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候雜占/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農候雜占
卷二
卷三

農候雜占卷二

 福州梁章鉅撰  男恭辰校刊

閏占[编辑]

閏者陽之餘。 見《白虎通》 按《春秋元命苞》夫閏正時以作事,厚民生之道。

閏,所以正中朔也。 見《漢書.律歷志》

三年長一寸,雷驚縮一寸。 《七修類稿.辨證類》諸木中,黃楊為難長。按《埤雅》云:「黃楊木性堅,俗言歲長一寸,閏年倒退一寸。」亦不盡然。然東坡詩云:「園中草木應無數,只有黃楊厄閏年。」按《本草》云:今試之,但閏年不長耳。

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自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共十二葉,有閏則十三葉,視葉小者即知閏何月也。 見李昉《太平御覽.遁甲經》

堯時有草生階,每月朔生一莢,月半則生十五莢,十六日後,日落一莢,月晦而盡,若月小餘一莢,每以是占歷,名曰蓂莢,又曰瑞草。 見《帝王世紀》 按此或定閏之所由來歟。唐元稹數蓂詩:辨時常有素,數閏或餘青。

蓮曰芙渠,其根曰藕,其行根如竹行鞭,節生一葉一花,花葉相耦,故曰藕。藕生應月,月生一節,遇閏則益一節。 見《廣雅釋》

葃實,一名慈姑,其苗直而葉三角倒銳,種之水田,一株結十二實,若歲之有閏,則有十三實。 見蘇軾《物類相感志》

張季友閏賦:以風以雨兮各得其序,曰寒曰燠兮無悸於初。

夜占[编辑]

上八夜弗見參星,月半夜弗見紅燈。 《農政全書》「上八日宜晴,主收成,此夜若雨,元宵亦雨。」引諺云云。 按吳俗以正月八日為上八,以參星卜一歲之水旱,逮夜則老稚聚觀,參星過月西則多旱,否則多水。又八日為穀,以此卜元日之晴雨。故諺云云。 見《蘇州府志》

吳農率以正月十五夜,月明時,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於其夜子正一刻候之以驗水旱,大抵據表之長而中分之為七寸半者二,若影適及七寸半為中正,則是歲雨暘以時,五穀豐稔。又以兩七寸半各十分之,如影在七寸半以下為不及,不及則是歲主旱,每短七分半則旱至一分,又短則旱之分數亦如之。影在七寸半以上為太過,過則主水,每長七分半則水漲一分,又長則水之分數亦如之。 見《負暄野錄》

二月十二夜宜晴,葢二月最怕夜雨,若此夜晴雖雨多亦無妨。越人云:二月內得十二個夜晴,則一年內晴雨調勻。又諺云:十夜以上雨,低田盡叫苦。 見《歲時通考》

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九日晴。 《田家五行》云:驚蟄多霜主旱,是月宜連夜霜。

二麥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夜雨。 《農政全書》云:「立夏夜雨多損麥,葢麥花夜吐,雨多損花。」引諺云云。 按《田家五行》云:八日晝雨,主豐熟果實少。大抵北方麥晝花,忌晝雨;南方麥夜花,忌夜雨。

日暖夜中寒,東海水也乾。 同上。言四月夜涼,主少水,引諺云云。按此旱年通行諺。

十月雷鳴,所當之鄉,骸骨盈野,入夜尤甚。 見《田家五行》

冬至日南風為虛風,舊傳入夜半發者,其民皆臥而弗犯,故其歲民得少病;夜發而透至晝者,民則中于虛風,故多病。 見《京房易占》

除夜東北風,主五禾大熟。 見《紀歷撮要》

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癘疫;除夜犬惡嘷,新年多火盜。 《月令廣義》引諺云云。

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農政全書》云:「五更有雨,次日必晴。」甚驗。引諺云云。 按吾閩亦有「雨打五更頭,行人不用愁。」之說,極驗,惟一連至天明則不驗,故又有「雨怕落天明」之語。

《田家五行》引諺云: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又云:日晚風和,明朝再多。又,風自日中起者必善,夜間起者必毒;日內息者亦和,夜半息者必大凍。

一夜起雷三日雨。 見《樂清縣志》引東州人諺云云。言雷自夜起,必連日陰雨也。吳諺亦云:夜雷三日雨。

《農政全書》云:「夏秋之間夜晴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晴;在北主便雨。」引諺云云。又云:北閃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閃一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雨也。 又見《臺笠須知》

一個星,保夜晴。 同上,引諺云云。此言雨後陰久,但見一二明星此夜可晴。

天下太平,夜雨日晴。 見《田家五行》,言不妨農也。

明星照爛地,來朝依舊雨。 同上。言久雨天正當昏黑,卒然雲開,便見滿天星斗,豈但明日不晴,當夜即恐雨至。若夜半後漸漸雲開雨止,星月朗然,則又主晴無疑也。按《西溪叢話》亦引諺云:乾星照溼土,來日依舊雨。又按王建詩:照泥星出依然黑。陸放翁詩:夜夜溼星占雨候。僧善珍詩:照泥星復雨。皆用此諺。

氣占[编辑]

