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洲集/卷二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九 老洲集
卷之二十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二十一

行状

[编辑]

凌壶李公行状

[编辑]

公讳麟祥。字元灵。姓李氏。系出世宗别子密城君讳琛。六传而有讳敬舆。议政府领议政文贞公。名德冠一世。世称白江先生。于公为高祖也。曾祖典牲署主簿讳敏启。祖西部主簿讳需命。考通德郞讳挺之。妣竹山安氏。学生兴弼之女。公生于肃宗庚寅四月二十六日。幼而不好弄。便能劬书强记。二十六。举进士。补北部参奉。迁典狱署奉事。由司宰监直长。升通礼院引仪。改内资寺主簿。出为沙斤道察访。已又拜阴竹县监。律己为治。棘棘守法。卒以是忤监司。弃官去。初文贞公。丁冠屦倒置之日。身任天下大义。及其世远。而此义寝晦。公尝慨然有蹈海之志。一日游丹阳山水。挐舟自玉笋峯。入芙蓉城。置精舍于龟潭之沚。名其楼曰多白云。若将遗世独往者。而亲老未果。未几疾卒。庚辰八月十五日也。初葬安山菱吉。后十八年。改窆抱川巢鹤洞坐辰之原。配淑人德水张氏。学生震煜女。文忠公讳维之玄孙。贞顺有闺范。先公四年卒。葬祔公墓。生四男一女。长英渊。次章英前县令。次英夏。次英集。女适白东佑。章英三男。曰焘为长房后。曰勋为三房后。曰煕。一女适金光夏。勋之男曰正均。馀不尽录。公为人清秀疏旷。孤标绝俗。有癯鹤修竹之韵。志洁而行方。不肯与世推移。顾笃于伦彝。而尤拳拳于友道。气义相感。表里昭彻。是以所与游尽一代之贤隽。如我季祖清修公,闲静堂宋公文钦,丹陵李公胤永,涵一斋申公韶,雪溪金公纯泽。无不切偲而莫逆也。前辈如退渔金公镇商,汉滨尹公心衡。又皆折年位而下之。古语云不见其人。见其友。即公之谓也。性甚孝。九岁而孤。寝处苫块。不脱衰带。哀慕若成人。事母夫人。怡愉顺适。未尝少拂其志。与伯氏年相比。而服事甚勤。尝寝疾。昼夜不离乎侧。药饵饭飧。必自其手而不以人代之。少受业于季父定山公。经传之微言宏纲。辄见其大意。于是泛滥九流百家之书。靡不贯穿。其为文章。弗䂓䂓于古人法度。而神情独造。自能化腐而为新。其曲折往复之际。依乎理义。恻怛疏宕。尤使人不厌。诗亦奇隽。无尘垢气。至于篆籀绘画之类。俱极其妙。人争宝玩。而不自屑焉。逮晩年。屏弃宿好。骎骎然敛华就实。净扫一室。读书其中。日分朝昼晡夜为四时。各有课程。非甚病。未尝废弛。用究久大之业。而天不假之以年数。惜乎其赍志而没也。公素家贫。不自治生。僦屋而居。宋申诸公。仿康节天津故事。集钱买宅于汉师南山之阿。扁其观曰凌壶。其后遗集之印行也。因揭以为号云。呜呼。公之高才邃学。足以需世矫俗。而既不偶于时矣。栖心于山巓水涯。托情于风雅翰墨。而惟其寤寐眷系王室。尝曰。我国士大夫。虽穷而在下。莫非世臣。要当以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为心也。每于世道之污隆。贤邪之消长。政教之得失。忧深虑远。感愤悲咜而不能已。思与数三同志。讲明古义。有以扶植而挽回。盖有东京顾俊诸人之风。而知之者鲜矣。先大夫兄弟。亦尝从公游。以是不佞已自童年。服公德义甚习。今岁孟夏。薄游四郡。与县令君邂逅于苍葭亭。遂舟下丹丘洞门。沿回于云楼遗址之下。去公之世甲子。适一回矣。江山不改。风流邈然。令人𫖯仰兴怀而不忍去也。县令君缀公遗事十数则。属不佞以状德之文。自惟卤劣。固不足以发挥潜光。事契之敦。义不敢辞。遂撰次如右。而顾今举世混浊。士趍日卑。清议之不在野久矣。如公曩时一队交际。纵欲见其髣髴。何可得也。悲夫。崇祯纪元后四庚辰日南至。海州吴煕常谨状。

赠户曹参判白公行状

[编辑]

上之十一年辛未。关西流贼洪景来起。白公庆翰以布衣。将倡义讨贼。为贼所获。不屈而死之。及贼平。道臣以其事闻。命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副摠管。旌其闾曰忠臣之门。于是远迩闻者莫不感叹泣下。噫。景来潢池弄兵之一小丑耳。然国家累叶升平。民不识兵。一朝窃发。隐若敌国。旬日之间。八郡失守。郑忠烈蓍之外。或降或走。京师震骇。当是时。国事诚凛然而寒心矣。公非有受命于朝。而起穷阎。秉忠仗义。捐躯于凶锋之下而不悔。是可以愧王臣苟活之心。而折贼徒方生之气。其毕竟刬平之不淹岁。未必非公一死之力。古人所谓骂贼之舌。强于百万精兵者。公亦庶几乎。公弟掌宪庆楷。以公遗事。属不佞撰次。不佞与公幷世而不一识面。窃慕公之义。遂为之状。公字子渐。号凫湖。其先水原人也。以新罗大相讳宇经为鼻祖。其后世有讳绎仁州副使。始居定州。子孙蕃衍。为关西著姓。曾祖讳采后。祖讳日永。考讳善养。比数世隐居自修。以儒术相传。妣海州卢氏。学生玄轸之女。公以英宗辛巳生。弱不好弄。天资近道。稍长。从处士崔公敬林游。得闻道德之说。励志力学。不屑屑于进取。顾慕古人大节。读书至忠烈之迹。辄激仰流涕。平居恂恂。不以贤智上人。及其见义敢为。如水之趍壑。人莫能夺也。至是贼起。公闻之恸哭曰。不意乱贼出吾州。吾州之人。何面目立于天壤之间乎。即夜纠率同志。欲募勇壮诛伪守。未果而贼势益张。公以为方今人心陷溺。迷于逆顺之分。不有以倡之。乌能作一方之忠义。于是书其旗曰新安忠义军。新安者即公所居里名也。既谋定。资送同志数人于节度营。密报贼情。且请亟出一枝奇兵。从间道直𢭏定城。使贼南北断绝。首尾不相救。一鼓而渠帅可擒。愿约束诸义士。居前乡导。遂分署授以方略。为内袭外迎之计。又草檄传示远近。以气义相感激。公雅有重名。响应者众。而节度疑之。兵故不出。初牧使弃城逃。贼以其党为伪守。又抄选境内知名士为军官。公名亦在其中。公取其帖裂之。贼怒而不之问。及景来据城。诇知公义举。朝夕且发。晨发兵围公家甚急。公知不免。整衣冠。入辞家庙。出与诸弟诀曰。吾虽已矣。汝曹在。可戮力继吾志。竟无他语。既被执。贼盛陈兵卫。威怵利诱以万端。公愤骂曰。恨不能歼尔。食肉而寝皮。何不速杀我。我死弗为尔屈也。贼素重公为人。必欲生降。因系于狱。日捽入备经五毒。如是者旬有五日。终不屈。阴诱狱卒。谕城中人为官军内应计。狱卒稍泄其谋。贼闻之。遽引公将斩之。又大呼曰。吾死则死耳。死当为忠魂。必殄汝狗鼠辈乃已。声气愈烈。贼徒见者亦无不相顾失色。遂被害。即壬申正月十六日也。翌日。谍者崔元亨逾城来。道其事甚详云。越三月。官军拔定州。贼始悉平。诸孤入城求公尸不得。迺以衣履藏于嘉山郡某原夫人墓右。夫人白川赵氏。通德郞梦鹯女。阃范甚备。配德无违。生子男三人。宗伦,宗俭,宗佺。宗伦一子。宗俭一子幷幼。公殁之翌年。上命设坛于州东㺚川之上。岁以破贼日祀公及同时死事诸人。又勒碑以记之。公居家。笃于伦理。事父母甚孝。服勤干蛊。不自有其身。家甚贫。志养无阙。尤勤于庙事。为祠堂。仿文公家礼之制。日必晨谒。每岁秋熟。先庤粢盛而后计口食。临祭。前期蠲洁。洎彻躬自视涤。与诸弟同居共爨。虽一味之微。不会则不食。切偲征迈之意。常蔼然于笾豆湛乐之际。由是子弟多以修洁闻乡党间。晩年卜居凫湖之上。演周礼六行为训辞。教邻里。又筑书塾以来学者。如贫无粮者。资助而留之。迪之以文行忠信。诚意恳恳。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此又公实行之不可以泯者也。煕常尝从西征将士。闻七义士殉节状。令人凛凛有生气。皆可以扶人纪于当日。树风声于百代。吾于七人者无间然。若论其前定不疚。从容取义。则又未有如公之为者。是岂无所本而然哉。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是而求公。可以知公之所以为公也夫。

