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6.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章之義。愚竊推子思之所引者。而知其意之不能無在矣。蓋十章之中每一章立論。必以一章嘆世教之衰。以明所論之意焉。二章言能中庸潙君

子。反中庸爲小人。而此章則嘆中庸之鮮能者乆。四章言道之不行不明。而下章則嘆道其不行矣夫。六章言舜之大知。而下章則嘆人之皆曰于

知。而禍不知辟。中庸不能守。八章言回之能擇中庸。而下章則嘆夫人於天下國家爵祿白刄。或可均可辭可蹈而中庸則不可能。十章言所教子

路之强。而下章則歏世之索隱行恠。不當强而强。半塗而廢。當强而不强然十章之首。先之以君子小人之邪正。次之以知行之過不及。邪正。所以

明心術之不可以不謹。過不及。所以明學術之不可以不明。此二章。實十章中之要領也。是故重君子小人章言之。則中庸之所以有能與不能者

由於君子小人心術之邪正。而君子小人之所以爲心術之不同者。由於道之明不明。行不行也。知行之過不及。而道之所以不明不行。小人之反

中庸也。舜之知。回之仁。子路之勇。君子之中庸也。索隱行恠。小人之反中庸也。依乎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始之以君子中庸。終之以君子依乎中庸

知君子之所以依中庸。則知小人之所以反中庸矣其不以依對反而言於前者。前後互見也。然則依中庸而遯世不見知不悔。所以結前章君子

時中之義。而索隱行恠。所以結前章小人無忌憚之心也。至若重知行章言之。知者知之過。愚者不及知。賢者行之過。不肖者不及行。以舜而擇之

審行之至。以回而知之眞守之固。以子路則教之擇南方之强。而不至變其所守。則皆不爲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於知行矣。索隱者。知之過遵道

者知之及。行恠者。行之過。半塗而廢者。行之不及。仲尼之依乎中庸。則不爲索隱行恠之過於知行矣。仲尼之不見知而不悔。則不爲半塗而廢之

不及於知行矣。或舉舜顔淵子路而分言之。或舉孔子而該言之。無非所以明知行之無過不及。而聖學之所以成也。然則索隱行恠。所以結前章

知行之過者。而遵道而行。半塗而廢。所以結前章知行之不及者也雖然凡所以别邪正之心。明知行之學。則又在於成三達德而已。其言舜顔淵

于路。雖若於三達德各專其一。而實未甞不兼見焉。始而舜之好問。知也隱惡揚善。仁也。執兩端。知也。用中于民。仁也。不言勇。不賴勇也。其次如顔

子之能擇。知也能守仁也。守而能拳拳。勇也。教子路以不爲南方之强而和不至於流。中立不至於倚。知也。未達之所守。與平生之所守。仁也不變

勇也。其終也。則結以仲尼。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然則言知仁勇而始終。皆舉聖人以爲言者。蓋將全君子之中庸於生知安行之學。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