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1200.pdf/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嗑六五得黄金者。噬得中剛之理也。易道廣大。近身逺物。皆取焉象。且乾明君人之道也。而言龍之變化。有田淵與天之辨。漸明君子之道也。而言

鴻之漸進。有磐木陸陵之别。易之稱名取類。言曲事隱。自非化而栽之。神而明之。豈能觸類而長。旁通其情也哉。今說卦之後。有乾坤震巽坎離艮

兊八章。未必夫子所黜之八索也。其言物理。各從卦類。君子烏可不以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研窮其㫖哉。郭雍解易之與也止此之謂易之道也。

文王遭紂之世。蒙大難而演易。是故其辭危。危懼也。懼斯道之不聞於天下後世也。後世得其言。則危者可平。失其言。則易者可傾。其道甚大。天地

之間元不俻。是以天下元廢物。懼人以終始。則使人謹終如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要其歸終使元咎而已。此所謂易之道也。說者或以危為述憂

危之事。使後世危懼避患或以危為微不正之辭。二者皆非聖人之道也朱漢上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止此之謂易之道也。此章再明六爻雜

物之義易之為書廣大而元外。語天地之間。則元乎不備矣。有天道焉。陰與陽也有人道焉。仁與義也。有地道焉。柔與剛也。此三者一物而兩體。陰

陽也而謂之天。仁義也而謂之人。剛柔也而謂之地故曰三材。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兼之者。天之道兼陰與陽也。人之道兼仁與義也。地之道兼柔

與剛也。六者非它。即三材之道也。是故三畫而有重卦。六即三也。三即一也。道有變易有流動。爻則傚之。故曰爻。天地相亟。精氣所聚。其等有六。故曰

物。八物相錯而成文。故曰文。文。當其位則吉。文不當其位則凶。故吉凶生焉。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何繫之辭而告其吉凶者如是平

又紂與文王之事邪。何君子處小人之間而其辭危乎。是故危懼者。使知可平。慢易者使知必傾。所以長君子消小人也。其道甚大。君子小人无所

不容。不容則不足以凖天地百物不廢者。所以形容其道。所謂悉俻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使知善不善之積。成名滅身。非一朝夕之漸。故原始要

終而懼焉。其大要歸之元咎而已。此之謂易之道。易之道。立人道以貫天地而為一者也。曹種易粹言易之興也止此之謂易之道也。横渠先生

曰。顕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元咎之道也。正象所引横渠先生曰。剛柔錯雜以下。及白雲郭氏曰。見前張横渠說郭雍觧李衡義海

撮要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者。近之於身。逺之於物。㣲之於无知。幽之於无形。皆在所取也。懼以終始。則有平而元傾。其要无咎。則雖大而有要也。龔

所引韓康伯話。孔穎達正義。朱漢上傳。並見前吕祖謙集傳楊氏易藁曰。明夷。箕子以一爻言之也。文王。以緫一卦言之也。繫辭曰易之興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