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國圖志/卷0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二 海國圖志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外大西洋(北墨利加)

[编辑]

○彌利堅國西路十一部(內有土番四部)

阿那麻馬部,東界若治阿,南界佛羅裏達海,西界彌斯棲比,北界地尼西。土饒沃,豐物產。境內多山,不甚高。有單麥米河,長三百里,陸有鐵車路,可達鄰部,運載絡繹,舊與若治阿彌棲斯比同區。至千八百二年嘉慶七年,始分為三部。至千八百二十年嘉慶二十五年,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六。以都士加魯沙為首區。幅員五萬二千方里,戶三十萬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總領並總會公署一所。土產金、鐵、棉花、甘蔗、洋藍、石板(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亞喇罷麻部,舊地半屬磋治亞,半屬費羅裏大,迨道光元年,然後合為一部。東界磋治亞,北界典尼西,西界美士細比,南界費羅裏大,與美是哥海方域較之,磋治亞又略小焉。北有押罷拉既俺山,高約百餘丈,亦有數河,大者名亞喇罷麻河,皆流注磨庇理灣而出海。境內自南距北五度,故南方夏暑,北則稍有霜雪,亦不甚寒。故禽獸毋庸巢穴,土產稻穀、果實,皆三月放花,四五月成熟。境內炎熱,土人至夏,常入山避暑。所產鬆皆弱小,稻穀多虛少實。其外南近美是哥海、並北近山者盡屬膏腴、地曠人希、獸蹄鳥跡、交於野外、農牧時防猛獸。棉花為盛,次則甘蔗、稻穀、煙葉、果實,皆販至磨庇理灣而出海。分中部落三十六,居民三十萬零八千九百九十七口,別有土蠻數百。官員則首領副領各一,惟議處官多則五十,少則二十五員。會議以十月杪為期,會城建於磨庇理灣口因以為名。教會二百餘,大書院惟二所(今補)

彌斯棲比部,東界阿那麻馬,南界雷棲阿那海,西界阿千薩士雷棲阿那,北界地尼西。土饒林木茂,惟少大山。彌斯棲比河最長,在境內即有六百里。陸地亦有鐵車路,以通鄰部,舊屬佛蘭西之雷棲阿那地,千七百一十六年康熙五十五年,曾建有那支士部落炮台。於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國所奪,越二十年又為大呂宋所奪,與若治阿阿那麻馬同區,嗣若佐治阿那麻馬,自歸彌利堅國,於是本部落亦遂全售與彌利堅,聽其設官治理。領小部落二十有五,以熱循為首區。幅員四萬六千方里,戶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一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總領諸官及書館。經費如前例。舊產煙葉、洋藍最盛,近又棉花為最(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美士細比部,始自康熙五十四年,法蘭西人初至寄居,有西班雅人亦欲其地,故二國相爭,自此以為公地,後英吉利又與法蘭西相爭。迨乾隆二十七年,英吉利得之。嘉慶二年,始歸美理哥。二十二年列為一部,東界亞喇罷麻,北界典尼西,西界美士細比河,南抵累斯安。比之中國直隸省略小,北有押罷拉既俺山,至斯而止。境北之土皆峻,故北河之水,有斜下注美士細比大河者,有東下注亞喇罷麻者,惟境內之河,南注墨息哥海。地氣寒暑,與亞喇罷麻不異,惟西無堤障,時受美士細比河之溢漲,地極膏腴,遠勝亞喇罷麻。尤宜棉花,貿易亦惟棉花最盛。分中部落二十六,居民十三萬六千八百零六口。會城名查基遜城,外附河名珠江,人寡貿易少。惟西南方之那吉士城,商賈雲集,以其近美士細比河,火船洋舶,皆可販運之故(今補)

