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洲集/卷二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九 老洲集
卷之二十
作者:吳熙常
1892年
卷二十一

行狀[编辑]

凌壺李公行狀[编辑]

公諱麟祥。字元靈。姓李氏。系出世宗別子密城君諱琛。六傳而有諱敬輿。議政府領議政文貞公。名德冠一世。世稱白江先生。於公爲高祖也。曾祖典牲署主簿諱敏啓。祖西部主簿諱需命。考通德郞諱挺之。妣竹山安氏。學生興弼之女。公生於肅宗庚寅四月二十六日。幼而不好弄。便能劬書强記。二十六。擧進士。補北部參奉。遷典獄署奉事。由司宰監直長。陞通禮院引儀。改內資寺主簿。出爲沙斤道察訪。已又拜陰竹縣監。律己爲治。棘棘守法。卒以是忤監司。棄官去。初文貞公。丁冠屨倒置之日。身任天下大義。及其世遠。而此義寢晦。公嘗慨然有蹈海之志。一日遊丹陽山水。挐舟自玉筍峯。入芙蓉城。置精舍於龜潭之沚。名其樓曰多白雲。若將遺世獨往者。而親老未果。未幾疾卒。庚辰八月十五日也。初葬安山菱吉。後十八年。改窆抱川巢鶴洞坐辰之原。配淑人德水張氏。學生震煜女。文忠公諱維之玄孫。貞順有閨範。先公四年卒。葬祔公墓。生四男一女。長英淵。次章英前縣令。次英夏。次英集。女適白東佑。章英三男。曰燾爲長房后。曰勳爲三房后。曰煕。一女適金光夏。勳之男曰正均。餘不盡錄。公爲人淸秀疎曠。孤標絶俗。有癯鶴脩竹之韻。志潔而行方。不肯與世推移。顧篤於倫彝。而尤拳拳於友道。氣義相感。表裏昭徹。是以所與遊盡一代之賢雋。如我季祖淸修公,閒靜堂宋公文欽,丹陵李公胤永,涵一齋申公韶,雪溪金公純澤。無不切偲而莫逆也。前輩如退漁金公鎭商,漢濱尹公心衡。又皆折年位而下之。古語云不見其人。見其友。卽公之謂也。性甚孝。九歲而孤。寢處苫塊。不脫衰帶。哀慕若成人。事母夫人。怡愉順適。未嘗少拂其志。與伯氏年相比。而服事甚勤。嘗寢疾。晝夜不離乎側。藥餌飯飧。必自其手而不以人代之。少受業於季父定山公。經傳之微言宏綱。輒見其大意。於是泛濫九流百家之書。靡不貫穿。其爲文章。弗䂓䂓於古人法度。而神情獨造。自能化腐而爲新。其曲折往復之際。依乎理義。惻怛疎宕。尤使人不厭。詩亦奇雋。無塵垢氣。至於篆籀繪畫之類。俱極其妙。人爭寶玩。而不自屑焉。逮晩年。屛棄宿好。駸駸然斂華就實。凈掃一室。讀書其中。日分朝晝晡夜爲四時。各有課程。非甚病。未嘗廢弛。用究久大之業。而天不假之以年數。惜乎其齎志而沒也。公素家貧。不自治生。僦屋而居。宋申諸公。倣康節天津故事。集錢買宅於漢師南山之阿。扁其觀曰凌壺。其後遺集之印行也。因揭以爲號云。嗚呼。公之高才邃學。足以需世矯俗。而旣不偶於時矣。棲心於山巓水涯。托情於風雅翰墨。而惟其寤寐眷係王室。嘗曰。我國士大夫。雖窮而在下。莫非世臣。要當以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爲心也。每於世道之汚隆。賢邪之消長。政敎之得失。憂深慮遠。感憤悲咜而不能已。思與數三同志。講明古義。有以扶植而挽回。盖有東京顧俊諸人之風。而知之者鮮矣。先大夫兄弟。亦嘗從公遊。以是不佞已自童年。服公德義甚習。今歲孟夏。薄遊四郡。與縣令君邂逅於蒼葭亭。遂舟下丹丘洞門。沿回於雲樓遺址之下。去公之世甲子。適一回矣。江山不改。風流邈然。令人頫仰興懷而不忍去也。縣令君綴公遺事十數則。屬不佞以狀德之文。自惟鹵劣。固不足以發揮潛光。事契之敦。義不敢辭。遂譔次如右。而顧今擧世混濁。士趍日卑。淸議之不在野久矣。如公曩時一隊交際。縱欲見其髣髴。何可得也。悲夫。崇禎紀元後四庚辰日南至。海州吳煕常謹狀。

贈戶曹參判白公行狀[编辑]

上之十一年辛未。關西流賊洪景來起。白公慶翰以布衣。將倡義討賊。爲賊所獲。不屈而死之。及賊平。道臣以其事聞。命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旌其閭曰忠臣之門。於是遠邇聞者莫不感嘆泣下。噫。景來潢池弄兵之一小醜耳。然國家累葉昇平。民不識兵。一朝竊發。隱若敵國。旬日之間。八郡失守。鄭忠烈蓍之外。或降或走。京師震駭。當是時。國事誠凜然而寒心矣。公非有受命於朝。而起窮閻。秉忠仗義。捐軀於凶鋒之下而不悔。是可以媿王臣苟活之心。而折賊徒方生之氣。其畢竟剗平之不淹歲。未必非公一死之力。古人所謂罵賊之舌。强於百萬精兵者。公亦庶幾乎。公弟掌憲慶楷。以公遺事。屬不佞譔次。不佞與公幷世而不一識面。竊慕公之義。遂爲之狀。公字子漸。號鳧湖。其先水原人也。以新羅大相諱宇經爲鼻祖。其後世有諱繹仁州副使。始居定州。子孫蕃衍。爲關西著姓。曾祖諱采後。祖諱日永。考諱善養。比數世隱居自修。以儒術相傳。妣海州盧氏。學生玄軫之女。公以英宗辛巳生。弱不好弄。天資近道。稍長。從處士崔公敬林遊。得聞道德之說。勵志力學。不屑屑於進取。顧慕古人大節。讀書至忠烈之蹟。輒激仰流涕。平居恂恂。不以賢智上人。及其見義敢爲。如水之趍壑。人莫能奪也。至是賊起。公聞之慟哭曰。不意亂賊出吾州。吾州之人。何面目立於天壤之間乎。卽夜糾率同志。欲募勇壯誅僞守。未果而賊勢益張。公以爲方今人心陷溺。迷於逆順之分。不有以倡之。烏能作一方之忠義。於是書其旗曰新安忠義軍。新安者卽公所居里名也。旣謀定。資送同志數人于節度營。密報賊情。且請亟出一枝奇兵。從間道直擣定城。使賊南北斷絶。首尾不相救。一皷而渠帥可擒。願約束諸義士。居前鄕導。遂分署授以方畧。爲內襲外迎之計。又草檄傳示遠近。以氣義相感激。公雅有重名。響應者衆。而節度疑之。兵故不出。初牧使棄城逃。賊以其黨爲僞守。又抄選境內知名士爲軍官。公名亦在其中。公取其帖裂之。賊怒而不之問。及景來據城。詗知公義擧。朝夕且發。晨發兵圍公家甚急。公知不免。整衣冠。入辭家廟。出與諸弟訣曰。吾雖已矣。汝曹在。可戮力繼吾志。竟無他語。旣被執。賊盛陳兵衛。威怵利誘以萬端。公憤罵曰。恨不能殲爾。食肉而寢皮。何不速殺我。我死弗爲爾屈也。賊素重公爲人。必欲生降。因繫於獄。日捽入備經五毒。如是者旬有五日。終不屈。陰誘獄卒。諭城中人爲官軍內應計。獄卒稍泄其謀。賊聞之。遽引公將斬之。又大呼曰。吾死則死耳。死當爲忠魂。必殄汝狗鼠輩乃已。聲氣愈烈。賊徒見者亦無不相顧失色。遂被害。卽壬申正月十六日也。翌日。諜者崔元亨踰城來。道其事甚詳云。越三月。官軍拔定州。賊始悉平。諸孤入城求公屍不得。迺以衣履藏于嘉山郡某原夫人墓右。夫人白川趙氏。通德郞夢鸇女。閫範甚備。配德無違。生子男三人。宗倫,宗儉,宗佺。宗倫一子。宗儉一子幷幼。公歿之翌年。上命設壇於州東㺚川之上。歲以破賊日祀公及同時死事諸人。又勒碑以記之。公居家。篤於倫理。事父母甚孝。服勤幹蠱。不自有其身。家甚貧。志養無闕。尤勤於廟事。爲祠堂。倣文公家禮之制。日必晨謁。每歲秋熟。先庤粢盛而後計口食。臨祭。前期蠲潔。洎徹躬自視滌。與諸弟同居共爨。雖一味之微。不會則不食。切偲征邁之意。常藹然於籩豆湛樂之際。由是子弟多以修潔聞鄕黨間。晩年卜居鳧湖之上。演周禮六行爲訓辭。敎鄰里。又築書塾以來學者。如貧無糧者。資助而留之。迪之以文行忠信。誠意懇懇。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此又公實行之不可以泯者也。煕常嘗從西征將士。聞七義士殉節狀。令人凜凜有生氣。皆可以扶人紀於當日。樹風聲於百代。吾於七人者無間然。若論其前定不疚。從容取義。則又未有如公之爲者。是豈無所本而然哉。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以是而求公。可以知公之所以爲公也夫。