正月朔旦,四面有黃氣,其歲大豐;有青氣雜黃,主螟蟲;赤氣,大旱;黑氣,大水。 見《物理論》。按《黃帝用事》土氣均和,四方大熟。

河有雲氣狀如船,若一匹布維河,不出十日大雨。 見《天文要集》

斗旁有氣往往而黑,狀如禽獸,大如皮席,不出三日必雨。 同上

暴有黑雲氣如船,發于日下,當即雨。 見《京房易飛候》

凡氣欲出,似甑上氣勃勃上升,氣積為霧,霧為陰,陰氣結為虹霓暈珥之屬。 見《隋書》

六月三日有霧,則歲大熟。 見《望氣經》。按六月亦作七月。

地氣發,天不應,曰霧。 見《爾雅》

蜺,日旁氣也,妻乘夫則見之。 見《京房易占》。又按楊慎《總錄》引諺云:日出雨落,公姥相撲。謂陰陽之氣不和,當時必有虹也。

十一月一陽爻初起,至此始徹,陰氣出地方盡,寒氣迸在上,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見《三禮義宗》

十一月中遇東南風,謂之歲露,有大毒,若饑感其氣,開年著腹疾。 見《臺笠須知》

夏至日中赤氣出,直雜正氣,出右,萬物半死;出左,赤地千里。 見《易通卦驗》

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豐荒之祲象。 《周禮》註云:雲氣,青為蟲氣,白為喪氣,赤為兵荒氣,黑為水氣,黃為豐年。

《埤雅》水氣在天為雲,水象在天為漢。又《詩雲漢箋》天河水氣也,精光轉運于天。按《天官書》漢者金之精氣。又,漢者金之散氣。其本曰水,漢星多則多水,少則旱,故曰河漢者水之氣。

天氣蒸溽,溼氣蒸騰,望遠氣模糊,將有雨。 見謝厚菴《仰觀錄》

天低氣昏,遊氣迷漫,雲氣四塞者,雨徵也。 見同上。

雷者太陽之激氣也,正月陽氣動故始雷,五月陽氣盛故雷迅,秋冬陽氣衰故雷潛。 見王充《論衡》

白氣掩北斗並日月廣密者,大風惡雨之象。每月初一日,看北斗閒有白氣潤澤,主本月多風雨。每月交節氣日,早晨有丹霞之氣,主節內風雨順時。 見《陶朱公書》

曉看東方有五色氣如錦過西者,當日風雨。如雲霧氣至中天而止者,應三日後雨。日沒時看五色氣自西而東者,亦然。 同上。

寒熱占[编辑]

春寒多雨水。 《農政全書》云:「春月宜和煖,而反寒必多雨。」引諺云云。又《田家五行志》云:元宵前後必有料峭之風,謂之元宵風,故春寒。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 見《沅湘農諺》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見《吳下田家志》。言天氣之常可漸暖也。

上巳有霜三月冷。 見《月令廣義》

四月麥秀寒,五月溫和暖。 見《吳下田家志.方言》

四月八,凍殺鴨。 《明詩綜》引黔中諺。

黃梅寒,井底乾。 見《月令廣義》。謂立夏不宜熱,熱則有暴水也。

清明穀雨,寒死老鼠;小滿立夏,寒些老郎爸。 此閩諺。謂四月以前多見寒也。

未喫端午糭,寒衣未可送。 見《吳下田家志》 又,陸務觀五月十日曉寒詩:短褐竟未送。自註引此諺,作「布襖未可送」,俗謂典質曰送也。

土候地中,寒溫以宜。 見李庚西都賦。

夏至有雷三伏冷。 《湧幢小品》引俗諺。又作「夏至有風三伏熱」。又《感精符》作「夏至酉逢三伏熱」。

六月六,曬得雞蛋熟。 見《古占年語》。謂六月宜熱,于田有益也。

《別錄》云:燕有谷,寒不生五穀,鄒衍吹律而氣暖穀生,因名黍谷。

雨下便寒晴便熱,不論春夏與秋冬。 《嶺外問答》云:桂林氣候與江浙相似,再南數十里便異。冬月久晴,不離葛衣紈扇;夏月苦雨,則須襲被重裘,大抵早溫、晝熱、晚涼、夜寒,一日而四時之氣備。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農政全書》引諺云云。又云:六月葢夾被,田裏不生米。言天氣涼則雨多,水大沒田也。按《明詩綜》亦用此諺。

熱極生風。 此通行諺。

六月葢夾被,田裏無張屁。 《玉芝堂談薈》引諺。

早立秋,暮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此通行諺,頗不爽。「熱到頭」一作「熱不休」。此于一日之早晚辨立秋也。 按《田家五行》云:六月秋,便罷休;七月秋,熱到頭。此于兩月之間分立秋之早晚,同一義也。

過了七月半,人似鐵羅漢。 見《古占年語》。謂酷暑已退,可望秋收,農人有恃也。

田怕秋乾,人怕老窮。 《月令廣義》引諺云云。言秋中畏旱,旱則必熱,秋熱則傷稻也。 按《通俗編》亦云:田怕秋旱,人怕老貧。

踏梯摘茄子,把扇吃餛飩。 嶺南地暖,草萊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栽茄者,宿根二三年漸長枝幹,乃成大樹,每熟時梯樹摘之。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熱,食須用扇,故俗語云云。 見《羣居解頤》

