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國圖志/卷0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八 海國圖志
卷十九
卷二十 

◎西南洋

○五印度國(東南中三印度,今皆屬英吉利。惟西北二印度,各自為國)

印度國即興都斯頓也(一作痕都斯坦,一作溫都,亦有作軒都斯丹者),地隸阿細亞洲。西南地廣,壤沃產豐,甲於諸國。其國如何創治,諸記未詳查。探《險寶記》僅雲為數小國,而《西流古土記》又雲大國,以巴利摩剌臘為國都,仍未載及主國者為誰(竟不知印度為古佛國,蓋由西洋人奉天主教,不覽佛書,而近日印度,又為回教久據,力泯佛教蹤跡也。然誌中東南中三印度諸部落,尚奉佛教,又似未盡改回教者,未詳其故)。大西洋有公記始雲,壯麻墨合印度可臘山達達裏共為一國,後被俄利所滅。俄利傳至巴旦王,耶蘇紀歲千三百九十八年(明建文二年),又為底摩阿所滅。底摩阿傳百餘年,後悉歸蒙古(此蒙古謂賽馬爾罕之王)。嗣各部落隔大山之險,不服蒙古統轄,各自立主。各部中,又以馬拉他為最強(此南印度主國,非東印度之孟加臘也)。至西北溫大壓、山麻臘、耦特爾、希阿俄臘等部,均歸馬拉他所轄。南隅麻疏一部,為哈達阿裏所據,加補爾部,為阿密沙所據。阿密沙與馬拉他交戰時,各部互相攻擊。英吉利乘隙征服東隅,遣賀威廉駐防孟阿臘,遣賀族乞駐防。遂於曼達拉薩、孟買兩處,開埠貿易,貨物充刃,各國商舟雲集。是時惟哈達阿裏尚強,不服英吉利,於是印度之蘇拉劄道臘統兵與英人爭鬥,收賀威廉部眾,置之黑獄。英吉利遂遣律記利付奪復其地,別置頭目。後至千七百六十五年(乾隆三十年),復又背叛,全滅英吉利之人。英吉利王復遣薩依姑底奪復疆域。自此印度地屬於英國者,十三部:曰孟阿臘,曰曼達臘薩,曰孟買,曰彌那,曰歐尼,曰瀝部,曰麻疏,曰薩達臘,曰稔哇,曰特那彎戈,曰果真,曰那治勃,曰西倫島。其各自為主者,曰新低,曰阿魯斯,曰尼保爾,曰新尼,曰即茅爾旦,數部而己(此數部乃中印度、南印度之邊境,未盡屬英吉利者。若西北二印度,又不在此數部之內。觀英夷所繪印度圖,印度河東岸,尚係青色,不盡在所保黃色各國之內,可證即此數部也)。孟阿臘以加爾格達為首部,計幅員二十二萬零三百十二萬方里,戶口六千九百七十一萬名,外有八萬五千七百方里,未計戶口。英吉利派加稔那一人(加稔那,官名也),駐劄孟阿臘,理糧餉、鹽法、貿易、鴉片、兵丁、醫館等事,隨員四人,分理各事。曼達那薩幅員十四萬一千九百二十三方里,戶口千三百五十萬八千五百三十五名。英吉利派加稔那一人,駐劄曼達那薩,理糧餉、鹽法、貿易、鴉片、兵丁、醫館等事。孟買幅員五萬九千四百三十八方里,戶口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五百四十六名,外有五千五百五十方里,未計戶口。英吉利派加稔那一人,駐劄孟買,理糧餉、鹽法、貿易、鴉片、兵丁、醫館等事。定例曼達那薩、孟買兩處加溫那,仍歸孟阿臘統轄。此外,別設靡宿各一人,執連共七十六人,統設敘跛兵十八萬一千五百一十七名,英吉利兵八百名,蘭頓王家兵二萬名,曰王家兵者,雙分口糧也。彌那,幅員九萬六千方里,戶口一千萬名。歐尼,幅員二萬方里,戶口三百萬名。薩達臘,幅員一萬四千方里,戶口百五十名。特臘彎戈果真,幅員八千方里,戶口一百萬名。那治勃,幅員二十八萬三千方里,戶口千六百五十萬名。西倫島,幅員二萬四千六百六十方里,戶口百萬名,俱英吉利統轄,而各部頭目,則由部民公舉。尚有新低阿,幅員四萬方里,戶口四百萬名。魯斯,幅員五萬方里,戶口三百萬名。所屬加斯彌野,幅員一萬方里,戶口百萬名。尼保爾,幅員五萬三千方里,戶口二百萬名。新尼即茅爾旦,幅員二萬二千方里,戶口百萬名,此皆自主之部落,不屬英國所轄。河道三,安治士河(即恒河),發源謙麻那壓山;希臘特河,發源阿山,俱至孟阿臘出海;新地河,又名興都士河,發源西藏,經曆數千里,至達岱入海。產棉花、胡椒、檳榔、檀香、蘇木、糖、洋靛、牙硝、絹紗、羊毛、鑽石、金沙、貓兒眼石、碧玉、水晶寶石、銀鐵、硫黃、砒霜、洋參、鉛、椰子、象、虎、地氈、襪、緞布、薑、黃豆蔻、肉桂、鴉片。鴉片為最巨之貿易,英吉利獨擅其利。初時尚稀,近則遍地皆種。以麻尼哇所產為最,每年出港共六千五百滿(六百斤為一滿),每滿價約百二十五員(以上原本。案:此所述鴉片,專指麻尼哇一處,非全數。麻尼哇,一作麻爾窪,乃自主部落,非英夷所轄)

