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凡例 記言
卷一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二

[编辑]

老人無事閱書。書篋中得亂藁數十紙。文字在紙。有篇目者不多。而其中談評,啓聖,釋亂數書。最近作。無篇目者太半。不知某人問答某人。又無某年某時。某書先某書後。舊遠者。尤不可知。或存亡已變。愴然感懷。良爲於悒。學十篇。禮十四篇。

上章閹茂之歲鹿人從初吉朝。巖居眉叟書。

天地變化一[编辑]

天地變化。萬物資生。蠢動知覺。藹然相感。能愛類養生。故生有良能。日用而不已。品流群生。鷇音自和。萌孼日長。川谷達於江海。飢食渴飮。冬裘夏葛。群居而生死。其故一也。品物區別。其化均也。庶事殊緖。其道同也。天命流行。萬物共由。各遂其性而不知。洋洋乎察於天地。著於四方。包括萬物而無終始。行乎晝夜而不窮。是爲至敎。禮自履此生。樂自順此作。由是而聖人事天。孝子享親。夫精深極微。思勉不能幾。論說不能及。至矣。

天地變化二[编辑]

天地變化。吹煦闔歙。品物從之。怵惕惻隱愛欲形焉。於是善惡分而萬事出矣。紛綸參錯。有萬不齊。生物之情也。物極則致亂。情蕩則益熾。故樂盈而返。禮退而進。融融秩秩。以遂天地之正。聖人之敎人也。不息不已。天地之大業。裁成位育。聖人之功用也。

天地變化三[编辑]

天地變化。一盈一虛。形生於氣。氣冒於形。天無外。包萬物而無外。地有方。生萬物而有方。日月代明。寒暑序行。往而復來。萬物以之而生死。以之而盛衰。以之而遊衍。以之而無窮。人事之淑慝。世道之汚隆。一氣而遷耳。人之氣正。則天地之氣正。人之氣亂。則天地之氣亂。禎祥妖孼。邪正之表。治亂之徵。氣之相感召者然也。故聖人不違不惑。不懼不憂而篤仁。其本何也。

心之知覺[编辑]

心之知覺。感於天理者。謂之道心。感於形氣者。謂之人心。天理者。性命至善之本也。形氣者。飮食男女人欲之私也。理與氣。非爲二本。形生於氣。氣本於理。理者氣之性。氣者理之才。才出於性。理行於氣。惻隱出於性。而其相感者。氣也。愛欲形於氣。而其理則性也。循天理則理壹而氣正。循人欲則氣壹而理變。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以仁爲性者也。仁而變不仁。非性之罪也。才用過也。人欲肆者。天理滅。故君子懼焉。擇善去惡。莫如精。篤信固守。莫如一。成德敎民。莫如中。堯舜禹之傳法。而學者之大宗也。理者。氣之理。有是理則有是氣。氣者。理之氣。有是氣則有是理。

釋亂[编辑]

述陶唐以來。至周秦之際。王道缺。六經之治亡矣。詖行邪說竝起。陷人心亂大義。亡國隨之。作釋亂。

詩明三綱五常。徵存亡。辨得失。書記先王之事。禮別嫌疑。嚴等威。正人紀。樂諧神人。和上下。協萬邦。春秋大一統。定民志褒善糾惡。易言萬化之變。詩之風。書之記。禮之節。樂之和。易之化。春秋之義。聖人之大經也。伏羲至純厚。堯舜之大公。禹之成九功。湯武之大權。此聖人之大義也。敎莫正於詩書禮樂。政莫善於春秋。神化莫大於易。虞夏殷周之隆。皆六經之治也。治道旣一。天下大順。名正則禮立。禮立則民順。民順則樂興。幽,厲亡周。平,桓不振。聖人之敎廢。六經之治亂矣。於是諸侯力爭。異端竝起。各自爲宗。爭言治道。亂聖人。均也。楊氏之爲我。墨氏之兼愛。法家之少恩。名家之繳繞。皆使人亂德而不返。管氏作地員。言天下富樂。相桓公爲五伯首。其後商君。以墾令二十。廢井田。開阡陌。務耕戰。濟之以刻深。又有智謀術數之說。用潰裂而不可禦。老聃。言道德無名。以虛無爲宗。其後有莊周,列禦寇,王詡者。祖老氏。作捭闔抵巇。爲天下亂首。申不害。言刑名。荀卿言性惡禮矯。其後有韓非,李斯。斯事始皇。不師古而專以法術持世。焚詩書坑學士。天下遂大亂。此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人異論師異道。侮聖人滅先王之道。至此極矣。嗟乎。周道衰。孔子不得位。百家亂敎。爭爲譎詭辨詐。慘刻悖亂。變古易俗。自秦,漢以來。天下無善治。職此之由也。古者聖人爲之防。有亂名改作。執左道以疑衆。學非而博。順非而澤。皆決於大辟。然至於德衰。天下莫能止也。