十月十六日為寒婆生日,晴,主冬暖。 《農政全書》云:此說得之崇德舉人徐伯和,言彼處客旅遠出專看此日,若晴暖則不必多備衣服,極有驗也。

一日赤膊,三日頭縮。 同上。言十二月謂之大禁月,忽有一日稍暖,即是大寒將至。故諺又云: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又云:臘月廿四五,錐刀不出土。按《田家五行志》「赤」作「脫」,「頭縮」作「齷齪」。

大熱無過未申,大寒無過丑寅。 見《田家五行志》

火中寒暑乃退。 見《左傳》

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 《農政全書》云:「立春在殘年,主冬暖。」引諺云云。 《月令廣義》又作:雨春夾一冬,牛欄九个空。《傳家寶》又作:一年兩頭春,餓死經紀人。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豹隱紀談》引鄉語云云。土俗以二至後九日為寒燠之候也。

夏至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按《通俗編》「不」作「弗」。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按《通俗編》作「冰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按《吳下田家志》作「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按《田家五行志》竝《通俗編》同「秋」作「楸」。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按《吳下田家志》作「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按《田家五行志》作「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按《吳下田家志》作「思量葢單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灰墼。按「墼」,塼坯也。

冬至後。 一九至二九,相喚不出手。按《委巷叢談》「相喚」作「招呼」。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按《帝城景物略》作「觱篥」。《通俗編》「籬」作「簷」。四九三十六,夜眠如路宿。按《通俗編》作「窮漢街前舞」。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按《帝城景物略》作「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布衲兩尶[兀嚴]按《田家五行志》作「布衲簷頭擔」。八九七十二,猫狗尋陰地。按《吳下田家志》《委巷叢談》又《帝城景物略》「狗」作「兒」。九九八十一,犁爬一齊出。按《田家五行志》「爬」作「耙」。

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海南地多暖少寒,木葉冬夏常青,然彫謝則寓於四時,不似中土之必在冬也,四時晴冽穿單衣,陰晦須挾纊。 見《海槎餘錄》

冬至極低,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遠,斗去人近,北天氣至,故寒冽也。夏至極起,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蒸熱也。 見姚信《昕天論》

冬寒而數日忽暖者雪候也,冷而羣鳥飛者亦雪候。 見《仰觀錄》

冬雨必暖,夏雨必涼。 見葛洪《西京雜記》

水占[编辑]

汾水宜麻,濟水宜麥,河水宜菽,雒水宜禾,渭水宜黍,江水宜稻。 《淮南子》云:稻生於水,而不能生於湍瀨之流。

水面生青靛,天公又作變。 《農政全書》云:「水際生靛青,主有風雨。」引諺云云。

正月上旬稱水,可卜一年水旱。初一起用一瓦瓶每朝取之,重則雨多,輕則雨少。初一日占正月,初二日占二月,餘仿此。 見《陶朱公書》

水底生青苔,卒逢暴水來。 《田家雜占》云:「水底生苔,主有暴水。」引諺云云。

大水無過一時周。 同上,云:「此是吳中太湖東南之常事,凡初冬大西北風,湖水泛起,吳江人家俱浸水中,風息復平,謂之翻湖水。」引諺云云。

水邊經行聞得水有香氣,主雨水驟至,極驗。或聞水腥氣,亦然。 同上。

河內浸成包稻種,旣沒復浮,主有水。 同上。

十月水過灘,大小麥一定灘。 《樂清縣志》云:「十月水,則來歲麥歉。」引諺云云。

一點雨似一個釘,落到明朝也不晴;一點雨似一個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農政全書》引諺云云,言雨著水面上若起釘或有浮泡,主卒未晴。

冬至前後,瀉水不走。 《吳下田家志》引方言。

四川嘉定州有金燈山,山趾有淵,每歲人日太守于此脩油卜故事,謂以油灑水而觀其紋,占一歲豐歉。

洛陽婦女每於三月以薺花點油,祝而灑之水中,若成龍鳳花卉之狀,則歲豐人吉,謂之油花占。 見《圖經》

《四川通志》篆水在廣安州,其年豐,水紋宛成篆籀,文人羣見以之為占云。

新喻州有水湍沸湧白沙如米,兩岸堆積無窮,呼為米沙,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必豐收。 見王孚《安成記》

新昌水有一沙堆在縣東北,形如覆船,每年豐稔水沙堆積不動,若沙移向岸則其年儉。 見劉澄之《鄱陽記》

《史記》趙中大夫白公復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漑田四千餘頃,名之曰白渠。人歌曰: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插為雲,决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魏史起為鄴令,引漳水灌鄴田河內。人歌曰:引漳水灌鄴旁,千古斥鹵生稻粱。 見《文獻通考》

《史記》云:水工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郊郀口為渠,並北出東注洛三百餘里,以漑田,收皆畝一鍾,于是關中為沃野。