○重輯(原無今補)

《貿易通志》曰:印度之地,距大西洋數萬里。自古不相通,其通商自荷蘭始。萬曆二十二年,荷蘭商船駛至南海,五印度布胡椒,返棹大獲利,於是設公班衙,僅洋銀三萬圓,積久增至三百萬員。主其事者六十五商,及明泰昌間,僅二十年,公班衙所贏銀已千有四百萬員。每歲大舶四十旋,據南海葛留巴洲建總埠。順治四年,遂與佛蘭西國分擅其利,於是荷蘭公班衙大興。東通暹羅、日本,又據台灣,雄長南洋諸島間。每年文武使費銀百五十萬員,其後雖失台灣,仍踞暹羅東南方地,與各國互市。康熙三十八年,再稟求其國王,賜敕書定歲貢額銀九十萬員,每歲別獻齎賻儀銀十五萬員。公班衙即公司之異名也,方荷蘭之立公班衙於南洋,英吉利商慕之,於萬曆二十七年,糾國人,合貲本,且稟求國王設立公司,嚴禁本國散商之赴南洋者。其始國人尚憚險遠,僅合貲十五萬員,次年增至二十六萬員,獲利皆三倍,且途劫荷蘭國、葡萄牙國之商舶以歸。於是英吉利公司漸興,與荷蘭公班衙據地爭權。英吉利乘機於印度海濱,開新地,立商埠,其印度國民尚外視而輕忽之。時商船僅三十五隻,資本僅三十五萬員,國人屢稟求散公司之局,於是國王令他商於印度西方孟買嶼立新公司,兩公司相傾軋。康熙四十年,始合兩公司為一,並借國王公帑銀一千萬員,歲息八十萬員,其後復貸五百萬員,免其利息,於是英吉利南洋公司大盛。乾隆四年,東印度兵為北印度侵逼,且臣下自相割據,結荷蘭、佛蘭西公班衙之兵為助。於是,英吉利公司兵船乘機取印度海南地。印度國王求援於荷蘭、佛蘭西,並力拒敗英吉利之兵。乾隆二十四年後,英吉利復興兵與戰,荷蘭及佛蘭西連年軍旅,供億浩繁,雖歲稅四百餘萬,入不贍出,非惟盡逋本國之貢獻,反借其國帑數百萬,生計日耗。至乾隆五十年,遂敗於英吉利。嘉慶十六年,英吉利遂據公班衙之地。佛蘭西公班衙散局,惟與各國分市南印度。其東中兩印度,大半歸英吉利。道光十三年,國中會計公司貿易無利,且虧空公項以巨萬計,始散公司局,聽散商自運,人人皆悅。