雷棲阿那部,東界彌斯棲比,西界墨西果國,南界海,北界阿幹薩士。地卑濕,少大山,肥磽各半,列河之源長二千里。經數部落,始至本境而注之海,其不通河路者,各有鐵車路以運貨。始佛蘭西之人,墾彌斯棲比之西隅,原屬雷棲阿那之地,於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均為大呂宋人所奪。千八百年嘉慶五年佛蘭西人始復取回,越三年即鬻與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九,以紐哈連為首區。幅員五萬五千方里,戶三萬四千七百三十口。設總領並總會公署一所,大書館甚多,歲支銀萬五千員。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棉花、甘蔗、煙葉、洋藍、稻穀、牛、馬(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康熙十一年,法蘭西人至累斯安地寄居,十九年,又隨有至者。乾隆二十七年,以其地讓於西班雅王,嘉慶四年,西班雅王返其地,七年美理哥國總領,議出銀千五百萬員,與法蘭西王買之。後十六年立為一部。東界美士細比,北界倚阿千騷,西界墨息哥德合師國,南界墨息哥海(墨息哥國一作墨西科,一作墨是可)。內地延袤與中國直隸省大同小異,東南地平,西北峰小不峻,多大河,南有數海島,地氣暑熱,間有煙瘴。美士細比河水常漲溢,漫及會城。即南方亦常患潦。棉花、甘蔗之盛甲於二十六部。一農夫可種甘蔗十五畝、得糖五千斤,棉花價賤,有風櫃可以去棉子而取棉花。每櫃能當數百人之工。貿易則賴美士細比河,凡上遊各部洋舶,皆云集於斯。分中部落三十一,居民二十一萬五千五百七十五口。會城在東南方,離河口三百里,名新珂涼士(今補)

因第阿那部,東界阿希阿,南界地尼棲,西界依裏內士,北界彌治顏。土膏沃,山巔亦堪播種,茂樹木。有窪麻時河,長三百七十里。陸有鐵車路,可通各部,始佛蘭西人於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始開其地。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國所奪,嗣隨各部背英歸彌利堅國。原與依裏內士同區。千八百九年嘉慶十四年,始分為二。領小部落三十有四。以因地阿那波裏士為首區。幅員三萬六千五百方里,戶三十四萬三千三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立正副總領及西業,三年一易。裏勃裏先特底,甫一年一易,判事之人毋論上等次等俱七年一易,均由民人公舉。書館經費由公田撥出。產洋參、煤、鹽、鐵、牛、馬、粟、苧麻、蜜蠟、煙(原本)

依裏內士部,東界因底阿那,南界彌梭裏地尼棲,西界彌梭裏,北界威士袞申。地勢平坦,茂林木,宜牲畜。彌斯棲比河,長五百五十里。始佛蘭西人,於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先墾附近河岸地,建築加河機,阿加士機部落。至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人奪據。與因底阿那同區,千八百九年(嘉慶十四年)始分為二,千八百一十八年嘉慶二十三年,亦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八,以灣達裏阿為首區。幅員五萬五千方里,戶二十七萬二千四百二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與各部一例。產鹽、煤、鉛、鐵、銅、苧麻、煙葉、棉花、石板、麥、稻穀。其內地出產未能悉知(原本)。地尼西部(原本有目無誌,今取美裏哥國誌中典尼西部補之)

《美理哥國志略》曰:典尼西之始,僅有駕羅連北部,與費治彌亞等。人至後生齒日繁,嘉慶元年,遂立為一部。東界駕羅連北境,北界費治彌亞建大基二地,西界美士細比河,南界美士細比、亞喇罷麻、磋治亞三地,東南長袤。四面皆斜如浙江省。東有峻嶺自北而南,橫壓數百里,與押罷拉既俺山相連,河流相通,地皆膏腴,不寒不暑。農圃之物除橙及無花果外,餘皆茂盛。工作則有鐵器、棉、夏布匹等。其餘各物皆備,部內分為二路,又中部六十二,居民六十八萬四千八百二十二口。會城建於中央,名那實城。官有首領議處,參議等,教會二三百,書院三所(今補)

