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一善則服膺不失。用心剛也。 河東侯氏曰。知者。如舜之大知顔子之服膺。可以謂之知矣。故又以顔子明之。人皆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

中。而莫之辟也予。知云者自知之知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亦自知之知。皆非大知也。知者致知。則可以擇中庸矣舜之大知

則不待擇也。顔子則進於此者矣。故曰擇。顔子之學。造聖人之中若有未至焉者。故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之。勿失則能乆中矣。 嗚呼學者

精微。非顔子孰知之。豈待期月而守哉。延平周氏曰。舜之所以爲舜者以其好問而好察邇言。顔回之所以爲顔回者。以其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也。然用中於民。則必言舜。而擇乎中庸。則必言顔回者。盖聖人逹而用之者。莫如舜。賢人窮而擇之者莫如顔回。於賢人則言中言庸於

聖人則止言中者。聖則能變矣。而庸不足以言。 嚴陵方氏曰。聖人之中庸無適而非中庸也。又何擇之有。擇乎中庸。則賢人之事爾。故以之言顔

回焉。 山陰陸氏曰。舜言。知。回言仁。其曰回之爲人也以此。拳言握持之固。膺言服念在前。是其所以弗失也。新定顧氏曰。中庸即善也。善。即中

庸也。舍中庸無以爲善。 海陵胡氏曰。一善小善也。得一小善拳拳然奉持於胷膺之間弗失之。言能躬行之也。 吳興沈氏曰。由乎中庸者聖人

也擇乎中庸者賢人也。叛乎中庸者衆人也舜由乎中庸者也天下豈可皆責其如舜哉得如賢人者斯可矣故復以顔子之事明之。夫喜怒哀樂

欲發之際麗於善惡是非邪正之境。間不容髮。差之毫𨤲繆以千里。其可不知所擇乎。擇之爲義非區區揀擇之謂也。以吾天知之見。照夫善惡是

非之機。苟得夫中節之善。則謹守而不失。其於中庸也庶幾焉。然猶未善也。至於忘夫善。而舜之用中。則爲至矣。子思子欲發中庸之精粹。於群聖

賢事爲之際。必首證以知之事。盖聖道之妙。無不自知入也。旣明舜之知如此。又辨人之知如彼。復以顔子之事。勉天下之人。可謂善明中庸者。

霅川倪氏曰。前舉舜。取逹而在上之聖人。此舉顔子。取窮而在下之賢人以爲則法也。顔子賢而在下。率性而行雖不能行其道於當時。而可以爲

萬世學者之凖的。是亦修道之教也。 永康陳氏曰。如回擇乎中庸。能體認之也。體認得分明。則得其固有之善。如失其故物而得之。敬而守之。如

恐不及。肯失之乎。兹回始可謂知。趙順孫纂䟽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黄氏曰。因道之不明。起於賢者之過不肖者之不及故必

賢如顔子。而後可以望斯道之明。饒魯石洞紀聞問得一善善便是中庸否先生曰然問拳拳服膺而弗失。曰。不是只管着意去守這一善。只是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