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臺灣縣志/卷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修臺灣縣志
卷首
卷一 

重修臺灣縣志敘(立序)[编辑]

邑曷為有志?志一邑之事也。一邑之事曷為志?天時異候、風土異宜、人情異尚、物產異數,不有以志之,懼其傳訛也。

臺灣,固奧區也。按《文獻通考》稱「毘舍邪國」,《名山藏》稱「東港」、「婆娑洋」,從古未有開闢者。我朝德威遠播,歸入版圖;生聚之、飲食之、教誨之,迄今已幾及百年,舟車水陸,儼然一大都會矣。是不可以不志。然則前未有志乎?曰:「有。前邑宰王君禮志之矣。」曰:「前有志,何為復志?」曰:「前之志,志前之臺灣;今之志,志今之臺灣也。前之臺灣,熙熙暤暤;今之臺灣,涵濡聖澤、沐浴皇仁,凡制度、議禮、考文,較之從前,風氣駸駸日上,是不可不重志也。」雖然,志難,志臺灣尤難。今夫海,包乾之奧、括坤之區,長波涾沱,洪濤瀾汗,茫乎浩乎,不知其幾千萬里;而臺灣以孤島橫亙其外,天時不可按候而考、風土不可按圖而徵、人情不可按時而定、物產不可按數而稽,藉非博採廣聞、熟悉者久,不敢志,亦不能志。

魯君燮堂,宰邑三年,官於斯者也,首倡盛舉;臺之士人,生於斯、長於斯、聚國族於斯者也,共襄厥成。不數月而志竣;門分類別,綱舉目張,條理井井。尋覽之下,不特天時、風土、人情、物產,一一瞭如指掌,而百年來教化聿新、風會日盛,聖天子大無外之模、各民番沐太平之福,亦胥於是乎得之;益嘆邑之不可無志,而臺灣之尤不可不重志也。

率志數語,弁諸簡端,請以質夫海內之覽是志者。

乾隆壬申冬十月下浣,巡臺使者立柱撰。

重修臺灣縣志序(錢序)[编辑]

我國家重熙累洽,德化覃敷,聲教四訖;薄海內外,罔不蒸蒸向化。臺灣為海外巖區,冠領三邑,藩籬數省,歸入版圖幾及百年;聖天子涵濡樂育,久道化成,其間風土依然,山川如故,而禮教聿興,制度大備,人文蔚起,風會日隆。以視從前,譬猶皇古之世,草昧初開,渾渾爾、噩噩爾;今則巍乎煥乎,已躋中天之盛已。

舊有志,擇焉未精、語焉不詳,歲久且多殘闕;魯君燮堂,以西江名進士來蒞茲邑,三年之內,時和歲稔,政舉事修,公務余閒,慨然自任。爰集臺之文士,共相商訂;取舊志之缺者補之、略者詳之、繁者芟之、訛者正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盡人事;大則禮樂文章、小則蟲魚草木,分晰眾部,莫不峨然在目,釐然有當於人心。

夫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臺灣孤懸海外,名公巨卿、文人學士,蹤跡罕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不有以核其實,將何以信之今而傳之后耶?顧非平時留心稽考、熟悉茲土,而又長駕遠馭、智力有餘,且其才、其識、其學足以擅作史之三長者,必不克肩厥鉅任。魯君燮堂,何獨游刃恢恢也!

書開局於學之明倫堂,始於二月,成於十月。海內覽者,資蒐採、廣見聞,知聖朝之車書大同,樂海外之風教日盛,胥於是乎在,豈不休哉!余不敏,恭膺簡命,巡視茲土;輶軒採風,率多闕漏。《詩》不云乎:「騂騂征夫,每懷靡及。」行將歸矣,所藉手以報命者,將於是書資所未逮。然則是書之成,抑亦余之厚幸也夫!是為序。

乾隆壬申十月,巡臺使者仁和錢琦撰并書。

重修臺灣縣誌序(金序)[编辑]

