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若是。此其所以爲真好學也歟。然或問於囬之能擇而謂之無賢者行之過。於能守而謂之非不肖者之不及行。夫所擇守者。中庸之道。則中庸之

中。當自兼無過不及之義。擇則擇此無過不及之理而守則守此無過不及之理也。今乃分擇爲無過。守爲無不及意者主中庸言之。則無過不及

之理。無間於擇守。主擇守言之則擇有不敢盡其有餘之意。故言無過。守有勉其不足之意。故言無不及。不可以槩論也。至若前章章句。以舜之好

問。好察至於執兩端而擇之審。知也。以用中爲行之至。行也。而下文則以爲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何以與此。蓋兼知行而重知也。此章囬之能

擇知也。能守行也而下文以謂顔子蓋真知之。故能擇能守如此是亦兼知行而重知也。二章之㫖本無以異。朱子旣以舜之權度精切不差。而後

用其中者。爲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乃以囬之真知而後能能擇守者爲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誠若可疑。意者上文論

本章知行之序而皆重知。下文論章外知仁之意。而重舜於知之知。重顔於仁之行而不必拘上下文意之相蒙則未可知耳。許白雲以六章行之

意重。此舜不專於知而道之所以行。八章知之意重。此顔子不專於行而道之所以明舜知也。而謂之重行顔仁也而謂之重知。道所以行本於知之

無過不及則謂之不專於知而道所以行道所以明本於行之無過不及則謂之不專於竹而道所以明其說有不可曉者。夫果足以辨章句之

疑乎陳華祖提綱子曰囬之爲人也。擇乎中庸此見顔子之能擇則非賢者之過矣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此見顔子之能守則非不肖者

之不及矣章句謂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者是也此行字屬仁。所謂仁所以體此中庸者是也。晁景迂集子曰囬之爲人也至則拳

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何。囬所以爲囬者中庸也誠明兩盡而道教行也項安世臆說猶曰。古之人有能之者。顔子是也囬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

一善。知之明也。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行之篤也。錢時融堂管見顔子所謂擇乎中庸而能守者擇善而固執之謂也。所以不遷怒不貳過而進於

三月不違仁。與不能期月守者異矣𡊮蒙齋集善惡遼絶。擇之易耳似善非善。擇之最難。顔子善擇而得之得此一善何所不通拳拳服膺仁守之

功宻矣。舜性之也顔子不失性者也。 惟明性者。乃能擇善。己性不明雖滿目皆中庸。安能擇而守之顔子屢空。此性靈明何。所不照。旣得一善。一。

可該萬。常人雖暫得而易失顔子服膺則永永弗失矣。非有所係而不失也。不係而自不失。三月不違仁是也吾謂顔氏子之學。幾於舜之大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