诏旨。禁绝此弊。诸道莫敢有请。独智兴首启其事。因縁率敛。甚于主税。自淮已南。蚩蚩之徒。奔走尤甚。智兴之家。资累钜万。盖因于此。浙西

观察。使李德裕状论云。徐州观察。使近于泗州开元寺置戒坛。从去年便遣僧人于两浙福建以来。所在帖牒。召僧尼受戒。江淮縁自元和二年后。

更不度人。百姓闻知。远近臻凑。当管僧尼。又皆私蓄资产。与编甿无异。自有戒坛以来。一户有三丁五丁者。必发遣一人出家。意在规避丁徭。影占

资产。自正月以来。百姓落发者无数。䔉山度僧。一日点得一百馀人。过江勘问。唯十四人是旧出家。沙弥及客僧馀。悉是苏常州百姓。亦无本州公

凭。其时并勒却归本管还俗。访闻泗州所置戒坛。只在聚敛财货。殊非降诞资福之意。其僧尼到者。每人纳钱二千文。当日给牒放回。原不受戒。若

不钤制。直至降诞方停计两浙及福建。合失却五六千丁壮。此事非小系于朝廷法度。况江淮赋役至重实要稍为限约。状到中书门下即奏停。

宝历元年二月。敕两街佛寺置方等受戒坛场。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停。仍令两街功德。使各选择有戒行僧谓之大德者。考试僧能暗记经一

百五十𥿄。尼能暗记一百𥿄。即与度。大中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敕重修置灵感寺。及嵩山会善寺。并置戒坛。其所度僧尼。委诸道州府。每年据

合填关人数。委。长老僧依本教。于戒定惠三学中。选择有道性。通法理者给与公凭。令各逐便赴两处戒坛受戒。两都各选戒律大德十人。秉持法

事。其不堪者竉之。堪度者度讫。给戒牒勒归本州。传持教法。外州者。关报祠部收管。两京委功德。使主持戒坛。不见本州公凭。不得与度。本州不见

戒坛公牒。不得私容除条习三学外。其馀杂艺他术。一切禁断。其别敕度人。亦须官坛受戒。通鉴纲目唐武宗会昌六年。赵归真等伏诛。五月诏上

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咸通三年夏四月。置戒坛度僧尼。资治通鉴后唐明宗纪。天成三年。闽王延钧。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中多僧。宋朝大事

记开宝六年四月。限度僧法。诸州僧帐及百人者。每岁许度一人。熙宁以前。有度僧而无鬻僧。熙宁以后。有鬻僧而无度僧。度僧则无所利而为之。

鬻僧则有所利而为之也。国初度僧为有限。而后日鬻僧无所限。徒以助一时费用之急。而启游民之害。肆异端之祸。惜哉。宋会要至道元年六月。

诏江南两浙福。建僧尼。今后以。见在僧数。每三百人放一人。仍依原敇比试念读经纸。合格者方得以闻。不如此式而辄奏者。知州通判。职官并除

若干系人吏三纲主首。本犯人决配。僧尼死。及还俗者。祠部画时追毁讫。缴送祠部。应衷私剃度及买得伪滥文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捡。许人陈

吉犯者刺靣。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先是僧尼读经。止以三百𥿄为限。而无念诵者。是岁太宗阅泉州僧籍。已度数万馀籍。未度者犹四千馀。始定

此制。明年又诏淮南川陕路。并依此制。锦绣万花谷。建隆初。诏佛寺已废。不得再兴。闻贵中令僧尼百人。许岁度一人。至道初。又令二百人。岁度一

人。先是泉州奏僧尼未度者四千人。已度万数。天子惊骇曰。今一夫耕。十人食天下安得不重困。故立此制。太平兴国七年九月。诏曰。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眷言求度之人。颇限有司之制。俾申素欲。式表殊恩。应先系帐沙弥。长发未剃度者。并特与剃度。祠部即给牒。今后不得为例。不得将不

系帐人。夹带充数。犯者当行决配。咸平三年二月。福州言两浙伪命。首僧二千九十四人。凖诏试经合格者。给公凭为僧。不者还俗。欲望更不比

试。止蒙会见在数给公凭。仍旧为僧从之。景德三年八月。诸王府侍讲孙奭转对。请减修寺度僧。真宗曰。道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誉

