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謙菴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謙菴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柳雲龍
1803年
卷五

雜著[编辑]

追遠雜儀[编辑]

正至朔望參禮[编辑]

厥明。主人以下夙興。各盛服入門。就位序立。陳設。主人盥帨升。啓櫝出主。次出祔主。命子弟分出諸祔主之卑者。皆畢。執事者。先降復位。主人詣香卓前。降神焚香。執事者。盥帨升。實酒于注。一人奉注詣主人之右。一人奉盞盤詣主人之左。皆跪。主人受注斟酒。反注。取盞盤奉之。左執盤。右執盞。酹于茅上。以盞盤授執事者。俛伏興。少退再拜。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參神。主人升。執注斟酒。先正位。次祔位。次命長子。斟諸祔位之卑者。執事者。先降復位。主人立於香卓前再拜。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辭神納主。徹。

俗節薦時食[编辑]

如正至朔日之儀。但獻茶酒。再拜訖。執事先降復位。主人跪於香卓之南。祝執版跪於主人之左。讀之畢興。主人再拜。降復位。餘竝同。祝版告辭。詳見家禮。

告事之祝。諸考妣位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止告正位。不告祔位。茶酒則竝設之。

四時祭[编辑]

厥明。主人以下夙興。各盛服入門序立。主人盥帨升。啓櫝出主。如朔日儀

設蔬果盞盤。皆降復位。參神。在位者皆再拜降神如朔日儀。降復位。

進饌主人升。執事者進魚肉米麪食羹飯湯炙。主人以次設諸正位。使諸子弟各設祔位。皆畢。主人以下皆降復位。

初獻主人升詣高祖位前。執事者一人。執酒注立于其右。主人奉高祖考盤盞。位前東向立。執事者西向斟酒于盞。主人奉之奠于故處。次奉高祖妣盤盞。亦如之。位前北向立。執事者二人。奉高祖考妣盤盞。立于主人之左右。主人跪。執事者亦跪。主人受高祖考盤盞。右手取盞。祭之茅上。授執事者。反之故處。受高祖妣盤盞。亦如之。俛伏興。少退跪。祝取版立於主人之左。跪讀之。在位者皆跪。讀畢興。主人再拜。退詣諸位。獻祝如初。每逐位讀祝畢。令子弟不爲亞終獻者。以次分詣祔位。酌獻畢。皆降復位。執事者以他器徹酒及炙。置盞故處。亞獻進炙及分獻如初獻儀。但不讀祝。終獻進炙及分獻如亞獻儀侑食主人升。執注就斟諸位之酒皆滿。扱匙飯中西柄。正筯。立于香案之南。北向再拜。降復位。闔門主人以下皆出。祝闔門如食間。啓門祝聲三噫歆。乃啓門。主人以下皆入就位。主人進茶。祔位。使諸子弟進之。

受胙執事者。設席于香案前。主人就席。北面。祝詣高祖考前。擧酒盤盞。詣主人之右。主人跪。祝亦跪。主人受盤盞。祭酒啐酒。祝取匙竝盤。抄取諸位之飯各小許。奉以詣主人之左。嘏于主人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孫。來汝孝孫。使汝受祿于天。宜稼于田。眉壽永年。勿替引之。主人置酒于席前。俛伏興再拜。跪受飯嘗之。實于左袂。掛袂于季指。取酒卒飮。執事者。受盞自右。置注旁。受飯自左。亦如之。主人俛伏興。立於東階上西向。祝立於西階上東向。告利成。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主人不拜。降復位。辭神主人以下皆再拜納主焚祝徹餕。如儀

祝辭維年歲月朔日干支。孝玄孫某官某。敢昭告于顯高祖考某官府君。顯高祖妣某封某氏。氣序流易。時維仲春。夏秋冬隨時。追遠感時。不勝永慕。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曾祖前稱孝曾孫。祖前稱孝孫。考前稱孝子。改不勝永慕。爲昊天罔極。

禰祭[编辑]

