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縣南二十里。 吳渚橋。在縣定福鄉。去縣南一十五里。 萬灣橋。在縣定福鄉。去縣南一十三里。 昇慈橋。在縣定福鄉。去縣南一十五里。 德新

橋。在縣順安鄉。去縣東二里。舊名鎻龍橋後毁。洪武八年。知縣張士良重建。改今名。

吳興志鳳凰橋。在安吉縣前。無星橋。在縣東門跨大溪之北派。 沙井門橋。在縣無星橋北。 南門橋。在縣跨縣南小河。 北門橋。在縣北小河。

齊雲橋。在縣西門。上有亭宇。 秦公橋。在縣西三里上方寺前。故。相秦檜之父敏學。元豐七年。爲縣主簿。始創此橋。杜坊橋。在縣東北二十里。

楊子橋。在縣北二十里。 上昂橋。在縣今改名上昇橋。

武康縣闕。吳興續志姚塢關。在縣北二十五里姚塢嶺下。 青山關。在縣西北三十里青嶺下。

安吉縣關。孔夫關。在金石鄉。去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烏山關。在縣移風鄉。去縣南八十里。 幽嶺關。在縣移風鄉。去縣東南七十里。獨松三關。

在縣鳳亭鄉。去縣南四十里。 青山關。在縣鳳亭鄉。去縣東北三十五里。關在縣銅山鄉。去縣東四十五里。 湛水關。在縣銅山鄉。去縣東三十

五里。福水關。在縣銅山鄉去縣東三十里。金竹關。在縣崑山鄉。去縣東北四十五里。苦嶺關。在縣太平鄉。去縣西五十里。  

渡堰吳興續志豹霧渡。在安吉縣魚池鄉。去縣南三十里。五山渡。在安𠮷縣

零奕鄉。去縣南三十五里。吳興志縣境陂堰。舊有七十二所。盖其地勢高。仰近山之田。號承天田。亦號佛座田。謂層層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

霖潦。溪澗暴漲。隨即湍瀉。數日不雨。復乾淺矣。儲蓄灌溉。全籍陂堰。今廢者太半。存者二十四所。白龍堰永昌堰烏漊堰斗門堰黑龍

堰馬頭堰五漕堰青林堰湖潭堰響潭堰飛潭堰鄭汀堰新溪堰張栅堰湖塘堰龍窠堰東坡堰劒池堰豸山

堰烏程堰青龍堰銅井堰趙家堰爪枝橋堰吳興志石皷堰。在安𠮷縣長一十四里。闊五十步。在縣北一十七里其水源出天目山。

可溉田百頃。百姓受其利。堰邉有岩似皷。因以名之。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所造。  

吳興志冨陂。在長興縣東二十五里。晋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