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 發明云云然爲學之序。知必在先。此結語所以取譬於飲食知味。盖以知味喻知道。能眞知之。則必求以行。而後道之中。庶畿其能明之。且能

行之。輯釋引晏氏曰。云云鮮能知味。以喻不能知道。道旣不明安能行乎。末專言知味。以見明道爲先。惟不明故不行也。 諸說皆不爲無理。不知

果得子思意否。竊以章句推之。恐未必如此也。章句曰道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曰道不可離者。人莫不飲食之喻也。曰人自不察。

是以有過不及之弊者。鮮能知味之喻也。何嘗專主知言哉。盖此章自起首至不肖者不及也。皆是正說。此二句乃是譬喻說。以結上文之意者。奈

何以譬喻之說爲正說乎。若曰知未是眞知之意鮮能知味。是不能眞知之意。則上文飲食。亦眞指飲食言耶。飲食既爲譬喻之辭則知味之知。又

豈眞爲知道之知乎。不過亦譬喻之辭耳初不可以此知字爲對行而言之知字也。如此則人莫不飲食也。是譬喻道不可離之意。鮮能知味。是人

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譬喻。經中人字。亦是但指飲食之人耳。與章句人自不察之人不同。章句人字。却是指知愚賢不肖者而言。察字。亦非貼

經文。知字言者。不過是言。知愚者不察在已所知之過不及。賢不肖者。不察在已所行之過不及而已。鮮能知味大槩是譬喻知愚賢不肖所知所

行。無有不過不及者之意知字不必泥也。不知識者以爲然否。發明又引朱仲曰。知者以爲不必行則失於仁賢者以爲不必知。則失於知。飲食

不知味。則失於勇。愚不肖又不及於知仁勇所以民鮮能乆矣。發明文自於章下曰。此章言。知仁勇之失。 輯釋獨引通。云云後面欲說。知仁勇。

此章爲此三者發端。知者以道爲不足行不仁賢者以道爲不足知。不知。愚不肖安於不及不能勉而進。不勇也。 三說互相祖述。亦皆因上並言

不明不行。下但以不知味承之。故强說從勇上去。其實不知。味如何是失於勇。發明前旣以爲知必在先。而此又如此說。可見所主不定彼此皆未

爲得之也。按此數章何嘗有勇意勇直至白刃可蹈處方發。以引起下章子路問强之意。正不當於此攙說勇也。程復心章圖按此章道即中而已。

此乃天命之本然。率性之當然底。凢其具於人者。道理都一般。但氣禀不同。故有知愚賢不肖之别。所以有過不及之差。過與不及。皆非中也。然知

是主於知。賢是能行得底。知愚之過不及。宜若道之不明賢不肖之過不及。宜若道之不行。今乃以。知愚之過不及謂道不行。賢不肖之過不及謂

道不明者何也。盖天下之理。眞能知之。而後眞能行之。眞能行之。方可謂眞能知之。知者知之太過。以爲道不足行。如佛老莊列之徒。說道理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