厥明。夙興陳設。主人以下俱詣祭所。盥手。設蔬果盞盤。質明。奉主就位。主人以下。各盛服盥帨。詣祠堂前序立。主人升自阼階。焚香告曰。孝子某。今以季秋。成物之始。有事于顯考某官府君。顯妣某封某氏。敢請神主。出就正寢。恭伸奠獻。告訖。斂櫝。執事者一人奉之。主人前導。卑幼在後。至正寢。置于神位。主人啓櫝出主畢。主人以下。皆降復位。參神降神進饌初獻讀祝亞獻終獻侑食闔門啓門受胙。嘏辭去祖字辭神。如時祭之儀納主。主人升。奉主納于櫝。斂櫝奉歸祠堂。如來儀。焚祝徹餕。竝如時祭之儀

祝辭維年歲月朔日干支。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顯考某官府君。顯妣某封某氏。今以季秋。成物之始。感時追慕。昊天罔極。謹以淸酌庶羞。祗薦歲事。尙饗。

忌祭[编辑]

厥明。夙興陳設。如祭禰之儀質明。主人以下變服。詣祠堂奉神主。出就正寢。如祭禰之儀。但告辭云。今以某親某官府君。或某封某氏。遠諱之辰。敢請神主出就正寢。恭伸追慕。餘竝同。參神降神進饌初獻讀祝。如祭禰之儀。若考妣則讀祝畢。主人以下哭盡哀。餘竝同。亞獻終獻侑食闔門啓門。如祭禰之儀但不受胙辭神納主焚祝徹。竝如祭禰之儀。但不餕。

祝辭維年歲月朔日干支。孝子或孫或曾孫玄孫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或某封某氏。歲序遷易。諱日復臨。追遠感時。不勝永慕。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考妣。改不勝永慕。爲昊天罔極。旁親。云不勝感愴。

墓祭[编辑]

厥明。灑掃。主人素衣。帥執事者詣墓所再拜。奉行塋域內外。環繞哀省三周。灑掃訖。復位再拜。陳饌參神降神初獻讀祝。亞獻終獻侑食。竝如家祭之儀。侑食畢。主人以下皆俯伏如食間。興進茶。辭神焚祝徹

祝辭維年歲月朔日干支。孝子或孫曾孫玄孫隨稱。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封某氏之墓。氣序流易。時維四節隨稱云云。

后土祭[编辑]

就位布席。陳饌降神。盥帨。詣香案前跪。焚香酹酒。俯伏興。復位。參神。在位者皆再拜初獻亞獻終獻。連進三盞跪讀祝。俯伏興。復位再拜辭神焚祝徹。

祝辭維年歲月朔日干支。某官姓名云云。謹以淸酌庶羞。用伸虔告。尙饗。

族中立議[编辑]

凡我同宗之人。雖在數息之地。平時邈不通好。至於吉凶。亦不相知。有同路人。同宗之義。果安在哉。況先祖墳塋。散在各處。年代久遠。香火或絶。名爲子孫。而不識墓門者有之。情理極爲哀痛。今後每於八月二十日。有司以各墓附近子孫。分定祭員。回文知委。子孫等精備壺果。齊進所定之墓。奠掃訖。俱詣河回。拜謁家廟。餕餘爲會。或山或水。極其歡樂。歲以爲常。族中吉凶。亦卽知會。慶弔隨遇。或有不給。視力相助。益敦追遠親親之厚意。永遵不替。萬一不念講睦之重。違約不行者。一依立議施罰。

一。祭日雖定於八月二十日。若有故。則有司前期出文通知。爲之進退。毋過九月望前事。後改以十月上旬

一。墓所若有水火偸葬等事。有司趁卽出文知會。奔赴省視。登時灑掃禁斷事。

一。祭員。一不會則罰米一斗。二不會則二斗。三不會則笞奴。四不會則損徒。五不會則削籍。其顯有疾病事故。呈單子。備送酒果及伐草奴者。僉議減罰。罰米各其有司督俸。藏于陵洞齋。以爲祭員支供之用。不納米者。亦同未會之罰。有司不擧者。笞奴事。

一。各墓祭員中。亦以近居不動子孫。定有司。一年相遞事。

一。河回有故。會于陵洞齋飮福事。

一。外孫中如有好義思孝者。情願展拜。則許會事。

一。有司一年相遞。必面看交代。不然。勿改。祭有司同。罰米不俸。有司勿改。期於畢俸事。都有司。安東一員。禮安一員。祭有司。浦本一員。玆乙坡二員。馬駕邁一員。幕洞一員。陵洞一員。

師門問答日錄壬戌[编辑]