假使僧道辈。时有不捡。安可即废也。四年七月。诏西京永昌禅院。今后逐年许剃度。行者五人。仍勘会的实。系帐日月编排。并逐年依上名下次剃

度蓦越。候度到行者。并旧管僧人。共五千人为额。更不在此限。若今后额内有阙。逐年遇承天节。即时剃度。行者充填。不得过五人。兼依例遂年具

帐。通计人数以闻。不得将本院差出。及游礼诸处僧人。便为阙额。大中祥符二年十月。诏天下寺。观。曾赐得太宗御书处。自今除承天节比试额

定数外。于见。在童行外从上名。特度一人。三年五月。诏怀安军云顶山大中祥符寺。每承天节。特与度。行者三人。五年六月。诏开宝寺灵感塔。

福圣禅院主绍竉知塔。沙门守愿。除逐年依例拨放七人外。每年承天节。绍宠特与度。行者五人。守愿特与度行者一人。九月。诏泗洲僧正文秘。每

年承天节。特与度行。者一人。天禧元年五月。诏应今年闰四月终以前。在京住房僧。及五年以上者。各与弟子一人。系帐俟至来年承天节。依例

试验经业。后不得为例。八月十五日。诏昇州蒋山太平兴国寺。岁度。行者二人。给米百石。山堂考索。天禧二年八月。诏普度道士女。冠僧尼。凡度

二十六万。二千九百馀人。天圣二年十二月。尚书右丞集贤学士马亮。言天下僧徒数十万。多游惰𠒋顽。隐迹为僧。结为盗贼。污辱教门。欲望今后

除额定数剃度外。非时更不放度。及常年聚试之际。先委僧司。看验保识。如行止不明。身有雕刺。及犯刑宪者。并不得试经。仍于逐年试帐前榜此

条贯。从之。续通鉴长编天圣二年辛未。以真宗太祥京城寺观。尝所巡幸州县。度人为僧道有差。三年乙未。开封府言长宁节。请如乾元节。度僧

道三百八十人。诏止度三百人。山堂考索。至和初。陈执中执政。因乾元节听僧五十人度。人。既而言者以为不可。复百人度一。元年。诏乾元节

度僧。限百人度一人。熙宁元年十一月。中书言太皇太后生辰。凖条给祠部牒二百。以半度僧。今凖内降给紫衣。及师名共六十四道。馀并给度牒。

诏具条制进入。宋会要熙宁八年六月十六日。诏增河南府超化寺。岁增度僧二人。赐紫衣一人。以上批寺。乃释迦佛舍利所在。于畿内最为灵迹。

两祷两。随获嘉应。闻岁止度僧一人。颇阙人修奉故也。元丰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河州请慈济院依太原府例。二年度僧一人。从之。七月九日。

诏故西天译经三藏。试鸿胪卿日。称依法护例。遗恩度僧七人。慧辨院岁增度僧一人。曲洧旧闻天禧诏收瘗遗骸。并给左藏库钱。厥后无人举行。

元丰二年三月。因陈向为提举常平官。诏命主其事。向又乞命僧守护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与师号。宋会要元丰七年

五月十一日。诏皇后父祖坟寺。左街资福禅寺。可除每年拨放外。遇同天节。度僧二人。紫衣一人。七月十六日。诏雍王颢乳母孙氐。葬报先禅院。

每岁同天节度僧一人。崇宁二年十月九日。诏崇宁寺观。并依十方住持。其披剃开紫衣。自崇宁二年天宁节为始。如未有童。行。即仰所差主管

僧道。保的手下童行披剃。崇宁三年以后。即依此施行。大观二年十月三十日。诏大相图寺慧林禅院信持长老元正坐化。赐绢三百疋。钱三百

贯。赐寂照之塔。看塔人。间岁度僧一名。乾道元年六月六日。诏以上天竺观音院祈祷感应。赐空名度僧牒二道。九年闰正月十八日。诏昭慈

永佑陵泰宁寺。每岁度僧一人。绍兴初。以本寺焚修宫香火。诏度僧二人。后罢度牒。本寺因不复有请。至是自言。事下礼部。乃引绍兴七年应

臣僚恩例。许本部执奏指挥。持之不决。本寺复言系崇奉陵寝之所。岂臣僚恩例事体可比。特有是命。三月五日。诏叙州男子郭惠全。给赐度牒

一道。披剃为僧。以本州言惠全自。少出家。母死负土成坟。孝节感著。故有是命。凡僧道童。行。每三年一造帐上。祠部以五月三十日至京师童行。念

经百纸。或读五百纸。长发念七十纸。或读三百纸合格。每诞圣节。州府差本州判官录事参军。于长史厅试验之。宋初两京诸州僧尼。六万七千四

百三人。岁度千人。平诸国后。籍数弥广。江浙福建尤多。金史章宗纪。承安元年六月丁卯。敕自今长老大师大德。不限年甲。长老大师。许度弟子三

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弥。年六十以上。并令受戒。仍不许度弟子。宋李弥逊竹溪集福州乾元寺度。僧记。

