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記言
卷三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四

[编辑]

論理氣[编辑]

氣出於理。理行於氣。其本無聲無臭。不息不貳。往而復來。其著者。天地之化育。四時之代序。萬物之終始。人事之盛衰。至栽培傾覆而興滅係焉。此一往一來。消長之常也。無形者。氣之本。有形者氣之成。有形者。有時而生。有時而死。無形者。不死。神明變化。無終無始。不遺不窮。理外無氣。氣外無理。理不可見。推其著者而求其故則得矣。死生終始。興滅盛衰。其故一也。

人死則其氣發揚于上。爲昭明焄蒿悽愴。鬱合鬯而灌。蕭合黍稷而奠。腥肆焰腍。以致鬼神。皆氣之感。而其相感者。理也。

答希仲[编辑]

僕魯鈍。每讀古人文字。必反覆再三。猶未通曉。況於著述之事。尤不敢易言也。蒙示讀書記數篇。多發越動人。非吾希仲。安得有此說話。愛誦三復。胸次爽然。恨所欠者。其見太高。其言太易。高爽有餘。而謙約不足。剛勇有餘。而謹厚不足。以希仲高明透徹。後來必有新見。何不來示也。無乃姑欲發余耶。願毋惜數語。以發惛憒。幸甚穆頓首。

釋謙[编辑]

謙之言曰。謙亨。君子有終。天道下際。地道上交。化育萬物。謙之義也。大而能卑。裒多益寡。以均其施。謙之德也。有其德而不居。讓而不爭。以達天德。有先屈而後伸。君子之亨也。尊而光大。卑而不踰至誠不變。君子之終也。謙順積德。莫善於勞謙。故仲尼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其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之初六。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鳴謙。中心得也。九三。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六四。撝謙。不違則也。六五。不富以其隣。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謙極之象也。聖人作易制變之義備矣。靜而順。上下吉利。謙又備矣。故君子亹亹。

答堯典,洪範,中庸考定之失書。[编辑]

辱示堯典,洪範,中庸考定諸書。博問之意甚善。旣深思積慮。非一朝一夕之得而已。勤亦至矣。老人學淺。又專守經訓。議論不敢到。讀之使人大驚。六經之文。聖人繼天立極。開物成務之文。爲天地之至敎。孔子作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又聖人之文邃古。知者亦尠矣。又況箕子之世。上孔子五百餘年。殷人尙質。其文極古奧難知。又況其上焉者乎。先儒以爲二典者。堯舜之卷舒。書之二典。如易之乾坤。尤不可易言者也。秦時。焚滅詩書。坑殺學士。天下大亂。漢興。招學士。求亡書。亦十不二三。伏生年九十餘。口授經文。才二十餘篇。舜典合於堯典。帝曰欽哉之下。有愼徽五典。缺文二十八。及孔氏壁經出。人始知有舜典。而皆科蚪古文。又磨滅不可知者亦多。藏之孔氏。不行於世。至蕭齊時。姚方興得缺文。然後舜典始備。濬哲文明。溫恭允塞。非僞作者所能言也。今以爲僞書而去之。又不信古文所改定。旣非古文尙書。伏生口授。又失錯謬如此。而自以爲經文已正。孔壁古文出不出。爲無益。程,朱氏從古文二典爲誤耶。天下百代之議。以爲何如也。自舜典以下。本夏書。故春秋傳多引爲夏書。虞夏之書。不當合爲一典。亦審矣。洪範九疇。雖曰禹之所敍。禹疇箕訓。孔子編書。孔子不分。毀改經文。蓋亦前古之未聞。聖人之言。可畏不可亂也。天下可誣也。聖人之言。不可亂也。與考定武成。其事不同。如此不已。則六經無全經。古文無全文。經文之害。焚滅一也。毀壞二也。豈不爲大可懼也。又不獨此也。旣以六經古文。毀改無難。則其視曾子子思。固已淺尠矣。然萬萬無此理。伊尹訓太甲言十愆。其一侮聖人之言。孔子之戒有三畏。其一畏聖人之言。人有讀聖人之書。學聖人之事。其自任。旣以經術博覽。人之待之。亦以經術博覽。而其貶論則聖人之言。其毀壞則聖人之書。竊不知此侮聖人之言者乎。抑畏聖人之言者乎。此所謂三年學。返而名其母者也。人人自聖之弊。其害自東周以降。至明末之世皆是。此衰亂之事也。尤爲經術士所宜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