《每月統紀傳》曰:明宏治年間,葡萄亞人精神湧發,營大圖艱,始尋水路到五印度國。歐羅巴沿海各邦聞知之,皆乘船踵至其地。葡萄亞官禁之,令師艦縱橫洋面,截劫商船。各國商船,不敢孤行。故各人出錢,或千員,或萬員,或三萬員,積藏公帑,備船炮,募弁兵,遇葡艦海賊,則決戰保貨。返國則以所載之貨,發賣各捐戶,公分其利。由此立商會,曰公班衙。公班衙者,為群商捐措資本錢,其作貿易也。荷蘭公班衙為首,始出公銀二百五十萬員,赴牙瓦洲摩鹿群島,買丁香、胡椒等貨歸國,獲益一倍。年年續駛南海,利路大開。始則向土酋買地,開新埠,後則開釁戰鬥,而奪其旁地。兵盛勢強,兩攻澳門,敗退。因據台灣之港口,與福建沿海居民貿易,開墾愈廣,錢貨益增,船舶滿海,築城建邑,商變為君。後有為福建鄭成功所攻,時荷蘭公班衙通事何斌,知港路深淺,說成功聯檣並進。荷蘭嚴守安平大港,成功從鹿耳門進,水漲三丈餘,入據台灣,與荷蘭相持甚久,圍其堡台,鏖戰不息。鎮守官乞盟,返棹回國。康熙二年,公班衙雖失此地,別奪他島,建城立埠,復興貿易自東、自西、自南、自北,每年奉本國王銀十五萬員,別納一百萬員,以答國恩。嘉慶年間,與英吉利國構兵攻伐。忽然公班衙不幸,其船或沉淪,或被奪,英總兵乘機取其新地。荷蘭公司散局,將所據之地奉歸本國。英吉利公班衙始與荷蘭相合,但每開釁隙,屢次交鋒。於是公班衙密合防禦,共本錢八百萬員,爭鬥良久。後再立公班衙於五印度國,建兩城,東邊曰馬大剌,西邊曰夢買。其時彼國土官貪賄慕勢,私取陋規,其土君復側目公司之利,誓逐英軍,而奪其業。乾隆十七年,奮力攻戰,交鋒未及十餘合,土若皆敗散。自後英吉利特命總理官,兼攝五印度國大半之權。佛蘭西人恨之,費力費帑,圖勝英軍,英兵冒火突鋒鏖戰,佛蘭西兵終敗。於是土君割地求和,不敢強逼。自三印度國屬英公班衙之後,所據地廣,不盡貿易,惟務治國而已。向來所赴廣東商船致載茶葉,自道光十四年不利於市,公司雖散,掌握尚存,每年所收國帑之銀,共計一千五百萬員。但使費亦繁,所餘者無幾(以上原本無,皆今補)

《海島逸志》曰:明絞勞(即孟加臘譯音之殊),在葛留巴之西,土地亦甚寬大,和蘭色仔年紅毛雜處其地。四夷雲集,交商之所,百物俱備,貨賄流通。土產大呢、羽緞、嗶支。

案:道光二十二年四月,靖逆將軍奕山,奏:風聞英逆所屬之孟阿剌地友,向有英夷兵目,帶領黑白夷兵各數百名駐守。因黑夷出兵在外,多有傷亡,僅剩白夷兵不敷駐守。該逆兵目於去冬勒派土夷、商民充當兵役,因而構怨,群起刺殺夷目,並將白夷兵數百名焚斃殆盡。嗣又據香港探報,英逆前估孟阿喇埠頭藉產鴉片厚利,得充兵餉,因被孟阿喇麼恅鬼了,將八顛之弟殺死,奪回鴉片埠,以至兵餉不繼等語。又訪聞得英國之東,另有思田國,相距約三月水程,英夷欲奪其地,被思田國設計誘騙,於本年正月內殺斃英兵萬餘名,現在幹戈仍未止息,等語。又傳聞逆夷先與喀布爾打仗,現在又與治拉拉拔打仗,有地名古斯尼,仍被治拉拉拔奪回。該逆夷深恐喀布爾與治拉拉拔和好。又訪聞喀布爾與孟阿喇各處總名印度等語。案:喀布爾,即加布爾,乃阿付顏尼國之部落,在中印度西境。詳見於下。