古諸侯之國,唐虞萬、夏商三千,至成周而為千八百;倣之於今,祇一邑而已。然讀〈關睢〉、〈麟趾〉之篇,〈鵲巢〉、〈騶虞〉之什,〈二南〉之化,由近及遠、由暫而久,是以季札聘魯,吳始入於中國。洎漢文翁化蜀、唐常袞開閩,風教所施,雖速於置郵而傳命,亦猶水之盈科而後進也。

臺地僻在遐島,《周禮》不載,〈禹貢〉無稽;上古無論已,自唐宋以暨元明,未入中國。明天啟間,荷蘭屯集,海舶往來,方與中華通,臺灣之名始著。旋為鄭成功竊踞,恃其險遠,行同倭寇,咸目島夷,恆為閩、粵、江、浙之患;漳、泉、福、興諸郡,被毒尤甚。我朝定鼎後,聖祖仁皇帝施仁武不殺之恩威,臣服其余孽;是以聲名洋溢乎海隅日出之表,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茹毛飲血之倫、卉服文身之俗,罔不率俾。猗歟休哉!振之以武威、修之以文德,建置郡縣,版圖已定;星野之分、戶口之數、官師武備之設、山川風土之宜、人物流寓之有紀載、忠孝節義之有表彰,與夫城池、倉庫、衙署、營制、學校、壇廟、宗祠之規畫,下至農田、水利、官莊、租稅、財賦之所入,以及鳥獸、草木、蟲魚之所產,樹藝以時,災祥並紀,無不釐然畢該。臺之有郡縣誌,自臺廈道高公諱拱乾、邑令王諱禮草創也。於古無稽,於今未備,因陋就簡,草昧初開,亦寧嚴無濫之苦衷也。時移物換,踵事增華,因革損益,日異月新,不知凡幾;板帙歲久漶漫,重修之役,不得不有望於今茲也。

余自庚午春,由漳郡守奉恩旨擢監司之任,始至於境,見人物風土貿遷有無,駸駸乎與中華相埒矣。年來南北兩巡,見各邑蒸黎之眾,番社之馴,生齒日繁,田土日闢,風景不殊,繁華較勝,林林總總,既庶既富,蓋聖朝豢養休息之恩,七十年於茲矣,安可不加之以教哉?考之誌乘,《府誌》修於乾隆丁卯年巡臺御史給諫六公,已極詳備,而《縣誌》闕略甚多。壬申春,邑令魯諱鼎梅毅然有修誌之舉,余甚嘉焉。夫誌,識也;識前言往行,與國史等。史則善惡俱載,褒貶予奪,字字霜嚴;志則稽古證今,忠孝節義,千秋永鑑。有善而無惡,有褒而無貶,乃隱惡揚善之意;庸庸碌碌,去而不錄者,亦猶貶與奪也。若夫元惡巨憝,以示炯戒,俾民知嚮慕而凜儆畏,乃教之大者也。

比誌成,請序於余。余讀而嘆曰:有是哉!誌之詳盡,無逸事、無遺義矣,猶不能無慨。鄭逆竊踞時,我朝海禁綦嚴,其撫而有者,皆番社之眾及漳、泉之民耳。今閩、粵十余郡人,蜂屯蟻聚,歲有增添;各立門戶,彼此爭勝;地不加廣,人多叢集;偷渡之禁愈嚴,而潛蹤頂冒而來者不可勝計。又,澎湖三十六島,兵民雜處,地不產粟,戶鮮蓋藏,仰給於臺,商船梭織,甕飧足繼;風雨兼旬,炊煙頓息。備儲之法,不可不講。至於鹿耳門為臺郡銷鑰,鐵板暗沙,鞏若金湯;蕩纓引路,商舶時有衝汕沉溺之患。凡此皆為政者所當日夕留心,而治人治法,或亦為誌之所載而未詳歟?