談評[编辑]

金山寺閱諸子。作談評九百餘言。

周德衰。聖人不得位。五伯連諸侯。春秋亡而戰國作。天下亂矣。老聃隱而著書。言道德。老聃之徒。有莊周,列禦寇,庚桑,楚計硏。周特大肆言齊物。以無爲宗者也。列禦寇言愛身自利。其後有楊朱。朱損一毛利天下。不爲也。悉天下以奉身。不取也。以爲人人不損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墨翟曰。父子不慈。兄弟相虧。以至大夫相亂。諸侯相攻。天下之亂。起於不相愛。思以兼愛率天下。墨翟之後。有相里墨。有桓芬墨。有鄧陵墨。又有胡非隱埋之墨。墨好鬼神。言鬼神之化育。

鄧晳首言循名責實。其後有申不害,韓非,公孫龍衛鞅,鶡冠文子之徒。紛然而起。龍假名取譬。爲堅白同異之辯。漢時晁錯,賈誼。明申,商。太史公曰。法家嚴而少恩。名家苛察繳繞。失人之情者也。

當戰國之世。諸侯爭下禮迎士。說客淳于髡,江乙。希寫齊貌辯。頓弱。薛燭,風胡二人。特以劍俠聞諸侯。用兵。穰苴,吳起,孫武,尉繚。殺人盈野。天下亂矣。尉繚深得陰符之用。陰符者。鬼谷書也。其書窮天下之用而賊人之私者也。其陰謀祕詭。金匱,韜略所不該者。鬼谷盡得以泄之云。其書又有捭闔,抵巇,飛箝。王世貞曰。其張翕之機。出於老子。而充其說。則詐而爲儀,秦。慘而爲申,韓。誕而爲市大。悖而爲梁角。嗚呼。可勝亂哉。

屈原以忠見放。憂思眷顧。作離騷,天問。冀王之一悟也。懷王入秦而不返。頃襄王立。以爲怨望。遷之江南。原沈江而不悔也。天問。上自天池,馮翼,暘谷,大蒙九州之外若木赤華幽冥燭龍女岐九子伯強惠氣羲登媧化。高辛竺子玄鳥致貽鬿堆九烏康回憑怒夷羿革孼。比干之沈雷開之封璜臺九成惑婦妖夫。以至壽夢彭鏗梅伯申生。歷擧神靈儵忽變化妖祥堯姚聖哲忠臣孝子。自述其忠感寓前古者。與離騷一也。鬻熊述五帝三王。言政道。呂尙。作啓發文師。爲文王師。

管子相桓公。爲五伯首。魯連却新垣衍。義不尊秦。管子七法。觀其伯。地員。觀其盡。禹貢職方之餘。而輿內雜物備矣。

孔鮒者。孔子之九世孫也。孔子生鯉。鯉生伋。伋生白。白生求。爲魯侯師。所謂子家子者也。求生箕。箕生穿。穿生魏相子順。子順生鮒。秦幷六國。召拜少傅。及丞相斯言焚書。鮒與弟子。私歸藏書。是謂壁經。隱居嵩山。陳涉起。聘爲博士。退而著書曰連叢。後人謂之孔叢子。