阿千薩斯部,東界彌斯棲比第尼棲,南界雷西阿那,西界因底阿,北界彌梭裏。境內西隅有阿薩麻薩尼大山,未悉里數彌斯西比河,經境內四百里。其地原屬彌梭裏,千八百一十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始分為達厘多裏,至千八百三十六年道光十六年,即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四,以力特爾洛為首區。幅員五萬四千五百方里,戶五萬八千一百三十口。俗奉波羅特士頓教,加特力教。設立總領及總會公署之西業,皆四年一易,裏勃裏先特底甫二年一易,審判之人由總領公署選派,上等者八年一易,次等四年一易。其公舉之製,眾口明言,毋須暗書,保薦此異於各部者。禁賭局賭具最嚴,奴仆有罪,視白人一例治罪無所畸重。

彌梭裏部,東界依裏內士,南界阿千薩士,西界威斯頓,北界威斯袞申境。少大山,林木叢茂。彌梭裏河經境內,五百五十里,通舟楫。產白鉛、砒礵、黑鉛、鐵、煤、鹽、石板、牛皮、棉花、牲畜、粟、麥、稻穀。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佛蘭西人始至其地,先建仙羅依土、仙尼威委兩部落。土番有二種,一曰格臘包士,即佛蘭西人之後裔,一曰牙模士,即佛蘭西人與因底阿土人婚配而生者,為黑白不分之人。作事靈巧特鮮專心,原與阿千薩士同地。至千八百一十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始分部落,設職官,三載即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三,以渣法旬為首區。幅員六萬六千方里,戶二十一萬口。俗奉加特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二年一易,總會公署之西業四年一易,裏勃裏先特底甫二年一易,至判事之人即由總領等選派,久暫視乎其人。有書館教文學,寬恤奴仆,有殘害其肢體性命者罪之(原本案此誌共列二十七部,而美理哥志略則止二十六部者,以首部戈攬彌阿乃國都,不列於部數也)

○彌利堅國邊地土番四部

美理哥國志略》曰:新國邊地,有一類人,言談舉止,皆出類拔萃,不知其始自何來。惟見其行藏,有如亞細亞之土蠻。方歐羅巴人始到之時,土人約有十數萬,今則三四十萬矣。計其地則有數十社。體膚赤而眼發黑光,其發長而粗,其身高而力,其心明且信。議事則知敬老,臨戰有進無退,惟遇有仇恨,輒若不共天,或受人欺負慍坐不言,審思良久,起即赴湯蹈火,務必雪之。倘被敵擒,則束手受戮,斷無屈膝求免,此土蠻之性情也。惟無書籍,不知文字,亦不識耕織炊汲,茹毛飲血及啖果木菜瓜而已。平日惟業漁獵或歌跳賭博,病無方藥惟求叱法之人。餘事則皆付之婦人也。炎夏腰圍獸皮,冬寒則全衣皮毛。又有麵塗五色,頭插烏翎意示人以威也。雖有房舍棲身,不過篷簝。無金銀銅錢諸幣,但以樹皮珠石相交易。惟立總理頭目以議事。至道光元年,有新國人至其地,定章程,導以士農工商之事,風俗漸開。方英吉利據十三部時,間唆土蠻騷擾內地,及與新國交兵。英吉利欲募土蠻使為前驅,以攻新國,奈語言不通,土蠻不為其所用。而新國西邊居人多與土蠻相習者,於是購募土蠻,授以兵器,教以隊伍,別立一軍以助兵鋒。土蠻踴躍,用命盡力,屢敗英兵,故新國之勝英吉利,土蠻亦不為無助焉。地在新國之西,落機大山之東,墨西果國之北,英吉利屬地之南(原無今補)

○彌利堅國因底阿土番四部(以下原本)

