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4.pdf/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安宅耳。何則彼不肯自以爲愚。而自以爲知旣自以爲知矣終不知中庸之道果何謂。而吾之所以擇而守之者果何在也。其爲不知莫甚焉夫中

庸之道未嘗不混融也未嘗不精詳也。今之談混融者實何嘗混融今之語精詳者實何嘗精詳。彼自謂予知之私見錮於胷中牢不可破又豈識

所謂中庸哉。善乎子思之論舜曰。舜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爲舜乎夫舜大聖人也極天下之

知孰能加之而舜未嘗自以爲知。理之所當問者。每好問而不厭言之所當察者雖邇言而必察。是其心果如何哉。孰爲善。孰爲惡。如辨白黑。如數

奇耦可以爲知矣而舜不以是爲知惡則泯然融化。不見其迹。善則顯然推揚使見於世是其心又何如哉。惟其無我而已。人之本心。天地同大自

夫人以有我之私間之藩籬植焉。矛戟生焉。小知自矜。本心日蔽其去中庸逺矣大舜之心洞然大空。何者爲我。我尚不立。何者爲物。無我無物物

我一貫當問即問當察即察。當隱即隱。當揚即揚。無高妙。無奇特中中庸庸如是而已。兹其所以爲大。知也。子思之論舜。不兼言中庸而獨曰用中

中庸之名雖殊。而實未嘗不一也中庸之實本一。而名不害其爲殊也獨言用中。兼言中庸無不可者由是言之。謂中爲不偏。常爲不易可也不易

者必不偏不偏者必不易所謂。中即庸。庸即中。其說亦不相悖也。謂中爲無過不及庸爲日用常行亦可也。無過不及者。必可日用常行曰用常行者

必無過不及所謂中即庸庸即中其說亦不相戾也非心通默識。實有自得者何足以語中庸哉。雖然堯之咨舜曰尤執其中。舜之命禹曰。惟精惟一。允

執厥中。子思論舜之用中。乃曰執其兩端。天兩媏則非一。一則非兩端子思之言與舜之自言。若不相似然。何歟。噫惟心通默識者。則知一之即兩矣。

知兩之即一矣。孟子曰。是非之心。知之端也有事于此必有一是。必有一非。是非對觀。中在其中矣。至於中。則歸于一。是矣不獨是非也。凡天下之

兩皆一也。一即中也故惟大知則能盡燭兩端兩端在是。則一中在是。是故子思發明執兩端之理。其於執中二字有大功焉。何則執中無權之弊。

不待戰國時有之。意春秋之季有此弊矣。孔子曰。郷原德之。賊也。固執所見。自以爲中庸而不知乃中庸之賊也故子思於是斷之曰。所謂執中者。

執兩端而中自在其中非執一以爲中也何其言之精微如此哉。嗚呼斯道也易道也伏羲之卦始於一畫有一即有兩兩者一之分。一者兩之合。

兩與一不相離也。一陰一陽。中在此矣。中無體也。無方也未嘗無體也未嘗無方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心道默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