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5.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適。始也。一念三千。本自具足。非始今有。而衆下凡小迷倒。日用不知。初句即六道凡失。明前失寳經文也。拙觀下。次明小乗聖人。但見偏真。不證中

道。如執瓦石。竟不得珠。此約前求不得。經文也。即理寳珠者。據九界悉是理即。今就經意。從正從難。且至二乗。文雖若是。義必九昇。乃至别人。離邉

求中亦是掘觀。以聞下明名字即。是釋乃知非真一句。經文也。若約二乗果人。案位即入相似進入。乃即到。分真。今約六凡。及小教初心。次第入住。

聞名護體。故云知字義。是時下觀行即。初心觀在名字中。五品開發即此位也。依教觀理者。以水喻教。以珠喻理。能詮下初句。明教契於理。次句明

理應於教。其若水㴠於珠。珠清於水。文字解脱。觀照相應。非上非下者珠在水底故非上。猶如仰觀故非下。以上比下者。以天上之月。比水下之珠也。

以一名人者。即經云。有一智人也。一即心性妙理。從一生智。故云一智。境智和合。故名為人。是則一即法身。智即般若。人即解脱。此乃相似三德也。

人得其門者。圓理虚之。人悟其理。故云得門。遍一切慶。無非門也。亦與法華。復有一門。而復狹小義同。但彼以取之。難契。得狹小名。今䟽云。一人即

是證理之人。故云一人。而不云智字者。境智相冥。其體一故。道前圓修者。真道之前。故曰道前。即相似位中。三觀圓觀。不起法愛。名方便力。不昏教

水者。不滯能詮也。不動心波者。不起無明也。此即安徐義與理相應者。三德分顯。故經云。即便得珠。此約下結示也。問何故不明笑竟即耶。荅分證

究竟。高下雖珠。得珠義一。同是果故。同證理故。秘宻蔵。初開發故。阿字門。攝後位故。所以經云得珠。總收二即。有方便勝修者。謂由名字觀行。而入

相似勝修也。求得寳珠者。分證究竟。人也。理即在迷。全無方便。相帶緫舉。言約六位耳。合三修得失者。即經云。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想。不净想等。

此斥劣三為失。故即提喻帖合。如彼諸人等。即以瓦石等三。喻三修也。又因劣修證三無為即瓦石等。今世行經本。於苦字下有無我二字者。盖後

人謬渗。經汝等下。此勸勝三終為得也。故云常修常樂浄想。世行經本。於常修下有我想二字。亦是謬添。自非一家。科為三修。得失者。何以辩經文

之訛僞哉。問經訊可爾。何故䟽文引經。亦云常修我想常樂浄想耶。答後人傳寫不知所以。依彼經訛。輙加䟽字。若加二字。即是四修。䟽主科為三

修。便成乖謬。親撿比逺䟽牒經。亦只云䖏䖏常修。常樂净想耳。後番至得失者。經云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此言其失也。前三且除無我。以無我是遣

龍觀。故且除之。今古四者。能所俱遣。必湏至四。以破能觀。至不可得。乃證無為故也。四法不同。故云相貌。全是無明。故云顛倒。經從欲得真實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