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卷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錄 臺灣通史
◀上一卷 卷二十二 宗教志 下一卷▶

  連橫曰:宙合之中,列邦紛立。而所以治國定民者,曰政,曰禮。夫政者,以輔民志者也;禮者,以齊民俗者也。如車兩輪,相助為理。然而詩書所載,每言鬼神。降祥、降殃,歸之天帝。一若冥冥之上,果有一真宰者焉。詩曰:『赫赫不顯,上帝維辟。』書曰:『維皇上帝,降衷下民。』宗教之興,其來久矣。然而儒者之言天,必指之以人。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曰:『天討有罪,天秩有禮。』跡其所以治國定民者,莫不代天為之。是以郊社之禮,祝史之告,薦信鬼神,靡敢誕謾;此所謂明德維馨也。夫政者,以輔民志者也,有時而亂;禮者,以定民俗者也,有時而弊。然則其用以範圍一世之人心者,不得不藉之宗教。神道然,佛老然,景、回二教亦無不然。顧善用之,足以助群德之進。不善用之,反足以推其沉溺,而奸詭邪僻生焉。連橫曰:臺灣之宗教雜揉而不可一者也,故論次其得失。

神教[编辑]

  神道設教,本於人情。人情好善而惡惡,趨利而避害,故聖人率之以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故迪吉迪凶,唯天所示。然而天者,空間也,無聲無臭,可見而不得見,可聞而不得聞。以音讀之為巔,以文觀之為一大,以義釋之為自然。是天者,為至高、至大之景象,而具自然之作用焉。夫此至高、至大之景象,夫婦有所不知,故不得不假之上帝。上帝者,自然者也,故亦曰天然。臺灣之人無不敬天,無不崇祀上帝。朔望必祈,冠婚必禱。刑牲設醴,至腆至誠。

  臺南郡治有天公壇者,所祀之神謂之玉皇上帝,歲以孟春九日為誕降之辰。此則方士之假藉,而以周易初九見龍在田之說附會爾。古者天子祭天,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臺灣為郡縣之地,山川之禮,見於祀典,而不聞祭天之儀。然則此天公壇者,其為人民所私建,以奉祀上帝,則當先正其名矣。

  次為三官,其禮降於玉皇一等。神仙通鑑謂:『天官,堯也;地官,舜也;水官,禹也。』夫堯定天時,以齊七政。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為天官。舜畫十有二州,以安百姓,故為地官。禹平洪水,奠民居,故為水官。是皆古之聖王,功在後世,沒而祀之,宜也。然而臺人之言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消災。』此則出於師巫之說。東漢張道陵修煉於蜀鶴鳴山,造作符書,以役鬼卒。令有疾者,自書姓名及其服罪之意,為牒三:一上之天,一埋之地,一沒之水。三官之名始於此。及北魏時,尊信道士,寇謙襲道陵之說,以孟春、孟秋、孟冬之望為三元,而相傳至今矣。

  復次為五帝。五帝之說見於史記封禪書:東方曰青帝,西方曰白帝,南方曰赤帝,北方曰黑帝,中央曰黃帝。秦漢天子以時祀之,其禮特隆。而臺灣所祀之五帝有二:其一為五顯大帝,廟在臺南郡治之寧南坊。夷堅志謂五聖廟即五顯之祖祠。七脩類稿謂五通神則五聖。而陔餘叢考謂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按五通之祀,宋時已盛。清初,湯斌巡撫江南,奏毀之,其害始絕。然臺南所祀者,為像一,赤面三眼,則又別為一神。而為師巫所假藉,故亦稱為五顯靈官也。其一為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然其姓為張、為劉、為鍾、為史、為趙,均公,稱部堂,僭制若帝王。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賚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此瘟神爾,而與靈官皆竊五帝之號,是淫祀也。

  復次為王爺。王爺之事,語頗鑿空。或曰,是澎湖將軍澳之神也。舊志謂神之姓名,事蹟無考。豈隋開皇中虎賁陳稜略地至此,因祀之歟?又曰,府志載邑治東安坊有開山王廟,今圮。按開山王廟所祀之神,為明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即我開臺之烈祖也。乾隆間,邑人何燦鳩資重建。同治十三年冬十月,欽差大臣沈葆楨與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將軍文煜合奏,改建專祠,春秋致祭,語在建國紀。是開山王廟固祀延平也。陳稜之廟在西定坊新街,面海,曰開山宮,為鄭氏所建,以稜有開臺之功也。而府志誤為吳真人,且言臺多漳、泉人,以其神醫,建廟特盛。夫吳真人醫者爾,何得當此開山之號?固知所祀之神,必有大勳勞於臺灣也。唯臺灣所祀之王爺,自都邑以至郊鄙,山陬海澨,廟宇巍峨,水旱必告,歲時必禱,尊為一方之神。田夫牧豎,靡敢瀆謾。而其廟或曰「王公」,或曰「大人」,或曰「千歲」,神像俱雄而毅。其出游也,則曰「代天巡狩」。而詰其姓名,莫有知者。烏乎!是果何神,而令臺人之崇祀至於此極耶?顧吾聞之故老,延平郡王入臺後,闢土田,與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曜古今。及亡,民間建廟以祀,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此如花蕊夫人之祀其故君,而假為梓潼之神也。亡國之痛,可以見矣!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未敢昌言之也。連橫曰:信哉!余嘗游埔裏社,途次內國姓莊,為右武衛劉國軒駐軍之地,以鎮撫北港溪番者。莊人數十戶,皆祀延平郡王。又嘗登火山,謁碧雲寺,寺祀釋迦,而前殿亦奉延平。顧此為有清中葉之事,法網稍疏。若在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故府縣舊志雖載開山王廟,而不言何神。東都之事,一切抹殺,且加以「偽鄭」之名,此則桀犬吠堯也。夫臺人之祀延平,固為崇德報功之舉。後人不察,失其本源,遂多怪誕。而師巫之徒,且藉以歛錢,造船建醮,踵事增華,惑世誣民,為害尤烈。烏乎!先民雖愚,斷無如是之昧也。然二百數十年來,無有能糾其謬者,而今乃得抉其微。先民有知,能毋慰乎!