浮屠氏以空寂无我为宗。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因地行愿。皆由众心起。故其为教。慈忍悉施。悉以利他。不求自利。悖是而行。非如来子。像法既里。

人鲜知道。其徒炽然。以希求心。行爱取行。穹庐沃壤。文衣丰食。薄众人之奉以厚已。㧞一毛而利众不为也。福州乾元住持绍宗。与寺僧法珪者。募

诸信士。得钱六十万有奇。不可供他费。贫不给者。悉以贷予。收其嬴度有功于众者二人。将自此始。岁以为常也。昔佛在舍卫。次第巡乞。不生高下

违顺二想。施者受者。如出一心。与诸众生。共作佛事。不闻约与而羡取之。虽然。能使积者散。贫者给。惰者劝。赖以获益者众。故为书之。尚庶几。焉。悲

夫今浮屠之类。戕物自恣。不为其所当为。面宗辈或能推利他之。故为书之。曹勋松隐文集净严度僧记释迦如来成等正觉。随宜设化。说法度

人。初度则阿若㤭陈如。最后度则须跋陀罗。所应度者。亦皆得度。犹说遗教经。以告诸比丘。𡸁于无穷虽灭度后。教法具存。如佛在世。则知佛之出

也。本于度人。至于遗教之设。直欲精严其。戒行防闲其非僻尔。是经之传。俾后世或见。或闻皆有所宗仰。由是凡学出世法。落发披缁。依瞻佛日者。

率称遗教弟子。如一灯之明。可至于百千万灯无有穷尽。实自是发之。佛欲度人之心。可谓至切。知省董公。以勤劳之节。入侍帷幄。积有岁年。每肩

一心。克办众事号谨廉之臣。而又了知若空。信向般。若。既著嘉绩擢登省庭。例赐功德院额。为净严禅院。延请僧了居主之。居耆德饱参。为丛林规

则。公没之后。精精专恪。守有加于昔。传道之外。复遍募信施。买田百畒。约每岁所收度僧。以续佛事可谓得遗教之旨矣。自非董公有知人之明于

前居公能不负所知于后。何以至是。勋告老寓居天台林泉间。净严专使求文。以纪其实。及为述遗教之意备告之。诚使得度者。以此为心。则无戒

行之失。他日继居者。以此为心。则岁增之员是得度与度人。一举两得也。以此仰祝圣寿。当千万年见流通。以此广祝圣之众。必历尘沙劫。名具实

在。其为广大。讵可筭数。惟后人守之。勿堕厥旨。北涧禅师集陈致政施用度僧记施僧欲其四事具足。一意参扣。饷僧俾正命充满。邪觧弗作。舍

僧觧风雨飘摇之忧浴僧拂妙触宣明之迹。至于度僧。则如上。种种。尽在于是。教必尊僧。盖佛祖所自出。度僧。度佛祖也。责佳实于良苗。非雨露之

所滋。耘耔之及时。必槁于烈日。萎于雪霜。又何所妄冀。区区舍家。林林服勤。稍颕异者。皆良苗。非恩霈自天。则一伽梨。亦何所妄冀。故丛林有贤。劳

之泽。等而上之。逾一二十寒暑。乃能得。就令得之必四十五十。筋骸尽瘁。欲求如佛祖因地勤苦精敏时所为。心至力殚。何以至大究竟。为大福田。发

生富贵寿考。报效檀施。毫发反偿。如经所云可怖可惧。爰有信善。致政陈公。洞见此理。捐膏腴三百畒。岁度一僧。芳联世世。自一至多。传无有尽。推

此愿力。亦无有边。天竺巍巍。灵山未散。此广大心。与山俱高。蜚阁广堂。助增壮丽光明纤靡。屡岁随喜。是不可不书也。噫尘劳之俦。各知资生。财知

其丰。势知其崇。业知其广。位知其穹。孰非为子孙计若蝜踣而起。不知积而能输。输而得其归于佛陇教。观。家与佛陇之传相终始。获善应于斯

文。如公者。鲜矣。故吾表而出之。为区区若蝜之戒。

禁私度僧唐会要天宝五载。二月二十五日。京兆尹萧炅奏。私度僧尼等。自今已后有犯。请委臣府司男夫并一房

家口移隶碛西。宝历二年三月。江西观察使殷侑奏。请于洪州宝历寺置僧尼戒坛。敕殷侑故违制令。擅制戒坛。罚一季俸料。旧唐书大和三年

十月己酉。江西沈传师奏皇帝诞月。请为僧尼起方等戒坛。诏曰不度僧尼。累有敕命。传师忝为藩守。合奉诏条。诱致愚妄。庸非理道。宜罚一月俸

料。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六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度僧不精。则戒法堕坏。造寺无节。则损费过多。请自今诸州。凖元敕许置寺外。有胜地灵迹。许