孺人慶州金氏行狀[编辑]

孺人金氏籍慶州。新羅敬順王之裔也。有諱自粹仕麗季。爲都觀察使。及我朝革命。徵以司寇。在道自殺。屢傳至忠愍公諱弘翼。以連山縣監。丙子虜亂。勤王殉節。贈吏曹判書。於孺人五世祖也。曾祖諱斗燦。官參奉。祖諱益慶。考諱漢良。通善郞。隱德不顯。妣坡平尹氏。士人楨周女。以英宗戊午正月十一日。生于瑞山之里第。聰穎端淑。甫五歲。已通諺書。筆翰華美。一家婦女得之爲奇玩。性又好學。通善公不許授書曰。婦女喜文辭。非吉祥也。然自八九歲。處兄弟間。經史詩騷。聞輒誦之。一上口終不忘。敏於女工。䙅襋之精妙。老手亦讓能。而其侍通善公側。婉孌夙夜。承順無違志。通善公鍾愛之。十八而歸于朴公諱婺源。公潘南人。承旨諱世城。同知中樞諱泰迪。通德郞諱弼濟。學生諱師泳。卽公四世。而妣延安李氏。莘輔女也。學生公從陶菴李先生學。早世無嗣。公以季父諱師濬之子。李夫人取以爲后。孺人入門。尊章已歿。惟王姑曁本生舅姑在堂。進退周旋。婦道咸備。親黨嘖嘖稱女士。無不愛慕而起敬。戊子。遭崩城之慟。初欲矢志下從。已而自解曰。我有三孤稺藐。養育成立。勉持門戶。是吾責耳。殯殮葬祭。躬自經紀。情文無闕。敎諸子嚴而有法度。每以有子不敎。不如無子。泣而戒之。聞有可師者。不問遠近。必資送之曰。使汝輩業進。雖割肌何惜也。俾毋得以雨雪寒暑而少懈。至見其遊傲不向學。則楚撻無少貸。是以諸子有過。惴栗不敢見。立門外以終夕者數矣。諸子旣長。親朋時至。孺人輒具酒食以助歡。竊聽其談論。言出忠告。則喜曰此汝益友。若謔浪不謹飭。則不悅曰是賊夫人子者。亟命疎而遠之。宗圭嘗與客爲牧猪奴戲。孺人聞之。蒙被而臥。對宗圭不言。家人欲具夕饌。孺人止之曰。古人愼交遊。如彼雜流。何可使吾兒擩染也。翌朝始殺鷄爲黍而饋之曰。吾豈薄於客哉。欲使兒輩知下等之不可語。雜戲之不可近耳。宗珏築室華城。累魁應製。咸謂朝夕且大闡。尋又蹉跎未成名。孺人曰。此是寒門不易之事。得與不得皆命也。夷然無戚戚容。常詔諸子曰。吾不願汝曺榮達。苟能讀古書。爲知名士則幸矣。我若爲男子者。豈不讀破天下好書耶。孺人內剛而外柔。志潔而行高。接人欣然無畛域。而未嘗飭情而苟合。見不義則若凂于己。亦不辭迫而論激。與從姒鄭氏。同爨幾年。有無共之。奩篋瑣細。不存物我。人無間言。家甚窶。未免假貸於人。雖素號慳吝者。於孺人應之惟恐後。盖平日懿範孚感而然也。晩年。隨季子家于京師。孺人妹朴氏婦。亦女士也。時迎孺人歸。白首相對。談笑融洽。因迭讀小學女四書諸篇。評品古今臧否得失以爲樂。里閈艶稱之。辛未五月十二日。卒于興仁門外寓舍。返葬于陽城家後坐艮之原。距夫子墓若而里。擧三男宗玉,宗圭,宗珏。諸孫庠壽,序壽長房出。靜壽,喜壽,皓壽,勳壽仲房出。康壽,廣壽,膺壽及前郡守吳致奎,李秉說妻季房出。庠壽子齊玄,齊黃。喜壽二子。康壽二子。廣壽二子二女皆幼。嗚呼。余嘗觀中壘之紀。彤管之史。稱述女德者詳矣。類多通書史識道理。足以興敎於閨房。而我東婦人。以書爲諱。傅姆之訓。無所施矣。雖間有畧涉竹素。往往以文而蔽質。未免鄴下之譏。孰如孺人柔嘉有則。內而不出。用能行修於身而敎成於子哉。陽城余鄕也。時從鄕中士友。夙聞孺人之哲識邁倫。洎結姻好。得與孺人仲子宗圭遊。安貧好學。益驗其有所受也。今宗圭甫以通家之誼。手錄遺事。屬余爲狀德之文。顧余陋拙。誠無以闡發潛徽。謹第列如右。以備立言者擇焉。

郡守鄭公行狀[编辑]

