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4.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寂然無朕。由是人天。還得正路。止不啼哭。又以譬顯之。佛是主善之縁。得善如愛子。失善如喪子。今聞近惠。不憂失善。故言殯送已訖。次偈頌為二。

初一偈是止悲。次一偈是勸觀。而互有二義。不可一向。初言開意者。開精進意。尚已無憂。况開定惠。又言開者。開意實相生死𣵀槃。二邉俱寂。偈云

是故當黙然。又開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故云諸佛法爾。次偈者樂不放逸。勸正念惠。守心勸定也。逺離勸進也。自慰者。結前勿悲。受樂者。守斯念

惠。汝應正念修心。勿如凡夫。悲號何益。然諸比丘悉是上果。豈同下凡。持是對聖訶凡。此正酧其哀請也。復次比丘下。酬其祈請歎請。汝稱佛如日

如山。鎮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没。随機二用。乍隱乍顯。日雖照世。有目者覩。山雖峙海。流入者見。汝同無目不流。復何益矣。若言有益。今勸汝問。

設不能問。我今為汝開其問端。若能問者。為說甘露。然後𣵀槃。既不能問。請住何益。此乃貶其不及。止其祈請。兼顯菩薩之德。正酬其歎請。祈請也。

舊解十五雙純就初教中。作藥病義。謂空是樂。不空是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有純約今教。謂空是生死。不空是𣵀槃。乃至二不二亦如是。若能問

者。則甘露門開。於汝有益。既不能問請住何益。興望云。下文具有此意。下文正約始終意也。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是。今明此義寬

廣。無開衆問。故文云。如是等種種法中。我當隨順為汝斷之。諸釋無咎。今更約三種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亦如是。人約四

種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昔教今教。悉得同此。三種四種廣分别之。即是昔教今教。三門四門。從諸比丘佛世難值

下。是酬譏請。興皇云。此為八階。是彼師之盛釋。一歎五難。是歎離八難。三舉佛昔因。成佛今果四。奪其果非五。奪其因非六。顯眞法性。勸令修習。七

勸捨昔依今。八正示新伊。先歎次是先奪後與。得成次第。以此八階。酬五譏也。初五難。於餘人是難。於汝為易八難難離。而能得離。是故歎之。既歎

離難。得羅漢果即是於始。方今汝入祕宻之蔵。即是於終。云何而言有始無終。復言空過。於小為是。於大為非。故言空過。舉於徃因成今果者。正酬

其譏。明如來乆刼。捨頭目𩪷腦。求大𣵀槃。只為利益。豈當怖畏。所以非其果者。汝果虛偽。非正法寳。無戒定慧。不能莊嚴。正法寳城。他取寳城證𣵀

槃。是圓緫包含故。故不可翻。興皇云。𣵀槃非緫非别。名含緫别。取此酬其不違本誓。所以非其因者。發菩薩心。乃名出家。汝不發心則非出家。袈裟

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故非大乘衣。汝雖剃頭不為正法。除諸結使。所以示勸眞實法性。昔之小乘是虛偽。今日大乘是眞實。昔以無為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