  復次為天后,亦稱天上聖母。臺之男女靡不奉之,而郊商海客且尊為安瀾之神。按天后姓林,福建莆田人,世居湄洲。父愿,五代時為都巡檢,配王氏,生五女、一子。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有三日,誕后,曰九娘,彌月不聞啼聲,故又名默娘。八歲就外傅,解奧義。性好禮佛。年十三,老道士元通至其家,曰:『是兒具佛性,應得正果。』遂授以要典祕法。十六,觀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濟人。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日昇化,或言二月十有九日也,年二十有八。自後常衣朱衣,乘雲氣,遨遊島嶼間。里人祀之。顯聖錄之所言如此。康熙十有九年,閩浙總督姚啟聖奏言:『蕩平海島,神佑靈異,請錫崇封』;遂封「天上聖母」。二十有二年,清軍伐臺灣,靖海將軍施琅奏言:『澎湖之役,天妃效靈。及入鹿耳門,復見神兵導引,海潮驟漲,遂得傾島投誠,其應如響。』詔遣禮部郎中雅虎至澎致祭,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祇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威靈,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以致討。時方憂旱,川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降,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凡茲冥祐,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維馨。神其佑我邦家,永著祝宗之典;眷茲億兆,益宏利濟之功。維神有靈,尚克鑒之。』加封天后,泐文廟中,並敕建祠原籍。琅既入臺,以明寧靖王之邸改建神廟,即今之天后宮,刻石紀事。五十九年,翰林海寶冊封琉球歸,奏言神祐封舟,詔飭春秋致祭,編入祀典。於是臺灣府縣之廟,祭以太牢。雍正四年,巡臺御史禪濟布奏言:『朱一貴之役,天后顯靈,克奏膚功。』乃賜「神昭海表」之額,懸於郡治廟中。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巡撫趙國麟奏請賜額,御書「錫福安瀾」,懸於福州南臺之廟。並令江海各省,一體葺祠致祭。自是以來,歷朝每賜額表彰,而臺灣各地亦後先建祠。凡此皆所祀之神也,其列於祀典者唯天后,其不列者則載之於表。

道教[编辑]

  道家者流,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以知秉要勢,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此其所短也。夫道家皆宗老子。老子為周柱下史,祖述黃帝,故曰黃老。黃老之教,漢用之而治,晉用之而亂。非黃老之道有純駮,而用之能適與否爾。臺灣道教,非黃老之教也,微不足道。而其流衍人間者,則為張道陵之教。道陵既以符書役鬼卒,孫魯又吹煽之,從者日多。朝延士夫亦信其術,封為真人,尊曰天師,奕世相承,主持劍璽,悍然而據一方,故其徒皆號道士。然臺灣道士,非能修煉也。憑藉神道,以贍其身,其賤乃不與齊民齒。唯三官堂之道士,來自江西,蓄髮方衣,懸壺賣藥,謂之「海上方」,頗守道家之律。若市上道士,則僅為人家作事爾。坊里之中,建廟造像,陳牲設醴,宰割白雞,以血點睛,謂之「開光」。天災火害,懼而脩省,設壇以禳,謂之「建醮」。旱魃為虐,禱告龍宮,朝夕誦經,謂之「祈雨」。親喪未除,三旬卒哭,表神禮懺,謂之「報恩」。又或婦孺出門,忽逢不若,畫符吹角,謂之「收煞」。病人勿藥,合家有喜,上牒焚楮,謂之「補運」。中婦不孕,乞靈於神,換斗栽花,謂之「求子」。凡此皆所以用道士也。而道士每張大其辭,以欺罔愚頑。巾幗之中,尤多迷信。顧此猶未甚害也,其足惑世誣民者,莫如巫覡。

  臺灣巫覡凡有數種:一曰瞽師,賣卜為生,所祀之神,為鬼谷子,師弟相承,秘不授人,造蠱壓勝,以售其奸;二曰法師,不人不道,紅帕白裳,禹步作法,口念真言,手持蛇索,沸油於鼎,謂可驅邪;三曰紅姨,是走無常,能攝鬼魂,與人對語,九天玄女,據之以言,出入閨房,刺人隱事;四曰乩童,裸體散髮,距躍曲踴,狀若中風,割舌刺背,鮮血淋漓,神所憑依,創而不痛;五曰王祿,是有魔術,剪紙為人,驅之來往,業兼醫卜,亦能念咒,詛人死病,以遂其生。凡此皆道教之末流,而變本加厲者也。夫道家以玄默為主,尚真一,任自然,乃一變而為煉汞燒丹,長生久視;再變而為書符作法,役鬼求神;三變而為惑世誣民,如蛇如蝎,此其所以衰也。而臺灣之道教更不振。