修复。繁会之。县。许置一院。严禁私度僧尼。若官度僧尼有阙。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从之。通鉴纲目大中六

年十二月复。禁私度僧尼。先是进士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十七

万僧。是天下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度僧几复其旧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柰何兴之于已废乎。愿早降明诏罢之。庶

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至是中书门下。奏陛下崇奉释氏。群下奠不奔走。恐财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长吏。量加撙节。仍禁私度僧尼从

之。胡氏曰。论事于人主。必陈其治乱之本原。辨之而明。犹或藐藐其听。若徙言未流之害。固宜不纳。若孙樵之论复生修寺是也。使佛教有益于生

人。虽以百七十万户。养十万僧。诚不足爱。何者。所费者财力。而所资者善道。而孟子所谓有功可食者也。惟其殄灭彝伦。戕败人理。故虽使吸风饮

露。巢居野处。犹将废之。况华屋精馔。以养情游乎。此自圣帝明王之所必除。岂槩于武宗举措之是非哉。以此言之。则庶乎其有感矣。集览发

十七万僧。令僧长发为民也。有功可食孟子曰。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食音似。详见滕文下。资治通鉴周显德间。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

悉废之。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父母伯叔之命。惟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听设戒坛。宋会要天禧元年十月。河北縁边安抚。使刘

承宗。言僧人有从北走来者。自今望令勘会。如不系两地供输人。及近里州军。因虏到北界为僧遇来即令结罪保明。委无虚诳。试经申奏。给与祠

部。从之。时边民有私度为僧隐于村院。妄称自北界走来。求给祠部牒者。故条约之。金史明昌元年春正月。制禁自披剃为僧。

鬻僧山堂考索元宗时安禄山反。杨国忠以为正库物。不可以给士。遣侍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万缗而

已。明年郑清叔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又于辅关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神宗熙宁元年七月

戊戌。知谏院钱公辅。言祠部遇岁饥河决。鬻度牒以佐一时之急。若于无事时。立为陈乞恩例。则亦可惜。欲乞自今宫禁。遇圣节恩赐度牒。并裁损。

或减半为紫衣。稍去剃度之冗。从之。卖度牒盖始此年。前此未尝书卖度牒。因钱公辅言。表而出之。二年。赐五百道度牒。付陕西宣抚司。易见钱籴

榖。王安石奏事。上问曰。程颢所言不可卖度牒作常平本钱如何。安石曰。颢所言自以为王道之正。臣以为颢所言不达王道之权。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今度牒所得。可置粟凡四十五万石。若凶年人贷三石。则可全十万人性命。今欲为凶年计。当于丰岁为之。而国用有所

不暇。故卖祠部所剃者三千人头。而所可救活者十五万人性命。若以为不可。是不知权也。七年。给度牒五百道。付河东运使。又赐度僧二千

五百道。赈泾原怀庆路饥民。及永兴路常平籴本八年。上批勘会卖度牒数呈。有司言自嘉祐至治平。总十三年。给七万八千馀道。熙宁至今八

年给八万九千馀道。元丰七年。门下言度牒已著令每道为钱三十千。检会䕫州路每道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价高处别取旨从之。丹墀

独对鬻僧汉明帝时。浮屠始入中国。然其教犹未盛行唐高祖废浮屠老子法。至太宗复立之。武宗素恶僧尼会昌四年。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

寺。天下节度观察治所。各留一寺。多不过三十人。馀皆勒令归俗。毁招提兰若四万馀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归俗。及宣宗立。尽反会昌之政。黼曰。国初丰富。僧道寺观。旧宋有田者。尽免租差。然以天下通计。何啻占田数千万顷。此平民之田。为其所夺也。所

管何止数十万人。此平民之衣食。为其所夺列之四民而不收。精其三昧而无益。蠹民害政。莫有过于此者。今不能绝之。盍亦少抑之乎。鬻牒以进

之岁税以损之。则庶乎其可也。救荒一策。鬻爵之外。鬻僧次之。科派有粮寺。观依例。救荒亦可也。临川侯克勤拟求大德中。有给据簪剃之诏。至元

中有选试僧人之条。奸盗词讼。断罪还俗。差发税粮。或当或免。天历诏必先纳丁钱。申覆礼部。出给度牒。方许出家。先儒论断韩子曰。佛与老

之道也。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道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唐姚崇曰。何用度奸人以坏正法。宋高宗曰。献