公諱治。字馨叔。迎日之鄭。顯自羅麗。世有聞人。至松江文淸公諱澈。當穆陵盛際。淸名直道。冠冕士流。官左議政。勳封寅城府院君。於公高祖也。曾祖諱起溟進士。祖諱沄工曹佐郞。考諱世演。早世不顯。妣安東金氏。統制使逷之女。以公從勳。贈先公左承旨。夫人從封如例。公生於癸巳六月二十八日。至性出人。九歲遭外艱。哀毁踰制。事母夫人。色養惟謹。代幹家務。儼若成人。侍疾衣不解帶。晝宵憂遑。奔走醫藥。文谷金公聞而感其誠。數繼以珍劑。與二弟一妹。友愛篤至。痛早違嚴顔。涕泣相勉。訓誨不怠。母夫人歎曰。未亡人之苟延至今。賴有此兒耳。奉先尤致愨愴。每當夫日。齊沐剪爪。漑濯烹芼。躬必省檢。祭畢。如見一毫不蠲。終日閉戶闔眼。痛自刻責。至晩年癃疾。而猶自力不懈也。未冠。拜尤菴宋先生于三淸旅邸。尤翁握手而顧左右曰。此乃松江嫡孫也。器宇穎粹。庶不墜家聲。期勉甚摯。公自是遂委身服事焉。及長。贅居天安。往來忠原外鄕。到鶩溪。遇湖左繡衣李公選於舟中。問知爲公。嘆曰。使君淪落鄕曲。豈非吾儕之恥耶。乃口占一律以寄意。公亦口占立酬之。李公嘉賞不已。行過華陽。謁宋先生。與論一道人物。仍語以鶩溪舟中事甚悉。先生曰。此人吾固愛之。淸貧流寓。無以成就。君見道伯。可使尉薦。李公如先生旨。及歲首。擧以才學。癸丑。除靑巖察訪。時年甫踰弱冠。不卑小官。謹守三尺。甲寅。時事大變。書質去就於宋先生。先生勉使供職。任滿。陞調瓦署別提。尋見罷。庚申。甄敍金吾郞。已出監永春縣。撫民如子。民亦有召父之愛。不施鞭朴。奸猾自戢。洎遭內艱於官次。民爲之刻石追思。服闋。除鎭安縣監。治理流聞。道內滯訟。咸委於公。數旬而剖决殆盡。曉譬曲直。退無怨者。歲且大飢。賙賑有方。一境安堵。連蒙賜帛錫馬之恩。居三載。方伯行部入境。摘治其陪吏犯科者。仍棄紱歸。旋値己巳蔑貞之會。遂棲遑湖海間。家孥未免凍餒而晏如也。甲戌改紀。卽拜司評。自是至丁酉。連除黃澗縣監,珍山郡守,瑞山監牧官,富平縣監,新溪縣令,麻田郡守。間入爲司禦,引儀,社稷令,義盈主簿。而居外。或忤上官。或罥微文。皆不久於職。惟監牧及瓜還。己亥。以年格又出監水原牧。秩滿。歸鎭川先墓下。時羣壬起誣獄。善類薙獮。呷湯之禍。無人得免。持平金弘錫啓論公在牧時。受夢窩金公指使。割塲內水草地。太半爲金公耕墾。公亦同利。壬寅五月。就大理。世皆知其架鑿。而判金吾沈檀必欲重究。滯繫四朔。始得釋。癸卯。以僞勳盟祭不參。爲李眞淳所擧劾。復下吏。諸賊公肆威喝。而公對簿不擾。雖年滿七十。獲免遠配。連歲詔獄。精力盡耗。病因而谻。甲辰閏四月二十七日。卒于漁隱洞居第。葬于同縣皆讚洞午坐原。公神采朗潤。襟韻飄灑。內剛外和。與物無競。雅厭紛華。有弊縕不恥之操。聞過而必思遄改。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其爲吏。廉以約己。惠欲周物。庖丁之竊肉者。乃反加賜而愧之。凡民之癃老死喪。存恤有加。及解官歸。破鞍款段。行槖如洗。弊廬糲飯。處之甚適。平生不事當路。雖問遺親戚。必先孤寒而後貴遊。是以仕宦五十年。秩不過四品。而不以介意。惟敦睦周親。恩義藹然。從氏有文學而抱奇疾。邀致護視。一如同氣。歿又率育其遺孤。南鄕窮族擧鄕貢而不能自致者。必資入太學。深慕張公藝家風。而力詘未遂焉。常以自警編一帙。置諸左右。嘉言善行。洛誦不勌。常曰。吾於事無向人隱諱。人皆目以疎迂。而士夫行己。當如靑天白日。寧作疎迂人。不忍爲巧密矣。性無所嗜而業嗜酒。或以此造謗。趾齋閔公聞之曰。他人十日之醒。不如某之一日醒。言者愧服。少而擇友甚謹。如金農巖,三淵兩先生。同閈共學。尤與之莫逆。農翁語人曰。每對鄭某。頓覺胷次爽然。無一點塵累。三淵亦曰。如某甫不宜處以吏役。若置之三司。必多裨益於世矣。公雖和光混俗。而先輩之定評。已如此矣。配南陽徐氏。府使漢柱女。慈仁恬靜。喜怒不形。虔於承祀。恩以遇下。實能配德無違。卒于庚辰三月二日。先窆于公墓左。有二男二女。男一河先公歿。再河直長。出爲季父后。女適金柱國,備邊郞李徵箕。側出一女金鼎泰妻。一河繼子櫓參奉。後擧一男榰。再河三男。曰櫟。曰某。曰某。金婿四男坦,㙉,墀,𭎩。二女承旨李壽海,縣監朴敬鎭。李婿繼子應述。外此曾玄繁衍不盡錄。而參奉長子寅煥。以門蔭襲封寅寧君。嗚呼。今去公世且百年。玄孫在俊甫以行錄一通。屬不佞撰次爲狀曰。昔嘗邀惠於丈巖公。文未成而丈巖公遽卒。此吾後孫之所遺恨於斯文也。不佞作而曰。公行義修於家。淸白著於人。漢廷孝廉。在公無媿。而生旣連蹇末官。無少展布。歿又不得丈翁鴻筆。以揚厲幽潛。則夫孰有知公哉。然君子觀人。必觀其所與。若公之周旋上下者。莫非當世之宏儒碩德。而暮年黨籍。猶且爲公光華。斯皆足以不朽矣。公其奚憾哉。謹以是狀公之德。世有立言者。尙或考信焉。

知中樞成公行狀[编辑]

