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5.pdf/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融通。尚無於同。何况有異。只由達解有别。故使倒德兩殊。其猶水非清濁。而撓之則濁。澄之乃清。無明覆汝者。小乗涅槃。全是無明。無明即苦。妄計

為樂。故唯四倒。非是四德。是故世間常等。通攝二邉。凡夫則以生死為常。二乗雖知生死無常。而取着涅槃。復是常倒。出世常等。既是中道。名既混

濫。故佛以世出世簡之。若救下。示生起次文之意。故知次文約字義簡者。是佛釋二乗伏難也。恐彼救云同名常樂。豈得斥我所證為倒。我若是倒。

如來亦倒。故約字義以判倒德。字謂名字。二邉顛倒。但有常名。既其遷變。永無常義。餘三准說。其猶鼠玉名璞。鼠有璞名。實無玉義。名義俱有。方是

出世間二乗出世。何名世間。答雖出分段。還在變易。故名世間。義如下者。即指第四。舉勝修文也。但有四倒三倒者。向舉苦空四倒。與常樂四倒作

本。今舉三倒。釋前兩種四倒所由。由心想見。遂執苦等。及以常等。舊云下諸師異解。凡有六釋。初云三心無倒等者。心王分别故議心是倒。則心想

見三。竝屬於識。三是心所。隨心王轉。故自體無倒。又北逺云。七識心體是心倒。妄取法相名想倒。於所取相。建立定實。名見倒也。次云識心無倒者。

以識剏起。但緣青等緫相。故不成倒。次想心。想取境像。故成想倒。次受心領納前境。則成心倒。次。行心。起貪等煩惱。造作遷流故。有見倒。即百論䟽

云。心玉了其緫相。心所了其别相也。但了總故。故識無倒。三云通别者。通則四心各有三倒。别則分此四心。主對不同。在文可見。四五二釋。亦是通

約四心。而成三倒。又見下第六釋。乃竪約凡聖。以分三倒。則見倒是。見感心想是思感也。問經文正斥無學。云何無倒耶。答無界内三倒。而有界外

三倒也。䟽文且從界内配義耳。今謂下。結示佛意也。妄謂心盡者。雖見思心盡。而無明心全在。故云心實不盡。無漏下。正示界外三倒義也。一無漏

心。二空想。三偏見。故云故成三倒。由茲三倒。妄執苦等。故一倒具四也。此順現文。以四枯結數。故成十二。所以經云。世間之人。樂中見苦等。若准前

文。如米亦以四榮迴之。通前則二十四倒。以四榮。亦由三倒而起。故問下。以榮例枯為問也。四榮之名。既中邉通有。四枯之名。亦可例同否。故云出

世亦然耶。荅意可了。問有下四句分别。初且約四雙徹問。初約名義問者。此問由前而生。既許枯榮之名。通界内外。且如經云世間法者。有字無義

等。復云何約内外分别耶。云云者。應以四句分别世間常樂有名無義。以凡夫皆妄計故。出世無常。有義無名。以佛果必云常住。故約其方使。必示

無常。出世常樂。有名有義。世間佛性。無名無義。以小乘外教。俱無佛性名義。故世間下。約三雙徵其四句。一世出世。二倒德。三勝劣。以向有名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