《每月統紀傳》曰:孟買部,在痕都斯坦西南方,其酋部城建於嶼,其嶼初為葡萄亞所屬地,後讓與英國。至順治二年間,英國王以此嶼賜公班衙治理,當時嶼甚荒杳,潮漲水溢,巨浸地也。英人駐三年,水土不服,染病多死。英人勉築堤防,火烈山澤,建磚屋,開衢衕,招徠流寓,戶口繁滋,其嶼雖磽瘦,終年之產,不足一月之用,卻煙戶十六萬餘,皆恃貿易為業。洋艘七百餘隻,皆往印度西北,及法耳西,阿拉比,及中國各處。所載出藥材、棉花、瑪瑙石等貨。除英國商賈外,有白頭回及法耳西商賈。白頭人本法耳西國之土民,當回教始興,盡力征服四方。不順奉者,必遭刑戮,致令多人往印度避害。其人皆儉約勤作,善貿易,惟崇拜陰陽,每當日出日入之際,叩首敬奉。然其俗好善施濟,扶困持危,惜無人告以福音之真道也。英國在孟買建造戰船,其匠皆白頭人,手藝甚巧。

塔喇瓦府,每年納餉七十萬員。昔屬瑪哈喇塔國,其國本有大權勢,因與回回戰鬥不息,而後衰敗。民遂任意作亂,諸侯操權,戰鬥為務。自王達於庶民,俱劫奪為業。婆羅門僧,狡獪巧捷,煽惑民人,恐嚇取財。既貯藏銀,王即革頂,奪其不義之利。嘉慶二十年間,瑪哈喇塔王攻孟買,肆焚掠,與英軍交鋒。瑪哈喇塔兵敗走,諸侯皆服,百姓甘順。自從英人操權,匪徒安分,其王除位而安享空祿。

乾底土府,屬省治不久,其郡係盜藪。農廢田荒,獨守堡台。土人隻捕野獸,故甚猛烈,捐軀而戰。風俗甚蠻,且不守婆羅門教,乃供奉汙鬼塑偶,近於禽獸。

君乾分作南北兩府,皆豐腴地,出米糖等貨。亞美塔拔府,先為回回之國,征斂朘削,百姓盡窮,後已復興。惟嘉慶二十四年,遭地震敗廢。該喇府之土人,崇婆羅門邪教,常殺怨敵以獻神贖罪。英國律例嚴禁,然作亂不已,當用軍防範。

蘇喇府,在大南洋北方,昔海賊之藪。故公班衙立一幫師船,巡海剿賊,今始安靜。地產棉花,織布精工,府城即印度國。當回教興旺時,戶口有八十萬人,現在減少十五萬口。建放生院,養各禽獸,不論犬馬鳥蟲諸類,皆養之不殺。布羅者府,陸海地方,久歸英國掌管。

北方各府,其名吉斯喇地方,居民皆印度國之土人。俗尚火葬,婦與夫屍同燒,嬖妾爭先蹈焰。貴家恐養女辱門,輒殺之,無惻隱之心。而婆羅門僧亦無警醒之言,反礪磨愚民,行溺女之罪。近日英國嚴禁此弊(以上原本無,皆今補)。五印度,東界西藏、緬甸,西南界海,北界韃韃裏。近日東南中三印度,皆屬英吉利。其自主之國,惟西北二印度耳。孟阿臘、孟買、曼達那薩,均濱海大市埠(以下又原本)

孟阿臘,東印度部落。東界緬甸,西界麻哈,南界海,北界西藏、廓爾喀。領小部落二十一,俗奉墨那敏教,即古時佛教也。首部落曰噶裏噶達,重兵駐防,商民環處,樓閣園亭,街衢廛市,盛甲南海。設有鴉片公司,凡巴達那默那出產鴉片,均歸入公司,由公司發售,出口。

麻哈,東印度部落。東界孟阿臘,西界阿臘哈墨,北界尼保爾,南界尼路阿那,領小部落十,俗奉墨那敏佛教。而尼達那出產鴉片,曰黑土,又曰公班。

尼路阿那,東印度部落,東界麻哈、孟阿臘,西界彌裏阿,南界那特蘭,北界阿臘哈墨,領小部落三十,俗奉墨那敏佛教。

阿蘭牙墨,南印度部落。東界彌那,南界靡渣布,西界海,北界堪力市,領小部落九,俗奉墨那敏佛教。《海錄》謂居斯土者,為巴史種類,顏色稍皙。即今來粵貿易之白頭夷也,家居溫厚,人習商賈。所屬孟買,為麻爾窪鴉片出口之埠頭。

