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龜巖集 (李元培)/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龜巖集

作者:金履喬
1820年
卷一

往在先朝。儒術範世。表章正學。有能誦習朱子書者。著令薦聞。親發經旨。馳驛就問。考其所存。然後禮有差等。關北之薦士曰李元培。以經對稱旨。除義禁府都事,莊陵令。徵不至。遂賜經籍。爲北關分敎官。許令在家敎授。北方學者。稱爲龜巖先生者卽其人也。關北地邊胡。惟騎射是業。自前世以來。未嘗知有學問。國初。驅除野人。遷南族以居之。其爲士者皆搢紳之裔。且百年內。疆域無事。休養暇豫。風移俗易。於是鏡城李松巖出而始倡性理之學。傍近州里。翕然化之。皆知尊禮賓友。謹事官長。以至耕夫耘婦。居喪必以禮。雖器用飮食之微。言必稱松巖如此。有若說古聖賢行事。由是而鏡城之文學。蔚然爲北方之鄒魯。後六十有餘年而得先生。益彰明松巖之學。先生之言曰。人之所貴於萬物者。以其有孟子所謂君子存之。庶民去之。苟能存得此。無華夷無古今。堯舜周孔。便是一室人。豈以遐裔生晩而自視欿然。不竭吾才。而求之。孜孜忘寢食。有進無畫。老而至死。若先生者。豈不誠好學篤行之君子乎。余於壬子歲。以評事赴北。纔踰關。聞先生之名藉藉焉。其時先生猶未徵也。皆曰李處士。關北之夫子。松巖後一人也。及到鏡城。因事出府外。遵漁郞之浦。登八景之臺。處士之廬入望。而遂造焉。屋不蔽風雨。書帙滿架。學子四五人趍侍出迎。甚有禮容。及歸。謝不能送。至明年春。余竣事還。路次朱站。先生携學子來就別。答昨年之造也。後八年。余謫明川。明於鏡爲隣。先生遣其門人林宗七訊起居。余與先生交際止此。然余於北。旣前後往。且在閭里間。故得先生之實爲詳。先生同郡進士車守謙有文行。一鄕稱爲車孝子。嘗從余遊。余從容問曰。以子之望。少處士不能十歲。何師之爲。毋亦有私好乎。曰。是何言也。先生之孝悌出於等夷。與之講討問辨。造詣精深。卓乎難及。如之何勿師。夫車生之賢。足以擇師。而其心誠悅服如此。豈無以也。由松巖而下。可以知先生。由車生而上。亦可以知先生。嗚呼。余猶幸及見於斯人也。其後丙寅。余在東藩。先生之沒已五年。其高弟玄翊洙,族子恂。收拾先生遺文來示。求爲文以闡其幽潛者。余辭以非任。今又十五年。而玄君同學池若洙持玄君書。走二千里京師。昕夕請不已。嗟夫。余於先生。有及見之幸。得實之詳。而諸君之託。寔勤且久。其何忍終孤乎。遂爲之第次而叙其本末如此。嘗聞先生講學。不喜創立新說。輒云發前人未發。非吾輩所急也。以故未嘗有著述。所編次。卽皆揚先徽勉後進。因行事不得已言者。而亦無多。然其文章質直雄深。有非流俗者所可及。嗚呼。亦足以知先生所存矣。先生本公州人。十一代祖謙坐事遷北。五世而至鵬壽。値壬辰倭寇。倡義死難。其後世有名德。爲北路大族云。歲庚辰仲冬。安東金履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