佛教[编辑]

  佛教之來,已數百年,其宗派多傳自福建。黃蘗之徒,實授衣缽,而齋堂則多本禪宗。齋堂者,白衣之派也。維摩居士能證上乘,故臺灣之齋堂頗盛。初,鄭氏之時,龍溪舉人李茂春避亂來臺,居永康里,築草廬曰「夢蝶」,朝夕誦經,人稱「李菩薩」。而太僕寺卿沈光文且逃入羅漢門,結芧為僧。蓋以玄黃之際,干戈板蕩,綱維墜地,懷忠蹈義之士,有託而逃,非果以空門為樂土也。當是時,東寧初建,制度漸完,延平郡王經以承天之內,尚無叢林,乃建彌陀寺於東安坊,延僧主之,殿宇巍峨,花木幽邃,猶為郡中古剎。其後諮議參軍陳永華師次赤山堡,以其地山水迴抱,境絕清淨,亦建龍湖巖;巖則寺也。蓋當鄭氏之時,臺灣佛教已漸興矣。

  清人得臺之際,寧靖王術桂閣家殉國,捨其居邸為寺。靖海將軍施琅就旁改建天后宮,而觀音堂猶在也。當是時,鄭氏部將,痛心故國,義不帝胡,改服緇衣,竄身荒谷者,凡數十人,而史文不載。忠義之士,未得表彰,傷已!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兵王化行改建北園別墅為海會寺,霸業銷沉,禪風鼓扇,滄桑之感,能不慨然!自是以後,移民愈多,佛教漸盛。宏轉法輪,以開覺路。徽音古德,代有所聞。而黃蘗寺僧尤特出。豈所謂能仁能勇者非歟?僧不知何許人,逸其名,居寺中,絕勇力,能蹴庭中巨石,躍去數丈。素與官紳往來,而知府蔣元樞尤莫逆。一日,元樞奉總督八百里密札,命拿此僧,不得則罪。潛訪之,知為海盜魁。恐事變且得禍,乃邀僧至署,盤桓數日,欲言又止。僧知之曰:『窺公似大有心事者。大丈夫當磊磊落落,披肝見膽,何為效兒女子態哉?』曰:『不然。事若行,則上人不利。不行,吾又不能了。故踟躕爾。』出札示之。僧默然良久,曰:『不慧與公有前世因,故一見如舊。今願為公死,但勿求吾黨人。不然,竭臺灣之兵,恐不足與我抗。』曰:『省憲祇索上人爾,餘無問。』僧曰:『可。』命招其徒至,告曰:『而歸取籍來。』徒率眾肩入署。視之,則兵卒、糧餉、器械、船馬之數。一一付火。元樞大驚,僧曰:『我祖為鄭氏舊將,數十年來久謀光復。臺灣雖小,地肥饒可霸。然吾不猝發者,以閩粵之黨未勁爾。今謀竟外洩,天也。雖然,公莫謂臺灣終無人者!』又曰:『公遇我厚,吾禪房穴金百餘萬,將為他日用,今舉以贈公。公亦好速歸。不然,荊軻、聶政之徒將甘心於公也。』元樞送至省。大吏訊之,不諱。問其黨,不答。刑之,亦不答。乃斬之。是日有數男子往來左右,監刑者慮有變,不敢問。待決時,一黑面長髯者弩目立,僧叱曰:『小奴尚不走!吾昨夜諭而速改惡,勿妄動。今如此行跡,欲何為?勿謂吾此時不能殺汝也!』其人忽不見。事後,大吏問獄吏:『何以許人出入?』曰:『旦夕未見人。且僧有神勇,桁楊輒斷,幸彼不走爾。』聞者皆愕然。是則湛虛寂靜之中,忽有叱吒風雲之氣,豈非奇事?

  初,朱一貴之變,有僧異服怪飾,周游街巷,詭稱天帝使告臺民:『四月杪,當有大難。難至,如門設香案,以黃旗書「帝令」二字,插於案上,可免。』及一貴至,家如僧言。官兵見者,以為民心已附,多敗走。及林爽文、戴潮春之役,亦以天地會、八卦會為號召。天地會者,相傳延平郡王所設,以光復為旨,閩、粵之人多從之,故爽文率以起事。而八卦會者,環竹為城,分四門,中設香案三層,謂之「花亭」,上供五祖,中置潮春祿位,冠以「奉天承運大元帥」之號。旁設一几,以一貴、爽文為先賢而配之。入會者為「舊香」,跣足散髮,首纏紅布,分執其事。凡入會者納銀四錢,以夜過香,十數人為一行,叩門入。問:『從何來?』曰:『從東方來。』問:『將何為?』曰:『欲尋兄弟。』執事者遵跪案前,宰雞,誓曰:『會中一點訣,毋對妻子說;若對妻子說,七孔便流血。』宣示戒約,然後出城。張白布為長橋,眾由橋下過。問:『何以不過橋?』曰:『有兵守之。』問:『何以能出?』曰:『五祖導出。』又授以八卦隱語。會眾相逢,皆呼兄弟。自是轉相招納,多至數萬人。而潮春遂藉以起事矣。