杜家溝在成都府資縣,池水一泓,澄徹清冷,下即龍泉祠,將雨雲生竅穴,霧彌空谷。 見《成都志》

《陶朱公書》云:地面溼并出水珠如汗,主暴雨,柱磉水流亦然,得西北風解散則無雨。

重則水大,輕則水小。 范致能《岳陽風土記》云:傍湘之民,歲暮取江水一斗,歲旦取江水一斗,較其輕重則知其年水勢高下。按此與除夕占同。

火占[编辑]

火耕水耨。 見《前漢成帝紀》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詩.小雅》

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見《禮.月令》

火日多雨。 《七修類稿》云:納音雖火日,其實得一數,則天一已生水,故火日多雨。

上火不落,下火滴沰。 見崔實《農家諺》,言丙日不雨,丁日必雨也。滴沰,雨聲。

火流星,必定晴。 《田家五行志》久陰天,息燈,燈煤如炭紅,良久不過,明日喜晴。故諺又云:久晴後,火媒便滅,主來日雨。

大火中則種黍菽。 《淮南子術注》。 大火,東方蒼龍之宿。又按火,大星也。

扶南東有火山國,其山雖經霖雨,火常燃,山中有鼠,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浣布,可以為衣。 見《山海經》

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滅。火滅之後,草木漸生枝葉,至火然,草木葉落,如中國寒時也。取此木為薪炊飯,燃之不盡。且皮可織布服之,亦名火浣布。 見《元中記》

積油萬石則自然生火。 見《博物志》云:昔泰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也。

火井沈熒于幽泉。 左思蜀都賦注: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接之,有光無炭。又按:火井即鹽井也。

槁竹有火,弗鑽不燃。 見《淮南子》

陸游曰:火山,其地鋤深則烈燄,不妨耕種。 見《正字通》

連渾府遙火山西有井,深不見底,炎氣上升常若微電,以草爨之則煙生火發,故名熒臺。 見《郡國志》

太原郡東有崖山,每農田亢旱,土人燒山以求雨。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火必降雨救之。 見《酉陽雜俎》

薙氏殺草,夏至日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至日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火火變之。註:謂以火燒其所芟薙之草,已而水之,則土亦和美。 見《周禮》

積灰知風,懸炭識雨。 釋贊甯《感應類從志》注云:以榆化灰,聚置幽室中,天若將風,則灰皆飛揚。稱土、炭二物,使輕重等,懸之,雨則炭重,晴則炭輕。

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見《許氏說文》

山占[编辑]

山海者,財用之寶也,田野闢則五穀熟而寶路開。 見《鹽鐵論》

豐山著帽,豐年之兆。 滁州豐山在州面南五里,沛豐人常居之,故名。上有漢高祖廟,天欲雨常有雲氣發山椒若巾帽然。《州志》豐山北為幽谷,地污下遽密,四周皆山,昏旭異態。東下百餘步為柏子龍坑,一名龍潭。西北頂上有雙燕洞,深四五丈,能出龍雨,故諺云云。

峴山張葢雨傍沱。 《三水小牘》安定郡有峴陽峰,峰上有池,如雨則雲起池中若車然,故諺云云。

射的白,米一百;射的元,米一千。 《水經注》會稽有射的山,遠望如射侯,土人以見之明暗占米價之低昂,一百、一千言價之高下也。

胸山戴帽即雨葢。 《東原錄》海州胊山俗言云云。葢謂雲出覆冒其上為雨候也。

五葢雪普,米賤如土;雪若不均,米貴如銀。 《一統志》彬州五蓋山於冬至以雪占年。按《湘中記》五葢山,山有五峰,望之如葢,鄉人每歲以雪占年豐,故土語云云。

雨未晴,看雲靈。 肇慶府射木山,在陽春縣東南十五里,巍峩葱鬱,為縣治山,一名雲靈山。雲幕其上則雨立至,故諺云云。 見《一統書》并《潛確類書》

鄱陽長壽山,形似馬,白雲出於鞍中,崇朝而雨。 見《宋永初山川記》

南山瀑布,非朝則暮。 武功縣太白山甚高,上常積雪,無草木,半山有橫雪如瀑布則澍雨,人常以為候,驗之如離畢焉,故語云云。

廬山戴帽,平地安竈;廬山繫腰,平地安橋。 廬山雖號九屏,然其實不甚深,山行皆繞大峰之足,遠望只一獨山,然比他山為最高,雲繞山腹則雨,雲翳山頂則晴,故諺云云。 見《吳船錄》。又按《述異記》云:廬山有康王谷,北嶺上有一城,號為劉城,天每欲雨,輒聞山有鼓角笳簫之聲,村人以為候。又按《廬山記》云:天將雨,則山有白雲或冠峰巖或亘中嶺,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又云:天將雨,山氣如車馬。

襄陽石梁山出雲應驗符合農人候之,若白雲起定雨,黃雲起則風,黑雲起則多病。 見《物類相感志》

朝鮮有鼇山,東一谷名曰高沙,天將雨,先期而鳴,噴出雲氣,雲入洞則雨,出洞則風,大鳴則即日有驗,小鳴二三日乃驗。 見《朝鮮志》

汝南臨汝縣有小山曰崆峒,其山洞穴如盎,將大雨則白犬自穴出,田夫以為候,亦名玉燭峰。 見《三水小牘》

《陶朱公書》云:凡遠山之色清朗,主晴;昏暗,主雨。小山不出雲者,忽然雲起,主非常大雨。

海占[编辑]

