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集焉。譙門前覆以長石衙。東門城隍廟亦有橋。以便行者。其他爲民居浮簷所蔽。郡歲時督厢史濟治云。羅城。舊志。所載用二十四里。元初削平

之。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湖州。守鎮官潘元明重築。較舊基約而小之。東門退入半里許。西門退入一里許。南北稍入數丈。周囬一十三里零一百

二十八步二尺。水陸共八門。上建城樓。改鑿壕塹。非復舊處。皇朝無所增損。洪武六年。知府楚岳。復開清源旱門。奉勝水門。以便民。今計水

陸門共十。吳興志 東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統記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趙郡王孝恭所築。景祐二年。刺史李師恱。重

加版幹之工。見舊圖經。統記云。有記見存。紹興三十一年。知州事陳之茂修。有記在墨妙亭。城上舊有白露舍。太平興國三年。奉敕同子城者折毁。

旱門五。吳興續志東曰迎春。有月城。西曰清源。南曰定安。有月城。東北曰臨湖。有月城。 西北曰迎禧。有月城。 水門五。洪武九年守禦千

户所申准今名。 東曰毓德。 西曰潤城。 南曰通明。 北曰奉勝如舊。東北曰武寧。吳興志 城曰。舊有九所。放生池側。有誾門。唐李詞置誾門。

又有樓。統記載東誾門樓云。正元十五年。李詞遣跨河樓三間。扶樓三間下有顔真卿放生池碑。會昌三年。張乆境開拓。向東一百五十步。仍建造

今廢。顔公放生池。東南城上。有甃迹尚存。定安門。東西各有瓮門並廢。城面各有甃塞處。今爲門六。内清源臨湖。止有水門。餘四門水陸各一。 東

曰迎春門。有樓三間。淳熈二年。知州事趙師夔修。嘉泰元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西曰清源門。紹興三十二年。知州事陳之茂因修城。創鳥屋。

南曰定安門。紹興三十二年陳之茂修。見修城記。北曰奉勝門。門有項王廟。俗呼霸王門。舊有樓。統記云。寳應中。刺史崔元亮改舊栅。建門樓一

間。兩厦跨路。門屋一間。舊編云。正元十五年誤矣。樓今不存。 東北曰臨湖門。紹興三十二年。陳之茂創建瓦屋。 西北曰迎禧門。俗呼清塘門。以

上六門。嘉泰元年。李景和並重修。羅城壕。周羅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築城時所鑿。孟子曰。鑿斯池也。築斯城也。盖城築則必鑿塹。而以其土

爲之。故有城則有壕。既可爲重險。增守禦之備。且事之相因也。廣德四年。刺史獨孤問俗重開。統記云。問俗所開非也。豈有築城許時。至是方開塹。

舊編云。問俗重開是也。北壕。自清源門㳂城至迎禧門。又至奉勝門。又至臨湖門。自古苕水入太湖之溪也。城内儀鳳橋下。一帶漕瀆。晉始開。闊數

十丈。深不可測。實爲天險。西壕。自定安門至清源門。南壕。自迎春門至定安門。北壕。自臨湖門至迎春門或假人力鑿。然西壕受西南諸山之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