  夫佛教以慈悲為本,宏忍為宗,普救眾生,誕登彼岸。故佛者覺也,能自覺而後覺人也。六塵不染,五蘊皆空,法界圓融,人天永受,此其所以超絕群倫也。然而臺灣之佛教,則愈失之誣。緇徒既乏高明,檀信亦少智慧。其所以建寺造像者,多存邀倖之心,求福利而禳禍災也。其下者則墜入外道,穢垢心身,歷萬劫而不起,此其可哀也。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是三者不能有因而無果。因果之說,佛言之矣。是故苦海之中,當求自度。能自度而後能度人也。臺灣齋堂之設,從者頗多,其派有三:曰先天,曰龍華,曰金幢,皆傳自惠能,而明代始分。先天之中,又分三乘:拋別家園,不事配偶,專行教化,是為上乘;在家而出家,在塵不染塵,是為中乘;隨緣隨俗,半凡半聖,是為下乘。龍華之中,亦分九品:一曰小乘,二曰大乘,三曰三乘,四曰小引,五曰大引,六曰四偈,七曰清虛,八曰太空,九曰空空。金幢之教,但稱護法,餘為大眾。三派入臺,以龍華為首,金幢次之,先天最後。初,乾隆季年,白蓮教作亂,蔓延四省,用兵數載,詔毀天下齋堂。時郡治檨仔林有龍華之派,聚徒授經,乃改為培英書院。道光以來,漸事傳播。迨咸豐間,有黃昌成、李昌晉者,為先天之徒,來自福建。昌成在南,建報恩堂於右營埔,而昌晉往北。各興其教,至今頗盛。全臺齋堂,新竹為多,彰化次之,而又以婦女為眾,半屬懺悔,且有守貞不字者。夫齋徒以脩淨為主,禁殺生,絕五辛,可謂能清其體矣。清其體而後能澄其心,澄其心而後能絕其慮,絕其慮而後能明其性,明其性而後能通其道,通其道而後可以悟生死、解輪迴,自度而度人也。然而齋徒每多執著,獨善其身,不以眾生為念。夫獨善可也,佛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方可為佛。若乃假藉淨脩,潛行邪慝,情緣未泯,穢德彰聞,則又佛教之罪人也。臺灣居家婦女,多持觀音之齋,逢九之日必絕葷。又有早齋,有朔望之齋,有元日之齋。若九皇之齋,則男女多持之。禮:祭天地,祀百神,先日齋戒,天子徹樂,諸侯止刑,大夫息政,士省身,庶人栗栗,所以潔心志而通幽冥也。持齋之益,可以攝生,可以修德,可以阜財,可以愛物,非僅為祭祀之儀。而愚民不察,以為成佛之道,昧矣!初,臺南郡治呂祖祠有比邱尼,頗玷清規,郡人逐之,改為引心書院,自是遂絕。而臺灣佛教亦漸式微矣。

景教[编辑]

  景教有二:曰新教,則基督;曰舊教,則天主。兩派入臺,皆在有明之季。當荷人據臺時,大布福音,以牖土番。建教堂,設學校,譯聖經,授十誡,三十年間,實收其效。當是時,牧師之權特大,擯斥異教,凡拜偶像者,擬定其罪,當眾笞之。荷蘭評議會以為苛,不可。而西班牙據北鄙,亦布景教。其神甫且遠入蛤仔難,南至竹塹,為聖神之使者,以感化番人;事各在教育志。然北番性悍,搏人若猛獸,不若南番之馴,故西人之感化,亦未易為也。延平既至,荷人出降。牧師之在番社者,或留其間,而鄭氏仍保之。當是時,意大利神甫李科羅在廈布教,延平禮之,待以上客。克臺之後,召之來,使赴呂宋,謀征略。及歸,延平已薨,遂居東寧。永曆二十年,呂宋來聘,請傳教。諮議參軍陳永華不許,乃申通商之約。

