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作者:慧能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914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自從達摩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祇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世人若不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餘家,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若無宿慧,讀誦雖多,不悟佛意。是以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若於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為除凡夫不善之心。經是聖人之語,教人聞之,從凡悟聖,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眾人性中,本有不見。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煉,礦去金存。

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故經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羚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羚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羚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祇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實,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猛勇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體,智是慧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祇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祇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