今國家當全盛之時,培養元氣,浹髓淪肌,海外民番,咸歸樂土;從此嚮風慕義,如〈二南〉之化,由近及遠、由暫而久;凡有血氣者莫不來享來王,邁夏商周之上,而頌唐虞氏之至治者。後之君子,推而暨之,可也。是為序。

時乾隆拾柒年歲次壬申秋七月吉旦,賜進士出身特授朝議大夫、前雲南道監察御史、福建分巡臺灣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二級紀錄十六次燕山金溶題。

序(柁序)[编辑]

歲壬申,余奉憲委來視臺灣。初秋,署篆監司。冬十月,特旨實授,兼理學政。受恩深重,勉圖報稱,日與文武寅僚勤求治理。適《臺灣縣志》重輯告成,來請序。

余惟韓昌黎過韶而訪圖經,朱紫陽守南康,下車亟詢郡乘,謂是固一方之法制經緯所考鏡也。丙夜披閱,大綱小目,凡若干條,總一十五卷,數夕而畢。 不禁喟然曰:休哉!我國家駿德鴻猷,規恢無外,邁唐虞、軼三代,於斯志徵之矣。其在《書》曰:「東漸于海。」《詩》曰:「海外有截。」《記》又曰:「東不盡東海。」蓋自無諸啟閩,歷四千年而始闢此絕島之方輿,以壯我朝大一統之模者也。故占星野,則保章氏所未辨;稽沿革,則職方氏所未載。伯翳之經、道元之注、無此山水; 珠崖之郡、銅柱之郊,無此建置。而茲志所陳教養之周詳、戎祀之整肅、衣冠典文之茂美、藪浸孕育之瑰琦,皆由聖作物睹,大化翔洽,洗曶昧之乾坤,耀以光明; 於是珥筆者得舖張揚厲,勒為此書。班孟堅所言遭遇乎斯時者,詎不信哉?

抑余舊聞臺灣附郭,民鮮土著,耕漁商販,俱閩、粵輕黠子弟,雜而難治。吏於斯者,有傳舍之思,不知所以教之,甚或不愛之而因以為利。將校所屬之兵,平居不能訓練,而又驕之,因是有辛丑之變。方今片甲寸艇,悉睿慮所熟籌;百職庶司,皆帝心所慎簡。二者之患,斷乎免之。夫愚賤何知,惟能予以安全者, 其心好之為最真。雜紀所述,明季洎國初,海氛之毒烈矣。自臺灣收入版圖,聖聖相承,休養生息;番安於社,丁不多科;農安於里,賦比輕則;商賈安於市;行旅安於塗;舟車絡繹,百貨麇至。臺邑安而全郡安,而內地瀕海之郡邑舉安。歌堯者曰:「作息耕鑿,帝力何有?」亦知涵濡聖澤已七十載之久乎!

顧其俗澆,尚奢靡,或好嬉戲淫巧,敦樸之意漓焉。說者謂土沃民富故,殆非也。邑處海上,扶輿清淑之氣,鬱積磅礡;凡氣清者必浮,弊固然耳。然士生其間,鍾是氣,必美秀而文。嘗論陰陽之稟,各毗於偏;天地自然之數,矯而捄之,以歸於正,則其人之事也。臺人多閩、粵之人,昌黎在粵、紫陽在閩,斯文統緒之傳,猶有存者,詎以遠近殊乎?民富則可與談禮,士美秀則能入道;就其所得,捄其所失,當不其難。抑聞賈生云:移風易俗,使人回心而嚮道,類非俗吏所能為。所賴賢司牧、賢司鐸暨此都之賢士,相與鼓舞振興,俾此日之菁莪棫樸,即他時之威鳳祥麟;用佐天家萬年有道之長,其為茲志增光者,豈尠哉。

余世受國恩,南來駐節,叨膺師帥之責,蓋不敢不勉也。是為序。

福建分巡臺灣道兼理提督學政、按察使司僉事仍兼世管佐領、軍功加三級紀錄四次長白柁穆齊圖撰。

臺灣縣志序[编辑]

粵自文命誕敷,庶土交正;元公制作,爰列職方。蓋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同軌同文,會歸有極;載之於皇輿,繪之以王會,發皇耳目,昭示來茲。然積塵益嶽、集腋成裘,下而至於一州一邑,亦罔不廣蒐典籍、博訪風謠,以備一日之採擇焉。乃龍門作史,郡國都邑不列八書,而雜見之於紀、傳、世家。迨乎班、范繼作,而前書〈地理志〉、後書〈郡國志〉,後之輯志乘者,多宗之。在〈長發〉之詩曰:「海外有截。」又〈江漢〉之詩曰:「我疆我理,至于南海」。昔之經理天下,四海而外,聲教所訖,固無間於薄海內外而同之也。