威斯滾申達多裏部,在彌治顏之西。東界彌治顏湖,西界威斯頓,北界英國屬地,南北距六百里,東西距五百里。多陵阜少大山,土饒易種,北隅多湖,其稔邦碧湖即彌斯西比河所發源也。彌梭裏河在西隅邊界,曲折環繞,經境內千三百里。此外尚有支汊小渠,可通舟楫。本因底阿土番所居。千八百三十年道光十年,始有彌治顏之白人遷往,有居彌斯西比河東者以威斯滾申為要區。遂創建部落炮台,尚未設官治理也。東有厄領比村,那窪厘阿村,南有彌爾彎機村,各建炮台民業工作。至勃拉伊裏都珍村,多佛蘭西貿易之人,約五六百。若彌斯西比河之西,亦稱沃壤,產鉛、鐵、煤、炭尤豐。故彌利堅人於千八百三十二年道光十二年,即糾同土番奪得其地。於濱河之都模格創建部落,居民千二百人。少南之麥領頓村,居民六百人,築炮台以保障。居西北者,穩底林阿士種類,約四千五百人。由此少東,則彌那靡尼種類,約四千人。居西南者,沙士賀纖士兩種,約六千五百人,依阿威士種類,約千二百人。此外尚有因底阿之人,散處各方,種類不一,在北隅與英國所屬交界之邊米那村。彌利堅設有皮草公司,派人貿易,築有炮台保衛。綜計威斯滾申幅員,共有二十九萬方里,彌利堅人在此者約計三萬餘口,所開地不過十分之一。

威斯頓達多裏部,即因底阿土人所居。東界阿千薩士彌梭裏,南界墨西果,西界落機大山及墨西果,北界威斯頓底特力,幅員二十萬方里。地土肥瘠不等,肥者產五穀蔬菜,牧羊取毛,為織羽毛之用。瘠者荒磽不毛,並有冬令薪燒不然,惟有一種冬草以資炊火。落機大山在境內者,曰占士峰,高約千餘丈。其北隅尚有最高之峰,未及測量。阿千薩士河源自落機大山,而至阿千薩士部落,長千五百里,其水深廣,為烈河、搔夥河,加那底唵河、那夥河、蘭寧窪撻河、阿些治河、千薩士河所不及。此地乃彌利堅國給與因底阿土人獵牧之所。立書館,起廟宇,給工作器具,冀漸化導。第種類亦多,有土著者,有自外遷來者,今將武士衙門於千八百三十六年道光十六年春所查明種類戶口方里列後。

土番十四種

作島斯種類,萬五千口,居地二萬三千五百方里,在阿千薩士之西。以耕種為業,產棉花粟米牲畜,亦頗富足,有出資數千金,作商賈販鹽工作之事。漸知文字,自立頭目三人理事,四年一易,又設立法之岡塞爾三十名,一年一易,皆由民人自舉。嚴禁販酒入境。有彌利堅國所設廟宇六所,教師十三名,並於列河口岸築炮台一所,近習聲教,廬舍華整。

格力士種類,三千六百名,居地二萬五千方里,在作島士之北。土肥易耕種,其田皆以木圍之,產粟米、麥、稻、蔬菜。屋雖不華而寬大。自立總岡色爾理事,並設有審判官、行法官。彌利堅亦於此立廟宇教師。

支羅機士種類,六千名,居地方二萬二千方里,在格力士之東北。人多耕種,產鹽及牲畜服色器血,屋宇略同。自立頭目三人理事,立法之人分為兩所,每年會議一次,並設審判與行法之官各二。其阿千薩士河岸,有彌利堅國炮台,並廟宇教師二十人,刊印書板。

阿些治士種類,五千五百名,居地方萬一千八百二十方里,在彌梭裏之西。原居之士著,半已歸化。建房屋業耕牧,未入化者,隨處棲止,周圍插竹障以牛皮即為居室,淳樸而貧苦。

瓜包士種類,四百五十名,居地方百有五十方里,在彌梭裏之西。其人比阿些治士略漸聲教,且能誦讀,惜無教師訓導。

沙窪尼士種類,千二百五十名,居地方二千五百方里,在彌梭裏之西。為因底阿種類中之最漸教化者。室廬耕牧,有書籍文字。彌利堅國曾造廟宇、設教師,刊書板。

千薩士種類,又名高搔士。千四百七十名,居地四千二百方里。在沙窪尼士之北,土著窮苦,與阿些治士種類無異。所居以籬為牆,上覆木板而泥其外。

地那窪士種類,八百二十六名,居地三千四百五十方里,在千薩士之北。俗與沙窪尼士同,有彌利堅國所設廟宇教師。

機加布士種類,五百八十八名,居地方千二百方里,在地那種類之北。有頭目獨創教門,以為能知未來之事,其教中規矩,以為如犯惡事,欲赦罪過能不飲濃酒,不理毛發,每一禮拜,聚集誦經四次,即可悔解。附從入教者不過四百人。有彌利堅國廟宇,教師並炮台一所。