言者。多欲卖度牒以资国用。一度牒所得几何。而一人为僧。则一夫不耕。其所失岂一度牒之利。石介曰。兵农憔悴。此独膏腴。鬻牒赐号。缁紫纷如。

执事者柰何而不图哉。孙洙曰。天时有水旱。赋役有蠲复。而浮屠之食民。一岁取毕足焉。天下之所以大困匮者此也。唐补阙辛替否䟽曰。夺百姓

口中之食以养贪残。剥万人体上之衣以涂土木。唐太宗曰。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

服以听。此深足为戒。朕所好者。惟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百川学海诒谋录江南李主佞佛度人为僧。

不可数计。太宗既下江南。重行沙汰。其数尚多。太宗乃为之禁。至道元年六月己丑。诏江南两浙福建等处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岁度

一人自昔岁度僧道惟试经。且因寺之大小立额。如进士应举然虽奸猾多窜身其中。而庸蠢之甚者无所容。自朝廷立价鬻度牒。而仆厮下流。皆

得为之。不胜其滥矣。源流至论鬻僧三代而上。王政修明。民有常业而不知为僧三代而下。王政废阙。民无常业。始起而为僧。韩子曰。古之为民

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原道欧阳子曰。井田废。而兼并游惰之奸起。本论盖伤之也。惟其伤之。是以辟之。故著书立言。直欲人其人。火其书。嗣先王之

道以道之原道修仁义之本以胜之。本论觗排攘斥。不使之贼吾良民也。有王者作。补王政之阙。修王教之废以正人心之惑可也。顾可鬻之以开

其端欤。吾尝考其源流。佛之为教。古无有也。东汉以来。始入中国。汉明帝时。浮屠之教入中国。然未度僧也。至唐元宗听杨国忠之言。始纳钱以度

僧。时安禄反。杨国忠以为正库物不可以给士。遣侍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万缗。然则鬻度之法。创于此欤。呜呼四民有常

业。古之道也。彼其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灭君臣。废父子。悖理伤化甚矣。一人为僧。一夫失业。故妄度奸人。使坏正法姚崇为元宗言之。唐纪若不铃

制。当失六十万丁。李德裕为穆宗言之。唐纪夫何自唐以来。𨔄相祖袭。至于今而不废欤。噫。我知之矣。不过借是以为丰财之术也。抑岂知此端既

开。趍者澜倒。天下之民。失业者众。财果可丰欤。宋熙宁以前。日就裁损。天子曰。经业精熟。方许籍记。雍熙二年。诏自今经业精熟。方许籍记。否则曰

四千未度。当降约束。至道元年。帝览泉州一岁未度者。仅四千馀人。耸然曰。一夫耕。三人食。尚有馁者。近世一夫耕。迨至十人食。天下黎民。安得不

重困当降约束。大臣曰。所度皆惰农游手不可。天圣四年。幸臣王鲁言剃度大多。皆惰农游手之人。无益政化。张知白言臣任枢密日。尝断劫盗一

火。皆是僧行。上曰。自今惩革。勿使太滥。否则曰所度皆亡。赖奸人不可。嘉祐三年。贾昌朝奏京师僧寺。多招纳亡赖游民为弟子。或藏匿亡命奸人。

自今皆取乡贯保任。方听收纳。诏从之。其在当时。或五十而度一人。至和初。曾执中执政。因鲍元节听僧五十度一人。既而言者以为不可。后一百

人度一人。或百人而度一人。至和元年。诏乾元节庆僧。限百人度一人。至熙宁以后则冗滥矣。河东修城。则以僧牒。熙宁七年。给度牒五百道。付河

东运。使修城。陕西籴榖。则以僧牒熙宁三年。给五百道度牒。付陕西宣抚司易。见钱籴榖。永兴籴本。则以僧牒。熙宁七年。赐度僧二千五百道。赈泾

原怀庆路饥民。及永兴路常与籴本。其在当时。价至百九十千。百九十千未止也。又至三百千三百千未止也。元丰七年以下。言度牒已著令每道

为钱百三十千。检会䕫州路每道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价高分别取旨从之。盖熙宁以前。重本抑末。不以鬻牒为利。熙宁以后。务末亡本。必