孺人庆州金氏行状

[编辑]

孺人金氏籍庆州。新罗敬顺王之裔也。有讳自粹仕丽季。为都观察使。及我朝革命。征以司寇。在道自杀。屡传至忠愍公讳弘翼。以连山县监。丙子虏乱。勤王殉节。赠吏曹判书。于孺人五世祖也。曾祖讳斗灿。官参奉。祖讳益庆。考讳汉良。通善郞。隐德不显。妣坡平尹氏。士人桢周女。以英宗戊午正月十一日。生于瑞山之里第。聪颖端淑。甫五岁。已通谚书。笔翰华美。一家妇女得之为奇玩。性又好学。通善公不许授书曰。妇女喜文辞。非吉祥也。然自八九岁。处兄弟间。经史诗骚。闻辄诵之。一上口终不忘。敏于女工。䙅襋之精妙。老手亦让能。而其侍通善公侧。婉娈夙夜。承顺无违志。通善公钟爱之。十八而归于朴公讳婺源。公潘南人。承旨讳世城。同知中枢讳泰迪。通德郞讳弼济。学生讳师泳。即公四世。而妣延安李氏。莘辅女也。学生公从陶庵李先生学。早世无嗣。公以季父讳师濬之子。李夫人取以为后。孺人入门。尊章已殁。惟王姑曁本生舅姑在堂。进退周旋。妇道咸备。亲党啧啧称女士。无不爱慕而起敬。戊子。遭崩城之恸。初欲矢志下从。已而自解曰。我有三孤稺藐。养育成立。勉持门户。是吾责耳。殡殓葬祭。躬自经纪。情文无阙。教诸子严而有法度。每以有子不教。不如无子。泣而戒之。闻有可师者。不问远近。必资送之曰。使汝辈业进。虽割肌何惜也。俾毋得以雨雪寒暑而少懈。至见其游傲不向学。则楚挞无少贷。是以诸子有过。惴栗不敢见。立门外以终夕者数矣。诸子既长。亲朋时至。孺人辄具酒食以助欢。窃听其谈论。言出忠告。则喜曰此汝益友。若谑浪不谨饬。则不悦曰是贼夫人子者。亟命疏而远之。宗圭尝与客为牧猪奴戏。孺人闻之。蒙被而卧。对宗圭不言。家人欲具夕馔。孺人止之曰。古人慎交游。如彼杂流。何可使吾儿擩染也。翌朝始杀鸡为黍而馈之曰。吾岂薄于客哉。欲使儿辈知下等之不可语。杂戏之不可近耳。宗珏筑室华城。累魁应制。咸谓朝夕且大阐。寻又蹉跎未成名。孺人曰。此是寒门不易之事。得与不得皆命也。夷然无戚戚容。常诏诸子曰。吾不愿汝曺荣达。苟能读古书。为知名士则幸矣。我若为男子者。岂不读破天下好书耶。孺人内刚而外柔。志洁而行高。接人欣然无畛域。而未尝饬情而苟合。见不义则若凂于己。亦不辞迫而论激。与从姒郑氏。同爨几年。有无共之。奁箧琐细。不存物我。人无间言。家甚窭。未免假贷于人。虽素号悭吝者。于孺人应之惟恐后。盖平日懿范孚感而然也。晩年。随季子家于京师。孺人妹朴氏妇。亦女士也。时迎孺人归。白首相对。谈笑融洽。因迭读小学女四书诸篇。评品古今臧否得失以为乐。里闬艶称之。辛未五月十二日。卒于兴仁门外寓舍。返葬于阳城家后坐艮之原。距夫子墓若而里。举三男宗玉,宗圭,宗珏。诸孙庠寿,序寿长房出。静寿,喜寿,皓寿,勋寿仲房出。康寿,广寿,膺寿及前郡守吴致奎,李秉说妻季房出。庠寿子齐玄,齐黄。喜寿二子。康寿二子。广寿二子二女皆幼。呜呼。余尝观中垒之纪。彤管之史。称述女德者详矣。类多通书史识道理。足以兴教于闺房。而我东妇人。以书为讳。傅姆之训。无所施矣。虽间有略涉竹素。往往以文而蔽质。未免邺下之讥。孰如孺人柔嘉有则。内而不出。用能行修于身而教成于子哉。阳城余乡也。时从乡中士友。夙闻孺人之哲识迈伦。洎结姻好。得与孺人仲子宗圭游。安贫好学。益验其有所受也。今宗圭甫以通家之谊。手录遗事。属余为状德之文。顾余陋拙。诚无以阐发潜徽。谨第列如右。以备立言者择焉。

郡守郑公行状

[编辑]

