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幾於舜之執中矣前章論舜。此章繼論顔子。盖子思子特以二人擬倫而啓發後學之心也學者觀此。胡不豁然有省。乃知無名位祿壽。與享名位

禄壽之極者。其實則一。此正可以見性命之不相離也。若謂舜有大德受天明命。則顔子終身匹夫。且不幸短命。遽謂天命不在顔子可乎顔子雖

無貴爲天子之名而榮華至今名莫加焉非天定耶。嗚呼顔子何以得此於天哉。其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顔子惟盡人之所以爲人者而已人

者何性是也字溪陽先生集舜。性中庸顔子身中庸然顔子在聖賢之間。只爭得些子。而夫子便以擇言之。學者可不奮發自勉。資善觀書記得一

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之矣。 說曰。孔子稱顔淵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觀一善之得奉持而著之心惟恐失之。此豈日月至焉者能

之乎。盖仁而不違。則以善而勿失也答禄與權集此承上章發明惟一之意擇乎中庸是擇善之功。用力於惟精也拳拳服膺。是固執之功。用力於

惟一也。拳拳服膺是執而勿失是固。則其用力之至可知也。此正顔子三月不違仁之時。非若舜之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然雖用力。是亦生

知安行之亞也。此發明惟精之意輕。惟一之意重。以起下章中庸不可能之意。蕭鎰待問道中庸。依乎中庸。擇乎中庸工夫次第。 君子之所以中

庸者以其能擇也。能擇能守。則無過不及而中庸矣而非化之者也依乎中庸則知之盡。而不獨能擇矣。道中庸。則仁之至。而不獨能守矣。此中庸

之成德。而道之所以凝也。鄒霆炎衍義孔子曰。顔囬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至善之理。則拳拳奉持服著於膺胷之間。而弗或忘失之矣。惟顔子

真知。故能擇而守如此。此行之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魏公著句觧子曰。囬之爲人也。囬。孔子弟子。顔淵名其爲人也。擇乎中庸。同上得一善。

得一至善之理。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著也。膺胷也。言奉持而著之心胷之内也。必若囬之能擇能守。然後行之無過不及

而道常明也。薛季宣浪語集子曰。人皆曰予知至而弗失之矣。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二者適反。君子小

人之辨。衆人之知。所謂小知也。惟知之小䧟乎大患而不自覺。雖知中庸之擇。固無安之之理。夫小知。而大知自見。惟不役於小爾。乆於中庸之德

其惟大受者乎。顔子擇中庸而得一善。所謂識道也。拳拳服膺。則心服而身守之矣。未嘗須臾離也。何從而失之乎。舜之爲舜。不過執兩端而用其

中。顔之爲顔不過擇中庸而得一善。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在乎知本而已。右第八章倪士毅輯釋此章言仁之事。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