雲龍問。朱子大全切於學者。與大學孰優。先生曰。大學之書。規模極其大。節目盡其詳。學者用功。固無以加於此矣。其令學者。感發興起。得爲學之門者。節要爲妙。

雲龍又問。節要之書。文法不凡。令學者難爲句讀。如何。先生曰。此書非尋常作文之比。皆本性情論道理之文。故間有語錄。而文法如此。非造次所可用功。又問近思錄如何。此其切已。亦與朱書同否。先生曰。然。因曰。學者所可讀而知者。滿架盈匱。而悠悠汎汎。卒無一分之功。終至於虛棄者皆是。豈不哀哉。以下缺

附文忠公師門問答日錄[编辑]

兄稟曰。前冬雖得小住齋下。只是學史。未得質問。如啓蒙一書。亦可受讀否。先生曰。不於切已處用工。而先推玄窅象數。終是躐等。大凡讀書之要。只此先觀聖賢之言。又反身心體察去。有疑可質。有路可明。亦可以開導相益。若欲徒取句讀之末。以爲觀美之資。則敎無所施。而亦何學之爲貴乎。凡庸學語孟。其文字則人固易知。何待於學。近有某居齋下。亦學此書。余嘗以此語之。而察之則亦文字之學。而非吾之所望者也。

成龍曰。人誠能於日用之間。當事辨察。是則從。非則去。若此不已。知識亦從以開豁向上去。此意何如。先生曰。此是學者切已工夫。苟義而必爲。利而決去。則何患學之不就。

兄曰。今人讀一書未畢。若聞有科擧。則便棄去走。以此終作邯鄲之步者多矣。先生曰。人才之壞。盡由科擧。

成龍曰。昔人養心。多患除去思慮不得。兄曰。凡人見父母妻子饑寒。自多念慮。心輒動了。先生曰。儒者於事物上。便有當行道理。若惡其念慮紛擾。便決然於父母妻子饑寒。則是釋氏斷滅人倫之心。是甚道理。儒釋之分在此。不可不察也。又曰。某少時。亦不知求道。晩年自覺不然者。而精力衰耗。未覺進益。人能自少時積工漸進。以至於熟。則地步自高明。故曰爲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先儒亦以久熟二字。爲學者緊功。

成龍又問。書傳康王卽位之初。蘇氏以釋服離次。以見諸侯爲非。而胡氏於春秋文公卽位之下。以爲未成服之前。此說似可疑。若如此。豈有諸侯畢來奔喪。王尙未成服者歟。先生曰。然。故文公勸學者讀易。而不勸讀春秋。蓋以爲聖意微妙。不可盡知。而諸儒皆牽合傳會。漸而之遠。浸失聖意故也。若胡氏傳。則於義理。皆似矣。而亦未可定知聖意之必然。是以。以義理杜撰。先儒之所以論胡傳也。

二十五日食後。挾大學而進。兄持酒肴。小設酌。成禮而罷。成龍問。學以變化氣質。若至純熟。氣稟之偏。可全變否。先生良久曰。學者。固所以變氣質。然全變則未易。故孔門弟子。如子貢子路。雖親炙聖人。皆得成材。皆因其氣質而進。就其偏處。則終未盡得去。是則似難變也。然先儒曰。氣質之用小。學問之功大。在乎篤行而已矣。

又問。葉氏以近思錄爲四子之階級。此何義。先生曰。四子之書。聖賢之所以敎人者備矣。時有遠近。言有詳略。今若不從程朱之書。以動其興起感發奮勵之心。則終不得入四子門戶。

兄曰。某等今欲受大學。請先受近思錄。以及大學。先生曰。最好。遂學近思錄周子太極圖說。先生臨敎從容曰。苟於此書。反身體驗。以類而推。眞積力久。則何書不可讀乎。

二十六日。先生赴李宏仲禫祭。未得質疑。

二十七日。食後。以前受太極圖多有未悟處。各粘紙以質曰。昨雖蒙敎誨。未見開豁。凡有疑誤。不得不更煩。先生曰。理氣微妙。不可卒然開悟。在於沈潛積久。隨處反復。漸至明豁而已。若一聞貫通。則豈謂有終身之功。雖顔子不及此。若理無動靜。此氣如何有動靜。以下缺○丁寧敎啓。極甚著明。而十年奔波之餘。心眼頓覺茅塞。退而察之。皆歸於簾壁之視聽。而未副先生所望之意。深可歎也。

