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caption}}}

{{{caption}}}

{{{caption}}}

入玄妙去。其實行不得。愚者則又慒然無知。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賢者以行處爲重。於知處放輊。如割股斷肝以爲孝。皆所行過當處。

其實見理未到。不肖者不能行道。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不明也人莫不飲食也。飲食是日用間不可缺底。但人鮮知其味。譬如道是天之命

於我性之所固有底。不可以湏臾離。惟是人不自求知之。所以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其爲過不及之弊也宜哉。

此見民鮮知以爲不足行以不行言愚不知所以行皆由於過不及之故

道以不明言賢以爲不足知

以不可離言不肖不求所知是以有過不及之弊能之之由人日用而不知

趙次誠考義知愚賢不肖。以學者之事言。非指人言之。而以爲。知者之優於愚。賢者之優於不肖也。盖道病於愚不肖者之不能知而行也。苟能知

之。則爲。知而不愚矣。而又不免於知而過之。能行之則爲賢而非不肖矣。而又不免於行而過之。過猶不及。雖曰。知賢之勝於愚不肖。而實則知愚

賢不肖之間不能以寸此皆學者之事之所當謹者也。若指知愚賢不肖之人言之。則所知無過不及然後爲知者之人。所行無過不及然後爲賢

者之人。况知之必見於行。行之必本於知未有知者專於知而不能行。亦未有賢者專於行而不能知也要知此所謂。知賢之過。即後章索隠行恠

之事也。朱子謂索隠爲深求隠僻之理。知之過而不擇乎善。即此所謂知之過也。謂行恠爲過爲詭異之行。行之過而不用其中。即此所謂行之過

也。語録亦謂索隠是知者過之。行恠是賢者過之。盖知之過者始雖知而終歸於愚行之過者始非賢而終歸於不肖。其不同至於欺世盗名而爲

無忌憚之小人者。未之有也。何者。自知愚賢不肖以下。皆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語意中來。若以知賢爲君子而不爲小人則知行之過獨非反

中庸乎。許白雲不察。乃謂知賢之過不及止就正理上看若知如老釋之空寂。賢如沮溺之逺遁。及下索隠行恠之類。又非正道而過於中。意以知

賢之過者爲君子。而老佛沮溺之知賢爲小人。然許氏此言。本以病北山陳氏之說也。陳氏以此之知者。爲老佛之徒此之賢者爲晨門荷蓧之徒

故許氏病老佛沮溺之不得爲此之知賢吁許氏之說固不可。而陳氏分老佛之徒爲。知。晨門荷蓧之徒爲賢要亦未爲可也夫老佛自高於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