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仲集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蘇平仲集 巻一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六
  蘇平仲集      别集類五
  提要
  等謹案蘇平仲集十六巻明蘇伯衡撰伯衡有空同子瞽説已著錄是集巻首有洪武四年劉基序而集中厚徳庵記云庵成於洪武壬戌十二月則是記乃洪武十五年以後之作基所序者尚未定之初稿也又集末有洪武八年胡翰跋謂伯衡選為太學六年考明史稱伯衡以丙午嵗為國子學錄伯衡所著國子學同官記稱以丁未陞學正其詩又有庚戌七月十日奉命編摩國史口號則伯衡由學正擢編修實在洪武三年上距丙午僅五年翰與伯衡同時所敘不應有悞或史悞移後一年歟集為正統壬戌處州推官黎諒所重刋宋濓序稱其不求似古人而未嘗不似又明史文苑傳稱濓以翰林學士承㫖致仕薦伯衡自代稱其文詞蔚贍有法殆非虛羙鄭瑗井觀瑣言病其用意太苦遣詞太繁縟不可為法則過髙之論矣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六
  蘇平仲文集目録    别集類五
  巻一
  雜著
  周書補亡三首
  補范宣子復鄭子産輕幣書
  師儉訓
  畏慎訓
  蒼玉軒釋
  黙存齋釋
  寓軒解
  中谷解
  金子權字解
  橘亭對
  聼竹軒對
  艤航辯
  名亭辯
  望雲亭志
  志殺虎
  廣原芝
  太素原
  沖靜篇
  巻二
  雜著
  分野論
  問刑
  蘭雪軒銘并序
  全有堂箴
  桂衡孟平字箴
  表文
  代翰林院勸進表
  國子學賀登極表
  代翰林院賀登極表
  中書省賀平杭湖秀越表
  代秦王府官謝表
  諡冊文
  懿祖懿祖妣諡冊文二道
  制誥
  代詹學士封靖西王制
  梅思禮授大都督府副使制
  潘興祖授飛熊衛指揮使誥
  王弼授驍騎衛同知指揮誥
  頌賛
  節婦黄氏旌門頌并序
  何遯山先生賛并序
  夢芝軒賛并序
  宗忠簡公畫像賛
  殿撰王公畫像賛并序
  虞文靖公真賛并序
  太師韓國公畫像賛
  譚君小像賛
  鄭氏三老圖賛并序
  策題
  國學公試筞題八首
  巻三
  說
  養素齋説
  慎脩齋説
  黙齋説
  存齋説
  常吉孟廸字説
  范氏二子字説
  戴生名字説
  譚氏三子名字説
  樓彦珩字説
  染說
  傳
  繆美傳
  武徳傳
  蕭夀傳
  范幹小傳
  胡家祐傳
  金貞婦高傳
  王銘傳
  謝成傳
  巻四
  傳
  譚濟傳
  張正傳
  黄夢庚夢裴傳
  張毅傳
  黄母劉傳
  陳節婦傳
  天刑生傳
  梁道士傳
  
  林氏族譜序
  譚氏家譜序
  黄氏家範序
  呉氏孝義集序
  古詩選唐序
  重教漢𨽻字源序
  偏旁辯證序
  心學圖說後序
  范氏文官花詩序
  蔡氏重修族譜序
  三夀圖序
  陳氏文録序
  壎篪集序
  巻五
  
  說齋先生文粹序
  張潞公詩集序
  申屠先生詩集序
  潔菴集序
  陳子上存稿序
  鄭璞集序
  鴈山樵唱詩集序
  鄭叔文字序
  王子文字序
  宗元常字序
  王子成傳後序
  送歐陽公輔序