講錄私箚[编辑]

大學經一章慮。臨時對同勘合之謂。

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退溪先生曰。某向問此於尹大司成倬。先生曰。所謂到者。心到理極處。尹公曰。非也。當時未曉。今方覺是。以下缺

分句讀法[编辑]

孔氏之遺書。讀。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句。讀者。文似斷而意未斷。連讀下文者。於文似斷處。正當其中直點圓圈者是也。句者。於文義幷絶斷處。橫點圓圈於右邊者是也。今人不分直中橫邊。渾謂之句者。非是。

詩經周南關雎註。据今始得。据。通作據。依也。引也。

葛覃小註。煩撋。猶捼莎。撋。而宣切。摧物煩撋。猶挼莎也。莎。摩挱也。禮共飯不澤手註。澤。挼莎也。或作挲。郊特牲汁獻涗于醆酒註。獻。讀爲莎。謂摩莎出其香汁。捼。奴禾切。摧也。兩手相切摩也。

卷耳虺尵。今詩作虺隤。傳寫之誤。

螽斯註。相切。相摩而成聲。謂之切。

桃夭註。仲春令會。令。發號也。命也。又律也。法也。又時令月令。所以起十二月之令。

兔罝丁。伐木聲從木。今作丁。又聲相應也。○註杙。逸織切。象析木銳衺。著形弓象。物掛之也。橛。謂之杙。所以格獸。蓋直一段之木也。其初謂之橛。及其入用。各隨所在爲名。在地謂之臬。大者謂拱。長者謂閣。斷木也。

召南采蘩被。或作帔。襬。

草蟲註。奇音。音之奇也。○衝。通道也。突也當也向也。

羔羊緎。縫也。古者以皮爲裘。織組紃著縫中。連屬兩皮。因以爲飾。所謂絲也。緎爲裘界域。○總。縫也。有素絲爲組紃五處。紽縫而飾之。

江有汜夫人。大國諸侯之夫人。

野有死麕脫。本娧字。舒遲貌。

何彼穠矣註。戎戎。杜詩山市戎戎暗。○不可曉。謂不可知其何時之詩云也。

邶終風註霧。霧本作雺。去聲。蒙弄切。平聲。謨蓬切。亦作霧。亡遇切。雺。天氣下。地不應也。霧。地氣發。天不應也。又冒也。陰陽亂。爲霧氣。蒙冒覆地之象也。

匏有苦葉泮。普半切。氷釋也。

谷風荼。辛苦之菜。故以爲多難之喩。

簡芳伶。伶倫古樂師。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號樂官爲伶官。

北門。埤。增也。通作膍。

鄘君子偕老。佗。長美也。○筓。簪也。其端刻鷄形。○註紞。冕冠塞耳者。織五采如縚狀。用懸瑱。○髲。鬄也。次第髮長短爲之。○展。通作襄。○丹縠衣。

定之方中註臬。周禮辨方正位註。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疏云。在地曰臬。以繩縣於臬上。然後從旁以水望縣。卽知地之高下而平之也。卽得平地。欲正其東西南北。先於中置一臬。恐其臬不正。○務材。務畜材木。以立宮室。○惠工。加惠百工。○敬敎。敬重五敎。○授方。授百事之宜。