漢時董仲舒治春秋。其學最淳。自荀卿,楊雄。至王通。皆稱述先王之道而未淳者也。嗟乎。秦坑殺學士。焚滅詩書。悉燒百家語。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他可述者。皆後世無傳焉。如鬻熊,呂尙之書。亦十不二三云。

漢時招學士。稍求亡書。然詩書殘缺。文學散亂。惟陸賈著新語。韓嬰作外傳。又有劉向,楊雄書。班固作白虎通,五經,璧雍災異。其他以文章傳後代者。又如譚峭,葛洪。言神仙事。皆無益於先王之敎者也。

強圉協洽中秋節前七日。台嶺老人眉叟。著。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聖人無私仁。惟至誠無私。無私則道自生。

答學子[编辑]

爲學大患。在妄意躐等。助長欲速。此私意已勝。未有私勝而能成學者也。

心體本虛。其理則實。感通無窮。皆實理。虛者。實之體。實者。虛之用。

氣是理之氣。理是氣之理。天理明者。其氣浩然。理惛則氣餒。理外無氣。氣外無理。

思慮亂時。不敬。何以定也。敬者。主一之事。主一則思慮自靜。

學者須就人事。求其理。然後可言知行兩進。人事之學未至。先求性命之本。根本未立。實心未完。旋得旋失。徒泛濫無益。亦不可躐等而窺高。泉之涓涓。火之焰焰。自然之序可見。

答學者[编辑]

來書甚善。事必敬疑必問。古人之學也。歎服不已。事物未交。知覺未萌。此心虛明。寂然無物。及心與物交。知覺自生。物格知至意。誠心正。皆心之良能也。物理感通流行者。誠也。誠無不在。以至天下平皆然。

心與物。實理相感。實理自明。旣知善之當爲與惡之當去。然後乃言誠其意以正其心。爲學之序如此。知至以前。誠在理。知至以後。誠在事。然誠非敬不存。敬非誠不立。未發已發。敬爲存誠之事。而工夫要領在此。

又答[编辑]

承敎。以淺劣不知所答。增愧赧。患胡思亂想。要一一驅除。不如內外兩忘。然後思慮自除。此心虛明洞澈。非靜不得。靜時須觀太極未動前氣像。中夜而思。不覺手舞足蹈。

濂溪論太極。明道論性。伊川論學。皆發聖人之奧。橫渠作訂頑。明理一而分殊。

答問目[编辑]

心隨感應物。不息不已。此天理流行之妙。然心法莫先於定。心定則靜。靜則安。安則慮。慮則得。失學循習之累。非禮不去。

人言雖自外至。已有一分致言之失。則尤加戒愼。人言亦益我。

人品不同。量有大小。然君子之量無窮。隨學而長。極則聖人之量也。

心之四德。見於四端。此天理發露處。

仁如天地之春生。貫於四時。春生夏長秋實冬藏。皆生物之理。仁在人心。爲慈愛惻隱之本。如羞惡辭讓是非。其本皆惻隱之感也。

答存心養性[编辑]

學者操持要約。莫切於收放心三言。而至存養爲尤精深。來諭是也。固未有心不存而能養其性者也。故曰。存其心養其性。天理本無一息間斷。心存則天理自長。存而不失。則養在其中矣。靜中事物未交。其本澹然無物。此時何者爲存。何者爲養也。心體虛明。無內無外。與物無間。所謂存者。存此體。養者。養此體。存養。不過持敬一事。然存專言持守。養特深遠。爲學者下語。尤爲活動。須看人欲淨時天理自明。

答文翁[编辑]

近世學者之弊。踐履不足。先立意見。轉成矯激。浮薄日滋。忠信篤厚之風。大不如古人有一分實見。必有一分實行。知與行不相懸絶。爲學之務。先於彝倫日用之則。勉勉孜孜。思無一分不盡。然後可謂善學。性命之本天理之正。在此。

天地無爲而行化育。聖人無私而贊化育。聖人無私。故無可無不可。聖人之心無欲。故無私。

學至於無欲則大。大則化。化則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