我國家幅員之廣,土宇所闢,亙古以來,未有比隆。況臺邑自入版圖,仁漸義摩,涵濡沐浴於聖化之內者,蓋八十余年於茲矣。雖僻在海隅,而禮樂制度、刑政教化,纖悉無乎不備。民生其間,顧不幸歟?然五方風氣各有不齊,習俗移人,賢者不免。苟一夫不獲,若納於隍,則斯志所編,其以為文乎?抑將殫心思、竭知慮,精神貫注於其間而見之於實也。孔子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夫恥者,恥其未至於善也;格者,格於心而至於善也。然則惟德禮而後恥心生,亦惟知所恥而後入於德禮也。管子以禮義廉恥為四維,蓋以是四者而維繫之,是猶泰山而四維之也。誠如是也,有不蒸蒸焉日化於善、而臻於一道同風之域也哉?魯君移宰斯邑而勤勤編輯,意者其在斯乎?

臺為郡之首邑,是固守之所耳濡而目染者也。夫宣上德而達下情者,守之職也。余蓋甚愧乎四子之雍容講德,而又甚樂乎斯志之為歌詠中和樂職之先聲也。是為序。

時乾隆十有七年秋八月,賜進士出身特授中憲大夫、知臺灣府事加三級紀錄五次陳玉友題。

序(魯序)[编辑]

縣之有令,知一縣之事者也。邑之有志,記一邑之事者也。知之而記之,是之謂志。

臺地遠隔重洋,僻在荒服以外,我國家披荊闢草,始入版圖;其故事之散見於載籍者,荒渺而無所稽,則知臺邑之事為難。邑乘,自前攝令虞山王公禮創於康熙五十九年;其時草昧初開,民淳事簡,志亦略而不詳。數十年來,休養生息,教化既行,規制大備:封域有定、山川有制、田賦有經、學校有典。而且閩、粵之民,航海而至者,接踵摩肩;好惡異俗,情性異齊,則志今日之臺邑尤難,予何足以知之!予自己巳秋調任茲邑,日鹿鹿於簿書塵鞅,舉凡經制之源委、閭閻之利弊、地勢之扼險設要、民俗之厚薄淳漓,雖耳濡而目染之,而撮其要不能記其詳,舉其大而或遺其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雖然,安於不知而委之不志,是滋之曠瘝也;予何敢焉!

辛未冬,爰集二、三寅好暨邑之紳士耆碩,聚而商之。僉曰:是邑之先務也。迺鳩剞劂之資,舉博士弟子潔士侯生世輝司其出納,孝廉明之陳君輝、博士弟子幼達盧生九圍、博士弟子醇夫方生達聖專司編纂,明經子遠郭君朝宗、明經修仲蔡君開春、明經岐伯金君鳴鳳、博士弟子爾簡龔生帝臣分司採輯。諸君子既集眾腋,又遠徵進士後山王君必昌於德化,以總輯之。而其大綱細目,則郡學司鐸明卿林君起述是綜理焉。規撫既定,請於憲,報可。乃設館於郡庠,繼晷纂之。越數月而書成。額之曰:「知縣魯鼎梅重修」。噫吁!是豈知縣之所能修耶?予不敏,何足以知之而志之。蓋合諸君子之知以為知,合諸君子之所知以為志也。今而后,庶幾得以附於知之者矣。

夫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志之所載,其大凡也。其在《書》曰:「非知之難,行之維艱。」則舉斯邑而措之蕩平,以光茲志乘者,後之君子之責也夫。

時乾隆十有七年冬十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知臺灣縣事護理臺灣府海防同知印務加三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三次新城魯鼎梅題。

原序 康熙庚子年[编辑]