蝃蝀註煇。胡昆切。赤色。王問切。本作暈。日光氣也。當從王問切。又日月傍氣。

干旄旌。旄首曰旌。○註縿。旌旗之斿也。正幅爲縿。斿則屬焉。

衛淇奧恂。容貌嚴栗。○錫。銀色鉛質。銀鉛之間。○註輢。車旁曰輢。冶金曰輢。

芄蘭韘。射決也。韘之爲言。沓。所以彄沓手指。沓。冒也貪也。彄。弓弩端。弦所居也。

有狐註申。七月陰氣自申。束。自持也。

王篇題替。竝立而一下也。廢也。代也。

黍離穗。禾成遂也。○噎。食塞氣不通也。

中谷有蓷修。腊脯乾燥而縮也。○條。暢達也。漢郊祀。歌聲暢條。又長也。

兔爰註罬。株劣切。罔名。捕鳥覆車也。

采葛註科生。條生。

鄭篇題采。官也。因官得地。

將仲子註彊韌。彊弓。有力壯盛也。韌。堅柔也。大叔于田註軛。轅前也。轅端橫木。駕馬領者。淸人註容好。容盛也。又儀也。又從容也。擧動詳審閒雅貌。

羔裘註緣袖。緣。衣純也。飾衣領袂口曰純。

溱洧祓。除惡祭也。祓之爲言。拂也。

齊鷄鳴薨。通作薨。飛聲。

還註便捷。便。去。毗面切。安也。利也。宜也。順也。

平。毗連切。習也。宣也。又便便辯也。

南山註濼。母韻粕。

猗嗟正。本作𢁿。二尺曰正。居侯中曰正鵠。又正。鳥名。○註的。通作㢩。射質。卽正鵠也。○鵠。十尺侯。四尺鵠。二尺正。四寸質。鵠之言。梏也。梏。直也。言人正直。乃能中也。又取名鳱鵠。小鳥難中也。

魏葛屨註繚戾。繚。憐蕭切。纏也。糾糾。猶繚繚也。戾。郞計切。禮祭義。風戾以食之註。風戾之。使露氣燥。風至則乾。

園有桃註且略。且。略辭。又姑且。發語辭。又與姑同義。又苟且草率也。

碩鼠肯。筋肉會處。又可也。以下缺

大雅蕩作。通作詛。詛。謂呪之使沮敗也。以禍福之言。相要曰詛。○祝。或作呪。○届。極也。○揭。居謁切。高擧也。恐從曷音。○本實。以註文觀之。則本之實。當釋云本實可也。而今皆釋云진실로。則與註文似乖。○烋。許孝孫云音爻。唐本音哮。韻會。虛交切。

抑虹。通作訌。惑亂也。○慘。韻會。愁也。引白華篇。念子懆懆曰。懆當作草慥二音。不當作七感切云云。

桑柔旟。錯革鳥其上。所以進士衆者。錯。置也。革。急也。畫急疾之鳥於縿也。○旐。龜蛇四斿。以象營室悠悠而長也。象其遠害也。○立王。指厲王周人逐之故云。○悖。憂而至悖眊也。眊。目少睛也。又蒙蒙目不明貌。

雲漢耗。平。獨貌。無也盡也。去。耗亂不明也。○註雩。雩者。吁也。吁嗟而請雨也。雩之言。遠也。遠爲百穀祈甘雨也。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遯。古吐非。當改曰遯可。釋曰엇뎨날로ᄒᆞ여끔。遯케ᄒᆞ랴。○鞫。通作鞠。○里。通作俚。聊也。季布傳。其畫無俚之至耳。晉灼曰。其計畫。無所聊賴。聊。賴也。

崧高註楨榦。榦。築墻耑木也。築墻兩旁木。從以制版也。楨。剛木也。又築墻具也。題曰楨。旁曰榦。書曰峙。乃楨榦。兩頭橫木也。○鉤。馬婁頷之鉤。婁。尤韻。斂也。虞韻。牽也。攣也。拘攣也。○膺。樊纓也。在膺之飾。又馬帶也。○藐。上。弭沼切。遠也。入。墨角切。容也。通作邈。遠也。渺也。未知當從何韻。但入聲。協下韻。恐當從之。○近。通作記。又作㤅。或作忌。語已辭。表記引詩。彼記之子。註疏云語辭也。○峙。供具也。待也。漢書設儲峙物。以待須索。○註委積。儲蓄也。少曰委。多曰積。

烝民彭。逋旁切。多貌。居行切。大有。匪其彭。步郞切。音旁。通作騯。馬盛也。

韓奕錯衡。錯。金塗也。又雜也。車軛曰衡。轅前也。○舃。以木置履下。乾不畏泥。故曰舃。舃有三等。赤舃爲上。○鏤。剛鐵。可以刻鏤。○註瑞。以玉爲信。人執以見曰瑞。○兩較。車輢上曲銅也。在車輦上。重起如牛角。又兩輢上出軾者。今之平隔也。車廣六尺六寸。深四尺。軾去輿三尺三寸。較去軾又高二尺二寸。較軾通高五尺五寸。立則憑較應。爲敬則俯憑軾。較在軾上。若兩較然。故云重較。輢是兩旁植木。較橫輢上。輢兩較一。○胥。上。寫與切。皆也。相也。平。新於切。相視也。○迎。去。疑慶切。○註靚。或作靘。裝飾明也。○貓。鼠善害苗。貓能捕。故從苗。