  送陳季明序
  送陳伯柔序
  送胡先生還金華序
  送譚鎮撫調平陽序
  送孫太初序
  巻六
  
  送晉王相汪君序
  送孔成夫序
  送梅知州序
  送田同知赴太原序
  送樓生赴國學序
  送徐生還國學序
  贈髙士敏序
  贈林子山序
  贈𤣥黙子序
  贈金與賢序
  贈岳徳清序
  記
  天寧禪寺大佛殿記
  開元教寺興造記
  太平歸元禪寺記
  重建廣福院記
  清泉菴記
  重建江口斗門記
  松陽縣學復射圃記
  覈田記
  巻七
  記
  國子學同官記
  王氏祭田記
  陳氏祠堂記
  脩睦堂記
  一心堂記
  同愛堂記
  友恭堂記
  夀豈堂記
  慤敬堂記
  春暉堂記
  寳貞堂記
  師萊堂記
  瞻雲軒記
  春暉亭記
  懷遠亭記
  商山舊隠記
  厚徳菴記
  厚本亭記
  時思堂記
  巻八
  記
  川上書堂記
  平村山書舍記
  劉氏水竹居記
  世美堂記
  安遇堂記
  節義堂記
  存古堂記
  師古齋記
  景古齋記
  堅白齋記
  㢲齋記
  松石齋記
  靜學齋記
  幽齋記
  洗心亭記
  梅初亭記
  南軒記
  清源書隠記
  南華謫居圖記
  巻九
  記
  定軒記
  清風幕記
  聽松樓記
  聽泉樓記
  皆山樓記
  三然樓記
  氷壺軒記
  湘南清趣軒記
  臨清軒記
  蘭芳軒記
  遂初堂記
  南野堂記
  西枝草堂記
  韞玉山房記
  愛竹山房記
  竹林書舍記
  栖雲軒記
  𦒿山菴記
  巻十
  題䟦
  䟦陳彥弼誥
  䟦宗忠簡公誥
  䟦王魯公除少保誥
  䟦漢上先生贈父誥
  題鄭宣撫墓誌銘
  䟦愚齋先生奏稿并告
  䟦譚侍郎傳
  書徐文清公家傳後
  書賢良王公遺書後
  䟦四英圖
  䟦先文忠公墨蹟
  書清宴閣讌記後
  書靈洞栖真院題名後
  䟦黄侍講送鄭仲舒序
  䟦張承㫖𨽻古歌
  䟦陳子上書
  書張孟兼字說後
  書歸嬰說後
  書徐進善三命辯後
  題勤有堂巻
  羣書百考䟦尾
  書讀易記後
  書徳泉銘後
  䟦保母帖
  䟦先文忠公和韋詩
  題劉養浩鐃歌鼓吹曲
  書上蒲陳氏族譜後
  巻十一
  祝文
  國學大成殿修造祝文二首
  上梁文
  康都督府上梁文
  張都督府上梁文
  碑銘記品
  悟真寺碑
  蘭室馨禪師石塔銘
  天地泉銘并序
  辯證室賛并序
  天香室品
  清淨禪菴記
  蒼雪軒記
  無涯偈
  送玉上人遊方詩序
  澹遊集題辭
  諡議
  南陽先生諡議
  遂初先生諡議
  祭文哀辭
  為胡左丞祭常忠武王文
  為廖平章祭忠武王文
  祭許祭酒文
  祭段知府文
  祭胡先生文
  夏太史哀辭并序
  貞惠先生哀辭并序
  巻十二
  碑誌碣
  故元贈亞中大夫集賢直學士包公墓誌銘金華衛指揮副使王公墓碑
  温州衛中左所千户馬公墓碑
  故元呉汒州儒學教授孔公墓銘
  梅軒處士林君碣銘
  郭君墓誌銘
  黄景昭墓誌銘
  敏齋處士林君碣銘
  張母林夫人墓誌銘
  翰林應奉唐君墓誌銘
  故元中奉大夫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周公墓誌銘故元承徳郎浙東都元帥府都亭鄭公墓誌銘王府君墓誌銘
  竹坡處士俞元瑞墓誌銘