志乘之書,所以備省風而資問俗。故修志者,必當考其詳、紀其實,使人觀戶口貢賦之日增,則知培養之力厚;觀詩書人文之蔚起,則知教化之功深;觀安置經畫之綢繆,則知苞桑之謀固。此與國史同為徵信之書,非徒以誇耀耳目也。

臺灣遠在荒陬,古聲教所不及。先襄壯公蕩平海宇,以是地為東南之保障,力疏請留,始置三縣:南鳳山、北諸羅,而臺灣居其中。臺之地廣不及鳳、諸,三十餘年來生聚教訓,迄今學校、祀典,秩然以舉;人物、藝文,蔚然以興。及乎賦役、軍防、民風、土產,與鳳、諸兩邑,均為海外之中華。

攝令王君,以邑志未修無以壯皇圖而光史冊,集群儒蒐羅纂輯,不數月而告成。噫!今人服一官、宰一邑,方矻矻焉催科讞鞫之不暇,而司馬王君以長才攝令事,政修人和;又復以其精神,輯未有之成書,俾海內知聖朝之車書聲教,無遠弗屆,蓋歎王君之非獨有吏才,且有史才矣。

余承先人後,八載於茲,《諸志》修,得而觀之;《鳳志》修,從而序之;今《臺志》修,又從而序之。既樂夫久道之化成,而百廢具興也,又願諸君子觀戶口之日增,益思所以培養之;觀詩書人文之蔚起,益思所以教育之;觀安置經畫之綢繆,益思所以鞏固之。斯克壯皇圖於勿替也。是為序。

提督福建水師軍務、統轄臺澎水陸總兵官左都督溫陵施世驃撰。

貴輿馬氏作《經籍考》,分經、史、子、集為四;而其間志乘之書,獨附於史部者,蓋以古者圖籍、戶口、天官、地理,悉掌之史氏。故孟堅作書,首以十志,厥後諸家仍之;洵乎作志者,非有史才不可也!夫以紀載之書,而出之才人之手,故其為文覈而詳、其舖敘雅而贍,芟所當芟、錄所當錄,不蕪不穢,有條而不紊。令讀之者觀風考俗,瞭然若指諸掌,而不至下同於稗官雜濫之為,蓋其難矣!

然而天下之事,有創有因;有所因而踵成者易為力,無所因而創始者難為功。臺灣自勝國以前,既荒蕪無所考;我皇上神聖威武,化及海外。乃始臣妾而郡縣之。今雖入版圖數十餘年,而其經制、規畫、山川、風土,未有淹雅之士為之撰述而編緝之者。徵其文,則文移冊籍而已;考其獻,則街談巷說而已。而欲從漫無所因之餘,援筆奮志,勒成一家之書,是難之中又有其難焉!是以守土者十易其人,皆因循退諉,而莫或一任其事也。

今郡佐王君,攝篆未及半載,毅然起而任之;延致諸生,捃摭編綴,分門別類,彙次成帙,既成而以示余,且屬余為之序。夫以前此十人所逡巡卻顧而莫之肯為者,而王君獨於代庖之暇,簿書錢榖之餘,與諸生講求而纂定之,亦可謂不殫於為創,而有志於章典文物之盛者矣!夫天下事,常始乎粗而卒乎精,其間蒐羅之所未備、詞義之所未該,加以沿革不同、風俗日變,後有作者因之,而踵事增華,皆是書為之權輿焉。是後人居其易,而王君獨任其難也。安見後人之才,非即君之才,而雖有扶風、龍門,其得不以是為蓽路藍縷也乎?

福建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司副使壽春梁文煊撰。

邑之有志,猶古諸侯之有史也。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紀人事,其間盛衰、休咎、是非、美惡,所以昭勸戒而裨政教,其關係世道匪淺鮮也。是故作志非難,作志而信令傳後為難。

