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巨澗。唐顔真𡖖修貢嘗與客步月觴詠橋上。宋朝縣令許遵。每領客過顧渚。重建此橋。因以許名。觀卞橋。在縣東陸匯唐陸龜蒙别業也。以其詩

有最愛卞峯顔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故名採仙橋。去茶山五花橋百步。招橋。在下箬里天居寺前。唐僧皎然。嘗與崔子向。泛舟其下。 統記所載。

有程氏。陵陽。回溪。三橋。續圖經。加熈寧。凡四。而舊編統記載許公等橋九所。今并録之。

武康縣橋梁。吳興續志舊志所載十五。曰千秋。永安。天寳。豐橋。龍尾。較虎。蔡公。豫橋高津。迎恩。中鄰。風渚。新寧。崇仁。郭林。又有清河桂枝二橋。今惟

豐橋龍尾較虎蔡公高津五橋如故。千秋桂枝迎恩廢而復建。餘皆不存。千秋橋。在縣治正南二百步。吳黄武九年建。宋建炎初兵毁。紹興三十一

年重建。覆以華屋。元至正十八年復毁。皇朝洪武二年。知縣李大春重建。不復置屋。吳興志。跨前溪。吳黄武元年創。建

炎初兵火焚毁。知縣曹絆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 桂枝橋。在縣學前。舊志云。縣有桂枝坊。自坊南入縣學故名。自宋已廢。元至正間縣尹張炯復

建。繼因水勢衝激仍廢。皇朝洪武六年。知縣張居敬重建。 湖橋在縣治東南三百步。舊志名迎恩。吳

黄武中建。宋末圮廢。元至正中。縣尹張炯重建。至正十六年復毁扵兵。皇朝洪武二年。知縣李大春重建。 鄉村橋梁三十一所 一都二所 二都

二所 三都上管一所 三都下管二所 四都上管三所 四都下管二所 五都下管二所 六都上管二所 十三都三所 十四都上

管二所 十五都上管一所 十五都下管一所 十七都下管三所十八都一所 吳興志永安橋。在縣西南七里。 天寳橋。在縣東清移村

防風廟北。唐天寳中建。右三橋。見統記舊編。 豐橋。在豫橋東。治平二年建。龍尾橋。在縣治東北。跨後溪。因名龍尾。毛滂有觧印東歸。過龍尾詩

在東堂臬。 較虎橋。在縣西二百步前溪北。餘英志云。世傳邑人沈法興。勇力過人。嘗較虎于此。舊編作搏虎橋。載遯裔閑覧云。武康多虎。有姓朱

人。能搏虎。數爲虎所傷。號朱虎殘。舊傳。虎食一人。則山神割其耳爲一缺。朱虎殘一日得一虎兩耳如鋸齒。舊編所後爲有證。 蔡公橋。在縣東北

二里新溪口。淳熈三年。知縣蔡霖建。舊編云。慶安橋。 豫橋。在龍尾橋東。治平二年建。 高津橋。在豐橋東。慶元二年建。 迎恩橋。在縣東一里。吳

黄武元年創。舊名湖橋。舊編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乾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右四橋。見舊編。 中鄰橋。在縣東二十里。 風渚橋。在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