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pdf/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第三节 建立绿色低碳和节水节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绿色生态,加强前沿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推进设施融合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适度超前构建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

第36条 建设绿色、智能、安全的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多源多向的水源供给保障。坚持节水优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到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不搞大水漫灌,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打造节水示范城市。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到2035年通州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35亿立方米以内。加强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强化绿色智能的能源保障。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太阳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有效降低区域碳排放,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区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以上。进一步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完善电网结构和燃气输配系统,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户均年停电时间5分钟),通州区达到99.998%(户均年停电时间10分钟),城市副中心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100%,通州区达到95%。建设智慧能源云平台,实现发电、供热、制冷、储能联合调配,提高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

第37条 建设功能复合、空间融合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

推进设施融合发展。强化市政专业整合、用地功能复合、空间环境融合,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市政设施集约高效利用。推进新型市政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建设,集成污水净化、能源供应、垃圾处理等功能,同时兼顾城市景观、综合服务、休闲游憩等需求,降低邻避效应,提升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依托设施服务环、轨道交通、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综合管廊主干系统。结合老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补充完善综合管廊建设。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综合管廊长度达到100-150公里,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备的综合管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