厘加那特,南印度部落。東南俱界海,北界麻臘耦,西界特臘彎戈,在孟阿臘西少南,陸行二十餘日,水路順風五六日,領小部落二十有一,俗奉墨那敏佛教。《海錄》謂之曼達喇薩居斯上者,為雪那裏種類,出產鴉片,一曰金花紅,一曰油紅,以金花紅為最。

阿那哈默,南印度部落。東界麻哈,西界麻爾窪,南界尼路阿那,北界歐尼,領小部落十有二。俗奉墨那敏佛教,產鴉片,曰黑土,遜於巴達那。

麻爾窪,南印度部落。東界阿臘哈墨,西界吾治瀝,南界堪力市,北界臘赤布達那,領小部落十有二,俗奉墨那敏佛教,產鴉片,中國謂之白皮。

吾治瀝,南印度部落。東界麻爾窪,西界刮治,南界海,北界臘赤布撻那,領小部落十有六。俗奉墨那敏佛教。

特那彎戈,南印度部落。東界厘加那特,西界海,南界海,北界果真,領小部落二。俗奉墨那敏佛教。

果真,南印度部落,《海錄》作固真。東界戈彎都,西界海,南界特那彎戈,北界馬那麻。領小部落二,俗奉墨那敏佛教。

彌那,南印度部落。東界尼路阿那,西界阿蘭牙墨,南界海裏那墨,北界摩那,領小部落六。俗奉墨那敏佛教。

歐尼,南印度部落。東界麻哈,西界阿尼那,南界阿那哈默,北界尼保爾。領小部落六,俗奉墨那敏佛教。西倫島,在黎加那特之東南,領小部落九,俗奉墨那敏佛教。

靡渣部,南印度部落。東界海裏那墨,南界麻疏,西界海,北界阿蘭牙墨。領小部落十有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麻疏,南印度部落。東界麻那耦,南界歌王麻都,西界加那臘,北界麻臘耦。領小部落十,俗奉墨那敏佛教。

馬拉他,南印度部落。東界歌王麻都,西界海,南界果真,北界加那臘。領小部落四,俗奉墨那敏佛教,產鴉片。

加士敏耶,中印度部落。東北俱界西藏,西南俱界臘和爾。領小部落一,俗奉墨那敏佛教。

臘和爾,中印度部落。東北俱界西藏,南界特爾希,西界牙爾士丹。領小部落十有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俄爾窪,中印度部落。東界西藏,西界特爾希,南界尼保爾,北界西藏。領小部落二,俗奉墨那敏佛教。

特爾希,中印度部落。東界俄爾窪,西界臘赤布達那,南界阿厄臘,北界臘和爾,領小部落十,俗奉墨那敏佛教。

臘赤布達那,南印度部落。東界阿厄臘,西界茅爾旦,南界麻爾窪,北界臘和爾。領小部落十有八,俗奉墨那敏佛教。

茅爾旦即新地,南印度部落。東界臘赤布達那,西界麻凝士丹,北界臘和爾。領小部落七,俗奉墨那敏佛教。

刮治,南印度部落。東界吾治瀝,西界海,南界海,北界茅爾旦。領小部落四,俗奉墨那敏佛教。

阿厄臘,南印度部落。東界歐尼,南界阿臘哈墨,西界臘赤布達那,北界特爾希。領小部落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尼保爾,中印度部落。東界西藏,西界俄爾窪,南界孟阿臘,北界西藏。領小部落四,俗奉墨那敏佛教。

阿裏沙,東印度部落。東界孟阿臘,南界海,西界特蘭沙加爾司,北界尼路阿那。領小部落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特蘭沙加爾司,東印度部落。東界阿裏沙,西界麻那耦,南界海,北界尼路阿那。領小部落十有二,俗奉墨那敏佛教。