  歸清以後,閉關自守。禁煙之役,浸啟兵戎,而民間之攘夷者,且與阿片同禁。天津之約,開口通商,西人漸來,新舊教會亦傳播。同治元年,有西班牙人至鳳山力力社,設天主教堂,以社番為同宗,而勾引之。無賴之徒又為疏附,於是力力、赤山、加匏朗三社入教者二百餘人。事聞,鳳山知縣派員偕下淡水縣丞往查,召通事潘永泉、土目潘岐山等,告以此地非通商之埠,外人不得居住,逐之出。而西班牙人乃遷於旗後近附之前金莊。四年,英國長老教會亦派牧師馬雅谷來臺。雅谷精刀圭術,以藥醫人,而傳其教,設教堂於府治看西街,從者頗多。仇教者肆為蜚語以排擠之。有司慮禍,照會英領事請移口岸。雅谷乃去之旗後,別設教堂於鳳治,聚徒傳播,相安無事。已而又派甘為霖、盧加閔來臺。為霖赴嘉義,而加閔往彰化。嘉、彰非通商之地,見外人至,眾驚訝,每尾其行。加閔乃之岸裏大社。岸裏在葫蘆墩之西,土番郡落也,族大丁多,林爽文之役,效命前軍,頗有功。見而款之,獻其室為教堂。加閔亦能醫,遂設醫院,社番多就之。初,為霖在嘉傳教,從者少。至店仔口莊,莊豪吳志高嗾人夜襲之。為霖逃,伏叢莽中,數日始歸府治。七年八月,前金莊教堂以講教故,與村人齟齬,鳴金集眾,圍而攻之。鄉耆恐僨事,趣出止。風聲一播,鳳治之人亦一呼而集,至者數十,拆屋毀物,殺教徒二,並捕堂丁高長以去。雅谷在旗後,聞警將往,而旗後教堂亦被困,商人乃出解之。始,城中兒每遺失,或言洋人潛殺,剖其腦製藥。雅谷固業醫,縣役貓角命人盜童骸埋之室中,計欲以實其事。翌日,知縣凌定國往勘,觀者如堵。貓角又力言。掘地及室,見白骨,信之。拘長嚴鞫,不服。下之獄,以狀白郡,並照會英領事。領事以為誣,馳稟駐京公使,與總理衙門交涉,各執一辭。乃命興泉永道曾獻德偕廈門英領事吉普理渡臺會辨,諗為貓角所為,定其罪,流於泉州,償工費千兩,並恤死者之家,案始結。當鳳山教案之起也,郡中莠民聞之快。越三日,亦毀小東門內天主教堂,神甫走逸民家。有司聞警彈壓,眾始散。嗣援鳳山之例以償,而民教稍安矣。雅谷既居府治,益盡心傳教,設教堂於大東門之內,傳授醫術。於是西醫之名聞遠邇。又以上海翻譯西籍,頒之會中。教徒漸知天下大勢,或派子弟肄業於福州、香港,攻英文,習西學,造就人才。然其所學僅為景教之學,尚無益於人群也。教徒之中又多拘囿,臺人敬天法祖,禮百神,而肆為抨擊,欲舉數千年歷聖相承之綱紀而悉毀棄,此其所以鑿枘也。為霖既居府治,察民情,習漢語。數年,乃之埔里社,亦土番部落也。時尚未設廳,備嘗險阻,以傳其教,故得今日之盛。十一年,坎拿太長老教會亦派牧師偕里士至淡水傳教。光緒八年八月,擬照中國義塾,延師設學,以教貧寒子弟。兵備道劉璈以外人設學育才,實為義舉,特以教學與游藝不同,此端一開,誠恐逐漸推廣,致岐趨向。且以中國之子弟,而受外人之栽培,官斯土者能無歉然。乃議延師束修,歲由臺北府支送。遇有甄別,會同領事官酌給獎賞,以存體制。自是以來,新教漸行,而舊教尚弱。蓋自大甲以南為倫敦教會,以北為坎拿太也。法人之役,基隆失守,臺北士民,同仇敵愾,而無賴以為教陡勾引,大呼而起,往燬八甲教堂。已而枋寮、錫口亦遭火。事後,英領事照會地方官,請保護,乃以萬圓償之。十七年,荷蘭政府以臺灣為舊時屬地,議派教士,再來傳教,以與英、西相角逐。嗣以有故而止。

回教[编辑]

  回教之傳,臺灣絕少。其信奉者僅為外省之人,故臺灣尚無之清真寺也。

  連橫曰:宗教之事,各地俱有,所處不同,即所祀之神亦異。是故山居者祀虎,水居者祀龍,陸居者祀牛,澤居者祀蛇。則不得以祀虎者為是,而祀龍者為非。跡其所以崇奉之者,莫不出於介福禳禍之心,而以此為神也。夫臺灣之人,閩粵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粵人所至之地,多祀三山國王,而漳人則祀開漳聖王,泉人則祀保生大帝,是皆其鄉之神,所以介福禳禍也。若夫士子之祀文昌,商人之祀關帝,農家之祀社公,藥舖之祀神農,木工之祀魯般,日者之祀鬼谷,所業不同,即所祀亦異。是皆有追遠報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

臺灣廟宇表(中所列多屬治內,其在鄉里者多略之)[编辑]

臺南府(附郭安平)[编辑]

  小南天:在府治番藷崎上,祀社公。當荷人時,華人多居於此。地為小邱,下有溪,流水潺湲,西入於海,所謂竹仔行也。其後漸建市廛,而廟仍在。相傳廟額三字,為明寧靖王手書,今已非舊。

  開山宮:在府治內新街。鄭氏時建,祀隋虎賁中郎將陳稜。乾隆五年修。而舊志以為吳真人,且謂臺多漳泉人,以其神醫,建廟獨盛。夫吳真人一醫者爾,何得當此開山之號?鄭氏之時,追溯往哲,以稜有開臺之功,故建此廟。而今又誤為開仙宮,更屬不通。

  興濟宮:在府治鎮北坊。鄭氏時建,祀吳真人,稱保生大帝。神名本,福建同安白礁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茹素絕色,精醫術,以藥濟人,廉恕不苟取。景祐二年卒。里人祀之,有禱輒應。敕賜「慈濟」。慶元間,復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英惠侯。

  北極殿:在東安坊。鄭氏時建,祀北極真君,或稱玄天上帝。按玄武,北方七宿也。其像龜蛇。

  東嶽廟:在東安坊。鄭氏時建,祀東嶽泰山之神。康熙間修。乾隆十六年,舉人許志剛等重修。

  馬王廟:在東安坊。鄭氏時建,祀天駟之神,而俗以為輔信將軍。

  總管宮:在西安坊。鄭氏時建。神倪姓,軼其名,為海舶總管,歿而為神。又一在大西門外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巡道高拱乾建。