公讳治。字馨叔。迎日之郑。显自罗丽。世有闻人。至松江文清公讳澈。当穆陵盛际。清名直道。冠冕士流。官左议政。勋封寅城府院君。于公高祖也。曾祖讳起溟进士。祖讳沄工曹佐郞。考讳世演。早世不显。妣安东金氏。统制使逷之女。以公从勋。赠先公左承旨。夫人从封如例。公生于癸巳六月二十八日。至性出人。九岁遭外艰。哀毁逾制。事母夫人。色养惟谨。代干家务。俨若成人。侍疾衣不解带。昼宵忧遑。奔走医药。文谷金公闻而感其诚。数继以珍剂。与二弟一妹。友爱笃至。痛早违严颜。涕泣相勉。训诲不怠。母夫人叹曰。未亡人之苟延至今。赖有此儿耳。奉先尤致悫怆。每当夫日。齐沐剪爪。漑濯烹芼。躬必省检。祭毕。如见一毫不蠲。终日闭户阖眼。痛自刻责。至晩年癃疾。而犹自力不懈也。未冠。拜尤庵宋先生于三清旅邸。尤翁握手而顾左右曰。此乃松江嫡孙也。器宇颖粹。庶不坠家声。期勉甚挚。公自是遂委身服事焉。及长。赘居天安。往来忠原外乡。到鹜溪。遇湖左绣衣李公选于舟中。问知为公。叹曰。使君沦落乡曲。岂非吾侪之耻耶。乃口占一律以寄意。公亦口占立酬之。李公嘉赏不已。行过华阳。谒宋先生。与论一道人物。仍语以鹜溪舟中事甚悉。先生曰。此人吾固爱之。清贫流寓。无以成就。君见道伯。可使尉荐。李公如先生旨。及岁首。举以才学。癸丑。除青岩察访。时年甫逾弱冠。不卑小官。谨守三尺。甲寅。时事大变。书质去就于宋先生。先生勉使供职。任满。升调瓦署别提。寻见罢。庚申。甄叙金吾郞。已出监永春县。抚民如子。民亦有召父之爱。不施鞭朴。奸猾自戢。洎遭内艰于官次。民为之刻石追思。服阕。除镇安县监。治理流闻。道内滞讼。咸委于公。数旬而剖决殆尽。晓譬曲直。退无怨者。岁且大饥。赒赈有方。一境安堵。连蒙赐帛锡马之恩。居三载。方伯行部入境。摘治其陪吏犯科者。仍弃绂归。旋值己巳蔑贞之会。遂栖遑湖海间。家孥未免冻馁而晏如也。甲戌改纪。即拜司评。自是至丁酉。连除黄涧县监,珍山郡守,瑞山监牧官,富平县监,新溪县令,麻田郡守。间入为司御,引仪,社稷令,义盈主簿。而居外。或忤上官。或罥微文。皆不久于职。惟监牧及瓜还。己亥。以年格又出监水原牧。秩满。归镇川先墓下。时群壬起诬狱。善类薙狝。呷汤之祸。无人得免。持平金弘锡启论公在牧时。受梦窝金公指使。割场内水草地。太半为金公耕垦。公亦同利。壬寅五月。就大理。世皆知其架凿。而判金吾沈檀必欲重究。滞系四朔。始得释。癸卯。以伪勋盟祭不参。为李真淳所举劾。复下吏。诸贼公肆威喝。而公对簿不扰。虽年满七十。获免远配。连岁诏狱。精力尽耗。病因而谻。甲辰闰四月二十七日。卒于渔隐洞居第。葬于同县皆赞洞午坐原。公神采朗润。襟韵飘洒。内刚外和。与物无竞。雅厌纷华。有弊缊不耻之操。闻过而必思遄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为吏。廉以约己。惠欲周物。庖丁之窃肉者。乃反加赐而愧之。凡民之癃老死丧。存恤有加。及解官归。破鞍款段。行槖如洗。弊庐粝饭。处之甚适。平生不事当路。虽问遗亲戚。必先孤寒而后贵游。是以仕宦五十年。秩不过四品。而不以介意。惟敦睦周亲。恩义蔼然。从氏有文学而抱奇疾。邀致护视。一如同气。殁又率育其遗孤。南乡穷族举乡贡而不能自致者。必资入太学。深慕张公艺家风。而力诎未遂焉。常以自警编一帙。置诸左右。嘉言善行。洛诵不倦。常曰。吾于事无向人隐讳。人皆目以疏迂。而士夫行己。当如青天白日。宁作疏迂人。不忍为巧密矣。性无所嗜而业嗜酒。或以此造谤。趾斋闵公闻之曰。他人十日之醒。不如某之一日醒。言者愧服。少而择友甚谨。如金农岩,三渊两先生。同闬共学。尤与之莫逆。农翁语人曰。每对郑某。顿觉胸次爽然。无一点尘累。三渊亦曰。如某甫不宜处以吏役。若置之三司。必多裨益于世矣。公虽和光混俗。而先辈之定评。已如此矣。配南阳徐氏。府使汉柱女。慈仁恬静。喜怒不形。虔于承祀。恩以遇下。实能配德无违。卒于庚辰三月二日。先窆于公墓左。有二男二女。男一河先公殁。再河直长。出为季父后。女适金柱国,备边郞李征箕。侧出一女金鼎泰妻。一河继子橹参奉。后举一男榰。再河三男。曰栎。曰某。曰某。金婿四男坦,㙉,墀,𭎩。二女承旨李寿海,县监朴敬镇。李婿继子应述。外此曾玄繁衍不尽录。而参奉长子寅焕。以门荫袭封寅宁君。呜呼。今去公世且百年。玄孙在俊甫以行录一通。属不佞撰次为状曰。昔尝邀惠于丈岩公。文未成而丈岩公遽卒。此吾后孙之所遗恨于斯文也。不佞作而曰。公行义修于家。清白著于人。汉廷孝廉。在公无愧。而生既连蹇末官。无少展布。殁又不得丈翁鸿笔。以扬厉幽潜。则夫孰有知公哉。然君子观人。必观其所与。若公之周旋上下者。莫非当世之宏儒硕德。而暮年党籍。犹且为公光华。斯皆足以不朽矣。公其奚憾哉。谨以是状公之德。世有立言者。尚或考信焉。

知中枢成公行状

[编辑]