海水熱,穀不結;海水涼,穀登場。 《明詩綜》瓊州以海水占年,每海水熱則荒,土諺故云。

海嘯風雨多。 見《玉芝堂談薈》

海水知天寒。 見古詩。

十月忌初五,海豬要起舞。 見《測海錄》,言海風于此日起也。

十一月初八日得壬,主海翻。 見《田家五行》

流波山下有然海千里,民每汲之以代油。秦始皇使人泛多艘往山島取仙草,舟人不知水性,以燭跋投海,火大發,遍海延燒,傷舟無數,自此罕舟行,惟於海畔汲用而已。 見《溧栗手牘》

華亭市有一物如水桶而無底,非金石竹木所製,未有知其名與所用者。有舶商見之,以三百緡易之,曰此名海井,能收鹹味,海航必載淡水,今得此,但以大器貯海水,置海井於中,就中汲之,皆淡水矣。 見《癸辛雜志》

潮占[编辑]

初一、月半午時潮。 初五、二十夜岸潮,天亮白遙遙。 下岸之潮登大汛。 乾晴無大汛,雨落無小汛。 《田家五行志》。每半月逐日候潮時,詩訣云:「午未未申申,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半月一遭輪,夜潮相對起,仔細與君論。」故諺云云。十三、二十七名曰水起,是為大汛,各七日。二十、初五名曰下岸,是為小汛,亦各七日。故諺歷云云。凡天道久晴,雖當大汛,水亦不長。若小汛,雖雨落亦不以為意也。

卯酉之月,陰陽之交,故潮大于餘月,大梁、析木河漢之津也,朔望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於餘日,日月會于酉曰大梁,會于寅曰析木。 見《宣昭潮候記》

月有盈虛,潮有起伏,故盈於朔望,虛於兩弦,息於朒朓,消于朏魄,而大小準焉。 同上。

月之精主水,是以月盛而潮大。 見《抱朴子》

潮至八月十五獨大於常潮,遠觀若素練橫江,混混庉庉,聲若雷鼓。 見《錢唐潮候圖》 又按《叢語》姚寬曰:或問四海潮皆平,惟浙江濤至則亘如山岳,奮如雷霆,其故何也。或云: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激而為濤。

錢武肅王以潮為田患,始築捍海塘,在侯潮門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強弩數百以射潮頭,又禱于胥山祠,既而潮水避錢唐,東激西陵,遂成隄岸。 見《五代史》

東海有牛魚,狀如牛,剝其皮懸之,潮至則毛起,潮退則毛伏。 見《博物志》

鰌魚,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潮上,出則潮下,出入有定,故潮長有期。 見《風土記》

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 見《寰宇記》

移風縣有鷄,鳴聲清長如吹角,潮至則鳴,故名潮雞。 見《異物記》。又孫綽望海賦:石鷄清響而應潮。

候潮草,葉間有莢,潮至即開,退即合。 見《興化府志》

金陵鍾山頭佗寺第一峰有應潮井,其泉與江潮盈縮相應。 同《地志》

桂林聖水巖,子時潮上,午時潮落。 見《廣西志》

《唐書.地理志》注云:福州長樂郡,太和七年築立十斗門以禦潮,旱則瀦水,雨則洩之,盡成良田。

樂史《太平寰宇記》云:蠣山在海中,潮上半沒,潮落方見,故其上多蠣。

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暈。 見姚寬《西溪叢語》

朱子《名臣言行錄》云:運河失湖水之利,遂取給於江潮,潮濁多淤,河行闤闠中,三年一淘,為市井大患。公始至,浚二河,以茅山一河受江潮,以鹽橋一河受湖水,復造堰閘以為潮水蓄洩之限,然後潮不入市。 按:公即蘇軾也。

石占[编辑]

五嶽皆觸石而出雲,不崇朝而雨。 見《尚書大傳》

臨賀有石,方二丈,有磨刀斧迹,春秋常明淨,秋冬則苔穢,名雷公磨石。 見孟奧《北征記》

佷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石穴,以燭行百步許有大石,相去丈許,俗名一為陰石,一為陽石,每水旱為災,鞭陰石則雨,鞭陽石則晴。 見《荊州記》

萍鄉西城津有玉女岡,天欲雨轍先涌五色氣于石間,俗稱玉女披衣。 見王采《安成記》

零陵山有石燕,雨即飛,止還為石。 見《湘州記》

荊州永豐縣東鄉有臥石,長九尺六寸,其形似人而通體青黃,隱起田。若遇旱,眾農舉而祭之,小舉小雨,大舉大雨。 見《酉陽雜俎》

武昌城西有石鼓山,山上有三石鼓,鼓鳴則雨至。 見《武昌志》

蘇頲有一錦紋花石,鏤為筆架,置於席間,每天欲雨即津如汗,逡巡而雨,農人望雨者每就此為候。 見王仁裕《開天遺事》

鬱林郡有大石牛,歲旱殺牛取血和泥,泥石牛背則天雨,去泥即晴。 見《廣州記》

臨封縣西石龍巖中有長石如龍,歲旱,洗之即雨至。 見《一統志》

吳興故彰縣有梅溪山,山根直豎一石,高可百餘丈,四面陡絕。其上有盤石,員如車葢,恆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年儉,農人每以為候。 見《續齊諧記》