臺灣昔屬荒裔,今歸版圖,歷年不啻三紀。其為聖天子深仁厚澤之所涵濡,及封疆大臣承宣德意以致太平,山無伏莽、海不揚波;雖遠在天涯,而聲名文物增倍於前。五十六年,《諸羅志》成;五十八年,《鳳山志》又成。而《臺灣邑志》之修,俞令有志未逮,竟以陞遷去。虞山寅兄以是秋攝邑篆,他務未遑,汲汲然以修志為急務,禮致群儒,開局纂緝。稿既脫,問序於余。披閱之下,其為例也切而嚴,其為文也贍而整,其為事也該而核;而又於「武備」一篇為最詳,自營制額數、防汛兵馬,以及瞭望砲臺、巡哨戰艦,纖悉畢具。蓋深明於志之作,非徒以誇耀盛世之規模,飾為觀美已也。將紀其興除利弊,與夫扼塞設建之周密,為保障一方永遠之計,使後之君子按冊而稽,瞭如目前焉。

夫臺郡雖屬海外,通江、浙而連閩、廣,實為四省之籓籬;而臺灣一邑,視鳳、諸為尤要。以鹿耳門為咽喉、以澎湖為門戶,一邑固,則全郡皆賴以無虞,四省皆恃以鞏固。而山川風土之異其宜,因革措置之隨其地,戶口田賦之增其額;典秩備載,祥災必書;飛、潛、動、植之物,靡不參考而詳盡。則斯志也,誠足以信今而傳後矣!從茲以往,考古者不患無徵,采風者不患無據;統一車書,同文之治,不於今日而益見哉!而余值《郡志》明備之後,無事增修;獨四載來,於三屬邑志,獲觀厥成也,尤所深幸爾!

臺灣府知府,上黨王珍撰。

志何始乎?始於古也。古始於何時乎?始於《九丘》也。曷謂《九丘》?曰「九州之志也」。曰:「丘,聚也;土地所生、風土所宜,皆聚於此書也。」後世地志圖經,其皆權輿於此乎?而說者謂朝廷有一統志、省有通志、郡有郡志,雖邑乘不備,庸何傷?不知縣志者,郡、省、一統志之所取裁也:因時補救,則尚經濟;應期焜耀,則論人才;與世污隆,則語風俗。俾覽者具有激厲之思,將廉頑懦立之是賴,所關豈不重歟?況臺灣僻在海外,原為聲教不及之區,聖天子德威遠屆,闢疆土、設郡縣,三十八年於茲矣。

臺,固附郭也,土地之廣狹,於何而考?規制之略,於何而稽?田賦之多寡、盛世之典秩,於何而問?設官分職,而以文章顯達於一時、聲稱遠垂於奕禩者,將何以信今而傳後?志又烏可已耶?而且《諸志》成於前、《鳳志》續於繼,獨臺邑之志缺焉未舉,亦海外一大憾事!志又烏可緩哉?

余攝篆臺邑,搜討郡乘、延訪群儒、廣羅博采、旁集遠緝。山澤奠其位、風土異其宜,城郭、疆域畫然也;祠壇、兵制肅然也;戶口丁糧日積而日增,學校制度日新而日盛,循良、茂德、忠孝、節烈之流後先畢紀;下及一名一物之微,罔不發隱闡幽,裒而志之。始於己亥之季冬,成於庚子之孟夏,寧敢曰筆藻摛花,足以揚光史冊乎?紀其所見、錄其所聞,九州之外,別有天地,聊以備觀風者之采擇云爾。臺之後賢,必有能討論修飾而潤色者,庸書此以俟。

臺灣海防總捕同知、兼攝臺灣縣事虞山王禮撰。

重修臺灣縣志凡例[编辑]

志列綱目,由來舊矣。參稽群志,義例各著。今惟衷於事無闕漏、文不繁複,非敢故為異同。

首繪圖,便覽也。圖先書後,自昔然矣。

畫疆正域,先辨星野,地承天者也。次詳沿革;見國朝武功文德,邁越隆古,敢或略歟?余悉依類條品小序備言之。

邑負山阻海,議守之區;鹿耳鯤身,全臺鎖鑰。若羅漢門之谿谷險仄、澎湖之澳嶼縈迴,皆守土所當知也。至大海中水程、港道、潮信、風期,舊無成說,每令向若心驚,茲為類敘分明,問渡者宜有取焉。附錄詩篇,以當畫圖。

