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3003.pdf/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亦同所說。禀氣受質。會彼所說。以氣馬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藴。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故知身

心。各有其本。二類和合。方成一人。天修羅等。大同於此。然雖因引業。受得此身。復由滿業。故貴賤貧富壽夭病健盛衰苦樂。謂前生敬慢為因。今感

貴賤之果。乃至仁壽殺夭。施富慳貧。種種别報。不可具述。是以此身。或有無惡自禍。無善自福。不仁而壽。不殺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滿業已定。故今

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外學者。不知前世。但據目睹。唯執自然。會彼所說自然為本復有前生少者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

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故外學者。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披所說。皆由天命。然所禀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

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别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見之境。是阿賴即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

二。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如前叙州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彼說自然

大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彼云元氣如此。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禀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内四大。與

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哀哉寡學異執紛然。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麤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反照心源。麤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

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又令人本明。五燈會元。號明室。自機變同圓。偏疊翠名宿。皆䝉印可。紹興庚申二月望親三偈。寄呈草堂清

微露謝世之意。至旬末。别親里。而終草堂。跋其偈後為刊行。大慧亦嘗垂語發揚。偈曰。不識煩惱是菩提若隨煩惱是愚痴起滅之時須要會。鷂過

新羅人不知。不識煩惱是菩提净花生淤泥。人來問我若何為。吃粥喫飯了洗鉢孟。莫管他莫管他。終日痴憨弄海沙要識本來真面目。便是祖師

一木義。道不得底義下死。道得底也義下死。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湏到。大慧語録示韓令人。 說不到處著一句。風前截斷千差路。超佛超祖

只如今。壁立萬仞無回互。 江令人請賛 渠本宣州人。生緣在寧國前不遵釋迦。後不敬彌勒家貧無飯噇。出家去投佛行脚走諸方。江南徧江

北纔叅臨濟禪。便作白拈賊。眼裏有瞳人肚中無點墨。還如跛阿師說得行不得 禪人求讃 咄哉滅吾種。面目真可惡過橋便拆橋。得路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