公諱爾演。字仲文。成氏昌寧人。系出高麗侍中諱松國。屢傳至諱世平。江原道觀察使。生諱灠號聽竹。以栗谷高弟。薦經行。官止縣監。始卜居于尙州。於公五世祖也。曾祖諱震恒。進士贈左承旨。皇明屋社。廢擧自靖。祖諱虎啓。贈戶曹參判。考諱信徵。贈戶曹判書。妣贈貞夫人恩津宋氏。通德郞奎臨之女。以肅宗癸酉正月十八日。生公于芝山里第。公家自聽竹以來。篤儒學不事聞達。若洞虛獻徵,秋潭晩徵。洎翠陰爾鴻。皆諸從父兄也。相繼爲南服冠冕。公自蚤歲。被其上下提挈。多所擩染。而兼治功令。藝業夙就。癸巳。中司馬初試。卽肅廟在宥四十年慶科也。其後累擧不利。則溪山詩酒以自娛。不復就公車。及英廟癸巳。以御極五十年稱慶設科。公嘆曰。兩朝慶科。一甲適會。吾以先王遺黎。重逢斯辰。寸衷自激。遂赴司馬試。又發解。上覽榜目異之。亟令道臣具糧馬敦遣。至則賜對于便殿。褒諭有加。特除貞陵參奉。旋超秩授僉知中樞府事。兼曹司五衛將。尋加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荐賜金玉圈子及鶴頂金帶。官其子稷柱肇慶廟參奉。曁謝恩。復召見。親拊其背。問眠飧多少。令有司賚米肉于京邸。留參耆老宴而歸。公以圭篳疎逖。幸際久道化成之治。感戴隆渥。而圖報無階。乃築壇家後。望闕四拜。日以爲度。晩年吟詠。動盈箱軸。而無非戀君祝聖之辭也。甲午嘉義。乙未資憲。丙申正憲。皆用耆耋推恩也。英廟昇遐。公日詣壇上哭。因山前屢月食素。柴毁已極。而跋涉暑雨。攀訣於廞衛歸。猶壇哭如初。以終方喪。曰非不知無於禮也。不若是。罔以效我心耳。正宗乙巳。陞崇政。丁未。除知中樞府事。上京謝恩。命入侍。使子若孫扶掖上殿。上詢起居修養之節。而奇其康强。且以登對月日。與先朝癸巳相符。尤爲稀異。用高年爵三級之禮。一日中特晉崇祿大夫。拜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都摠管。翌日又引覿勞問。初進士公升庠於丁丑。下城後二年。恥不欲書建虜年號於白牌。考官白江李文貞公義之。爲建請不書年號而頒之。至是贈誥。例書虜號。公蹜然曰。此非吾先祖意也。不肖榮贈。忝累實多。具陳事蹟于前席。上極加嘆賞。特命以崇禎改書贈誥。公上箋謝。上擧此事。出題試泮儒。及陛辭。親製序文而宣之。寶墨輝映。廷紳動色。實曠世異數也。又命沿路具雙驂轎護送。下諭道臣致食物。遣地方官存問。優老之典備矣。戊申。倖相蔡濟恭謂賊臣趙德鄰。曾有倡義之功於希亮之亂。粧出冊子。白上復其官爵。公時已示憊矣。憤然起坐曰。先朝初元。德隣投進凶疏。煽動嶺外人心。致有稱兵之變。當時惡逆。此爲巨魁。而今者黨人。謂天可欺。忽倡倡義之說。至於伸復。特我聖上日月之明。猶未盡照燭而然也。病若少間。吾必躬詣文陛。請反汗矣。居數月。疾轉篤。口呼遺疏。付孫丙烈及曾孫在元曰。未徹此疏。莫掩吾骸也。疏畧曰。德隣之十條悖疏。包藏禍心。釀成凶謀。爲戊申之嚆矢。臣於其時年雖少。慣識其事。食肉寢皮之心。恒切于中。而乃有復官之命。嘻嘻此何事也。顧念老臣之近百歲不死者。若有待于今日也。豈不欲叫閽聲討。而犬馬之齒。登程無望。縣道封章。亦莫之遂。歸於地下。將以何面復謁先大王乎。噫。德隣之逆節。路人所知。臣垂死神短。不能廣引。惟記故承旨臣羅學川見其疏語切悖。移書告絶曰。自古人臣進言於其君者。未嘗有以兄弟間事。而汝何敢强作別件說話。駸駸然入於不忍言之地。末乃隱然以孔子正名結之曰。百世在前。千歲在後。必有正名責實者。是何說也。衛輒以子拒父。孔子正名之訓。盖以此也。今汝欲正者何名。欲責者何實。先儒曰。天下無不是底父母。弑父與君。未嘗不由於見其不是處始耳。况君無不是底事。而爲其臣者乃反搆陷於罔測之科。天下寧有是耶。吾從今與汝割席矣。學川以其平生切友。乃有玆擧。豈非德隣之斷案公證乎。又曰。臣之三從兄故縣監臣爾鴻。曾於戊申四月。欲倡義討賊。而聞居昌等三邑義兵已殲賊。倡義之論。因以中止。今忽入於嶺右儒生倡義錄者。實爲虛妄。故臣已呈狀于巡營。使之拔去。卽此可以反隅其全錄矣。况嶺左列邑。則距居昌絶遠。所謂倡義云者。未聞於當時。而始出於回甲之歲。只爲德隣伸雪之計而已。可勝痛哉。疏成二日卒。己酉三月十日也。壽九十有七。訃聞。上歎曰。國老逝矣。賜賻祭如儀。命本道優助葬需。旣殯。在元走京師進遺疏。政院格不納。以同年五月。權葬于本里負巳之原。道內儒林。多致奠酹。越十二年辛酉。丙烈投章繳進遺疏。聖批有曰本事知之矣。於是歸告于墓。改修塋域。始備葬禮。從遺命也。公凡三娶。密陽朴氏。直長孟徵女。閫範淑哲。宗黨服其德。生一男一女。男德柱。女適具廷尹。碧珍李氏。士人挺珍女。生一男甲柱。咸陽呂氏。士人興周女。生二男。稷柱都事。玉柱通德郞。側室子能柱,正柱,雄柱。女爲閔承周妻。德柱繼子宗烈。甲柱繼子丙烈。一女適郭欽昊。稷柱一男弘烈。二女適李大玉,鄭樂善。玉柱二男某某。具廷尹三男。謙行進士,文行正言,章行。一女適李觀周。宗烈一男在元。其餘內外曾玄。多不盡記。公禀質敦厚寬弘。濟之以剛確。接人休休。不設畦畛。而事有關於義理則凜然有不可犯者。居親喪。晨夕拜墓。守制甚嚴。篤於奉先。備粢盛修墓道。殫竭誠力。雖大耋之年。罔敢或懈。友孀妹撫孤甥。恩義周洽。親戚之貧不能嫁娶者。皆率養而成立之。搆書塾。日引少年。討論墳典。書揭聽竹遺訓於座隅。以戒子孫曰。若無忠孝則人而禽獸也。噫。此皆公醇德篤行。享有胡考之休。而不藉歷試之勩。一朝起諸生取崇秩。聯武乎孤卿之班。榮寵赫舃。賁飾尙齒之晠擧。詎非聖世之人瑞也哉。然其四大將化。畢義盡忠。一封遺疏。字字腔血。無媿乎古之尸諫。而可以厲習俗之媕婀。定人心之詿誤。是豈取辨於一朝者哉。粤自沈維賢始肆凶誣於內。德隣迺敢護法於外。半國從逆。宗社幾危。及天討大行。維賢伏法。德隣獨漏兩觀之誅。國人齎憤久矣。公以其時耆舊。洞見順逆源委。故臨事而發。若是之痛切也。雖未得見用於當日。扶植名義。士論倚以爲重。後因臺臣申𪰺言。德隣還置舊案。可見乾道之孔昭。而公疏實爲之倡焉。公庶幾瞑目於泉下。而少酬夫宿昔圖報之至願也已。丙烈甫持公遺事。屬不佞爲狀甚勤。旣辭不獲。則竊有感於公之晩節而特致詳。以俟良史之採錄焉。

謚狀[编辑]

兵曹判書朴公謚狀[编辑]