  天公壇:在西定坊,祀玉皇上帝。

  三官堂:在寧南坊,乾隆四十三年建,祀三官。

  五帝廟:在寧南坊,康熙時建,祀五顯大帝,又稱五顯靈官。

  藥王廟:在西定坊,康熙時邑人建,祀神農。

  水仙宮:在西定坊,面海。康熙五十四年,漳泉商郊合建,祀五神,莫詳姓氏,或以為大禹、伍員、屈平,而二人為項籍、魯班,或易以王勃、李白。按禹平水土,功在萬世,伍相浮江,屈子投汨,人以為忠,祀之可也。項籍、魯班,何足當此?王勃、李白,亦有不宜。余意苟欲實之,不如改祀伯益及冥。夫禹之治水也,益烈山澤,其功相若,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祀之,皆有合於五祀者也。乾隆六年修。旁有三益堂,為郊商集議之所,歷年積款甚多,置產生息,故其壯麗,冠於他廟。奎樓:在臺澎道署東南隅。雍正四年建,祀魁星。下為關帝廳,旁為觀音堂。又名奎樓書院,為士人集議之所。

  海安宮:在大西門外濱海,西向。乾隆五十三年,大將軍福康安建,祀天后。而府治之祀天后者,尚有數處。

  開漳聖王廟:在大南門內。咸豐元年,漳籍紳商合建,祀開漳聖王。按王陳元光,唐末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部將,帥軍入漳,逐土黎以處華人,築寨於龍溪柳江之西,置唐化里,因為將軍知州事。漳州之開闢始於此,故漳人多祀之。

  精忠廟:在東安坊,祀宋岳忠武王。

  三山國王廟:在鎮北坊。雍正七年,知縣楊元璽、游擊林夢熊率潮州商民建,祀潮州中山、明山、獨山之神。三山皆在揭陽縣界。

  普濟殿:在西定坊,祀王爺。

  元和宮:在鎮北坊大銃街,祀吳真人。

  良皇宮:在鎮北坊,祀吳真人。

  彌陀寺:在大東門內。明延平郡王鄭經建。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里人陳仕俊復增建之,殿宇寬敞,花木幽邃,為郡治冠。

  觀音亭:在鎮北坊,鄭氏時建。康熙三十二年修。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陳漳山等重修。

  海會寺:在縣轄永康里,距大北門三里,為鄭氏之北園別墅。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兵王化行改建為寺,有碑記,尚存。置田五十甲、園六甲、檨圃一所,以供香火,延僧志中主之。花木幽邃,殿宇巍峨,為諸寺冠。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修,改名榴禪。嘉慶元年,提督哈當阿重修,又改名海靖,亦曰開元。其後疊修。寺祀釋迦佛,並供明延平郡王神位。

  黃蘗寺:在大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寺僧募建。地大境幽,題詠者多。今圮。

  竹溪寺:在大南門外,康熙三十年建。徑曲林幽,清溪環拱,頗稱勝概,顏其山門曰「小西天」。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重修。

  法華寺:即夢蝶園故址,康熙二十二年改為寺。知府蔣毓英以寺後之地二甲為香火。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蔣允焄重建,並於寺前浚一池曰「南湖」,旁造一樓曰「半月」。

  廣慈庵: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

  慈雲閣:在東安坊,康熙三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乾隆十六年,諸羅知縣周芬斗修。嘉慶八年,里人王琳等重修。

  龍山寺:在大東門外。雍正時,里人公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修。

  清水寺:在東安坊。

  萬壽寺:在城東永康里。康熙五十年,建萬壽亭,為朝賀之地。雍正元年,重建,後置僧舍供佛,置香火田五十甲。乾隆三十年,新建萬壽宮於城內,而寺仍存。然以寺租撥歸崇文書院,漸就傾頹。今圮。

  大士殿:在鎮北坊海神廟之右,光緒十二年建。白龍庵:在鎮署之右,福州人建,祀五福大帝,則瘟神也。後於亭仔腳街別立扶鸞之所,曰西來庵。臨水夫人廟:在東安坊。

  五妃廟:在大南門外桂子山。康熙年間,邑人就明五妃之墓建廟。乾隆十一年,巡臺御史六十七、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之,並刊其詩於石,立於大南門城畔,今存。辜孝婦廟:在東安坊,邑人建,祀辜氏婦;事見列傳。其後祔祀黃寶姑。

嘉義縣[编辑]

  龍湖巖:在縣轄赤山堡六甲莊。鄭氏時,諮議參軍陳永華建,其前有潭曰龍湖,花木幽邃,稱勝境。乾隆元年,六甲莊人文超水、漆林莊人蔡壯猷募款重建,並祀延平郡王。

  碧雲寺:在縣轄哆囉嘓堡之火山。康熙十四年,僧參徹自福建來,住錫龍湖巖,偶至此地,以其山林之佳,遂闢茅結廬,奉龍湖巖之佛祀之,朝夕誦經,持戒甚固。附近莊人,乃謀建寺,曰大仙巖。嗣命其徒鶴齡居之,又建一寺於玉案山之腹,後祀如來,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參徹沒,眾葬之寺前,建浮屠。五十六年,邑人洪志商募修。嘉慶二十四年,子爵王得祿重修。

鳳山縣[编辑]

  雙慈亭:在縣治,俗稱大廟,建於乾隆初年。道光八年,重修。前祀觀音,後祀天后,故曰雙慈。

  寧靖王廟:在縣轄維新里。竹滬莊田為王所闢,薨後與元妃羅氏合葬於此,佃人建廟立像祀。至今莊人猶稱老祖,每年以七月二十七日、九月二十五日致祭。廟前古榕兩株,蔭大數畝,境極清閟。