公讳尔演。字仲文。成氏昌宁人。系出高丽侍中讳松国。屡传至讳世平。江原道观察使。生讳漤号听竹。以栗谷高弟。荐经行。官止县监。始卜居于尚州。于公五世祖也。曾祖讳震恒。进士赠左承旨。皇明屋社。废举自靖。祖讳虎启。赠户曹参判。考讳信征。赠户曹判书。妣赠贞夫人恩津宋氏。通德郞奎临之女。以肃宗癸酉正月十八日。生公于芝山里第。公家自听竹以来。笃儒学不事闻达。若洞虚献征,秋潭晩征。洎翠阴尔鸿。皆诸从父兄也。相继为南服冠冕。公自蚤岁。被其上下提挈。多所擩染。而兼治功令。艺业夙就。癸巳。中司马初试。即肃庙在宥四十年庆科也。其后累举不利。则溪山诗酒以自娱。不复就公车。及英庙癸巳。以御极五十年称庆设科。公叹曰。两朝庆科。一甲适会。吾以先王遗黎。重逢斯辰。寸衷自激。遂赴司马试。又发解。上览榜目异之。亟令道臣具粮马敦遣。至则赐对于便殿。褒谕有加。特除贞陵参奉。旋超秩授佥知中枢府事。兼曹司五卫将。寻加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荐赐金玉圈子及鹤顶金带。官其子稷柱肇庆庙参奉。曁谢恩。复召见。亲拊其背。问眠飧多少。令有司赉米肉于京邸。留参耆老宴而归。公以圭筚疏逖。幸际久道化成之治。感戴隆渥。而图报无阶。乃筑坛家后。望阙四拜。日以为度。晩年吟咏。动盈箱轴。而无非恋君祝圣之辞也。甲午嘉义。乙未资宪。丙申正宪。皆用耆耋推恩也。英庙昇遐。公日诣坛上哭。因山前屡月食素。柴毁已极。而跋涉暑雨。攀诀于𫷷卫归。犹坛哭如初。以终方丧。曰非不知无于礼也。不若是。罔以效我心耳。正宗乙巳。升崇政。丁未。除知中枢府事。上京谢恩。命入侍。使子若孙扶掖上殿。上询起居修养之节。而奇其康强。且以登对月日。与先朝癸巳相符。尤为稀异。用高年爵三级之礼。一日中特晋崇禄大夫。拜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都摠管。翌日又引觌劳问。初进士公升庠于丁丑。下城后二年。耻不欲书建虏年号于白牌。考官白江李文贞公义之。为建请不书年号而颁之。至是赠诰。例书虏号。公蹜然曰。此非吾先祖意也。不肖荣赠。忝累实多。具陈事迹于前席。上极加叹赏。特命以崇祯改书赠诰。公上笺谢。上举此事。出题试泮儒。及陛辞。亲制序文而宣之。宝墨辉映。廷绅动色。实旷世异数也。又命沿路具双骖轿护送。下谕道臣致食物。遣地方官存问。优老之典备矣。戊申。幸相蔡济恭谓贼臣赵德邻。曾有倡义之功于希亮之乱。妆出册子。白上复其官爵。公时已示惫矣。愤然起坐曰。先朝初元。德邻投进凶疏。煽动岭外人心。致有称兵之变。当时恶逆。此为巨魁。而今者党人。谓天可欺。忽倡倡义之说。至于伸复。特我圣上日月之明。犹未尽照烛而然也。病若少间。吾必躬诣文陛。请反汗矣。居数月。疾转笃。口呼遗疏。付孙丙烈及曾孙在元曰。未彻此疏。莫掩吾骸也。疏略曰。德邻之十条悖疏。包藏祸心。酿成凶谋。为戊申之嚆矢。臣于其时年虽少。惯识其事。食肉寝皮之心。恒切于中。而乃有复官之命。嘻嘻此何事也。顾念老臣之近百岁不死者。若有待于今日也。岂不欲叫阍声讨。而犬马之齿。登程无望。县道封章。亦莫之遂。归于地下。将以何面复谒先大王乎。噫。德邻之逆节。路人所知。臣垂死神短。不能广引。惟记故承旨臣罗学川见其疏语切悖。移书告绝曰。自古人臣进言于其君者。未尝有以兄弟间事。而汝何敢强作别件说话。骎骎然入于不忍言之地。末乃隐然以孔子正名结之曰。百世在前。千岁在后。必有正名责实者。是何说也。卫辄以子拒父。孔子正名之训。盖以此也。今汝欲正者何名。欲责者何实。先儒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弑父与君。未尝不由于见其不是处始耳。况君无不是底事。而为其臣者乃反构陷于罔测之科。天下宁有是耶。吾从今与汝割席矣。学川以其平生切友。乃有玆举。岂非德邻之断案公证乎。又曰。臣之三从兄故县监臣尔鸿。曾于戊申四月。欲倡义讨贼。而闻居昌等三邑义兵已歼贼。倡义之论。因以中止。今忽入于岭右儒生倡义录者。实为虚妄。故臣已呈状于巡营。使之拔去。即此可以反隅其全录矣。况岭左列邑。则距居昌绝远。所谓倡义云者。未闻于当时。而始出于回甲之岁。只为德邻伸雪之计而已。可胜痛哉。疏成二日卒。己酉三月十日也。寿九十有七。讣闻。上叹曰。国老逝矣。赐赙祭如仪。命本道优助葬需。既殡。在元走京师进遗疏。政院格不纳。以同年五月。权葬于本里负巳之原。道内儒林。多致奠酹。越十二年辛酉。丙烈投章缴进遗疏。圣批有曰本事知之矣。于是归告于墓。改修茔域。始备葬礼。从遗命也。公凡三娶。密阳朴氏。直长孟征女。阃范淑哲。宗党服其德。生一男一女。男德柱。女适具廷尹。碧珍李氏。士人挺珍女。生一男甲柱。咸阳吕氏。士人兴周女。生二男。稷柱都事。玉柱通德郞。侧室子能柱,正柱,雄柱。女为闵承周妻。德柱继子宗烈。甲柱继子丙烈。一女适郭钦昊。稷柱一男弘烈。二女适李大玉,郑乐善。玉柱二男某某。具廷尹三男。谦行进士,文行正言,章行。一女适李观周。宗烈一男在元。其馀内外曾玄。多不尽记。公禀质敦厚宽弘。济之以刚确。接人休休。不设畦畛。而事有关于义理则凛然有不可犯者。居亲丧。晨夕拜墓。守制甚严。笃于奉先。备粢盛修墓道。殚竭诚力。虽大耋之年。罔敢或懈。友孀妹抚孤甥。恩义周洽。亲戚之贫不能嫁娶者。皆率养而成立之。构书塾。日引少年。讨论坟典。书揭听竹遗训于座隅。以戒子孙曰。若无忠孝则人而禽兽也。噫。此皆公醇德笃行。享有胡考之休。而不藉历试之勚。一朝起诸生取崇秩。联武乎孤卿之班。荣宠赫舃。贲饰尚齿之晠举。讵非圣世之人瑞也哉。然其四大将化。毕义尽忠。一封遗疏。字字腔血。无愧乎古之尸谏。而可以厉习俗之媕婀。定人心之诖误。是岂取辨于一朝者哉。粤自沈维贤始肆凶诬于内。德邻迺敢护法于外。半国从逆。宗社几危。及天讨大行。维贤伏法。德邻独漏两观之诛。国人赍愤久矣。公以其时耆旧。洞见顺逆源委。故临事而发。若是之痛切也。虽未得见用于当日。扶植名义。士论倚以为重。后因台臣申𪰺言。德邻还置旧案。可见乾道之孔昭。而公疏实为之倡焉。公庶几瞑目于泉下。而少酬夫宿昔图报之至愿也已。丙烈甫持公遗事。属不佞为状甚勤。既辞不获。则窃有感于公之晩节而特致详。以俟良史之采录焉。

谥状

[编辑]

兵曹判书朴公谥状

[编辑]