在昔端廟禪讓之際。粤有潔身守義之士。若兵曹判書逋臣朴公其一也。公九世孫前監察命壁。踵門而謁不佞曰。先祖爵正二品。法當得謚。後承窮約。不能表章先烈。歿且數百載。一惠未節。小子甚恫焉。願得一言。圖所以易其名者。又作而曰。先祖當日遯世滅景。幷與文獻而泯泯。到今年代夐遠。尤無足徵焉。幸有先祖自題之墓表。洎淸寒子金公時習所撰之狀。敢以是徼惠。余曰諾。公而無謚。非所以勸人爲忠。余雖不文。敢不勉諸。况淸寒子之狀。足以藉手者乎。謹按其狀曰。公在朝之諱季孫。入山諱叔孫。字子賢。魯山朝。官兵判。景泰六年。萉跡于金化草幕洞。與曹靜齋尙治。唱酬子䂓詞。極悽惋。時旌招頻繁。乃謀深入而晦跡。陪其父兄。登文川雲林山水寒洞。自號逋臣。自製墓文以示余。余讀未半。有淚交頤。噫。草勁疾風。砥屹頹波。猗歟公哉。公無愧焉。考諱渡司僕正。妣坡平尹氏。祖諱昌齡箕城尹。曾祖諱瑈典客令。始祖諱堤上。新羅時。以忠節封寧海伯。公生于永樂十三年乙未。卒于成化十一年。壽六十一。以其年月日。葬于文川草閒社酸梨洞戌坐原。配漢陽趙氏祔左。有子五人。薰,藕,蘭,苓,茁。內外孫多不能記。余以山水浪蹤。世莫知我。而惟公知之。已焉哉已焉哉。余將疇契。雖其辭簡其旨婉。公之危忠卓操。尙可得之於斯文矣。始公之遯荒于金化也。公之先公及季父濟。伯氏璘孫,從兄奎孫,孝孫,千孫。曹靜齋,淸寒子同隱。所與唱酬子䂓詞。尙傳于後。其詞曰。子規啼子規啼。如怨如泣復何訴。不如歸不如歸。夢裏錦城春幾度。啼莫近孀女牕前。望夫山頭殘月吐。影孤形悴啼復啼。無知百鳥誰憐顧。萬古遺恨無時無。說向孤臣志士。歔欷慷慨心暗數。事載邑誌。居人至今稱九隱洞。立祠祀之。公於季年。具一石題其面曰魯山朝兵曹判書朴逋臣之墓。記其陰曰書魯山。不忘先朝。書行職。不沒實。刪資級。示未濟君之罪。稱逋臣。貶逃世亡命之人也。此卽狀中所稱自製墓文者也。嗚呼。靖難之後。爲端廟盡節靖獻者。或死或生。豈非三仁之行不同而幷歸於仁者歟。然死者其跡彰而易見。生者其心微而難知。故尙論於百世之下者。類多致然疑於其間。不復揀別。一任其掩抑沉淪而不之惜也。是豈君子微顯闡幽之意哉。余竊悲之。然若公者旣有淸寒之狀九隱之蹟自述之表。又參之以曹氏之家傳。劉金之野乘。則雖詳畧不同。實有互相證者。惡可以文獻之殘缺而少之乎。是以近世先輩多有稱述之者。余嘗見閔文穆公鍾顯序公譜乘。曰景泰間。逋臣公父子兄弟。相率入山。其高風峻節。與梅月堂金先生。同其心跡。而惜乎其未及同見於李文成之傳也。後世公議之不泯。亦足以驗也夫。是爲狀。庸告于太常。

遺事[编辑]

文靖公府君遺事[编辑]

府君身長七尺餘。圓額豐下。疎眉美髯。眼濬而凝。顧眄有度。鼻高而端厚。耳大而貼肉。面色丹而微帶黃。聲音深靜而不揚。坐立不加修飭。而自有威儀安重寬舒。

自兒時。藹然有愛人仁物之心。季父正言公嘗曰。某也自裏透外渾是仁。可謂仁塊。

庚申。參判公捐世。府君時年十四。哭泣之際。哀動傍人。入而事崔夫人。怡愉無違志。且恐貽慽。每進見。輒收淚。不以慽容見也。御諸弟諸妹及羣從弟。恩撫義導。兩盡其道。儼若老成。親黨莫不欽服。

嘗謂不肖輩曰。吾未嘗使汝輩執灑掃之役者。非爲汝輩安逸也。吾早失所怙。不能盡誠服勞。故至痛在心。實不忍受汝輩供奉也。仍泫然不自禁。

以早孤。持終身痛。恒居未嘗笑言淋漓。語到考妣時事。輒哽咽不自勝。家人不忍提說。故昔每値喪餘。號慕如在袒括之時。見者爲涕出也。至老而猶然。

每陞秩進爵。拜廟涕泣。

其在崔夫人側也。坐立唯諾。必敬必愼。若事嚴父。未嘗有惰容厲聲。多方以使身適志。五十年如一日。

親有疾。延醫詢藥。醫雖卑微之人。必致敬禮。如對尊者。

己亥。崔夫人遘疾危谻。食飮藥餌。府君必皆躬自照察。命退休則鋪席於寢室戶外。宵晝不解帶跪坐。潛候加減。如是者屢月不少懈。

居憂時。內外不相見。

國恤。居外以終三年。家居布巾麻鞋。

値先忌坐齊也。整冠衣。終日深坐。不與人言笑。雖嚴沍。必澡浴將事。差享官。亦如是。雖致病發而未嘗或廢。

每當朔望參。廟中床卓。必躬自汛滌。不使人代之。

御家有度。惇倫理別嫌微。顧不以聲色而身導之。雖子弟家衆之過。必反躬責。

入內不以便巾便服。未嘗偃臥。亦未嘗進烟草。

事有倉卒急遽。辭氣愈紓靜應之。未嘗窘錯。

自宅心檢身。以至接物應事。無一點假僞底意。嘗曰。一有不實。全體都虧。

聲色貨利術數之言。一未嘗發諸口。

視下而思深。未嘗擡眼視人。

權判書𥛚爲國子長。因人致意曰。月谷家近甚寥寥。余欲於陞補。擢其長胤。其人來傳權公言。勸之赴試。府君笑而不答。遂不赴泮試。小科一再赴便已。

有一文任有先誼者。必欲府君之擢第。要見程文宿稿。府君謝不送示。

於經書。循環用力。而易則致工尤篤。積數十年不撤。未嘗輒與人言易。且最好論語。

少有藏修之志。而又惡標榜之來。初以蔭調官。或去或就。再爲縣邑。亦皆踰年自免歸。晩始應擧。及擢第。見戚里張勢。權壬用事。益斂跡自守。卿宰以前。率處冗散。平生未嘗造請。公暇則輒閉戶。巷無輪蹄。閴如也。

慟仲弟珍山公齎志早世。語至輒悲欷。撫遺孤。視己子有加。懇懇牖誨。欲其繼述先志。

與季氏我家君。友愛隆摯。晩來同居一室。昕夕相見。藹然親愛之意。溢於辭色之外。所諄諄者。惟崇德禔躬之事。

俸入百需。析而資焉。雖一味之美。必分之。至於冠帶鞍馬器用之屬。皆共之而無常主。

仲妹早寡無依。府君挈置一室。愛恤備至。諸甥女相繼患疹殊危。府君躬視藥物以捄之。

撫羣從弟。無異同氣。而季從弟尤貧窮孤獨無依。府君憂念閔惻。殫心周捄。雖公務鞅掌之時。不少弛。

每於佳辰讌娛。未嘗招呼朋儕。惟與同堂兄弟共之。塤箎迭唱。風流淵永。惇倫相善之意。又藹然於其間也。嘗爲文會之規。爲文而序之。以相勉勵。及雲樵公,進士公相繼淪逝。遂不復爲。

嫂叔相見。寒暄外。未嘗爲蔓辭。

御子女甚嚴。亦未嘗數數敎督。小過則莊色以示意。有大過然後。始反復誨責。使之無得復蹈。若見心術之病。則雖小兒。必嚴呵不少饒。

接人謙恭和厚。在遐賤卑微。尤致意焉。曰此人所易忽也。

人無貴賤。裁量親疎。一接之以道。不以私意厚薄之。雖燕居對家人。未嘗有私語。

羣居未嘗隨人唯諾。穆然端坐。

與霽軒沈公定鎭。自少講交。而久愈相敬。晩年。沈公或來會。論經譚史之外。便默然相對。戶外人不知客至也。

甲辰。文孝世子冊禮成。上命卿宰各薦桂坊可合人。府君以霽軒及近齋朴公胤源膺命。

臨事。博諏廣諮。務求至當。雖在卑賤。苟其言之善也。必捨己從之。然若見得善惡分明。則必確守之。人莫能撓也。

當官遇事。無巨細。一皆難愼。如不勝任。惟謹守法度。務欲上下俱便。未嘗爲屑屑較計。

嘗敎煕常曰。和不失其類。剛不爲私黨。此吾立朝持身之符也。又敎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此二句。事上接下之道至矣。