  超峰寺:在縣轄嘉祥外里崗山之上。舊志以崗山樹色為邑八景之一。雍正間,有僧紹光者,結茅於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乃建為寺。

  興隆寺:在舊治龜山之麓,則興隆里,康熙三十三年建。

  元興寺:在縣轄打鼓山之麓。乾隆八年,僧經元募建。光緒十七年,火。

  清水巖寺:在縣治之南,則鳳山也。縣志稱鳳山有十三勝,而清水巖其一。道光十四年,鄉董簡立募建。

澎湖廳[编辑]

  水仙宮:在媽宮澳渡頭。康熙三十五年,右營游擊薛奎建。光緒元年,媽宮街商人重修。

  觀音亭:在媽宮澳。康熙三十五年,右營游擊薛奎建。法人之役,佛像被毀。光緒十七年,總兵吳宏洛捐修。

  地藏廟:在媽宮澳武忠之祠畔。

  真武廟:在媽宮澳。乾隆五十六年,通判蔣曾年、副將黃象新等捐修。光緒元年,董事高其華重修。

  祖師廟:在廳治東三里許,祀清水巖祖師。廳志云:『康熙間,有僧自泉州清水巖至此,不言其名,為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藥資,酬以錢米亦不受,去後,里人思之,立廟祀。』

  真人廟:祀保生大帝,各澳多建廟。

  將軍廟:在八罩嶼網垵。神之姓名事跡無考。澳之得名,亦因此廟。府志云:『豈隋開皇中虎賁陳稜略地至此,因祀之歟?』按將軍澳之名已久,是此廟應建於明代,惜無文獻足徵爾。

  大王廟:一在八罩嶼,一在龍門港,一在通梁澳。各澳亦有。澎湖紀略以為金龍大王之類,亦土神也。西嶼之神尤著靈異,海舶出入,必備牲醴,投之海中祀之。

臺灣府(附郭臺灣)[编辑]

  天后廟:在府治大墩街。

彰化縣[编辑]

  慶安宮:在縣治東門內,嘉慶二十二年建,祀吳真人。

  定光廟:在北門內,乾隆二十七年,北路營副將張世英建,祀定光佛。

  威惠宮:在南門內。雍正十年,漳籍人士合建,祀開漳聖王。

  開化寺:在北門內。雍正二年,知縣談經正倡建,祀觀世音,為彰化最古之寺。

  虎山巖:在燕霧上堡白沙坑莊。乾隆十二年,里人賴光高建。虎巖聽竹為邑八景之一。

  清水巖:在武東堡許厝莊。乾隆初建,寺在大武郡山之麓,邱壑林泉,頗饒幽趣,故清水春光為邑八景之一。

雲林縣[编辑]

  沙連宮:在縣轄東埔臘街。咸豐六年十一月,生員劉漢中倡建,祀明延平郡王,規模宏敞,香火甚盛。光緒十三年,生員劉士芳等重修。又一在林圯埔街。

  廣福宮:在縣治西南,祀開漳聖王。光緒十九年,紳士陳一尊修。

  吳鳳廟:在縣轄嘉義東堡社口莊。嘉慶二十五年,莊人楊秘等建,祀阿里山通事吳鳳,事見列傳。光緒十八年,邑人請列祀典,未准。

  三山國王廟:在縣治南隅,粵籍九莊合建。

臺北府(附郭淡水)[编辑]

  霞海城隍廟:原在大佳臘堡八甲街,為霞海人合建。咸豐三年,械鬥,街燬,移建於大稻埕。

  龍山寺:在艋舺街西南。乾隆三年建,為府治最古之寺。嘉慶二十年,地震悉圮,再建。

  慈聖宮:在大稻埕。同治五年,郊商合建,祀天上聖母。

  保安宮:在大佳臘堡大隆同街。

  惠濟宮:在芝蘭一堡石角莊之芝山巖。乾隆五十三年,芝蘭莊人吳慶三等建,祀開漳聖王。其地小邱獨立,石蹬數十級,闢一門,右有片石刻「洞天福地」四字。

  文昌祠:在惠濟宮之傍。道光二十年,里人潘定民建,祀文昌。

  劍潭寺:在芝蘭一堡劍潭之畔。臺灣志略謂:『潭有樹,大可數抱,相傳荷人插劍於樹,故名。』鄭氏之時,華人之居此者,結茅祀佛。至乾隆三十八年,僧榮華募資新建。

  西雲巖寺:在八里坌堡觀音山之麓,曰獅頭巖。乾隆三十三年,胡林獻地建寺,一名大士觀。山高二千餘尺,中峰屹立,自遠望之,宛如觀音趺坐。寺外有反經石二,其一形如馬鞍,每置羅經盤於上,則子午針反向為卯酉,故名。

  文昌廟:在擺接堡枋橋莊。同治二年,莊人林維源建。

  廣濟宮:在擺接堡枋寮莊。雍正間,開墾之人合建,為該堡最古之廟。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二十五年建,祀天上聖母。