以鬻牒为利。惟熙宁以前。无所利乎此也。故自嘉祐至治平。凡七万八千。通十三年计之。岁之所度。止于六千也。惟熙宁以后。有所利乎此也。故自

熙宁之初至八年。凡八万六千。通八年计之。岁之所鬻。不啻一万也。熙宁八年。上批勘会卖度牒数呈。有司言自嘉祐至治平。总十三年。给七万八

千馀道。熙宁至今八年。给八万九千馀道。然我朝诸君子。尝有言焉。熙宁以前。王公曾言其多。宋公祁言其冗熙宁以后。程公颢言不鬻。钱公辅乞

并裁损。并长编此皆切时救弊之言。然亦非知本之论也。我高宗尝曰。一人为僧。则一夫不耕。其所失岂止一度牒之利。绍兴七年。献言之人。有欲

多卖度牒者。朕以为不然。一度牒所得。不过一二百千。一人为僧。则一夫不耕。其所失岂止一度牒之利。又曰。一夫受田百亩。一夫为僧。即百亩之

田不耕矣。二十七年。上曰。今田菜多荒。若更卖度牒。是驱农为僧。且一夫受田百亩。一夫为僧。即百亩之田不耕矣。朕所以不给度牒者。正恐僧徒

多。则不耕者众矣。噫。圣谟洋洋。嘉言孔彰。三代而下。知本者。其惟高宗乎。

汰僧北史魏本纪。武帝大延四年。罢沙门年五十以下。周本纪。高祖建德三年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

并令还俗。通鉴纲目唐高祖武德九年夏。沙汰僧道。太史令传奕上䟽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

乎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伪启三途。谬张六道。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贫富贵贱。功业

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自汉以前。初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自立胡神。羌戎乱华。主庸臣

侫。政虐祚短。梁武齐里。足为明镜。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请令匹配。即成十万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可以足兵。诏百官议之。唯大仆

卿张道源是奕言。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吏曰。人之大伦。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萧瑀不

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不能对。但合手曰。地狱之设。正谓是人。上亦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诏命有司沙汰

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大寺观。庸猥粗秽者。勒还乡里。京师留三寺二观。诸州各留一所。奕性谨密。以职在占候。杜绝交游。所奏灾

异。悉焚其稿。集览汉译胡书西胡之书难晓。故以汉语译之。后秦姚兴。使鸠摩罗什翻译西城经论。自立胡神传杀曰。西域之神其名

曰佛。自汉明帝始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空桑列子曰。伊尹生乎空桑。传记曰。伊尹母既孕。梦神告之曰。日出水而东走。明日视日出水。

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命之曰伊尹。长而贤为殷汤相。舆地要览。汴梁雍丘县有空桑城。伊

尹生处也。韵会注。空桑山名。伊尹生处。在冀北。九年罢沙汰僧道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夏五月辛巳。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诏曰。释迦阐教。

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俢植善根。开导愚昧。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懴身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堕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落。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

旋阛阓。驱策畜产聚积货财。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

猾。每罹宪网。自䧟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秽嘉苗。类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蓝之地。本曰清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来。多立

寺舍。不求闲旷之境。惟趋喧杂之方。缮采崎岖。甍宇殊错。拓舛隐慝。诱纳奸邪。或有接延𨞬邸。邻近屠酤。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徒长轻慢之心。有亏

崇敬之义。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清源。宜徒沙汰。诸寺僧尼。昔有精勤练

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居住。给衣食物。勿令乏短。其不能精戒。行有阙不堪供奉者。并令罢道。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宜

悉停断。京城留寺三所。其馀天下诸州。各留一所。馀悉罢之。事竟不行。新唐书苏环。传。武后铸浮屠。立庙塔无虚岁。环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

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著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通鉴纲目唐玄宗开元二年。沙汰僧尼。中宗以来。

贵戚争营寺度僧。富户强丁。削发避役。姚崇上言。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齐襄梁武。未免祸殃。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上从之。沙

汰万二千馀人。禁创寺铸佛写经。百官之家。母与僧尼道士往还。胡氏曰。人之与人类也。无不得相见之理。惟罪人则人之所弃。而夷狄者中国之

所绝也。今不使百官与僧尼道士往还。是夷狄待之。罪人畜之。则曷若使之衣巾冠带而齿于平民乎。集览齿于平民齿。谓举列如齿也。得

以年齿序列于平民也万年龟鉴唐明皇。先是中宗时。公主外戚。皆奏请度人为僧尼。亦有出私财造寺者。富户强丁。皆营避役远近充满。至是梁

国公姚崇奏之。上纳其言。除太子少保。以疾不起。遗令诫子孙。其略曰。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执本。与什对翻。姚兴造浮图于永贵里。倾竭府库

事庄严。而兴命不得延。国亦随灭。且五帝三王之时。民致仁寿无横夭。国祚延长。此时未有佛教。岂抄经铸像之力。设斋施物之功耶。且佛者。觉也。

在乎方寸。假有万像之广。不出五蕴之中。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恶。则佛道备矣。何必溺于小说。惑于凡僧损耗生人。无益亡者。且如来普慈。竟存

利物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馀。必不然矣。出旧唐书姚崇传唐会要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奉敕诸道所留僧尼数。宜令更商量。分为三