在昔端庙禅让之际。粤有洁身守义之士。若兵曹判书逋臣朴公其一也。公九世孙前监察命壁。踵门而谒不佞曰。先祖爵正二品。法当得谥。后承穷约。不能表章先烈。殁且数百载。一惠未节。小子甚恫焉。愿得一言。图所以易其名者。又作而曰。先祖当日遁世灭景。幷与文献而泯泯。到今年代夐远。尤无足征焉。幸有先祖自题之墓表。洎清寒子金公时习所撰之状。敢以是徼惠。余曰诺。公而无谥。非所以劝人为忠。余虽不文。敢不勉诸。况清寒子之状。足以借手者乎。谨按其状曰。公在朝之讳季孙。入山讳叔孙。字子贤。鲁山朝。官兵判。景泰六年。萉迹于金化草幕洞。与曹静斋尚治。唱酬子䂓词。极凄惋。时旌招频繁。乃谋深入而晦迹。陪其父兄。登文川云林山水寒洞。自号逋臣。自制墓文以示余。余读未半。有泪交颐。噫。草劲疾风。砥屹颓波。猗欤公哉。公无愧焉。考讳渡司仆正。妣坡平尹氏。祖讳昌龄箕城尹。曾祖讳瑈典客令。始祖讳堤上。新罗时。以忠节封宁海伯。公生于永乐十三年乙未。卒于成化十一年。寿六十一。以其年月日。葬于文川草闲社酸梨洞戌坐原。配汉阳赵氏祔左。有子五人。薰,藕,兰,苓,茁。内外孙多不能记。余以山水浪踪。世莫知我。而惟公知之。已焉哉已焉哉。余将畴契。虽其辞简其旨婉。公之危忠卓操。尚可得之于斯文矣。始公之遁荒于金化也。公之先公及季父济。伯氏璘孙,从兄奎孙,孝孙,千孙。曹静斋,清寒子同隐。所与唱酬子䂓词。尚传于后。其词曰。子规啼子规啼。如怨如泣复何诉。不如归不如归。梦里锦城春几度。啼莫近孀女窗前。望夫山头残月吐。影孤形悴啼复啼。无知百鸟谁怜顾。万古遗恨无时无。说向孤臣志士。歔欷慷慨心暗数。事载邑志。居人至今称九隐洞。立祠祀之。公于季年。具一石题其面曰鲁山朝兵曹判书朴逋臣之墓。记其阴曰书鲁山。不忘先朝。书行职。不没实。删资级。示未济君之罪。称逋臣。贬逃世亡命之人也。此即状中所称自制墓文者也。呜呼。靖难之后。为端庙尽节靖献者。或死或生。岂非三仁之行不同而幷归于仁者欤。然死者其迹彰而易见。生者其心微而难知。故尚论于百世之下者。类多致然疑于其间。不复拣别。一任其掩抑沉沦而不之惜也。是岂君子微显阐幽之意哉。余窃悲之。然若公者既有清寒之状九隐之迹自述之表。又参之以曹氏之家传。刘金之野乘。则虽详略不同。实有互相证者。恶可以文献之残缺而少之乎。是以近世先辈多有称述之者。余尝见闵文穆公锺显序公谱乘。曰景泰间。逋臣公父子兄弟。相率入山。其高风峻节。与梅月堂金先生。同其心迹。而惜乎其未及同见于李文成之传也。后世公议之不泯。亦足以验也夫。是为状。庸告于太常。

遗事

[编辑]

文靖公府君遗事

[编辑]

府君身长七尺馀。圆额丰下。疏眉美髯。眼濬而凝。顾眄有度。鼻高而端厚。耳大而贴肉。面色丹而微带黄。声音深静而不扬。坐立不加修饬。而自有威仪安重宽舒。

自儿时。蔼然有爱人仁物之心。季父正言公尝曰。某也自里透外浑是仁。可谓仁块。

庚申。参判公捐世。府君时年十四。哭泣之际。哀动傍人。入而事崔夫人。怡愉无违志。且恐贻戚。每进见。辄收泪。不以戚容见也。御诸弟诸妹及群从弟。恩抚义导。两尽其道。俨若老成。亲党莫不钦服。

尝谓不肖辈曰。吾未尝使汝辈执洒扫之役者。非为汝辈安逸也。吾早失所怙。不能尽诚服劳。故至痛在心。实不忍受汝辈供奉也。仍泫然不自禁。

以早孤。持终身痛。恒居未尝笑言淋漓。语到考妣时事。辄哽咽不自胜。家人不忍提说。故昔每值丧馀。号慕如在袒括之时。见者为涕出也。至老而犹然。

每陞秩进爵。拜庙涕泣。

其在崔夫人侧也。坐立唯诺。必敬必慎。若事严父。未尝有惰容厉声。多方以使身适志。五十年如一日。

亲有疾。延医询药。医虽卑微之人。必致敬礼。如对尊者。

己亥。崔夫人遘疾危谻。食饮药饵。府君必皆躬自照察。命退休则铺席于寝室户外。宵昼不解带跪坐。潜候加减。如是者屡月不少懈。

居忧时。内外不相见。

国恤。居外以终三年。家居布巾麻鞋。

值先忌坐齐也。整冠衣。终日深坐。不与人言笑。虽严沍。必澡浴将事。差享官。亦如是。虽致病发而未尝或废。

每当朔望参。庙中床卓。必躬自汛涤。不使人代之。

御家有度。惇伦理别嫌微。顾不以声色而身导之。虽子弟家众之过。必反躬责。

入内不以便巾便服。未尝偃卧。亦未尝进烟草。

事有仓卒急遽。辞气愈纾静应之。未尝窘错。

自宅心检身。以至接物应事。无一点假伪底意。尝曰。一有不实。全体都亏。

声色货利术数之言。一未尝发诸口。

视下而思深。未尝抬眼视人。

权判书𥛚为国子长。因人致意曰。月谷家近甚寥寥。余欲于升补。擢其长胤。其人来传权公言。劝之赴试。府君笑而不答。遂不赴泮试。小科一再赴便已。

有一文任有先谊者。必欲府君之擢第。要见程文宿稿。府君谢不送示。

于经书。循环用力。而易则致工尤笃。积数十年不撤。未尝辄与人言易。且最好论语。

少有藏修之志。而又恶标榜之来。初以荫调官。或去或就。再为县邑。亦皆逾年自免归。晩始应举。及擢第。见戚里张势。权壬用事。益敛迹自守。卿宰以前。率处冗散。平生未尝造请。公暇则辄闭户。巷无轮蹄。閴如也。

恸仲弟珍山公赍志早世。语至辄悲欷。抚遗孤。视己子有加。恳恳牖诲。欲其继述先志。

与季氏我家君。友爱隆挚。晩来同居一室。昕夕相见。蔼然亲爱之意。溢于辞色之外。所谆谆者。惟崇德禔躬之事。

俸入百需。析而资焉。虽一味之美。必分之。至于冠带鞍马器用之属。皆共之而无常主。

仲妹早寡无依。府君挈置一室。爱恤备至。诸甥女相继患疹殊危。府君躬视药物以救之。

抚群从弟。无异同气。而季从弟尤贫穷孤独无依。府君忧念闵恻。殚心周救。虽公务鞅掌之时。不少弛。

每于佳辰䜩娱。未尝招呼朋侪。惟与同堂兄弟共之。埙箎迭唱。风流渊永。惇伦相善之意。又蔼然于其间也。尝为文会之规。为文而序之。以相勉励。及云樵公,进士公相继沦逝。遂不复为。

嫂叔相见。寒暄外。未尝为蔓辞。

御子女甚严。亦未尝数数教督。小过则庄色以示意。有大过然后。始反复诲责。使之无得复蹈。若见心术之病。则虽小儿。必严呵不少饶。

接人谦恭和厚。在遐贱卑微。尤致意焉。曰此人所易忽也。

人无贵贱。裁量亲疏。一接之以道。不以私意厚薄之。虽燕居对家人。未尝有私语。

群居未尝随人唯诺。穆然端坐。

与霁轩沈公定镇。自少讲交。而久愈相敬。晩年。沈公或来会。论经谭史之外。便默然相对。户外人不知客至也。

甲辰。文孝世子册礼成。上命卿宰各荐桂坊可合人。府君以霁轩及近斋朴公胤源膺命。

临事。博诹广谘。务求至当。虽在卑贱。苟其言之善也。必舍己从之。然若见得善恶分明。则必确守之。人莫能挠也。

当官遇事。无巨细。一皆难慎。如不胜任。惟谨守法度。务欲上下俱便。未尝为屑屑较计。

尝教煕常曰。和不失其类。刚不为私党。此吾立朝持身之符也。又教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此二句。事上接下之道至矣。

