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921.pdf/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漢迄唐。知道之士。如楊雄韓愈。莫不推尊孟氏。而世之言道者。亦必曰孔孟孔孟云者。明其無二致。也。豈諸子百家之所可擬歟。近者。陛下詔天下

學者。當以孔孟為師。無所偏執。此誠萬世不可易之論也。然孔孟之言。載在方册。昭如日星。有目者之所共睹。有心者之所共知。其要焉在。豈非所

謂大中至正之道乎。大中至正之道。則孔孟之所以為孔孟也。若夫諸子百家之學。或蔽於人。而不知天。或蔽於天。而不知人。或蔽於。為我。而不足

以及物。或蔽於兼愛。而不足以成已。幽明殊歸。内外不合。於是詼詭譎怪之論興。詖邪淫遁之辭勝。而大中至正之道始不行矣。今欲學者以孔孟

為師。則必使之知大中至正之道。自更科以来。天下學士無所適。從。若朝廷尚不免以文章取人。謂宜明詔有司審所去取。母溺於諸子百家之說。

唯大中至正之道是從。俾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志。復行於今。豈唯今日學者之幸。將天下後世實幸。張横浦心傳録孔孟為學者師宗。其於門弟

子。最能善誘。觀孔子於子貢子路曾子。及孟子於公孫丑公都子告子。其語言答問處。皆有曲折深意。警悟人處甚多。學者當体認之。真自有益。程

氏遺書善言治天下者。不患法度之不立。而患人材之不成。善脩身一作善言人材者。不患器質之不美。而患師學之不明。人材不成。雖有良法美

意。孰與行之。師學不明。雖有受道之質。孰與成之。學者必求其師。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以為所學者外也。故求師不可不慎。所謂師者。何也。曰

理也。義也。楊龜山語録古之學者。以聖人為師。其學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見聖人之難為也。故凡學者以聖人為可至。則必以為狂而竊笑之。

夫聖人固未。易至若舍聖人而學。是將何所取則乎。以聖人為師。猶學射而立的然。的立於彼。然後射者可視之而求。中。若其。中不中。則在人而已。

不立之的。何以為凖。太平御覧夫達。師之教也。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僻之道塞。焉。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

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劉公是先生弟子記畏之。斯師之矣。樂之。斯友之矣。是故師之者。雖死不倍其道。誠以為是也。友之者。終身

不貳其義。誠以為。當也。蹔而言道必得輕焉强而言道必得爭焉。輕爭之人。不可以為師。師無輕者也。師無爭者也。李延平語録某聞之。天下有三

本焉。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業之勤惰。涉道之深淺。求益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不可得而考。惟洙泗

之間。七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孟子之後。道失所傳。枝分派别。自立門户。天下真儒不。復見於世。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