等。上至二十人。中至十人。下至五人。如此得中。便分拆条流奏者。今据天下诸道。共五十处四十六道。合配三等镇州。魏博。淮南。西川。山南东道。荆

南岭南汴宋。幽州。东川。鄂岳。浙西。浙东。宣歙。湖南。江西。河南府。望每道许留二十人。山南西道河东郑滑。许潞磁郓曹。徐泗凤翔。兖。海淄青沧齐。易

定。福建同州。华州。望令每道许留十人。夏桂。管邕。管黔。中安。南汝州。金州。商州。容管。望每道许留五人。一道河中。已敕下留十三人。数多少与此条流

差殊。请据前敕人数为定。臣等商量。约方镇大小。凖此条流。事以得中。其尼不在留限。从之。八月。敕河南府依前留僧二十人。镇州。魏博。淮南。西川。

山南东道。荆南。岭南。汴宋。幽州。东川。鄂岳浙西浙东宣歙。湖南。江西。十六道。先合留僧二十人。今数内落下十人。山南西道。河东。郑滑。陈许。路磁。郓

曹。徐泗。凤翔。淄青。易定。陕虢。福建。同州。华州一十四道。先合留僧十人。今数内各落下三人。河中先留僧十三人。今数内更落下三人。桂管汝州等

道。依前留僧五人。夏州留僧五人。今并不用留。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五年八月壬午。诏陈释教之弊。宣告中外。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馀区。归

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祅僧二千馀人。毁招提兰若四万馀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所留僧皆隶主客。不隶祠部。百官奉

表称贺。寻又诏东都。止留僧二十人。诸道留二十人者减其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五台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进奏官谓曰。汝

趣白本使五台僧为将。必不如幽州将。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为虚取容纳之名。染于人口。独不见近日刘从谏。招聚无筭闲人。竟有何益。何仲武

乃封二刀。何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主客郎中韦博以为事不宜大过。李德裕恶之出为灵武节度副使。万年龟鉴唐武宗会昌五年。上敕

并省天下佛寺。中书条奏诸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宜各止留一寺。寺僧止留十人。下州并废。馀人并勒还俗。𨔄归贯以充几户。八月制曰。

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浸兴。因縁染习。蔓衍滋多。以至蠹耗国风。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

忽君父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乱人。无逾此道。况我高祖文皇。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

教。与我抗衡哉。弊之可革。断不在疑。而中外诚臣。协于朕意。条流至当。宜在必行。济人利众。予何让焉。今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馀所。还俗僧尼二

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良二千馀人还俗。於戏。前古未行。以将有待。及今尽去。岂谓无时。将使六合黔黎。同

归皇化。下制明廷。宜体予意。出本纪山堂考索武宗素恶僧尼。会昌四年。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一寺。天下节度观察治所。各留一寺。多不过三

十人。馀皆勒令归俗。毁招提兰若。四万馀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及宣宗立。尽反为会昌之政。五

代史汉李钦明为司勋员外郎。上言古语云。一夫不耕。一妇不织。必有受饥寒者矣。圣化之内。且约十万僧尼。每日人食二升。十万人日费二千石。

以日系月。其数可知。每一僧。岁中须绢五疋。绵五两。十万僧。计绢五十万疋。绵五十万两。此辈不耕不蚕。实斁大伦。臣谓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

民富。经曰。圣人在上。国无幸民。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江少虞类苑太宗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馁者。今殆二十人矣。东南之俗。连村跨邑。

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馀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见事实山堂考索天圣八年。诏应男子出家为