外舅晋庵李公位登卿相。非有事故。未尝辄往且通书。李公亟加敬重。

严于辞受。州府有馈遗。辄蹙然不悦。虽亲厚。作宰则未尝先寄书问。

递庶尹翌日。西阃岁馈至。即还之曰。兵使未尝熟余而馈之者。其以吾为诸司长官。今既递职。义无可受。

乙巳。长子丧期已讫。有以慰书及赙仪来者。答其书而还其赙曰。赙者所以为用于丧也。今丧已讫。无所用于丧事。受之无义。

有一武倅馈以十駄柴二尾鱼。受其鱼还其柴。又有以参茸布帛貂毛遗者。亦皆谢却。

亲戚知旧。以其土产来献。则必受其轻者。而以他物厚偿之曰。厚往薄来。亦可用于此等。取与若少过则必却之。象胥医译辈有献。亦不受。门下不许富人出入。

纤芥未尝或求诸人。虽楮毫之属。如罄乏。必贸取为用。且未尝为人折简作干嘱语。

喜施与。常曰节用当自自己始。若供己则侈。施人则薄。非节也。

以宦业所入。要皆尽散于亲戚之穷乏者。如或不给。则取诸家中以足之。虽微物。亦均分之。未尝留贮为后用。

贫有丧者。虽疏贱。必致匍匐之义曰。此人所当勉也。

癸卯。以副价赴沈阳。沿路守宰。皆有例赆。例赆外若别有赠遗。皆辞却。及入沈馆。彼人例有银缎之赠。尽以分赐行中。以逮驿卒之贱。不以丝毫入于家。

赴沈时往还数千里。鞭扑不行。呵责不形。

沿路守宰。多张妓乐䜩三使。府君辄辞不赴。或一再赴。穆然正襟。若无所睹闻。

列邑以房妓定来。昼则任之而不顾。到夕使侍人迸出。

留沈馆五十馀日。非如溷。未尝出户外。但静坐看书。以致气不宣畅。肢体浮肿。

癸卯。自沈阳还到金川。闻长子丧。家人及亲知。虑或过毁。及至家。抚棺一恸。旋即曰。吾失怙恃。而不能灭死下从。冥顽极矣。今若哭子伤生。是将见讥于君子。且不安于天之所命。烦冤叫号。岂不愈悖于理耶。宁静而受之。遂不以戚容见人。

长子贤而好学。菀然有士林望。府君甚贤重之。及歾恸甚。顾语不肖曰。门祚衰矣夫。汝兄死也。士友之致唁者。莫不咨惜以为关时运也。府君惟以衅积福溢。深自反躬为对。未尝切切称述其贤曰。贤不肖自有他人公言。岂其父之可私耶。

壬寅。文孝世子降生。上欲以府君为辅养官。至语于筵臣。及癸卯哭长子。情理绝酷。遂未果。

甲辰。长子妇以毁殁。士友服其烈行。将发文揄扬。亟欲止之曰。吾家先世。已以忠孝旌闾。今若又以烈旌闾。则是忠孝烈。尽在吾家。譬如花之尽发。恐无以遗后人。吾意则欲姑且止之。及不可挽止。则召谓煕常曰。大抵此等事。只付公议。本家不可干涉。汝辈勿与知也。

少时入场屋。举止雍容。无疾遽色。赴试殿庭之时。虽磨轧奔荡之际。回避御路。未尝一犯。傍人谛之。每每如此。

入阙门。未尝顾眄。只俯视靴前。

入侍上前。如非不得已陈达者。未尝辄有所奏。上语及之然后始仰对。务慎而简。

值上候愆和时。必晓起具冠带。待时赴候班。或经累日。示惫而不少懈。虽退。忧煎之意。见于颜色。

家居。闻上有阙失。忧见于色。或至明发。而亦不以形诸言语。

凡于奏御文字。务主简质。未尝组饰要好。

尝曰。人君天也。当以至诚感格。进言之际。若有一毫私意之错于其间。便非至诚。况其出于沽直树党者乎。当深省。

每承恩教。辄踧踖曰。此心之惶畏。殆有甚于承责教也。又曰。古人云居宠若惊。吾恐不能保此心也。及迭践华显。益悒悒不自乐。

每语及君亲。低声致敬。如不能言。

少时酒户颇宽。尝赏花醉归。崔夫人致诲戒。自此至老。未尝逾杯进也。

少好围棋。晩年迸不近前。

尝曰。吾丙戌以前。留意词章。丙戌以后。尽弃旧好。专心经传。而登第后则事务挠夺。虽随分用工。不能刻苦。所以两无所成。

晩年。益减损嗜好。无一物芥于心。惟竭心思而注之于矫揉克治之工。每叹曰。少时役于血气者。十居八九。晩来始觉为学正路。而奈年纪之迟暮何。遂歔唏久之。

凡于日用一言一动。密稽圣训。循循默造。而若畏人知。泯无其迹。故其暗然积累之实。虽家人。亦莫之知也。

每于应接事物之后。必默自省察。如有差失。究所以失之故。思克去到底。

草虫入室。使苍头放于林间。戒勿杀。

尝曰。君子当以爱人利物为心。

尝曰。虽寻常言语。恒存惟恐伤人底意思。

未尝指摘人过慝。子侄辈或有此习。则必戒勿复尔。

论人必先举其长。人之寸善尺能。必扬而言之。虽在异趣不相能之人。必曰某之某事则善矣。

家居。饭床馔品。不过二器。或过是则必禁之。

每岁生朝。戒家人勿设酌。虽馔膳。毋得有加。

家人为寿具。且将备柩材。谓曰。远具务从俭约。是余志。而至于柩材。余尝有隐痛于中者。曩在辛未。季父正言公皋复于北关鵩舍。棺用柏板。返柩后改棺而严。不得佳品。余至今恨之。余之远具。岂可用佳板耶。且戒勿用绫缎为衣衾。

辛丑终制以后。始杖于家。而每过祠堂前。敛不拄地必趋。

每省扫先茔。必于罢散时。无呈告往还。尝曰。吾以不才。致位隆显。既无丝毫裨补于国。乃反以私事。贻厨传之弊于列邑乎。

广州先茔曲墙后。有六七冢。即遁村后孙之葬。而年久不为移葬。仍在禁养中。子孙穷败。不得守护。府君一日躬审。为之恻然。就其冢茂叶之掩翳者。剪伐条柯。木根之侵逼者。斩刈原株。坟形几至平夷。则加以莎土俾可辨。仍为文示子孙。使之毋论李冢子孙之有无。以五七年为准。依右三件事为之。世世勿替。