外舅晉庵李公位登卿相。非有事故。未嘗輒往且通書。李公亟加敬重。

嚴於辭受。州府有饋遺。輒蹙然不悅。雖親厚。作宰則未嘗先寄書問。

遞庶尹翌日。西閫歲饋至。卽還之曰。兵使未嘗熟余而饋之者。其以吾爲諸司長官。今旣遞職。義無可受。

乙巳。長子喪期已訖。有以慰書及賻儀來者。答其書而還其賻曰。賻者所以爲用於喪也。今喪已訖。無所用於喪事。受之無義。

有一武倅饋以十駄柴二尾魚。受其魚還其柴。又有以蔘茸布帛貂毛遺者。亦皆謝却。

親戚知舊。以其土產來獻。則必受其輕者。而以他物厚償之曰。厚往薄來。亦可用於此等。取與若少過則必却之。象胥醫譯輩有獻。亦不受。門下不許富人出入。

纖芥未嘗或求諸人。雖楮毫之屬。如罄乏。必貿取爲用。且未嘗爲人折簡作干囑語。

喜施與。常曰節用當自自己始。若供己則侈。施人則薄。非節也。

以宦業所入。要皆盡散於親戚之窮乏者。如或不給。則取諸家中以足之。雖微物。亦均分之。未嘗留貯爲後用。

貧有喪者。雖疎賤。必致匍匐之義曰。此人所當勉也。

癸卯。以副价赴瀋陽。沿路守宰。皆有例贐。例贐外若別有贈遺。皆辭却。及入瀋舘。彼人例有銀緞之贈。盡以分賜行中。以逮驛卒之賤。不以絲毫入于家。

赴瀋時往還數千里。鞭扑不行。呵責不形。

沿路守宰。多張妓樂讌三使。府君輒辭不赴。或一再赴。穆然正襟。若無所睹聞。

列邑以房妓定來。晝則任之而不顧。到夕使侍人逬出。

留瀋館五十餘日。非如溷。未嘗出戶外。但靜坐看書。以致氣不宣暢。肢體浮腫。

癸卯。自瀋陽還到金川。聞長子喪。家人及親知。慮或過毁。及至家。撫棺一慟。旋卽曰。吾失怙恃。而不能滅死下從。冥頑極矣。今若哭子傷生。是將見譏於君子。且不安於天之所命。煩寃叫號。豈不愈悖於理耶。寧靜而受之。遂不以慽容見人。

長子賢而好學。菀然有士林望。府君甚賢重之。及歾慟甚。顧語不肖曰。門祚衰矣夫。汝兄死也。士友之致唁者。莫不咨惜以爲關時運也。府君惟以釁積福溢。深自反躬爲對。未嘗切切稱述其賢曰。賢不肖自有他人公言。豈其父之可私耶。

壬寅。文孝世子降生。上欲以府君爲輔養官。至語于筵臣。及癸卯哭長子。情理絶酷。遂未果。

甲辰。長子婦以毁歿。士友服其烈行。將發文揄揚。亟欲止之曰。吾家先世。已以忠孝旌閭。今若又以烈旌閭。則是忠孝烈。盡在吾家。譬如花之盡發。恐無以遺後人。吾意則欲姑且止之。及不可挽止。則召謂煕常曰。大抵此等事。只付公議。本家不可干涉。汝輩勿與知也。

少時入塲屋。擧止雍容。無疾遽色。赴試殿庭之時。雖磨軋奔蕩之際。回避御路。未嘗一犯。傍人諦之。每每如此。

入闕門。未嘗顧眄。只俯視靴前。

入侍上前。如非不得已陳達者。未嘗輒有所奏。上語及之然後始仰對。務愼而簡。

値上候愆和時。必曉起具冠帶。待時赴候班。或經累日。示憊而不少懈。雖退。憂煎之意。見於顔色。

家居。聞上有闕失。憂見於色。或至明發。而亦不以形諸言語。

凡於奏御文字。務主簡質。未嘗組飾要好。

嘗曰。人君天也。當以至誠感格。進言之際。若有一毫私意之錯於其間。便非至誠。况其出於沽直樹黨者乎。當深省。

每承恩敎。輒踧踖曰。此心之惶畏。殆有甚於承責敎也。又曰。古人云居寵若驚。吾恐不能保此心也。及迭踐華顯。益悒悒不自樂。

每語及君親。低聲致敬。如不能言。

少時酒戶頗寬。嘗賞花醉歸。崔夫人致誨戒。自此至老。未嘗踰盃進也。

少好圍棊。晩年逬不近前。

嘗曰。吾丙戌以前。留意詞章。丙戌以後。盡棄舊好。專心經傳。而登第後則事務撓奪。雖隨分用工。不能刻苦。所以兩無所成。

晩年。益減損嗜好。無一物芥於心。惟竭心思而注之於矯揉克治之工。每歎曰。少時役於血氣者。十居八九。晩來始覺爲學正路。而奈年紀之遲暮何。遂歔唏久之。

凡於日用一言一動。密稽聖訓。循循默造。而若畏人知。泯無其跡。故其闇然積累之實。雖家人。亦莫之知也。

每於應接事物之後。必默自省察。如有差失。究所以失之故。思克去到底。

草蟲入室。使蒼頭放于林間。戒勿殺。

嘗曰。君子當以愛人利物爲心。

嘗曰。雖尋常言語。恒存惟恐傷人底意思。

未嘗指摘人過慝。子姪輩或有此習。則必戒勿復爾。

論人必先擧其長。人之寸善尺能。必揚而言之。雖在異趣不相能之人。必曰某之某事則善矣。

家居。飯床饌品。不過二器。或過是則必禁之。

每歲生朝。戒家人勿設酌。雖饌饍。毋得有加。

家人爲壽具。且將備柩材。謂曰。遠具務從儉約。是余志。而至於柩材。余嘗有隱痛于中者。曩在辛未。季父正言公臯復于北關鵩舍。棺用栢板。返柩後改棺而嚴。不得佳品。余至今恨之。余之遠具。豈可用佳板耶。且戒勿用綾緞爲衣衾。

辛丑終制以後。始杖於家。而每過祠堂前。斂不拄地必趨。

每省掃先塋。必於罷散時。無呈告往還。嘗曰。吾以不才。致位隆顯。旣無絲毫裨補於國。乃反以私事。貽廚傳之弊於列邑乎。

廣州先塋曲墻後。有六七塚。卽遁村後孫之葬。而年久不爲移葬。仍在禁養中。子孫窮敗。不得守護。府君一日躬審。爲之惻然。就其塚茂葉之掩翳者。剪伐條柯。木根之侵逼者。斬刈原株。墳形幾至平夷。則加以莎土俾可辨。仍爲文示子孫。使之毋論李塚子孫之有無。以五七年爲準。依右三件事爲之。世世勿替。

