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五里。 新寧橋。在縣東南十八里。崇仁橋。在縣東南二十里。郭林橋。在縣北五里。郭文徃來之地。 以上諸橋。據餘英志所載是特載在通

津者。統記止有永安千秋天寳并市橋凡四。而天寳市橋不載于志天寳特見舊編。又有清河橋。志云。在十秋橋之西。餘英館之南。吳黄武元年置

南通等悲尼寺。元祐間。郡人張子野未𨔼。樂府有南北小橋通之句。德清縣橋梁。吳興續志舊誌附郭載橋七。今金堤。後溪。龜迴。金鵝。四橋俱

廢。大寳。通津。亦非舊名。惟清河如舊。今考附郭創建。并申報鄉都橋梁之數。具列如左。 附郭 天寳橋在德清縣。舊誌在縣東南百餘步。唐天寳

中建故名。宋建炎間重建。改名阜安。盖取蘇軾謝表中。民俗阜安之語。橋舊有屋覆已廢今俗呼長橋。 通津橋。吳興續志舊誌在縣治前。跨北流

水。與阜安橋相直。宋淳熈間建。上有屋覆已廢。今俗呼縣橋。 清河橋。在縣舊誌在縣東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宋治平間縣令陳之方建。 大隱

橋。在縣。俗呼章家橋。在縣西二里。宋紹興間建。步虚橋。在縣西二里。武源橋。在縣。俗名新橋在縣西南三里。接武康境。宋景定間建。 洪橋。在

縣二即圓通橋在縣東南二里。跨烏山港口。宋嘉定間建。 熈春橋。在縣。俗名茅公橋。在縣西南四里。 馬厄橋。在縣。又名大佛橋。在縣西南。跨餘石

溪支流。 鄉村一百九十三所 二都二所三都三所 四都五所五都七所 六都六所 七都五所 八都四所 九都六所 十都八

所 十一都二十五所 十二都四所 十三都上管五所 十三都下管五所 十四都上管七所 十四都下管一十一所 十五都東管九

所 十五都西管九所 十六都東管一十五所 十六都西管九所十七都一十一所 十八都東管九所 十八都西管二十二所 茅山

六所 吳興志通津橋。在縣。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與天寳橋相近。古名代興橋。俗呼曰縣橋。宋朝淳熈七年。邑人率錢重建。屋宇欄檻雄麗。

金堤橋。在縣一里後溪發源處。 後溪橋。在縣東一里後溪上。 龜廽橋在縣南三里内河港口。 金鵝橋。在縣西一里西亭之側。跨北流水。今不

存。安吉縣橋梁。吳興續志舊誌所載橋梁有十。曰鳳凰。無星。沙井門。南門。北

門。齊雲。秦公。杜坊。楊子。上昇。今鳳凰。無星。沙井門。楊子。四橋不存。六橋如舊。今録新建。及舊志所遺者。共九所。 朱墓橋。在縣順安鄉。去縣西南五

里。 高平橋。在縣順安鄉。去縣南九里。 浮塘橋。在縣安福鄉。去縣北二十里。萬埭橋。在縣安福鄉。去縣北二十四里。 挿虹橋。在縣零奕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