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4.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意也。指歸曰初止外悲等者。對下又以譬顯。故此名初也。凡天下釋止外悲也。八風等者。得則四順故喜。夫則四違故憂。道謂比丘。俗即天人。道

則並進𣵀槃。俗則洸沈墜生死。頋大也。既其大吳。故止云。其如凡夫諸天人等。愁憂啼哭也。何者下徵釋止悲所以。且如世間已失樂事。尚不可以愁

憂追還。未得樂事。亦不可以愁偶而獲。豈如來去住。由汝愁憂也。故引下經以證無益。若能下釋。勸修内觀。即是當勤稽追。繫心正念經文也。勤遮

二惡者。見思本起。名已生惡。塵沙無明。名未生惡。當動修三觀。遮此二惡。勤生二善者。二乘已生眞善。勤加增長。未生假中之善。令連發生。惡是下

明。由有三惑之惡。故有界内外憂喜之情。故云惡是憂喜之本也。若破三惑之惡。顯三德之善。則無界内界外憂喜之事。故云善。故無憂喜。若遮惡

生善。惟當返觀心源。清净常一。觀道無間。名勤精進。苦恼由心。心即空中。苦恼安在。故云止其苦恼。由有苦恼則攀佛㓕。令觀心性生佛無差。性體

不遷。誰云去住。故無攀縁。何所為作。如此觀察。謂之正念。即無念下。更釋出正念義。只是一切諸法。不離一念。此念亦無名為正念。若無下歷前三

請。以示感應性盧。一念尚無。機應寧有。從親主師至者。何凡三雙六句。初二兩雙。並先應後機。後雙。初機後應。機應俱亡。故云無朕。朕直引切。謂兆

朕也。由是下釋經。特諸天人。至不啼哭也。天人聞佛勸比丘衆。今修内觀。豁然意解。通入妙道。名得正路。次又以下即如有人。喪其愛子去文也。得

善等者。佛在。得大乘善如愛子。佛㓕。失大乘善名。喪子今聞近惠者。即聞繫心正念也。是知大乘正惠。即心而具。近豈過此。即檜分别。攀縁之情。故

如𣩵送已訖。牙有二義者。初偈云。當聞意則是勸觀。次偈云自慰則是止悲。故云牙有二用。皆方便者。示生示㓕。皆是權施。化儀合𠇍。而生㓕即無

生㓕。何得見生則喜。聞㓕則悲。鎮照等益。山鎮於海。日照於晴。各喻主親師之三益。故云等益。無目不流者。喻無受道之機也。若言有益者。汝若言

佛住世有益也。開其問端者。即若空不空等。十五雙。悉是問端。必無二是。冝應問之。若能下釋亦當為汝。去經文也。貶其不及者。聲聞既不能問。則

何殊無目。不流則是貶其智力不及也。止其祈請者。若能問則說法後㓕㓕不能問則住亦無益。雖能與不能。俱定入㓕。不須祈告請住也。兼顯菩蕯

者。如有目流入之人也。故下迦蔫能問於佛。酬其嘆請祈請者。前祈請中。舉日山為嘆也。藥病是約二諦。藥眞病俗。乃至二不二者。二是病。不二是

藥也。空是生死者。以生死虛妄體本空故。兼開衆問者。即開下三十四問也。諸釋無咎者。全取三師釋義則無咎。若各執則有過。廣分别之。下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