《南康記》覆笥山平湖中有石雁,浮水面,每至炎氣代序則飛翔,若知感候。又《漢陽記》廬山頂上有池,中列三石雁,每霜降則飛。

汶山有鹽石,煎之得鹽。 見《華陽國志》

《臨川記》縣中石廩,其中可容千斛,廩口暗中有收放,開則歲豐,閉則歲歉。

井占[编辑]

鬱林郡有古井,名曰司命井,半甘半淡,潛通江海,冬夏常盈,周給闔境。其水若竭即有荒歉之災,每以為候。 見《廣州記》

聖井岡在臨城東北,井四時不竭,每遇田旱,禱雨立應。 見《南昌志》

夏至是日,浚井改水。 見《續漢書》 按《春秋考異郵》曰:夏至井水躍,故于是日改水。

隴中乏鹽,惟天水一井汲之可煮為鹽。 見《十六國春秋》

藍田縣玉案山有井,水在井中常作冰,雖夏不釋,長安不藏冰,于此取之。 見《輿地記》

《藝文類聚》稱養生要術,十二月臘夜持椒臥井旁,無與人言,內椒井中,可除溫病,甚驗。

凡欲穿井,于夜氣清明時,置水數盆于地,看何盆星光最大而明,其下定有泉源。 見《玉厯》

廬陵城中有一井,分二色水,或青或黃。黃者若灰汁,取作糜粥皆作金色,每以濟饑,土人名灰汁為金,因名金井。 見《廬陵異物志》

衛有一夫,負缶入井,出而灌田,終日竟一區。鄧晳過,下車教之曰:有機重後輕前命曰桔槔,終日溉田百區不倦。 見《說苑》

青州刺史張士平,中年夫婦皆瞽,一日遇書生為開井一眼,汲新泉洗之,目均如初,因留其說以救世。其要曰:子午之年,五月酉戌、十一月卯辰為吉;丑未之年,六月戌亥、十二月辰巳為吉;寅申之年,七月亥子、正月巳午為吉;卯酉之年,八月子丑、二月午未為吉;辰戌之年,九月未申、三月丑寅為吉;巳亥之年,十月申酉、四月寅卯為吉,按其方位年月日時鑿井,即為福地。士平拜受訖,書生轉瞬失去,蓋太白星官也。 見《神仙感遇傳》

穿井多有毒氣,五月五日以雞毛試投井,毛直下者無毒,若迥旋不可食。 見《葛仙翁傳》

冰占[编辑]

春,無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而淫於元枵,以有時灾,陰不堪陽,蛇乘龍。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饑。元枵,虛中也,枵,耗名也,土虛而民耗,不饑何為。 見《左傳》

光和六年冬,東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餘,冬大有年。 見《後漢書》

冰者兵之象。 見《公羊.成十六年傳》

冰方盛,水澤腹堅,令告民出五種。 見《禮記》

冰結後水落,主來年旱。冰結後水漲,名上水冰,若堅厚,主來年大水。 見《農政全書》

冰泮而農桑起。 見《家語》

東海員嶠山有冰蠶,長七寸,有鱗角,以雪覆之始為繭,色五采,織為文錦,入水不濡,入火不燎。 見《拾遺記》

見一葉之落,知歲將暮;觀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 見《淮南子》

景公伐魯,得東門無澤。問曰:魯年穀何如。對曰:「陰不凝陽,冰厚五寸」者,寒溫節則政平,政平則年穀熟。請禮魯以息怨。 見《晏子》

北人驗時,以天明三星入地為冰河之候。正德丙寅,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八日,都下遲最遲,而河冰亦遲凍,是月望日與諸吉士早朝,其試觀之,黎明三星正入地,而河冰亦適合云。 見《金臺記聞》

二月二日見冰,主旱。 見《陶朱公書》

天占[编辑]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 見《周書》

力田不如逢年。 見《史記》

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見《書.金縢》

椹釐釐,種黍時。 凡黍穄三月上旬種時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下旬為下時。夏種黍穄,與植穀同時;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故諺云云。 見《齊民要術》

夏至後,不没狗。 但雨多,沒橐駝。 五月及澤,父子不相借。 凡種麻,夏至前十日為上時,至日為中時,至後十日為下時。孫注云:「麥黃種麻,麻黃種麥。」均良候也。諺云云者,言及澤急也。夏至後則非惟淺短,皮亦輕薄,此亦趨時不可失也,父子之間尚不相假借,極言天時之可貴耳。 同上。

五月鋒,八月耩。 見楊慎《古今諺》。按鋒,鋤也。耩,壅苗根。

五月䆊種,八月犁種,畝收十倍。 見《齊民要術》

頭有二毛,好種桃;立不踰膝,好種橘。 果中易生者莫如桃,而結實遲者莫如橘,諺云云者,言桃易待,橘難待,須及時為之也。 見《曲洧舊聞》

寒食過了無時節,娘養花蠶郎種田。 見《吳下田家志.方言》

上旬種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 見《齊民要術》。又引《襍陰陽書》曰:禾生于寅,壯于丁午,長于丙,老于戌,死于申,惡于壬癸,忌于乙丑。凡種五穀以生、長、壯者多實,老、惡、死日種者收薄,以忌日種者敗傷。又用成、收、滿、平日為佳。又引《氾勝之書》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麥忌戌,大麥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穀各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