先茔所在之邑宰。极致尊敬。若来谒则必具冠袍。下庭迎送。妹夫沈公以镇之守阳城也亦如是。

尝曰。圣人之道。至朱子而大明。人有毁侮之者。实为斯文之罪人。不特斯文之罪人。即渠父与祖之所尝尊信爱慕。如父母神明。则亦可谓渠家之罪人也。

尝曰。近于班行时。闻以戏言侵及程朱。此数十年前所无之事。世道至此。良可寒心。

尝略授煕常以易乾坤卦爻之义。仍戒之曰。如此反复推究。可以识易之大义矣。然经传既有程朱成说。则愿汝曹笃信谨守。沉潜体认而已。切勿喜刱立己说也。

尝曰。伍子胥鞭尸之事。可谓乱逆之大者。恶能为孝。而世或有论子胥此事为孝。此论若盛行。大为世道之害。

见少年则必劝读经书。谆谆不已。

不知世间有机变权数。一或见之则切恶之。不啻若蛇蚓之近体。

教子弟曰。易之道一言而蔽之。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故人苟能常存戒惧底意。则自无悖理违道之事。亦可以保身持家。

论历代帝王。苟非如桀纣秦始隋炀之类。未尝轻呼其名。

语及前辈。虽非雅所尊仰。未尝斥呼姓名。并世之人。十年以长以上。未尝呼字。虽年少于己者。位跻崇显。恒言必称尊。平生且无调诙尔汝之交。

虽门下卑少。未尝卧受其拜。

虽吏隶贱品。语及其亲。必致敬意。

为龙宫也。属年饥。府君以实心实惠。赒救怀保。民无捐瘠流离。至今颂遗惠不衰。

为广州也。年位已高。不卑吏事。即为文揭于校宫。劝诸生以学。捧籴必躬亲莅视。使吏不得售奸。民皆归有馀粟。莅任才数十日。颂声载路。

在内阁最久。上颇以家人礼召接诸阁臣。府君则终始逡巡。未尝有不时之觌。

乙巳。祗受赐号醇庵。丙午。又祗受赐号愚不及斋。既幷扁额。而为文记其事曰。此非敢夸耀也。欲遗示子孙而勖其报也。

丁未回甲之日。上赐宴需。遂追设寿宴。及宴日。又赐一等乐。命诸阁臣赴䜩。群议皆谓不可不进笺称谢。府君曰。贱臣今日所承宠命。极为旷绝。逾溢分涯。不可又为张皇发扬于文字之间。不如缩伏感祝。宴毕。铺席于内外庭。率诸子侄曁妇女。北向瞻天四拜。

尝教诸子曰。余受圣主殊遇。致位至此。侥滥极矣。宜引分休官而既不可得。则实欲没身殚竭。奈不才何。惟望吾子孙世笃忠贞。在朝在野。一心向国。少酬余陨结之志。

尝曰。世人多愿子弟之科宦。历数世家奕世冠冕。而能守其家声者几希矣。吾家世以清慎谦约为传授之家法。恒恐一或坠失。不啻如临深履薄。故不敢有分外之望也。

渊常于乙巳。连赴泮试。画最多。召而戒之曰。汝年尚少。程文未熟。而试官之屡置优等者。岂为汝工文也。欲悦其父兄之心也。世之老儒抱屈者何限。而汝居其先。则吾何安于心乎。姑勿赴场也。后又以庠生应讲。为上所知。人期以匪久决科。府君蹙然曰。早年登科。非身家之福也。每自讲筵退谒。辄教曰。吾喜见屈。甚夫人之喜决科也。

年愈高而工愈笃。有惟日不足之意。潜心经传。力思实践。矻矻孶孶。欲罢不能。或达曙不寐而不知疲也。虽持被或奉命出外。必以经籍自随。稗官虽记不近于几案。

如尽日在公。不得对卷。则心诵圣训。思量义理。如有疑晦。到家秉烛究观乃已。

居铨时。靺韦盈门。喧噪讻聒。若少歇则辄端坐翛然。披翫经传。意气闲静。殆不觉重任之在身边。

掌铨也。一政一注。必问僚员。人有以权移下位为言。府君曰。此乃好权之言也。吾正恶权在于己。且国家设置三堂。岂徒然。盖欲以交辅不逮也。吾既诚心求助。彼岂误我耶。

前后十掌铨部。无一毫自私之意。宁或见欺于人。不欲自我循私。人有干嘱。则辄谢之曰。官爵者公器。非我之得私也。凡差除。先未尝设于言。后未尝德于色。人或有除官而来谢者。则辄庄色以示不槪。

居官莅职。有能则让而与人。有失则引而自咎。或因下吏之不善举行。至被谴罢。亦不推治。

凡事欲有其实而蔑其名。且未尝有掩过藏拙之意。

凡于事为。专用坦直道理。甚恶秘密回互之事。尝曰。世之好用私智。日趍于阴暗诡诈者。辄必借口于易系几事不密一句。殊不知密之为详慎而不疏。专作秘密意说。何其谬也。或于班行。见人促膝附耳之态。则深为世道忧之。

凡于所管诸司。月俸外不犯丝毫。或有意外之用。虽微物。必以俸偿之。

为守御使时。营储罄乏。一年之捧。不能支一年之用。每贷用于各库。待新捧还报。便成年例。府君适当歉荒。有闰朔之岁。支放比常年。不啻太缩。且军兵服色及南汉库廨之弊坏。前人每以谓不急之务。因循置之者。府君多新之。以故各库贷用甚夥然。人忧其难偿。府君既节于用度。至于冶所之储。南城之耗。世所称大将私用者。无尺帛斗粟入于家。及下世之后。所储置者。有二千七百馀两。不犯新捧。而尽偿所贷用者。尚馀一千馀两。诸校相与泣谓曰。以此使家稀世清德。岂可泯然乃已。遂储为别录。以备他日国用。

御下。怀以慈仁。导以信义。诱诲之意。常在威呵之先。故吏胥徒隶。莫不感悦爱戴。如有犯科者。随其罪之重轻而按治之。未尝遽尔除汰。奴仆则不任刑威而自知畏戢。一有怙势肆气。罚斥不少假。

平生不问家人产业。

人有以厚价求买家庄者。府君闻之。饰家人只受本价许卖。

作宰时戒家人曰。吾居赐宅食赐田。浃肌透骨。皆国恩也。岂可利此邑俸。以长尺寸耶。且禁家人养蚕治圃曰。食禄之家。岂可与民争利耶。古人拔葵事。正可师法。

尝曰。物我分明。坐是识小。

自奉甚约。居处器用。不改未释褐时。及位跻崇显。益存惧畏。俭约殆有甚焉。衣无重袭。盘无珍羞。烟壁破户。不加修葺。

横逆之来。辄自反曰。顾吾心未尽其诚。苟能尽诚。神天可格。况人乎。又曰。扞格处最好用工。节节平心易气。竟无自是尤人之意。

尝为献官于閟宫。一戚臣有素识者。以荐俎官。来与周旋。不交私语而退。

沈晋贤,林道浩诸人。尝疏斥府君。其后府君待之。无几微色曰。恩怨分明。只是狭小耳。

凡论古今人物。必先器量。于前代最称郭汾阳,徐中山之为人。尝拟别为立传以观而未果。

少治文章。不喜取名当世。文则取准于马韩。诗则作程于唐人。南文清公有容深加叹赏曰。门路之醇正。典刑之雅洁。在少年文士中。殆难其偶也。晩来废不复治。人有以碑板志状来谒者。辄谢辞。