海裏臘墨,東印度部落。東界尼路阿那,西界靡劄布,南界麻那耦,北界彌那。領小部落六,俗奉墨那敏佛教。

靡臘,東印度部落。東界尼路阿那,南界彌那,西北界堪力市。領小部落三,俗奉墨那敏佛教。

堪力市,東印度部落。東界尼路阿那,南界摩臘,西界吾治瀝,北界麻爾窪。領小部落三,俗奉墨那敏佛教。

麻那耦,南印度部落。東界特蘭沙加爾司,西界麻疏,南界裏加那特,北界海裏那墨。領小部落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加那臘,南印度部落。東界麻疏,南界馬拉他,西界海,北界靡查布。領小部落五,俗奉墨那敏佛教。

歌壬麻都,南印度部落。東界西林,西界馬拉他,南界裏加那特,北界麻疏。領小部落一,俗奉墨那敏佛教。

西林,南印度部落。東界裏加那特,西界歌王麻都,南界裏加那特,北界麻那耦。領小部落一,俗奉墨那敏佛教(原本止此)

五印度補輯(原無今補。此專取本朝近日情形,其曆代沿革,別見後卷,不入此內)

高宗禦製文集《五天竺說》曰:昆侖居大地之中,天下萬國環之。昆侖以東,我大清國最大。昆侖以西南,五天竺國最大。昆侖以西,鄂羅斯國最大。今回疆與痕都斯坦相接,其國即印度故境。以中國之力,欲通五天竺國何難。但出於招致非彼之慕德向化而來故,不為耳。

又禦製詩集題《大西天草書·普吉祥玉印序》曰:痕都去衛藏甚遠,道裏莫得而詳,即古五印度也。相傳彼處有佛遺跡,而今彼處佛教乃式微,外道轉盛。俗稱為大西天,若回人之痕都斯坦,蓋印度之一耳。茲得玉印二方,體近天竺。因令侍衛巴忠,持詢章嘉胡士克圖,據稱是大西天草書。一曰薩爾瓦,漢語普也。一曰莽噶拉穆,漢語吉祥也。首歲得此,實為兆庶錫福之征。

《海國聞見錄》:小西洋,居於丙午丁未方(按:此沿俗稱西南洋為小西洋,與今誌例不合),從麻剌甲、暹羅繞西,沿山而至於白頭番國,人即西域之狀,卷須環耳,衣西洋布,大領小袖,纏腰,頭裹白布,故以白頭呼之。國有二:東為小白頭(國名莫臥爾,即痕都斯坦),西為包社大白頭(即伯爾西亞)。二國北接噶爾丹國,而噶爾丹為之北(案:噶爾丹乃準部,在蔥嶺東,與小西洋包社等國不相接。當作賽馬爾罕,在蔥嶺西,此誤混為一國),鄰細密裏亞國。細密裏亞國之西,為俄羅斯國(案:細密裏亞,即悉畢厘阿,乃俄羅斯東藩,與中國新疆喀部、黑龍江連界者皆是也。原圖誤析俄羅斯與細密裏亞為二國,故滋閱者之疑,今仍原文,而附訂於此)。小白頭東鄰民呀國(即孟呀臘),小白頭北,與大白頭皆聯賽馬爾丹,西北枕裏海,西鄰東多爾其,西南鄰阿黎米亞(即天方阿丹回國),南臨大海。

多爾其分東西二國,皆回回。東多爾其(機窪回國)國不通海,東鄰大白頭,東北傍裏海,北接惹鹿惹亞(即南都魯機),西鄰西多爾其(即如德亞,今並入天方回國),南接阿黎米亞(回教祖國)

裏海者,諸國環而繞之,東北細密裏亞(即哈薩克),西北俄羅斯,東賽馬爾丹(賽馬爾丹者,明代國名也。今則為敖罕布哈爾愛、烏罕等國),西惹鹿惹亞(南都魯機),西南東多爾其(即機窪回國),南包社大白頭,內瀦大泊,不通海棹,其水惟從包社出海,故為裏海。

惹鹿惹亞一國,亦不通海,東傍裏海,西傍死海,北聯俄羅斯,南接東西多爾其。女子姿色美,而毛發紅,氣味臭(即古之西女國故地),衣著同白頭,貢於包社。

死海者,即黑海源從地中。北俄羅斯,南西多爾其,東惹鹿惹亞,西瑉年呻(即北都魯機)。四面環繞,不通大海,故為死海。而西多爾其、瑉年呻二國,不通小西洋之海,而濱於中海之東北。中海從大西洋之海而入。語附大西洋記。