江漢經營。度也。又縱橫而度曰經。回旋曰營。○瓚。上。在但切。宗廟棵器。形如槃。受五升。口徑八寸。以圭爲柄。用以灌鬯裸灌也。諸侯用之。去。寸旱切。瓚。亦圭也。圭狀。剡上邪銳之。於其首爲杓形。謂之瓚。於其柄爲注水道。所以灌瓚進也。○註敦。都內切。器名。禮珠槃玉敦。敦。槃類。珠玉以爲飾。又受黍稷器。

常武紹。糾緊也。糾督也。急也。緊。亦急也。

瞻卬譖。唐本音僭。以下缺

記師門喪葬時事[编辑]

庚午十二月。先生病篤。以後事託子寯。令姪子甯草遺戒云。該司若循例請禮葬。陳疏固辭。又命書碣之辭曰。退陶晩隱眞城李公之墓。及喪。寯以遺戒。再疏辭禮葬。不聽。門人金就礪以加定官下來。人謂就礪侍先生最久。不可謂不知先生者。凡百葬事。務從謹嚴。以副先生之意。至其措事。大肆張皇。排衆議而自用。非徒同輩之規。如水澆石。至於子弟。亦有所爭論。而或面叱之。至有涕泣不能言者。

握手。今人欲用一。而合兩手斂結。以爲象平時拱手之形。可笑。決不可用一。雲龍前已稟定於先生。故先生之喪。依用之。

大斂設奠後。主人以下各歸喪次。註不脫絰帶。未成服。而云不脫絰帶。所謂絰帶者。指假絰帶而言也。見丘氏儀節。李德弘曾稟於先生。故依用之。

喪次方位。以家與地勢之體面言之。不分東西南北。前爲南。後爲北。左爲東。右爲西。金隆曾聞於先生。故依爲之。

先生之喪。門人金就礪著練布巾練布深衣。朴濟亦如之。而卒哭除之。蓋朴濟侍先生纔十日。自與就礪久蒙恩誨者不同。而同服同除。亦未知其是否也。李國弼只著白巾。其餘門生。竝以黑冠白衣帶從事。金富弼富儀富倫趙穆琴應夾應壎琴蘭秀等。素帶素食。過小祥。