十月無工,只有梳頭喫飯工。 《吳下田家志》。言天漸短而時可貴也。

社後種麥爭回耬,社前種麥爭回牛。 《士農必用》引農語云云,言奪時之急也。

雨師好黔,風伯好滇。 龍洞田皆石底,上惟寸土,五日不雨則苗枯槁。諺云云者,言無五日不雨也,雨師豈真有所好哉,良由彼蒼愛人之至,惟恐禾荒民饑耳。又云:大理有風花雪月四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今花斬伐無種,風則處處有之,下關稍盛耳。自九月起至次年五月,無日不排山倒嶽聲如嘶吼,惟黎明稍息,辰刻復起,過下關橋必下蓋整冠,否則飛颺而去矣。下關南望,萬里璧立,一水中通,其曲折處即風穴,故雖晴和日此處仍大風不息,豈風雨果有所好哉。蓋滇西瘴氣特甚,有風則散,亦上天愛人之至,故生風穴於其間耳。

要開吳淞江,除是海龍王。 《湧幢小品》吳淞江久湮,童謠云云,均謂工決難成。後巡撫海忠介倡議開濬,而董其事者則推官龍宗武、同知王成樂也,其言始驗。當時累月不雨,工故易集,是貴天時焉。按《二申野錄》所載「除是」作「須是」。憶余於道光七年在蘇撫任內,留心水利,以吳淞江湮塞多年, 奏請籌款挑濬,適值累月不雨,半年竣事,至今賴之,雖曰人事,豈非天時哉。次年 奏入,以挑濬吳淞江議敘加一級,前塵昨夢,回首廿年,附記於此。

地占[编辑]

周公時,天下太平,邱陵高下皆熟。 見《鹽鐵論》

一季種田,三季收稻。 三佛齊西北濱海,舶入淡港,入彭家裏舍,易小舟入港,達其國,土沃人稠,地宜稼穡。諺云云,言收穫廣也。 見《瀛涯勝覽》

三月榆莢雨時,高地疆士可種秫。 見《氾勝之書》

雄田。 交阯田最為高腴,舊有君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其田亦曰雄田。 見《番禺雜記》

溼耕澤耡,不如歸去。 《齊民要術.耕田篇》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不須燥溼,得所為佳。若水旱不調,甯燥不溼。孫注云:燥雖耕塊,一經得雨,地則粉解。溼耕堅垎,數年不佳。諺云云者,言其不審土宜,而終于無益也。

戽水插秧,乘船割稻。 《譚苑醍醐》卷五:「《周禮》三農有兩訓。先鄭云:山農、澤農、平地農也。後鄭云:原與隰及平地。余謂先鄭之說為是。山農,南方之刀耕火種,巴蜀之雷鳴田是;澤農,廣東之葑田,雲南之海簰是,卽諺云云者也。若原隰平地只可言中原,不可該邊甸也。」

坐賈行商,不如開荒。 《荊川稗編》:「《王盤農書》今漢沔、淮穎率創開荒地,當年多種脂麻等種,有痛收致富者。如舊稻塍內,開畢,便撒稻種,直至成熟,不須薅拔,緣新開地內,草根死淨,無荒可生。更年年揀剔,別無稗莠,所收常倍于熟田。蓋曠閒既久,地力甚足也。諺云云,言其獲利多也。」

十年九不收,一收勝十秋。 武定府聶家窪在商河縣西,舊治縣界有七十二窪,遇豐大收,遇潦則一苗不遺,故諺云云。

嬾漢種蕎麥,嬾婦種菉豆。 《羣芳譜.穀譜》耕蕎麥地,若耕二遍,只耘一遍。言不論地之瘠薄,亦可種也。諺又云:種菉豆,地不宜肥而宜瘦。

東路檳榔,西路米粻。 《明詩綜》瓊州東界地瘠,雖以羊骨壅田,終鮮獲。腴壤多在西,故諺云云。 元黃鎮成詩:土薄良苗稀,稊稗日以長。言土薄則苗少而莠多也。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 見《羣芳譜》。按《爾雅翼》古稱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小麥例須下田,故古歌亦云云。

上鄉熟,不抵下鄉一鍋粥。 〈論浙西閉糶狀〉本路惟蘇、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飽數路,漕輸京師。自杭、睦以東衢、婺等州,所產微薄,不了本莊所食。諺云云,蓋全仰蘇、秀等州來路以足官民之用。 見《東坡集》

