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5.pdf/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士。為方便。求解不得作譬諸人者。通是迷途。别擬三修。悉共入水者。估於初教。義如入水。求覔是實者。作劣三修。競捉瓦石者。證三為真。自謂得

者。言得减度。歡喜持出一句。譬上稱歎象迹。第一善修無我。内執在懷。故言歡喜。向佛稱歎。故言持出。譬上封執主疑之意。乃知非真者。為有方便。

求解得者作譬。譬聞今教破昔理行非實。方知苦無常等。僞同瓦礫。故言乃知非真。都從上来。合作六意。共消求得之大。夫寳珠者。珠是本有。非適

今也。而衆生著樂。洗没水底。拙觀雄求竟不能得。即理寳珠。以聞今教。知前下實。知字知義。始目今經。即名字寳珠。是時寳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

水皆澄清者。觀行寳珠。依教觀理。理為所詮。故言猶在水中。能詮如所詮。所詮如能詮。故言以珠力故。水則證清。於是大衆。乃見寳珠。故在水下。猶

如仰觀。虚空月形者。相似寳珠。仰觀於月。彷佛類珠。似解鄰真。故言乃見。相似位明矣。虚空譬相似常。月圓譬相似樂。月光譬相似净。非上非下以

上比下自在無閔。譬相似我。是時一人譬分證寳珠。以一名人。人得其門故言一人。方便力者。道前圓修。安修者安於生死。作涅槃解。微妙正觀。徐

詳審諦。不昏教水。不動心波。與理相應。即。分得寳珠。此約六位。顯有方便勝修之人。求得寳珠。約行義使。汝等比丘者。合得失兩譬。又二。而復兩番

合者。初番合三修得失。後番合四修得失。應用此意。偏歷諸法。皆有劣勝兩種修也。故文云。在在䖏䖏。常修我想。常樂净想。豈獨今經非止一境。觸

䖏成觀思之。 指歸日經毒身共住者。四倒全在。故名毒身。佛若去世。倒從誰破。㭝行豈成。故欲隨去。非汝境界者。機興則住。機患則去。是則去而

常位。位而常去。故非二乗所知。不能知徃来者。汝既不知。佛是不来而来。寧得隨佛。不去而去。巡行餘方者。此方機盡。地土機熟。不謀而應故曰巡

行。經遊巡。即天子巡狩。省方觀民也。白虎通曰。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收也。為天下循行守收民也。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歲一巡狩。

分科云。初酬諳。次破偏行者。破行即在酬請中。此乃𠛼科虚科顯意耳。或是文悮。琉璃㭝語也。具云吹琉璃。此云逺山𤪷。然此二字。本不從玉。即用

水流。别離字耳。從玉者。後人所加。故文選吳都賦云。致逺流離與珂珬音遂注云琉璃珂珬。皆寳名。自逺至也。字並無玉。非永失者。反要即是。故非永

失。偏修之不者。謂總别念是偏修之初。無學羅漢為偏修之末。但證偏真。名為未極。一徃下列四章。初是改惡。後三生善。通是真修。今教至昔非者。

此謂二乗既聞此經常樂。方知昔學無常為非。舊兩釋者。此段前後指舊釋者。皆是䟽主。因叙河西之義。對明常途所解。故云舊釋。若云河西自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