  巻十三
  誌表述
  故元温州路同知平陽州事孔公墓誌銘故元朝請大夫僉太醫院事包公墓誌銘逸叟處士徐君墓誌銘
  宋君墓誌銘
  許處士墓誌銘
  魯山處士王君墓誌銘
  韓君墓誌銘
  故元翰林侍講學士陳公墓表
  謝氏西山阡表
  呉府君墓表
  故元承徳郎江浙等處行樞宻院判官周公墓表譚府君行述
  陳子上墓表
  先左司府君壙誌
  先郡君墓板文
  巻十四
  誌壙
  桂府君墓誌銘
  趙州判官張君墓誌銘
  譚益之墓誌銘
  庸齋呉君墓誌銘
  孔教授妻汪夫人墓誌銘
  夫人周氏墓誌銘
  楊子瑜墓誌銘
  見山處士王君墓誌銘
  林縣丞母呉夫人墓銘
  周君墓誌銘
  能知州妻王夫人壙誌
  栁君妻潘氏壙誌
  節婦鄭夫人壙誌
  亡弟思誠壙誌
  東谷先生趙君墓銘
  𤣥逸子碣銘
  郭府君墓誌銘
  兩山處士王君墓誌銘
  危齋先生王希言甫墓誌銘
  巻十五
  詩賦辭
  義門詩并序
  鉤勒竹賦
  雲林辭并序
  古今詩
  周伯寧春晴江岫圖
  送蔡思賢參政使蜀
  送秦待制出守隴州
  送宋起居還金華
  𤣥潭古劍歌
  送曹叔温赴淮安幙
  郭熈關山雪霽圖
  題張㑹稽扇
  題耕隠巻
  送金主簿赴呉江任五首
  送李丞赴堂邑
  流觴圖同龍子髙作
  送饒彦才還旴江二首
  送陳思可赴進賢任
  長江送别圖餞朱仲雅赴山西省幕
  中丞劉先生閣前山茶一枝並蔕因效栢梁體呈陪諸公郊行
  絶句
  送王希暘使交趾
  即日
  贈徐季子
  朱澤民畵
  方壺雲山爛熳圖同胡士恭題
  庚戌七月九日晡時欽奉御筆宣喚賦此明日入見於奉天門有國史編摩之命口號明日詣相府控辭述懷
  越三日丞相以辭職歸養聞欽䝉俞允志喜尋被留校讐元史
  寄呉文明憲制
  贈王檢校還北平四首
  連雨雜書二首
  史舘雜書
  東齋夕書
  絶句
  雪夜聯句
  巻十六
  别集
  空同子瞽説二十八首











  蘇平仲文集原序
  漢武帝欲教霍去病兵法去病辭曰顧方略何如耳濓謂去病真能用兵者古今之勢不同山川風氣亦異而敵之制勝伺隟者常紛然雜出而無窮吾茍不能應之以變通之術而拘乎古之遺法其不敗覆也難哉為文何以異此古之為文者未甞相師欝積于中攄之於外而自然成文其道明也其事覈也引而伸之浩然而有餘豈必竊取辭語以為工哉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宋之文莫盛於蘇氏若文公之變化傀偉文忠公之雄邁奔放文定公之汪洋秀傑載籍以來未之多遇其初亦奚暇追琢絺繪以為言乎卒至於斯極而不可掩者其所養可知也近世道漓氣弱文之不振已甚樂恣肆者失之駁而不醇好摹擬者拘於局而不暢合喙比聲不得稍自凌厲以震蕩人之耳目辟猶敝帚漏巵雖家畜而人有之其視魯弓郜鼎亦已逺矣每讀三公之文未嘗不太息也葢晚而得平仲焉平仲文定公之裔孫少警敏絶倫誦説不勞而習中歳大肆力於文辭精愽而不麄澀敷腴而不苛縟不求其似古人而未始不似也仕皇朝由國子學録為學正上親擢國史院編脩官以瞶辭歸濓以翰林承㫖致政將還天子命舉可以自代者即以平仲應詔既至復固辭上亦憫其誠特賜文綺楮幣遣之天下學士高平仲之文而莫不惜其以疾困也人有困於當時而貴於後世者亦有貴於當世而後乃無聞者其得失乆近果何如哉孰知平仲之困乃所以成其至貴者乎濓重平仲最甚序論其文所以歎蘇氏三公之不可及而喜今世之復有斯人也平仲名伯衡其先居眉自文定公長子徽猷閣待制遲來知婺州遂家焉今為婺之金華人去文定公九世矣洪武十三年冬十月前翰林學士承㫖嘉議大夫知制誥兼脩國史兼太子賛善大夫宋濓序