蘇常熟,天下足。《吳都文粹》「常」作「湖」。 〈常州犇牛閘記〉方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云云,蓋謂此閘尤為國用所仰,遲速豐耗天下休戚在焉。 見《渭南文集》。又按《大學衍義補》邱濬論國用:「臣按,東南財賦之淵藪也,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又居兩浙十九也。考洪武中,天下夏稅,稅糧以石計者總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而浙江布政使司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蘇州府二百八十萬九千餘,松江府一百二十萬九千餘,常州府五十五萬二千餘,是則一藩三府之地,其民租比天下為重,其糧額比天下為多。竊以蘇州一府計之,以準其餘,蘇州一府七縣,其墾田九萬六千五百六頃,而居天下八百四十九萬六千餘頃田數之中,竟出二百八十萬九千石稅,于天下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額內,其科徵之重如此。」故諺又云:蘇松熟,天下足。考《渭南文集》「松」作「常」,蓋宋時松江屬秀州也。

湖廣熟,天下足。 湖廣古荊州地,江漢若帶,衡荊作枕,洞庭雲夢為池。中國之地四通八達莫楚若也,楚固澤國,耕稼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多仰給焉。諺云云者,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也。 見《地圖綜要.湖廣總論》

姜思度,有巧思,知溝洫之利,所在必發眾穿鑿。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時人語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 見《唐書》

夏旱修倉,秋旱離鄉。 浙西地卑積水,春夏厭雨,故諺云云。若浙東地高燥,過雨即乾,得雨即耕,然常患少耳。 見《後山叢談》

《荊州記》城南六里有溫泉,下數十畝,十二月下種,三月便登,一年可三收。

紹興五年,江東帥臣李光言閩越之境皆有湖陂,湖高于田,田高於江海,旱則放湖漑田,澇則決田水入海,故無水旱之灾。 見《宋食貨志》

人占[编辑]

最喜立春晴一日,農夫耕田不費力。 見《沅湘農諺》,言田于此日最要繁,好著力也。 子欲富欲黃金覆。 麥生黃色,傷於太稠,稠者鋤而稀之。秋鋤以棘柴耬之以壅麥根,至春凍解,轉柴曳之,突絕其乾黃,頂麥生,復鋤之。到榆萊時,注雨止,侯土白背復鋤,似此不惜力則收必倍。 見《齊民要術》

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 見《荀子》

智如禹湯,不如常耕。 《齊民要術》序:「自天子至庶人,四肢不勤,思慮不用,而事治求贍者,未之聞也。神農、倉頡聖人者也,其於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於牛耕,實勝耒耜之利;蔡倫立意造紙,豈方縑牘之煩。且耿壽昌之常平倉,桑宏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故諺云云。樊遲請學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農。聖賢有所未達,而況于凡庸者乎。」《書》云:「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信然。

長老種芝麻,此事差又差。 按《七修類稿.事物類》種芝麻,必夫婦同下其種,收時倍多,否則結稀且不實也。諺云云者,以僧無婦,言雖用力而不得其人耳。

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齊民要術》序:「天子親耕,皇后親蠶,況夫田父而懷窳惰乎。李衡於武陵龍陽汎洲上作宅,種橘千樹。臨卒勅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歲上一疋絹,亦足用矣。恒稱太史公所謂『江陵千樹橘,與千戶侯等。』者也。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人功之不可已也。」

鋤頭三尺澤。 凡種麻地,須耕五六遍,倍蓋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又鋤兩遍,仍須用意抽拔細弱不堪留者,即去卻。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雖小旱,不至損。何者,緣蓋磨數多故也。又鋤耨不斷其時,故諺云云。古人云: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見《齊民要術.雜說》

糞田勝如買田。 凡農圃之家,務要計置糞壤,須用一人一牛或驢駕雙輪小車,諸處搬運積糞,日久積少成多。施之種藝,稼穡倍收,歲有增羨,此人工之上計也。夫掃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視之而輕忽,田得之為膏腴,惟勤於力田者知之。誠以糞非貴重,到處可立致,所貴惜糞如惜金,變惡為美,種少收多,故諺云云。 見《荊川稗篇.王盤農書》

北人水旱,聽命於天。 黃河之為中州患固矣,然而有利存焉,人自棄之耳。使近河之民效南方水車之製,而又分區築港,可通百里之遠,則人力正可為利也。或仿古井田之制,每田百畝,四隅及中各穿一井,每井可灌田二十畝,四圍築以長溝,深濶各丈餘,旱則掣井之水以灌田,潦則放田之水以入溝,無非盡力乎溝洫耳。且穿田築溝之費可按畝科派,從此一勞永逸,不但免害,即以興利,隨時用力,不誠足恃哉。 見《天下郡國利病書》引諺云云。

荷鋤待雨,不如決渚。 見《天祿閣外史》,言勿貪天功而廢人力也。

農勤於朝,女勤於宵。宵必顧杼,朝必顧雨。 同上。言得時無怠也。

收麥如救火。 《羣芳譜》大抵農家之忙無過蠶麥,若遷延從事,秋苗亦悞鋤治,言人力之不可緩也。

麻耘地,豆耘花。 《種樹書》種諸豆子,油、大麻等,若不及時去草,必為草所蠹耗,雖結實亦不多。諺云云者,麻須初生時耘,豆雖開花亦可耘,言須相緩急以施力也。

八月初一雁門開,嬾婦催將刀尺裁。 見《吳下田家志》

近家無瘦地,遙田不富人。 《農書.居處篇》引諺云云,言民去田近,色色利便,可施力以致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