阿黎米亞(即阿丹天方回回祖國),東鄰包社大白頭,北接東西多爾其,西北濱於大西洋之中海,西聯烏鬼國。陸地一隅,自西至西南與烏鬼之地隔對一海,南臨大洋。國為多爾其所屬,貢男女於多爾其為奴婢(今天方之默德那阿丹國,亦臣服於包社也)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五印度國,亦稱忻都土坦。北極出地,自六度三十分,至三十五度,偏東自六十五度,至九十五度。東西南三方環海,北至西藏,東北連亞三,西北接加布。此邦自古有名,產玉金香珠,萬國會聚赴市。廣袤方圓三百八十四萬方里,居民萬三千四百萬丁。北方各地,高山插天,四面積雪,與西藏交界。其國中間山峰相接。自北至南,半之二分。北至高之山二千五百丈。西方惟有三百丈而已。安額為聖河,自北山流出,其雪穴闖入印度地方,東南流入旁葛剌海隅,即東恒河也。印度河由西藏出,至五印度西北疆,入印度海,即西恒河也。又東北方有巴馬埔他江,自雲南流入亞三境,入旁葛剌海隅,即大金沙江也。西尚有逆埔他答地等河,南有峨他惟利、吉那加惟利等江,山內及沿河出鋼鑽、紅寶石、石權珠、嫩黃玉、金色玉珊瑚、青碧瑪瑙。其國豐盛,惟西北沙漠乃遊牧之地。印度所出棉花最盛,每年運出十八萬九千七百石,青黛一十萬石,檀香、蘇木、胡椒、水果各項。其五爵君王皆騎象,造金鞍,美麗光彩。其鷹甚怪,鹙則高飛,吞臭屍骸,飛及高山。山內金銀不多,但有鐵如石。其北方出硝甚多,而最惡之鴉片,亦此國所出。

又曰:自古以來,五印度國,大有聲名。因離中國不遠,數次梵僧,流布其教,令中華固執,奉事菩薩。周烈顯等王年間,西國有希臘王,率其軍士,所向無敵,攻取印度各國,旋即退敗。嗣後與大秦各國,總無交通。惟其商賈負物西往,但不進內地,又不探風俗,故述怪誕以招人耳目。宋朝年間,回回旋自北侵國,自崇獨一真主上帝,不奉事菩薩,並力攻擊,拆其廟,壞其像,掃蕩全地,強其士民服其權轄。及元朝始衰之年,有蒙古兵犯界,剿滅地方,開基創業,四方強服。其居民算各戶共計八千萬丁。忽於明宏治八年,葡萄牙船隻不遠數萬里,來到印度西邊,即時開港墾地,貿易豐盛。強據沿海多口,築城建邑,並立總帥,代王理藩。荷蘭妒之,亦來兵船,與葡接戰,百攻百勝。是時英商來國,請土君建館,亦築炮台,又有公班衙總官操權。乾隆二十年,旁葛剌總帥肇釁,執英人付囚獄,暴虐之甚。英官力擊土人,厚施賄賂,教其將帥,奸計投降,土軍即時四散,而英官操權。於是其土君皆怨結,約合軍南北,兩邊力戰而究敗走。惟英官施政行義,故其土民仰之,不敢背亂。英國現今所據之地,北有旁葛剌省,方圓九十八萬四千方里,居民五千七百萬丁,其廣大雲南省三倍半。馬塔剌省,方圓四十六萬二千方里,居民一千五百萬丁。網買,方圓二十一萬一千方里,居民一千萬丁。所屬權轄,居民共計八千三百萬丁。別有列國歸英轄,方圓八十四萬九千方里,居民一千五百萬丁。所有自主之國,不服英者,方圓五十六萬一千方里,居民一千一百萬丁。

又曰:印度人身體懦弱,四肢百體相稱,麵黑容溫。其女不美,穿鼻掛環。天氣甚熱,男惟著圍涼,時將花帕包肩胸,女則渾身加衣。所食淡薄。庶民各分品等,上品者,稱曰巴閔,為國之儒。又有戰品,乃兵弁之類,自幼讀兵書,習武藝。各匠自為一品,子接父業,否則父母棄之,親友疏之,餒斃溝洫,固執己見,不向教化,仍蹈前轍,陷習惡。所拜之菩薩、神像千萬,節期相接無已。其僧大有權勢,教其愚民,將嬰兒投河,或飼鱷魚。如有僧將死,寡婦於其墓堆薪自焚。英官禁其弊而罰之,印度之行,外屈節從權,內巧獪詭謀,說謊騙人。現開通商之路,每年所運之貨,共計銀二千四百萬兩。所運出之物,銀三千五百萬兩。

