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3003.pdf/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空經。是有餘說。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若執為了。即名為

偏。故就習人云。偏淺也。直顯眞源第三。佛了義實教五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已來。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

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眈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眞心清净。全同諸佛。故

華嚴經云。佛子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

塵况衆生。經况佛智。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

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風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

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眞心。大哉妙門。原人

至此。然佛說。前五教。或漸或頓。若有中下之機。則從淺至深。漸漸請接。先說相教。令離惡住善。次說二三。令離染住净。後談四五。破相顯性。會措歸

實。依實教修。乃至成佛。若上上恨智。則從本至末。初便依第五頓。措一真心體。心體顯。自覺一切。皆是虛妄。本乘空寂。但以逢故。托真而起。須以

悟真之智。斷恙修善。自妄歸眞。妄盡真圓。是名法身佛。 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主義。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不可無端

忽成身相。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說。從後叚已去節級。方同諸教。各如注說。謂初唯一真

靈性。不生不滅。不增不减。不變不易。衆生無始逢睡。不自覺之。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生滅

諸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說。依不覺故。初動念。名為

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說。執

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我瞋嫌。違情諸境。恐相損恼。愚痴之情。展轉增長此下方是第一天教中亦同

所說。故毅盗等心神。乘此之惡業。生地獄鬼畜。第中復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