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是。皆不知如何會克已復禮。所以大學先要格物致知。方去誠意正心擇中庸是愽文事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是約禮事。用其中者舜也擇

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者。顔子也。顔子之學。所以求爲舜者亦在乎精擇而敬守之耳。 舜大聖人不易及也顔子曰。舜何人也。子何人也

有爲者亦若是。云爾者盖曰學所以求爲聖人耳。許謙叢說擇字兼知行惟知之明乃能擇。既擇即見之行事。所以下面只說守。不再說行。擇是當

應事之時守是事過之後常守在復遇此事又如此應。皆合中庸服膺是守也弗失又覆說守之故也 舜知。是全體之知。顔仁。是每事之仁。凡已

擇乎中庸者固仁矣而應天下之事猶擇之本全也。每得一善。則服膺弗失守之者固日新其德則漸可全也。三月之不違。可見此意。人之於道不

過知行兩事耳知者智也。行者。仁也。四章旣言道之不行不明。然所謂愚不肖者固易見不足論。惟智者知之過。而不務行賢者行之過而不求知

所以至於中庸者鮮。賢者之過如栁下惠之和。伯夷之清。未及孔子之時智者之過。如曾晳之言高而。行不掩者近之矣故六章言舜之智而謂隠

惡揚善。執兩端而用中是行之意重此舜不專於知而道所以行矣八章言顔子之仁而曰擇乎中庸。是知之意重此顔子不專於行。而道所以明

矣熊禾標題事義顔子之仁。克己復禮。此顔之擇乎中庸也。擇而能守三月不違之事也故以仁言。曾貫標註或謂舜之知則曰用中。囬之仁則曰

擇乎中庸或言庸或不。言庸何也。曰。中庸二字。有自德行言者。如君子中庸統言之也有自事理言者如道中庸擇中庸之類析言之也。故舜之用

中。本不離夫庸。而顔子之擇中庸亦非中之外别有所謂庸也。饒氏槩以中庸爲事理。則有固而不通之病矣程復心章圖能擇中庸則無賢者之

過矣服膺弗失。則非不肖之不及矣。此囬之所以賢。而道之所以明也趙次誠考義此章與前章。皆言擇乎中庸而此章之所謂拳拳服膺而弗失

即前章之所謂能守也。章句於前章。釋擇乎中庸爲辨别衆理以求所謂中庸。而守字則未暇訓釋。此章釋拳拳服膺弗失爲著之心胷之間而擇

字則不復言。合而觀之可也。然章句所謂擇爲辨别衆理以求所謂中庸而以爲即上章好問用中之事。好問知也用中行也是則求有求所以知所以

行之意。而擇字實兼知。行而言。中則守夫所知所行之理而勿替也但檡属智。故重知。守属仁。故重行然二章之擇雖同。而後章不言守。而謂之拳

拳服膺而弗失。章句以拳拳爲恭敬奉持之貌。所以明尊之之心也以服膺爲著之心胷之間。所以明親之之心也。顔子於中庸之道。而尊之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