尝教煕常曰。学圣之功。其道坦然。人患不以至诚求之。苟能至诚求之。自的有作圣之理。

又曰。学者最初入头。其惟真实心地。

又曰。凡看圣贤言语。着眼于所当用力处。沉潜反复。求如何用功。而若臲卼不安。必是不得本旨。当益洗心积虑而体绎之。至于只系文义得失者。不须过用精神。

又曰。世儒于经传。多不复诚心求之于圣人立言之旨而体践之。只辨争于枝叶之细。凿文义骛己见。纷纶轇輵而不自知。圣人之言。何时可明乎。临书不觉浩叹。

又曰。余少日妄意以谓易者天人道法之原。学者不可以不知也。时取而读之。若无缝隙可入头处。辄废之者数矣。最后遂舍许多注说。去看说卦熟后。还读诸卦。始有迎刃之喜也。

又曰。自一身至万事。皆有定理。知定理而守之以悠久。

又曰。学者为所当为而已。外面毁誉。只可付之悠悠。

又曰。学者虽毫忽呼吸之顷。不可忘戒惧之意。余之平生所兢兢者。一或不能持守此意也。

又曰。先儒论学。虽云内外交修。修内之功。当尤致力。

又曰。士当以见识为重。无见识则虽欲践履而不可得矣。然若吾所谓见识。非谓见心性理气之分。识名物度数之文。自事亲事君。至于接人处物。自庸言庸行。至于患难非常之事。莫不各有十分当然底道理。苟能逐事究勘。后来随遇。知思朗然。应无差谬。此所谓真见识。若将文字上零琐知见。便矜己御人。反不如无所见职之近朴而寡过。

又曰。学者无他。知此而行此而已。而所以知此而行此者。不出于心与言行。存心也慎言也谨行也三者。乃千古圣贤之学之至诀。经传上千言万语。要其归趣。则不出于斯三者。诚能以此用工。无一息之间断。心无不存。言无尤而行无过。何患圣域之终不可跂及也。然气禀有智愚。年数有寿夭。故曰行法而俟命。

又曰。每自点检言行之过尤。多在于心不存时。此无他。理不能主宰于中也。故学问之功。求放心为大。

又曰。后世学问之难于成德。由于不得切近处吃紧下功。

尝愀然曰。吾于斯学。倘得磨砻讲论之益。庶可以有所进。而无此益矣。迩来衰迈。有时不耐郁郁耳。

每微诵孟子尧舜性者也章曰。哀非为生者之观美也。经德非以求利禄也。必信非以正己行也。只循天理之当然而已。咏叹深味于此。有无限感发也。

霁轩沈公。尝谓府君有麟心龟德。麟心以其仁而无害物之意也。龟德以其性静而不求人知也。

又尝谓不肖曰。尊大人非我辈人。天分之高。殆上世人物。我朝名硕。罕有伦比。

又曰。尊大人庶可谓不失赤子之心也。

府君少时。坯窝金公相肃叹曰。观其气宇弘伟。则若可以坐廊庙镇物而无其位也。观其块然静默。物累靡干。则有类于道禅而非其道也。观其操履笃慎。不逾绳尺。则又便是学问中人而无其名。异哉。

晩年又谓其所亲曰。某友虽位冢宰秉文衡。其心则必只是昔日某友。

呜呼。我本生府君。秩班三事。寿逾六旬。而韬德潜光。世无知者。若其平日言行之著于家庭者。不肖得之晨昏而私窃识之。名曰过庭录。不肖积罪在躬。获戾神天。府君不得享期颐之寿。奄弃诸孤。呜呼。生焉而不能尽子之道。卒焉而不能下从泉涂。穷天之痛。蟠地之恨。逝无所泄。且惧夫日月寖远。仪容言行。渐就迷昧。谨述遗事若干则。与过庭录。釐为一通。附以先辈赞美之语数条。用寓羹墙之慕。然不肖晩生。无所知识。于少时事。固有不得详者。晩年以后。则就有所录。自顾𫘤𫍲。亦何能阐扬万一。而至于真心恻怛。渊识所诣。尤有非文字所可摹述。则只期铭肺而毕命而已矣。癸丑三月旬日。不肖从子煕常泣血谨识。

兪童子久焕遗事

[编辑]

童子名久焕。余友兪伯翠之子。苍厓公之孙。吾从叔父进士公之外孙也。以是自孩提时。往来余室。文艺忒夙就。每抚顶而奇之。一日见余说文章。亹亹不厌。余笑谓曰。汝其学迁固者欤。对曰。恐才不逮。乃所愿则在斯矣。余曰。学迁固。何如学孔孟也。童子沉思良久。恍然若有深悟于中者。余略以内外重轻之分告之。遂书栗翁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初学立志。必以圣人自期等语于小简以遗之。时童子年才八九岁。常佩持。以至阅数年而犹不离身。纸弊墨渝而不捐。童子之悦我也。实肇于是矣。

丙午冬。以其王父命。来受书于余。余室故多冗扰不静。虽以余之习于此者。有时殆不堪焉。童子则隅坐终日读书不撤。声愈静而思益精。于书字求其义。句索其旨。未尝一毫放过。必穷究到底。故答问之际。余每受其困焉。

精华内蕴。祥顺外著。容貌辞气。不教而肃。庶几晦翁所谓有精神而醇者乎。

朴近斋丈与余同闬而居。一日余将往拜。顾谓童子曰。此丈德行可敬。且与汝家有屡世之契。汝其肯从我一拜否。童子辄欣然而从。将出门。复请余曰。来时未得禀知于家尊。今玆之往。得无悖于道理乎。余曰汝言是。遂不强。

余尝心谓童子。志则夙就而气或不充欤。每诵孟子养气之说而勉之。一日童子曰。养气与正心。其工异否。余曰。气乃心之卒伍。心得其正然后。气可得以养也。其幼而能知求之于心如此。岂非天质之近道者乎。

一日。余与客论中庸性命之旨。童子从傍耽听。客去问其说。余语之曰。此非初学之所先务。且余所知者粗耳。安得说到蕴奥。莫若且讨至切至近平实道理。问而辨之。犹强问。如有愤悱。余遂略举其大旨而告之。便能言下领会。类耳熟者焉。以是知其有朗识也。

余尝于月夜。携童子手。徘徊井上。余偶语之曰。人心之灵明。无物可象。惟彼皓皓者庶几乎。童子曰。月之皓皓。只象得虚明。其理之灿然者。则何由见焉。彼星辰之荧烂经纬于天者。可以喩夫心性之全德乎。余闻而异之。

其病时。从叔母临视。语及余。辄凄黯思见。其翌日。余往见则病已难医矣。犹能起坐。欣然而语移时。迫昏不得久坐。即别起出门。回首顾见。则注目视余久之。有若惜别然。其缱绻于余者如此。余适以妹病滨危拘牵。不得更见于未死之前而与之诀也。余之负童子者多矣。

童子死且葬。苍厓公为文而志之。备述其志行。以余为其师。又征余文。余固不能文而志已尽之。又何用多为。遂略书平日所赏识于心者数条。以塞公命。夫苗而不秀。圣人所悲。今公与余之哭童子而恸之甚者。非徒以钟情之爱。臭味之存。则当与千古志士。共此悼惜也。噫其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