先塋所在之邑宰。極致尊敬。若來謁則必具冠袍。下庭迎送。妹夫沈公以鎭之守陽城也亦如是。

嘗曰。聖人之道。至朱子而大明。人有毁侮之者。實爲斯文之罪人。不特斯文之罪人。卽渠父與祖之所嘗尊信愛慕。如父母神明。則亦可謂渠家之罪人也。

嘗曰。近於班行時。聞以戲言侵及程朱。此數十年前所無之事。世道至此。良可寒心。

嘗畧授煕常以易乾坤卦爻之義。仍戒之曰。如此反復推究。可以識易之大義矣。然經傳旣有程朱成說。則願汝曹篤信謹守。沉潛體認而已。切勿喜刱立己說也。

嘗曰。伍子胥鞭尸之事。可謂亂逆之大者。惡能爲孝。而世或有論子胥此事爲孝。此論若盛行。大爲世道之害。

見少年則必勸讀經書。諄諄不已。

不知世間有機變權數。一或見之則切惡之。不啻若蛇蚓之近體。

敎子弟曰。易之道一言而蔽之。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故人苟能常存戒懼底意。則自無悖理違道之事。亦可以保身持家。

論歷代帝王。苟非如桀紂秦始隋煬之類。未嘗輕呼其名。

語及前輩。雖非雅所尊仰。未嘗斥呼姓名。並世之人。十年以長以上。未嘗呼字。雖年少於己者。位躋崇顯。恒言必稱尊。平生且無調詼爾汝之交。

雖門下卑少。未嘗臥受其拜。

雖吏隷賤品。語及其親。必致敬意。

爲龍宮也。屬年饑。府君以實心實惠。賙捄懷保。民無捐瘠流離。至今頌遺惠不衰。

爲廣州也。年位已高。不卑吏事。卽爲文揭于校宮。勸諸生以學。捧糴必躬親莅視。使吏不得售奸。民皆歸有餘粟。莅任纔數十日。頌聲載路。

在內閣最久。上頗以家人禮召接諸閣臣。府君則終始逡巡。未嘗有不時之覿。

乙巳。祗受賜號醇庵。丙午。又祗受賜號愚不及齋。旣幷扁額。而爲文記其事曰。此非敢夸耀也。欲遺示子孫而勖其報也。

丁未回甲之日。上賜宴需。遂追設壽宴。及宴日。又賜一等樂。命諸閣臣赴讌。羣議皆謂不可不進箋稱謝。府君曰。賤臣今日所承寵命。極爲曠絶。踰溢分涯。不可又爲張皇發揚於文字之間。不如縮伏感祝。宴畢。鋪席於內外庭。率諸子姪曁婦女。北向瞻天四拜。

嘗敎諸子曰。余受聖主殊遇。致位至此。僥濫極矣。宜引分休官而旣不可得。則實欲沒身殫竭。奈不才何。惟望吾子孫世篤忠貞。在朝在野。一心向國。少醻余隕結之志。

嘗曰。世人多願子弟之科宦。歷數世家奕世冠冕。而能守其家聲者幾希矣。吾家世以淸愼謙約爲傳授之家法。恒恐一或墜失。不啻如臨深履薄。故不敢有分外之望也。

淵常於乙巳。連赴泮試。畫最多。召而戒之曰。汝年尙少。程文未熟。而試官之屢置優等者。豈爲汝工文也。欲悅其父兄之心也。世之老儒抱屈者何限。而汝居其先。則吾何安於心乎。姑勿赴塲也。後又以庠生應講。爲上所知。人期以匪久决科。府君蹙然曰。早年登科。非身家之福也。每自講筵退謁。輒敎曰。吾喜見屈。甚夫人之喜决科也。

年愈高而工愈篤。有惟日不足之意。潛心經傳。力思實踐。矻矻孶孶。欲罷不能。或達曙不寐而不知疲也。雖持被或奉命出外。必以經籍自隨。稗官雖記不近於几案。

如盡日在公。不得對卷。則心誦聖訓。思量義理。如有疑晦。到家秉燭究觀乃已。

居銓時。靺韋盈門。喧噪訩聒。若少歇則輒端坐翛然。披翫經傳。意氣閒靜。殆不覺重任之在身邊。

掌銓也。一政一注。必問僚員。人有以權移下位爲言。府君曰。此乃好權之言也。吾正惡權在於己。且國家設置三堂。豈徒然。盖欲以交輔不逮也。吾旣誠心求助。彼豈誤我耶。

前後十掌銓部。無一毫自私之意。寧或見欺於人。不欲自我循私。人有干囑。則輒謝之曰。官爵者公器。非我之得私也。凡差除。先未嘗設於言。後未嘗德於色。人或有除官而來謝者。則輒莊色以示不槪。

居官莅職。有能則讓而與人。有失則引而自咎。或因下吏之不善擧行。至被譴罷。亦不推治。

凡事欲有其實而蔑其名。且未嘗有掩過藏拙之意。

凡於事爲。專用坦直道理。甚惡秘密回互之事。嘗曰。世之好用私智。日趍於陰闇詭詐者。輒必藉口於易繫幾事不密一句。殊不知密之爲詳愼而不疎。專作秘密意說。何其謬也。或於班行。見人促膝附耳之態。則深爲世道憂之。

凡於所管諸司。月俸外不犯絲毫。或有意外之用。雖微物。必以俸償之。

爲守禦使時。營儲罄乏。一年之捧。不能支一年之用。每貸用於各庫。待新捧還報。便成年例。府君適當歉荒。有閏朔之歲。支放比常年。不啻太縮。且軍兵服色及南漢庫廨之弊壞。前人每以謂不急之務。因循置之者。府君多新之。以故各庫貸用甚夥然。人憂其難償。府君旣節於用度。至於冶所之儲。南城之耗。世所稱大將私用者。無尺帛斗粟入于家。及下世之後。所儲置者。有二千七百餘兩。不犯新捧。而盡償所貸用者。尙餘一千餘兩。諸校相與泣謂曰。以此使家稀世淸德。豈可泯然乃已。遂儲爲別錄。以備他日國用。

御下。懷以慈仁。導以信義。誘誨之意。常在威呵之先。故吏胥徒隷。莫不感悅愛戴。如有犯科者。隨其罪之重輕而按治之。未嘗遽爾除汰。奴僕則不任刑威而自知畏戢。一有怙勢肆氣。罰斥不少假。

平生不問家人產業。

人有以厚價求買家庄者。府君聞之。飾家人只受本價許賣。

作宰時戒家人曰。吾居賜宅食賜田。浹肌透骨。皆國恩也。豈可利此邑俸。以長尺寸耶。且禁家人養蠶治圃曰。食祿之家。豈可與民爭利耶。古人拔葵事。正可師法。

嘗曰。物我分明。坐是識小。

自奉甚約。居處器用。不改未釋褐時。及位躋崇顯。益存懼畏。儉約殆有甚焉。衣無重襲。盤無珍羞。烟壁破戶。不加修葺。

橫逆之來。輒自反曰。顧吾心未盡其誠。苟能盡誠。神天可格。况人乎。又曰。扞格處最好用工。節節平心易氣。竟無自是尤人之意。

嘗爲獻官於閟宮。一戚臣有素識者。以薦俎官。來與周旋。不交私語而退。

沈晉賢,林道浩諸人。嘗疏斥府君。其後府君待之。無幾微色曰。恩怨分明。只是狹小耳。

凡論古今人物。必先器量。於前代最稱郭汾陽,徐中山之爲人。嘗擬別爲立傳以觀而未果。

少治文章。不喜取名當世。文則取準於馬韓。詩則作程於唐人。南文淸公有容深加歎賞曰。門路之醇正。典刑之雅潔。在少年文士中。殆難其偶也。晩來廢不復治。人有以碑板誌狀來謁者。輒謝辭。