又曰:印度各國貢於英吉利者,一曰尼散國。在印度內地,廣袤方圓二十八萬八千方里,居民一千丁。其地山峰不高,天暑物阜。國王好戰,募兵與鄰國結釁。兄弟離散,四方仇敵並起。英人助之,始免亡失。王交接匪類,近習嬖幸。英國始派大臣駐都理國,所有軍士,皆歸英國將弁,督率彈壓。都城最大,居民二十萬丁。國眾淫邪無度,王常避宮不出。

一曰納不邦者,廣袤方圓二十一萬方里,居民三百四十七萬丁。古王以剽掠鄰邦為生,往往犯英藩屬,是以伐其王,別遣大臣代辦國事。

一曰澳地,廣袤方圓六萬方里,居民三百萬丁。田地甚豐,江河灌溉。土民健強好鬥,恒結釁隙,近招英官辦事。其王甚富,府庫充滿。賴英大臣代理國政,故百姓樂業。

一曰巴羅他,乃賊魁之國本地暨破,報兩國。因鄰敵逼迫,並無攻戰之法,故招英官而服其權。

一曰買素,在印度南方。廣袤方圓八萬一千方里,古時農務甚興,但王好戰,連年英官效死力戰,全取其地,而此外別有列國小邦,如中國之諸侯,皆以英為其地主,隨時進貢,而拜其大臣,如辦政之宰相。

印度自主各國,一曰廓爾喀國,南東西三方皆連印度,北連西藏。遍地高山穿穀,產大麥、玉麥、棉花、甘蔗、豆是參、肉豆蔻。土地廣袤方圓一十五萬九千方里,居民二百萬丁。如西藏土人崇佛教,信喇嘛。山內民人,身矮力大。乾隆年間,侵西藏,劫廟宇,被天軍追剿。嗣嘉慶二十一年,與英結釁隙,戰敗議和,其都稱為甲曼士。

一曰悉國,在西藏西南。形勢廣袤,方圓一十五萬方里,民人三百萬丁。田地沙多,農夫力耕,居民獨拜上帝一位,不崇菩薩。力戰回回教門,自創立新國。道光年間,明君操權,百攻百勝。請西洋國將軍率兵,講求武藝,精熟韜略。故此鄰國畏之。道光十九年,沒宗孫攝政,讒佞在朝,權奸營私,國不如舊,其都稱為刺合。

一曰新地亞地,廣袤方圓一十二萬方里,居民四百萬丁。國雖廣大,然諸侯甚多,各係自主。好擄掠攻擊,為英軍力戰擊退,隻待機會,再可征伐。土產鴉片,每年運出二萬餘箱,銷賣四方,其都稱曰鳥忽,多有古跡。

一曰甲布國,南連英藩屬國,北至新疆,東接後衛,西及白西國。其地廣大,但居民不多。部落土酋,各據其邦。大半為回回教門,勇猛好戰,以騎射為業。地內沙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故敵難攻擊。況山洞路窄,隘口難通。道光十九年,峨羅斯國,私差奸人,兜攬事情,遍滋事端。英國興師望甲而進,跋涉勞頓不勝,卒擊其敵,逐其王,而防範其國。其王今貢於英(案:甲布,一名河付幹,即愛烏罕國)

英吉利在印度國權力勢重,始係商賈結夥為公班衙,其貿易人等,到印度沿海各口,建立商館買賣。因土君力索磨難,必須防範,是以操演軍法,逐一過人,百擊百勝。雖本國距印度幾萬里,能遙製之也。所養騎步炮手各等兵,共計三十萬,其中僅十分之一為英人。恒布真教,勸人棄菩薩而崇拜真王上帝。又引導各民悅服救世主耶穌,故上帝增廣其土地,而豎其國家矣。

 卷十八 ↑返回頂部 卷二十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