雲龍。辛未三月十三日。自河上趨陶山。十五日奠訣。十六日。上山看役。先生之姪甯騫及先生孫女夫朴欐曁門人權好文朴齊等皆在焉。朴欐以鐵釘鑿灰隔。以驗其堅否。而終日築一隔。葬日已迫。勢必不及。好文曰。堅則好矣。然適可而加新灰。累累築之。自可堅完。不須終日築一隔。稽遲於前。而狼狽於後也。又曰。石人石牀太侈大。亦不須如此。以傷先生平昔之志。欐作色曰。灰隔事。猶可言也。石物事。不可言。雲龍曰。凡事貴適可。適可而止。斯爲美矣。吾輩亦豈以灰隔寧速而不取堅也。旣堅而猶終日築之。無乃無益於事乎。且先生之德。無所不備。而謙德尤至。至於臨絶。猶欲保全素志。有陳疏之戒。晩隱之銜。爲門生子弟者。所當恒存如在之誠。不使少有違戾。而今旣濫觴如此。則惡在其遺戒丁寧陳疏固辭之意乎。且望柱魂遊兩石。非橫看所有。越國典而私用。無乃未安乎。先生之墓。石物過法。猶不可。況後夫人之墓石人石牀。何等事耶。君等平日。尙蒙義理之誨。到今相與依違遷就。辜恩負德如此。他日何面目。見先生於地下乎。欐赧然曰諾。又謂甯曰。君何不一言相救歟。甯曰。吾爭之素矣。而反取屈辱於就礪。吾言不入。而彼憤如山。今雖有未安之事。何敢更言。雖言之。彼必不聽。知其無益。而强復云云。不幾於紛紛乎。雲龍曰。所爭云何。而所答亦何如耶。今日之事。要當廣採博訪。惟理之當而已。安有所爲者非禮。而敢沮人如川之口乎。如此則金公之見。恐有所未及也。甯曰。當初始役。謂就礪曰。叔父之志。子所知也。今用國葬。已非遺志。盍圖簡便。山下多巖石。階砌石不須他求。以煩事役。況牀石地藉石。不必用全石與牀石齊也。分爲兩片。自可便於輸。而不妨於事也。望柱石科外之物。不可用。叔母夫人墳牀石石人。又是科外之科外。大不可。廬幕亦多至三十餘間。豈寢苫枕塊之所。而侈大若是乎。亦可減損也。就礪勃然曰。不知東西者。皆有論議。自是幸有以論議相加者。輒加訑訑之色。而大事張皇。有甚於未言之前。此所以吾之不能言也。因揮泣曰。叔父之志。固如是乎。遺戒。吾所書也。早知如此。不若不書之爲愈也。好文曰。喪主與逢原。何不懇止。以遵先志乎。左右相顧默然。騫曰。叔父平日。以不得施於父母者。則亦不敢以加諸身曰。先世猶不得用。吾何忍安處。今日之事。其違叔父平日之志。固已遠矣。柰何。雲龍曰。金公旣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吾輩相從於此者。豈徒然哉。當相與齊告。金公必欲立之。則相與扶持止之也。朴濟曰。君言當矣。吾當爲金丈言之。然言賤難入。當夕。君不可不爲金丈一言。不言則其責與金丈同也。雲龍曰。如吾之言。固不爲輕重。然爲先生。何辭於一容喙乎。因下山向金公幕次。聞其方食。未敢入。退宿陶山。夜與權章仲慨歎不已。十七日。詣喪次。謂琴應壎曰。君於喪主。可謂一家。何不一言相救歟。應壎曰。喪主雖有言。金不從之。無如之何。雲龍欲就逢原喪次言之。而因勞病未果。俄而就礪來喪側。雲龍亦往會焉。就礪厲色待之曰。固欲與君相見。今適來矣。昨日有言望柱石之非禮。而一則欲扶持之。一則欲擊折之。此何言耶。好文曰。此非發於吾口者。雲龍曰。此吾語也。擊折之云。非是矣。扶持之言。則乃雲龍有激而過發者也。就礪曰。何不早與吾說。而向別人亂道。雲龍曰。吾言非預度而發也。偶於山上。相與問答而成說也。且聞尊公不容人言。故人不敢以言相入云。安知賤末之言。不復如前言之不入。而强自云云耶。是以。口將言而囁嚅。昨日始欲言之。而値公對食。未遂矣。就礪曰。孰有言之。而吾不用者乎。言而不用云者。皆虛誣之辭也。雲龍曰。望柱石。果非科外之物乎。就礪曰。只摠書石物云云。別無條列之目。何知其科制之內外乎。雲龍曰。昨聞於相地官。橫看列目。了了可考云。而尊公之言若此。眞是怪事。如無國典之限。誰敢言之。不然則非禮之事。莫甚於此。處之不可不審。金富倫曰。曾見橫看。有石物列目矣。何謂汎稱而無目耶。就礪曰。此非吾所司。曾未詳見。雲龍曰。孔子於顔子之喪。有棺而無槨。豈以恩情之厚。爲越禮之事乎。名爲尊敬。而不顧禮之是非。僭分越涯者。佛者之爲其師也。是以。有金珠寶貝之飾。僭擬王公之禮。今公不以禮尊先生。而徒以侈大。爲尊敬之道。則不幾於佛者之爲其師乎。就礪曰。以三公之墓。只立石人表石。則豈不埋沒於觀視乎。且先生後夫人之墓。與新阡相望。而先生平日。鳩立表石而未就。新阡則儀物畢備。舊塋則無可表之物。於情安乎。玆不欲顧慮非禮之誚。而必欲成之然後已。且引世宗文宗厚葬之事以證之曰。兩宗純孝達天。故當時臣子。不敢以越法爭之。間或有爭之者。輒反躬涕泣。以孝薄致爭自責。人臣何敢有越厥志者乎。蓋微以情厚自處。而以誠薄責吾輩也。且曰。厚葬之事。非子弟所可忍止者也。時在座之人相環也。無一人敢與相爭者。翼日。雲龍詣逢原喪次。方與金就礪相對涕泣。就礪曰。望柱石立之不妨。已自昨日別令磨鑿矣。吾意已決。君雖覆之。不可已也。逢原曰。君以石物之事。爲勞民動衆而非之耶。雲龍曰。橫看之外。實是非禮之事。凡禮葬諸事。一循法例。猶非先生之意。況越法而非禮乎。此吾之不敢默默者也。若其法禮所當。則勞民動衆。非所敢論也。逢原曰。非禮云者。非所謂勞民動衆之意乎。就礪曰。吾初以君爲勞民動衆而云云。故以爲果然矣。今云非禮則正可笑也。若以此言。則尤不可已也。俄而就礪出去。雲龍謂逢原曰。今日之事。公等當理會葬事之循理不循理。務圖至當之歸。不可以言語相爲攻擊也。且龍雖無似。今者之言。只欲交輔不逮。非有他意於其間。而反致紛繽也。逢原憮然。然亦不能止。