嘗敎煕常曰。學聖之功。其道坦然。人患不以至誠求之。苟能至誠求之。自的有作聖之理。

又曰。學者最初入頭。其惟眞實心地。

又曰。凡看聖賢言語。着眼於所當用力處。沉潛反復。求如何用功。而若臲卼不安。必是不得本旨。當益洗心積慮而體繹之。至於只係文義得失者。不須過用精神。

又曰。世儒於經傳。多不復誠心求之於聖人立言之旨而體踐之。只辨爭於枝葉之細。鑿文義騖己見。紛綸轇輵而不自知。聖人之言。何時可明乎。臨書不覺浩歎。

又曰。余少日妄意以謂易者天人道法之原。學者不可以不知也。時取而讀之。若無縫隙可入頭處。輒廢之者數矣。最後遂捨許多註說。去看說卦熟後。還讀諸卦。始有迎刃之喜也。

又曰。自一身至萬事。皆有定理。知定理而守之以悠久。

又曰。學者爲所當爲而已。外面毁譽。只可付之悠悠。

又曰。學者雖毫忽呼吸之頃。不可忘戒懼之意。余之平生所兢兢者。一或不能持守此意也。

又曰。先儒論學。雖云內外交修。修內之功。當尤致力。

又曰。士當以見識爲重。無見識則雖欲踐履而不可得矣。然若吾所謂見識。非謂見心性理氣之分。識名物度數之文。自事親事君。至於接人處物。自庸言庸行。至於患難非常之事。莫不各有十分當然底道理。苟能逐事究勘。後來隨遇。知思朗然。應無差謬。此所謂眞見識。若將文字上零瑣知見。便矜己禦人。反不如無所見職之近樸而寡過。

又曰。學者無他。知此而行此而已。而所以知此而行此者。不出於心與言行。存心也愼言也謹行也三者。乃千古聖賢之學之至訣。經傳上千言萬語。要其歸趣。則不出於斯三者。誠能以此用工。無一息之間斷。心無不存。言無尤而行無過。何患聖域之終不可跂及也。然氣禀有智愚。年數有壽夭。故曰行法而俟命。

又曰。每自點檢言行之過尤。多在於心不存時。此無他。理不能主宰於中也。故學問之功。求放心爲大。

又曰。後世學問之難於成德。由於不得切近處喫緊下功。

嘗愀然曰。吾於斯學。倘得磨礱講論之益。庶可以有所進。而無此益矣。邇來衰邁。有時不耐欝欝耳。

每微誦孟子堯舜性者也章曰。哀非爲生者之觀美也。經德非以求利祿也。必信非以正己行也。只循天理之當然而已。詠歎深味於此。有無限感發也。

霽軒沈公。嘗謂府君有麟心龜德。麟心以其仁而無害物之意也。龜德以其性靜而不求人知也。

又嘗謂不肖曰。尊大人非我輩人。天分之高。殆上世人物。我朝名碩。罕有倫比。

又曰。尊大人庶可謂不失赤子之心也。

府君少時。坯窩金公相肅嘆曰。觀其氣宇弘偉。則若可以坐廊廟鎭物而無其位也。觀其塊然靜默。物累靡干。則有類于道禪而非其道也。觀其操履篤愼。不踰繩尺。則又便是學問中人而無其名。異哉。

晩年又謂其所親曰。某友雖位冢宰秉文衡。其心則必只是昔日某友。

嗚呼。我本生府君。秩班三事。壽踰六旬。而韜德潛光。世無知者。若其平日言行之著於家庭者。不肖得之晨昏而私竊識之。名曰過庭錄。不肖積罪在躬。獲戾神天。府君不得享期頤之壽。奄棄諸孤。嗚呼。生焉而不能盡子之道。卒焉而不能下從泉塗。窮天之痛。蟠地之恨。逝無所洩。且懼夫日月寖遠。儀容言行。漸就迷昧。謹述遺事若干則。與過庭錄。釐爲一通。附以先輩贊美之語數條。用寓羹墻之慕。然不肖晩生。無所知識。於少時事。固有不得詳者。晩年以後。則就有所錄。自顧騃謏。亦何能闡揚萬一。而至於眞心惻怛。淵識所詣。尤有非文字所可摹述。則只期銘肺而畢命而已矣。癸丑三月旬日。不肖從子煕常泣血謹識。

兪童子久煥遺事[编辑]

童子名久煥。余友兪伯翠之子。蒼厓公之孫。吾從叔父進士公之外孫也。以是自孩提時。往來余室。文藝忒夙就。每撫頂而奇之。一日見余說文章。亹亹不厭。余笑謂曰。汝其學遷固者歟。對曰。恐才不逮。乃所願則在斯矣。余曰。學遷固。何如學孔孟也。童子沉思良久。怳然若有深悟于中者。余畧以內外重輕之分告之。遂書栗翁人生斯世非學問無以爲人。初學立志。必以聖人自期等語于小簡以遺之。時童子年纔八九歲。常佩持。以至閱數年而猶不離身。紙弊墨渝而不捐。童子之悅我也。實肇於是矣。

丙午冬。以其王父命。來受書於余。余室故多冗擾不靜。雖以余之習於此者。有時殆不堪焉。童子則隅坐終日讀書不撤。聲愈靜而思益精。於書字求其義。句索其旨。未嘗一毫放過。必窮究到底。故答問之際。余每受其困焉。

精華內蘊。祥順外著。容貌辭氣。不敎而肅。庶幾晦翁所謂有精神而醇者乎。

朴近齋丈與余同閈而居。一日余將往拜。顧謂童子曰。此丈德行可敬。且與汝家有屢世之契。汝其肯從我一拜否。童子輒欣然而從。將出門。復請余曰。來時未得禀知于家尊。今玆之往。得無悖於道理乎。余曰汝言是。遂不强。

余嘗心謂童子。志則夙就而氣或不充歟。每誦孟子養氣之說而勉之。一日童子曰。養氣與正心。其工異否。余曰。氣乃心之卒伍。心得其正然後。氣可得以養也。其幼而能知求之於心如此。豈非天質之近道者乎。

一日。余與客論中庸性命之旨。童子從傍耽聽。客去問其說。余語之曰。此非初學之所先務。且余所知者粗耳。安得說到蘊奧。莫若且討至切至近平實道理。問而辨之。猶强問。如有憤悱。余遂畧擧其大旨而告之。便能言下領會。類耳熟者焉。以是知其有朗識也。

余嘗於月夜。携童子手。徘徊井上。余偶語之曰。人心之靈明。無物可象。惟彼皓皓者庶幾乎。童子曰。月之皓皓。只象得虛明。其理之燦然者。則何由見焉。彼星辰之熒爛經緯于天者。可以喩夫心性之全德乎。余聞而異之。

其病時。從叔母臨視。語及余。輒悽黯思見。其翌日。余往見則病已難醫矣。猶能起坐。欣然而語移時。迫昏不得久坐。卽別起出門。回首顧見。則注目視余久之。有若惜別然。其繾綣於余者如此。余適以妹病濱危拘牽。不得更見於未死之前而與之訣也。余之負童子者多矣。

童子死且葬。蒼厓公爲文而誌之。備述其志行。以余爲其師。又徵余文。余固不能文而誌已盡之。又何用多爲。遂畧書平日所賞識於心者數條。以塞公命。夫苗而不秀。聖人所悲。今公與余之哭童子而慟之甚者。非徒以鍾情之愛。臭味之存。則當與千古志士。共此悼惜也。噫其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