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心不違仁。無私欲之雜。故所得之善。自然常存而不失。答吳中守張玉淵問顔子擇乎中庸地位已高。又曰。得一善而服膺弗失。還是只守這一

善。還是借。此句以形容其能守。先生曰。每得一善。則著之心胷之間而不失不是只守一善也。答𡊮次宋饒慮中陳櫟發明此章對第六章論舜之

大智而言必如舜之智而不過則能知此道而後可以望斯道之行必如顔子之賢而不過則能行此道。而後可以望斯道之明也。語録問舜大知

章是行底意多回擇中章。是知底意多曰是問擇字舜分上莫使不得否曰好問好察執其兩端豈不是擇。諸友好論聖賢等級。不消得他依舊是

這道理聖人生知安行只是行得較容。易。陳氏曰。惟能擇。又能守牢固不失乃爲真能知之此回所以爲仁。而無行之或過不及。此道之所以明

也陳櫟詳解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顔回之爲人。能審擇中庸之理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之矣苟得一行之善則必拳拳然服著之心

胷之間。持守而不忌失之。此言顔子於中庸之德。既能擇之。又能守之惟其真知之。故能如此。此回之賢。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此章對

第六章論舜之大知而言。必如舜之知而不過則能知此道而後可以望道之行必如顔之賢而不過。則能行此道。而後可以望道之明也胡炳文

通擇乎中庸一也。擇而不能期月守所謂日月至焉者也擇而得之服膺弗失其心三月不違仁矣日有所得。則善愈積而愈多。得之不失。則善愈

存而愈熟。舜逹而在上。擇乎中庸而用之民。聖人之道所以行也。顔淵窮而在下擇乎中庸而不失於已。聖人之學所以傅也。子思以回繼舜之後

其意深矣。馬豫緝義中庸即善也。善即中庸也。顧氏夫子言回之爲人也項氏 豫曰人字常作仁字。庶與舜之知字爲一類。擇中庸得一善。孔氏

奉持之而著之心胷之間。言能守也能守即是解勿失字。顔子盖真知之故能擇能守如此語録曰。能擇。知也能守。仁也。如顔子可謂能擇能守矣

問竟舜生知安行。則無事乎擇否。曰聖人安得不擇惟精惟一此理會甚事。惟精便是擇。惟一便是守。生知安行。只是不似他勉强耳。盧孝孫集

畧問顔子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只在性情上者工夫曰學者固當存養。然處事接物。皆是着工夫處。顔子只得孔子說克已復禮

四箇字。終身受用。不違仁。也是這箇。不遷怒貳過也是這箇。簞瓢不改其樂也只是這箇。到得人欲盡天理明無些查滓。日用之間。都是這道理。

顔子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愽我以文。約我以禮愽文。是克已復禮前一叚事。須先識得這道理分明。方解去克已復禮。若不愽文。則行得是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