  文昌廟:在興直堡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曾汝霖捐建。

  武聖宮:在興直堡新莊街。乾隆二十五年,貢生胡焯猷建,祀漢壽亭侯關羽。

  先嗇宮:在興直堡二重埔莊。乾隆二十一年建,祀先農。

  龍山寺:在縣轄滬尾街。乾隆間建,規模頗大。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請賜匾,御書「慈航普度」四字,懸於寺中,今存。

  福祐宮:在縣轄滬尾街。乾隆間建,祀天上聖母。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請賜匾,御書「翼天昭佑」四字,懸於廟中,今猶存。

  慈生宮:在芝蘭二堡唭里岸莊。永曆二十三年,龍溪、同安兩縣來此之人合建,祀五穀大帝、三官大帝、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為縣轄最古之廟。蓋該地原為番地,故移墾之人建廟祀神,以祈景福也。乾隆四十四年,水災毀塌,莊人重建。其後疊修。

  三將軍廟:在芝蘭二堡嗄嘮別莊關渡。康熙五十四年,莊民合建,祀鄭氏部將中提督劉國軒、左武衛何祐、智武鎮李茂,以其有功北鄙也。每年四月十七日致祭,香火頗盛。

  關渡宮:在芝蘭二堡關渡,祀天上聖母,俗稱關渡媽祖,香火頗盛。康熙五十六年,漳、泉興化之人合建。乾隆四十七年,重建。

  寶藏巖:即石壁潭寺,在拳山堡,下臨新店溪,境絕幽靜。康熙間,郭治亨捨園為寺,與康公合建。其後治亨之子佛求則為寺僧。

新竹縣[编辑]

  長和宮:在縣治北門口街。乾隆七年,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合建,祀天后。嘉慶二十四年修。

  水仙宮:在長和宮之側。同治二年,郊商捐建,祀夏禹。

  地藏庵:又稱嶽帝廟,在東門後街。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備洪志宏倡建,祀地藏菩薩並東嶽大帝。

  天公壇:在東門內。咸豐元年建,祀玉皇上帝。

  北極殿:在竹北一堡蘆竹莊。道光九年,林功成倡建,祀玄天上帝。

  金闕殿:在竹北一堡客雅莊。乾隆間建,祀玉皇上帝,後祀三官。

  慈天宮:在竹北一堡北埔莊。先是金廣福設隘墾田,嘗祈神佑,至咸豐三年乃建廟,中祀釋迦,配以天上聖母、神農大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諸神,而旁祀淡水同知李嗣業、墾首姜秀鑾、姜榮華三人。同治十三年修。

  文昌祠:在竹北一堡新埔莊。道光二十三年,舉人陳學光倡建,祀文昌,春秋致祭,並為鄉人士文社。

  文武廟:在竹南一堡大南埔莊。道光二十五年建,祀漢忠義侯關羽。

  文林閣:在竹北一堡高梯莊。光緒二年建,祀文昌,為鄉中學宮。

  五穀大帝廟:在竹南一堡五穀王莊。嘉慶二年,業戶張徽陽等倡建,祀神農。

  三山國王廟:在竹北一堡樹杞林莊。嘉慶十五年,開墾粵人建。同治九年修。此外尚有數處,均為粵莊所祀。

  三聖宮:在竹南一堡頂街頭莊。咸豐四年建,祀開漳聖王、開臺聖王、保生大帝。

  龍鳳宮:在竹南一堡草店尾街,祀王審知,稱開閩聖王。按審知,河南固始人,唐末為福建觀察使,帥軍入閩平亂,封瑯琊王,固始人從之者眾。唐亡,天下俶擾,遂自立,稱閩王。臺多漳、泉人,故祀之。

  褒忠廟:在竹北二堡枋寮莊,稱義民亭。先是朱一貴、吳福生等役,各縣俱建義民祠,春秋致祭。而林爽文之役,莊人赴義而沒者頗多,詔賜褒忠之額,乃建此亭。五十三年,林先押等建廟,以祀粵籍義民,並祀三山國王。同治二年,巡撫徐宗幹晉「同心報國」之額。光緒十四年,巡撫劉銘傳亦晉「赴義捐軀」之額。

  集義亭:在竹北二堡新埔莊。光緒三年建,祀死事義勇。

  褒忠祠:在竹南一堡頭份莊。光緒十年,頭份以南百二十莊人張維垣等捐資萬金合建,祀朱一貴、吳福生、林爽文等役死事義勇。

  軍大王廟:在竹北一堡埔尾莊。同治六年,莊人建,以祀先民,無以名之,而稱為軍大王。按此地原為番界,瘴癘披猖,而我先民冒危難,闢土田,以殞歿於斯者,不知凡幾,故後人建廟祀之,以妥其靈,亦以追念遺烈也。光緒十五年重建。

  萬善廟:在竹北一堡大窩莊。先是咸豐五年,莊人建於三重埔莊,以祀拓殖番地而死之人。光緒三年,改建於此。

  竹蓮寺:在南門巡司埔,祀觀世音。先是移民初至,僅建小剎,其後業戶王世傑乃捐地以建,為新竹最古之寺。道光五年,紳士林紹賢修之。迨同治五年,紳士莊榮陞、湯奇才等又募捐重建。

  金山禪寺:在竹北一堡金山面莊。乾隆五十年,郭、陳、蘇三姓始設隘防、事開墾,結茅祀佛,以祈福佑。咸豐三年,乃建寺曰香蓮庵。同治間,復建之,以寺前有泉,稱靈泉寺,又名金山禪寺。

◀上一卷 下一卷▶
臺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