先生之喪。誌文求於朴大提淳。辭未的確。人皆以用之爲難。趙穆金富弼等以爲旣已請之。不可不用。反復商議。書於題誌官燔之。其後禹景善輩數種論議。極詆其用之不可。橫議飛騰。頗有未安之色。鄭子中亦以爲題誌官。以王命書之。今若不用。是棄上賜也。且大提。一國斯文之領袖。請其文而不用。誰敢有代製者。奇明彦雖欲製之。其勢亦不可容易。言於李奉化寯。竟用可用之議。李安道則猶以爲深恨。雲龍當初言於安道曰。此文甚失正意。其於行蹟。未得髣髴。若書於題誌官。則不可改也。不若於未書前。定其不用之議。略序世系。如家禮模樣用之。

則何不可之有。安道之意亦如是。而爲諸議所沮。後竟用奇明彦改撰文。

先生遺戒不用油蜜果。或以爲俗弊膠固。文爲成習。先生此戒。非徒爲法於一家。抑且矯弊於一世。況先生平日。儉約淸素。凡處豐溢。未能自安。若無所容。今若一受人蜜果之奠。後必濫觴。不若竝與人之來奠而不受。以改俗弊。而遵先生之意。或以爲不用云者。只爲一家言之。豈謂人之來奠者乎。人以誠意來奠。若以遺意拒之。非所以接賓客之誠。而違先生之本意。兩議角立。未有所定。鄭子中曾以是意稟於先生。故只於家中不用。人之來奠者皆受之。

先生之喪。許曄使其子筬。自京來會葬。奠用乾雉。蓋古禮也。

盧蘇齋守愼。送生員沈喜壽代奠。喜壽立哭云。

記日食[编辑]

萬曆二十四年丙申閏八月初一日乙丑巳時。日食不盡如鉤。晝晦星見。下民驚惶。攢手祝天。久而始蘇。夫日者。衆陽之宗。人君之象也。雖曰月之揜日。行有常度。而至於抗而無少巽避。盡食其光。則變之極也。方今君德無闕。而蠻寇侵陵。尙在方域之內。則陰之盛長。而陽道之消縮。斷可知矣。兵火五年。民靡孑遺。猶未悔禍。而非常之變。至於此極。此後未知復有何咎徵。而天之示警。乃復爾耶。此跼天蹙地。而四瞻靡所騁者也。夫變不虛生。必有所召。若使對越憂懼。凡可以格天心弭禍亂者。無所不用其極。則仁愛之天。豈無所感於不貳。而默佑冥冥。庶或可冀矣。景公一言。星卽退舍。況一德之克享天心者乎。安得如玉川子者。論此懷而敍此悶耶。山齋無事。謹記時日。以爲後考。

義兵所陣中條約[编辑]

士類協謀。奮義討賊。愛身謀避者。全家實邊。其中尤甚者。論以叛國之律。

列邑整齊鄕兵。以聽主將號令。而合陣日期。當竢更通。

各辨强弱。射者一伍。五人爲伍刀劍槍杖一伍。騎者步者一伍。伍中定伍長一人。各伍別定火長二人。

各定隊長。二十五人爲隊旅長。四隊爲旅隊統伍。旅統隊。

有計慮謀畫者。不限老少。齊會陣所。各陳長策。鄕中父老。願納軍糧者。收置一處。隨便輸送。孱不堪赴戰者。代納壯勇奴。自願納米者。定數一石。收置一處。戰時令納者自輸。富者加數。貧者量減。貧富一從公論。不敢自理。

軍糧收合有司。各邑定二人。一人在邑收合。一人在軍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