志建置:凡有興作必書,凡公所之在境內者悉書。

賦役與內地異:如田論甲折畝、房計間徵餉,以及牛磨、蔗車、港潭、罾𦊓等稅,悉詳註以便稽覈。

化民成俗,端必由學。泮林芹藻,采及粵生;書院膏油,惠此多士:均綴宮牆之次,以彰文教之隆。

孔子萬世師表;崇德報功,獨隆於學校矣。其諸通祀、義祀,別為秩祀志。附以梵宮、社廟而弗削者,邑俗尚鬼,欲悉數其來歷,俾民聽不惑耳。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臺澎為四省藩籬,武衛尤重;營制船政,所必詳也。並載賞卹,以昭皇仁。軍器不與祭器並陳者,藏神武之用於不測也。

職官,紀官斯土者;列憲題名,則駐於斯土者也。列傳,並述其有功德於斯土者。題名以文武爵秩次,傳以年代次。

選舉,列各奏議,用勵邑士。邑武科特盛,戎行之勳爛焉。故為述武科始末。

地以人重,在臺言臺,善善欲長,而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惟節婦年例符亟登之,以勸女貞。

風俗轉移視乎人。孔子云:「何陋之有?」故以次於人物。《書》曰:「惟土物愛厥心臧。」因附之以物產。

藝文,標其書目與卷帙之多寡,倣班固《漢書》也。書序存者揀編之。其詩文揀附各志,本條下難附概者,量揀而編之。時賢近作可見者,各揀而編之。

雜紀,志之餘也;茲志尤加謹焉。上溯臺灣所由名,遠稽紅毛所由至。惟偽鄭據臺二十余年,逸事傳聞異詞,將攟摭辨正,匪直不敢、且不暇。覽者鑒之。

凡志,略斯遺,詳或疑濫。然志臺灣,與其略也寧詳。蒐討未周,決擇鮮當;補遺裁濫,深有望於後之君子。

舊志姓氏[编辑]

總裁

  • 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按察司副使梁文煊

鑒定

  • 臺灣府知府王珍

主修

  • 臺灣海防總捕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王禮

編纂

  • 歲貢生陳文達
  • 歲貢生林中桂
  • 廩生李欽文
  • 廩生張士箱

參訂

  • 臺灣縣丞馮迪
  • 臺灣縣儒學教諭吳應異

督梓

  • 澎湖司巡檢李振宗
  • 鳳山縣典史署臺灣縣典史周起渭

重修臺灣縣志姓氏[编辑]

鑒定

  •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閩浙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世襲騎都尉喀爾吉善
  • 兵部侍郎、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弘謀
  • 巡察臺灣等處地方戶科給事中立柱
  • 巡察臺灣等處兼提督學政、河南道監察御史錢琦
  • 鎮守臺灣等處地方掛印總兵官陳林每
  •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顧濟美
  •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德舒
  • 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來謙鳴
  • 分巡臺灣道按察使司副使金溶
  • 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按察使司僉事仍兼世管佐領柁穆齊圖
  • 署臺灣府知府陳玉友
  • 署臺灣府知府海防同知王文昭

承修

  • 臺灣縣知縣護理海防同知事魯鼎梅

總理

  • 臺灣府儒學教授謝家樹
  • 臺灣府儒學訓導林起述

總輯

  • 德化縣乙丑科進士截選知縣王必昌

編纂

  • 舉人陳輝
  • 廩生方達聖
  • 生員盧九圍。

分輯

  • 歲貢生選授閩縣學訓導郭朝宗
  • 拔貢生蔡開春
  • 歲貢生金鳴鳳
  • 生員龔帝臣
  • 監生方達義

分理

  • 生員侯世輝

繕寫

  • 儒童王志選、陳正宗、吳初昇

臺灣縣全圖[编辑]

圖片 圖片名
臺灣縣境圖
城池圖
縣署圖
府學宮圖
縣學宮圖
澎湖輿圖
鹿耳連帆
鯤身集網
赤嵌夕照
金鷄曉霞
鯽潭霽月
雁門煙雨
香洋春耨
旗尾秋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