  文以理為主而氣以攄之理不明為虛文氣不足則理無所駕文之盛衰實關時之否泰是故先王以詩觀民kao風而知國之興廢豈茍然哉文與詩同生於人心體製雖殊而其造意出辭䂓矩繩墨固無異也唐虞三代之文誠於中而形於言不矯揉以為工不虛辭而強聒也故理明而氣昌玩其辭想其人葢莫非知徳而聞道者也而況又經孔子之刪定乎漢興鑒衰周之敝於華而反之於朴也故豐沛之歌雄偉而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而髙祖文帝之制誥天下咸用簡直於是儀秦鞅斯縣河之口至此㡬杜是以賈疏董筞韋傅之詩皆妥帖不詭語不驚人而意已至由其理明而氣足以攄之也故周之下享國延祚漢為最久有自來矣武帝英雄之才氣葢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啟其夜郎卭筰通天桂館泰山梁父之役與秦始皇帝所為無異致勤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輪臺之詔然後僅克有終文不主理之害一至斯乎相如既没人猶尚之故揚子雲用是見知成帝然而朴厚之根未甞㧞也故趙充國將也而有屯田之奏劉更生宗室之子也有封事之言往復開陳周旋辨析誠意懇至理明辭達氣暢而舒夫二人者非汲汲以鴻生碩儒爭名當代者豈非習尚有源而得之於自然者乎於戲此西漢之文所以為盛國祚絶而復續譬如元氣之不壞而乾坤不死也論不及此而以相如子雲為稱首不亦悲乎東漢班孟堅之外雖無雄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之舊下逮魏晉降及於隋惟日趨於綺靡而已是故非惟國祚不長而政化所暨亦不能薄四海後之觀國風者盍於是焉求之乎繼漢而有九有享國延祚㡬及漢者唐也故有陳子昻而繼以李杜有韓退之而和以柳然後氣復昌而理有所駕詩文皆不讓漢則此數公之力也繼唐者宋而有周程張歐蘇曾之徒出焉於是乎文追漢唐而高者上窺三代豈不以理勝而氣充乎元承宋統子孫相傳僅過百年而劉許姚閻呉虞范揭歐黄之儔詩文皆可埀後則由其土宇之最廣也大明撫運土宇之大上軼漢唐下與元同而廣於宋雖混一未久而高文宏辭已有若翰林諸公余故人子蘇平仲其一人也平仲於文定公為九世孫文定公長子諱遲以徽猷閣待制工部侍郎守婺遂家於婺故平仲今為金華人起前鄉貢進士選為國子學録即陞學正上親擢翰林國史院編脩官一時號稱得人見於著作者語粹而辭達識不凡而意不詭亦由其明於理而昌於氣也余與之同朝每得而讀之未嘗不為之擊節焉聖天子龍興江左文學之士彬彬然為朝廷出者金華之君子居多典册之施文檄之行故實之講煜然足以華國所謂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而顒顒卬卬者則莫能或過於平仲有由然哉他日徵我朝文章言語之工有以鳴國家之盛而追配漢唐諸作者其必於平仲有取也夫平仲文稿留余所良久今得告省親金華於其行也特舉古人之大槩序而歸之以致期望之意云洪武四年春正月十日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前御史中丞兼太子賛善大夫䕶軍誠意伯括蒼劉基序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