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4.pdf/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上方便等。今法即約所證理故。經云正法寳城。以城是所居。如理是所證。故云。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者。以圓戒定慧。由理本具。故隨外熏。發尘三

學。此圓三學。遍攝偏小。故云一切。三學等。若非一念。百界安能遍括大小。戒定慧耶。徹三諦故縱高。遍法界故横廣。縱横相即。故云充溢彌滿。下心

即小志。上法即大乘。經雖得出家等者。雖是與奪之詞。與之則於彼小乘。得名出家。奪之則不慕大乘。未破無明。猶名在家。此則已出分叚家。未出

變易家也。别約因果者。以此丘之名因果各具三義。因名破惡。怖魔。乞士。果名殺賊。不生。應供。此因三義。次第主對。如因名破惡。果名殺賊。等今佛

以大乘六義非之。故䟽釋云。汝之因果皆非真僧也。袈裟者。應法師云。此云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袈裟。

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袈裟。非破五住等者。以小乘但破四任惡。惟怖界内魔。是則袈裟雖染。是未染大乘净法。非應供乞士

者。以經乞食之言。則兼斥因果二義。二乘雖歷人天多䖏而為福田。而非遍十法界。普於其中。應受供養。雖離四邪。名為乞士。而未免邪求𣵀槃。非

殺賊不生者。以經剃髮之言。則兼斥果上二義。以小乘未殺。無明賊未盡變易生故。經云未為正法等。謂形雖除鬚髮。而未破無明。由未破惑。則為

變易生死所遷。故經結使之言。兼於殺賊。不生二義。具於下法。寳即法身。德即一而三。故具三㸃。三德遍攝。故云蔵一切法。佛僧例然者。經文雖畧。

義必各具。故日例然。是知佛即般若。法即法身。僧即解脫。既各具三。則開之成九。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三融即。開合適時。初譬說祕蔵中譬為三

下。大地譬法身。山藥譬般若。為衆生用譬解脫。初大下釋此三譬。一皆具三。三九相即初明法身具三。普載者。喻法身理遍也。亦不生而生者。理非

智慧。故曰不生。而能發智。故曰而生。生於藥草此明法身具般若也。亦無用而用者。理非應用。而依理起用。如地非作用。而人依地作用。此明法身

具解脫也。藥草下明般若具三。所生不離能生者。所生藥草不離能生之地。藥草堅性全是地堅。如所生智。不離於境。即智是境。此明般若具法身

也。亦即至用者。即所生藥為人治病之用。譬由智契境即智起用。始智内照外宣圓法。為機縁破惑之用。此明般若具解脫也。雖復下明解脫具三。

然此三法。機應共論。法身般若約能應說。解脫一法就能感明。以順經文喻意也。雖復耴用等者。謂衆生雖用地藥治病。然地藥寔非他物。盖大地

是我同業所招。藥草仍由我福德所感。此喻機縁禀教得脫。盖由己性。本與果佛法身體同。故喻業招大地。此明解脫。具法身也。又由機發感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