僧道者。祖父母父母在。别有亲兄弟侍养。方可得出家。禁男子祖父母父母在。不许出家。四年。宰臣王曾等。言剃度太多。皆惰农游手之人。无益政

化。张知白言臣托枢密日。尝断劫盗。有一火之中。全是僧。行者上曰。自今切宜惩革。勿使太滥。续通鉴长编嘉祐四年初。王禹偁奏天下僧尼。日滋

月益。不可卒去。冝诏天下州军。凡僧百人。得岁度弟子一人。久而自消之势也。诏从之。宋史备要大观四年夏五月。停给僧牒。毛注。言天下僧尼旧

十倍。凡数十万人。祠部岁给度牒几三万。乞权住三年。从之。宋会要绍兴六年四月九日。尚书省言近年僧徒猥多。寺院填溢。冗滥奸蠹。其势日甚。

诸州每年经试。其就试者。率不过三四十人。经业往往不通。州郡姑息。惟务足额。盖降度牒。许人进纳。官中旧价。百二十贯。民间止卖三十千。稍能

营图。便行披剃。谁肯勤苦试经。显见此科。亦是虚设。权住三分之二。十三年六月八日。三省言寿星寺。乞每年拨放。有碍昨降权住指挥。上曰。既有

指挥权住。且休放行。朕观昔人有。恶释氏者。欲非毁其教。绝灭其徒。有喜释氏者即崇尚其教。信奉其徒。二者皆不得其中。朕于释氏。但不使其太

盛耳。献言之人。有欲多卖度牒。以资国用者。朕以为不然。一度牒所得。不过一二百千。而一人为僧。则一夫不耕。其所失岂止一度牒之利。若住拨

放。十数年之后。其徒当自少矣。中兴政要不欲广释教绍兴二十六年二月进呈。王大宝乞减折帛钱箚子。上曰。王大宝近又乞放行度牒。殊未

晓朕意。建言者多以出卖度牒为利。亦以祝人主寿。延洪国祚为言佛法自东汉永平间。方流入中国。五帝三王之时。人主寿至百岁。年至于八百。

此时佛法安在哉。朕以谓人主。但当凡事上则求合天心。下则仁及生民。自然享国久长。如高齐萧梁奉佛皆无益。僧徒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无父

子君臣之礼。以死生祸福。恐无知之民。竭民财以兴建塔庙。蠹民伤教。莫甚于此。岂宜广也。不给度牒二十七年八月。进呈诸州军有给换不

尽僧道度牒。乞令尽数缴纳尚书礼部。上曰。前日贺允中上殿。朕问即今僧道之数。允中言道士止有万人。僧有二十万。朕见士大夫奉佛。其间议

论。多有及度牒者。朕谓目今田菜多荒。不耕而食者。犹有二十万人。更给卖度牒。是驱农为僧。且一夫受田百亩。一夫为僧。即百亩之田不耕矣。佛

法自东汉明帝时。流入中国。前代以来。非不禁绝。然终不可废也。朕亦非有意绝之。所以不给度牒者。正恐僧徒多。则不耕者众耳。不欲鬻度牃

淳熙四年十月。执政进呈江州置驻箚军。因依赵雄奏。昨凖宣谕卖度牒非佳事。今湖广总领所。岁有给降度牒定数。不知绍兴年间。不曾给降。

亦自足用。岂绍兴三十年创置。以万人为额之前。度牒初未行也。上曰。待以示三省。朕甚不欲给降度牒。当渐革之。圣政史臣曰。刺民为兵。鬻民为

僧。皆非古也。世变之极。兵民分为二致。兵固己病民矣。又因兵而财用不足。藉度牒以给之。一人为兵。供之者十人。既未能革养兵之弊。又驱民以

弃南亩。游手日众。农民日削。可不念哉。圣语首及于此。其意深矣。已上三事。两朝欲灭僧籍。以宽民力。臣升之释曰。国初僧尼之籍六万。至道之

初。泉州未度者四千。太宗耸然忧之。特加约束。富弼释其事。谓今祠部之籍。三十四万。四民被蠹深矣。得不为之节制。稍减其数以息民力。臣尝以

其说而参之孙洙经纬策。则谓宝元中乃四十四万。庆历七年惟三十一万。盖岁度不过千百。而物故者常浮数倍。至和初年。岁度猥加一倍。窃惟

国家未能尽除废。而复培益之也。且谓宗室妃主。而请度僧造寺。唐景云中太平安乐之乱制也。大臣而请度僧造寺。大历中王缙元载之惑于左

道也。朝廷清明。大臣守法度。宗室妃主无骄乱。不愿袭景云大历之弊也又谓不耕织而衣食于民。天时有水旱。赋役有蠲复而浮图之食取是马。

此天下所以大困匮者此也。元祐中有殿中侍御史岑象求者。亦请思祖宗之美意。立崇饰塔庙之禁。罢两府贵戚得造寺度僧之制裁岁度拨放

之额。立常住计口占田之限。即三者之说而推之。或可以渐减游惰而归耕农。省浮蠹以宽民食。在先朝且未能尽革。况今之主国计者。无一事非

借助于此。曰和籴。曰科。曰买工役。九取诸下以供上。而上之所以偿之者。舍是殆无策也是三者之说亦惟止泛滥于末流。仅贤乎日增月益。驱天

下之民。荡然而不知止者。若夫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修礼义之本以胜之。则有韩愈欧阳修之说在。宋史张洞判祠部时。夫下户口日蕃。民去为浮

屠者泉。洞奏至和元年。敕增岁度僧旧敕诸路三百人度一人。又交武官内臣𬯎墓。得置寺拨放。近岁滋广若以动劳宜假之者。当依古给户守冢

禁毋樵采而已。今祠部至三十馀万僧。失不裁损。不胜其弊。朝廷用其言。始三分减一。辽史圣宗纪。开泰五年十一月。诏汰东京僧。元史至元三十

年十月。僧官总统以下。有娄者罢之。至顺二年。太禧宗礼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寺。旧粜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猬多。请

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七百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