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945.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世間。解之者成德。名出世間。無明覆汝。唯倒非德。彼苦救云。若是倒者云何名為常樂我净。次世間法下。有不有故。於世間料簡字義。義如下說。但

有其名。是故非德。而無其義。三何以故下。有倒無倒。是荊但有四倒。三倒。顯其無義。舊云三心無倒。識心是倒。又云識心無倒。餘三三倒。想有想倒。

受有心倒。行有見倒。又通别二釋。二倒通在四心之中。差别對者識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見倒。又凡有心繆境即心倒。通是想像即想倒。通能分

别。即見倒。又初心妄計即心倒心。縁成想。是想倒。想成冰執是見倒。又見倒在凡夫。心倒想倒是學人。無學則無倒。今謂何故。却以倒還比丘。是等

比丘。妄謂心盡。心實不盡。無漏心空。想偏見故。故成三倒。一倒其四。成十二倒。故結過還之。問世間亦有常樂我净。出世亦爾者。亦應。言世間亦有

無常無我。出世亦然耶。荅例二乗無常無我。即是世間。諸佛無常無我。無上方便。即出世間。問有名無義。云云世間出世間。倒德非倒德。勝修劣修。並

應四句分别。又世間唯倒無德。出世唯德無倒。即倒不倒。是世倒之德。起方便用。是出世之德。例餘一切。諸義悉然。舊云無常無我是劣修。常樂我

净是勝修。又云單修者劣。雙修者勝。又非偏圓修。乃是勝修。今問屬當諸修與誰分别。單勝修者。是次第人。雙勝修者。是不定人。非偏非圓者。是頓

人。云云四從何等為義云是。專明勝修文為二。一對劣明勝。二勸勝修。若通論其劣。備有諸過。但偏破甚者。生死有縳着故無我。聲聞更進趣。故非常。

外道以苦捨苦故是苦。有為多染是不净。偏舉勝破劣如經。今通意者。初文云我者即如来。只標三寳。攝一切法。常即法身。此標三點攝一切法。樂

即𣵀槃。此標四德。攝一切法。净即無為。此標法界。攝一切法。然此諸義。不縱不横。不一不異。不可思議。故得是義。故得是勝。次若欲下。勸修如文。

指歸曰上有三意下設問也。上有執請疑之三意。何故獨賛執中無我耶。次無我下荅也。三意雖殊。執者。只是執其所證無我之法。因執無我。請說

真我。今昔二教並佛所說。何故斥云無我是僞。所以致疑。故云是執疑等本。故佛讃之。何故下約能讃以成四悉。世間儀式。法尔湏讃。令其歡喜。初

以小乗破外道。其諸比丘服用生善。先與後奪破小乗。惡因執小劣。以感圓勝。悟辭大理。故云四悉。次佛下分科引證實義者。義即是理。故證破理。

修習屬行。語即言教。故引修習顛倒證行。此非實語證教。接讃騰執者。暹師解云。接佛讃後。便騰昔執。謂佛實讃。佛意欲破且先讃耳。二乖善者。謂

佛作真常而說乖我無常之善。此約比丘所計已法為勝。但由佛說真常之名。與邪常名相濫。故使比丘未達其義。謬破於佛。暹師解云。此諸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