包尼士種類,約萬名,與般加士種類八百名,共居地二萬五千方里,皆舊土著。嗬麻哈種類,千四百名,原土著,居地方若干,未悉其詳。

嗬多士種類,彌梭裏士種類,共千六百名,居地方二千五百方里,亦原居土著。

西尼加士種類,二百五十口,沙窪尼士種類,二百口,共居地方二百方里。

委士種類,二百二十口,比晏機搔士種類,六百十口,共居地方二百五十方里。

比嗬裏阿士種類,加士機阿士種類,共百有三十二名,同居地方百五十方里。

阿島士種類,二百名,居地方五百六十二方里。波達窪彌士種類,四百四十一名,居地方若干未詳。以上十四種,俱已入化。此外種類散處無定,如阿力加那,士詩晏尼,士沒拉弗,俄羅士,穩特厘士,阿裏巴哈士等種皆在化外。捕獵為業,榛狉無知,故白人少與交易。千八百三十五年(道光十五年),彌利堅國遣兵征討,始申約束,不相侵寇。

威斯頓特底力部,東界威斯滾申,南界威斯頓達多裏,西界落機大山,北界英吉利屬地。幅員約有三十萬方里。地勢崎嶇,人跡罕至,故不得其詳。千八百五年(嘉慶十年)秋,有船戶裏威士由彌梭裏河溯流而上得其來源於落機大山,石壁峭立,高有百丈,懸瀑飛流,河源湍激,舟行甚險,濱河時有崩坼。山麓樹木叢茂,居於上段者,曼丹士,敏尼達裏士,墨臘弗各種類。居於下段者,即底頓士然頓士西阿士各種類。千八百三十五年(道光十五年),與彌利堅拒戰者,此區人居多。土產山羊、鹿各種皮毛。

阿裏顏達多裏部,又曰戈攬彌阿達多裏。東界落機大山,南界墨西果國,西界比西非益海,北界英國屬地,西隅近海。山嶺雖多,而東隅落機山最大,其幅員里數未詳。產木料、皮毛。有木曰擺樹,高約二三十丈,圍圓約有四五丈,幹直無節,至杪始分枝葉,遠望若傘然。並有一種,其脂如糖,秋收其子,作餅甚美,惜土人多伐為薪。境內河有阿裏顏河,源自落機大山,長六百里。威士河,長千里。在戈攬彌阿河口之土蠻,不業農工,非漁即獵,鑿木為舟,可載四五十人,所獵獸皮運至戈攬彌阿河口,與歐羅巴人易壞炮台、鍋、白珠、藍珠、煙葉、鐵刀等物。土俗甫生男女,即以物束頭俾其頂鼻挺直,並飾脂膩為美觀。間有佩熊爪、銅鐲、藍珠、白珠者,多以妻女出售,交易一就,任人調朋,不以為意。居東隅者,伊司律士,衣尼沙士,窪爾拉士,梭加爾士,金那士,左攀尼士等種,風俗言語略同。甫生子,以石枕頭,經年始除去之,故其腦骨扁平。惟東南土著,與戈攬彌阿河口各種不同,察其土俗音語,似是由附近彌斯西比河遷至也。戈攬彌阿河之北岸,即彎戈窪島,袤廣百有五十里,林木蔥蘢,且多沙石,海濤衝激,其聲如雷。居於斯者,食則海魚,衣則獸革。此外尚有小島,每島即有一種類,各有頭目,先有彌裏士曾至其地,見其頭目之屋約可容八百人,有飲食者,有坐臥者,儀軀粗莽,以人骨為飾。有庫貯珍寶,其最大頭目所轄。不過萬有三千人,容貌原不惡劣,惟以赤土和黑沙塗麵,令人望而駭惡。食則惟魚,甚至以人為食,故市上貿易,多有人之手足(以上原本)

 卷六十二 ↑返回頂部 卷六十四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