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27.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注枝分東出河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地都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徒武。建武中。曹鳳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吳。黄籠慮於九理

谷。高岡亭角長三文。大十園。稍至十餘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鎮城城在河諸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

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成言設老宿秀言赫連之世。有駿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曰城為白口騮。韻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河水又逕典農城東。

世謂之故城。又北逕上河城東。世謂之漢武。薛瓚曰。上河在西河書平縣。即此也馮泰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逕典晨城東。浴名為之吕城。

皆參所屯以事農。河水又東北逕廉縣故城東。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早移山在西河河水又與北枝津。水受大河東北。連冨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

入河。今無水。爾雅曰。澭反入言。何决復入者也。河之有澭。若漢之有潜也。河水又東北逕渾懷鄣西。地理志曰。澤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齊平徒歴

下。民居此。遂有歴城之名矣。南去此城三百里。河水又東北歴石崖山西。去北城五百里。山石之山。自然有丈盡若戰馬之状。粲然成著。類以圓為。故亦

謂之黨石山也。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河水東北遷三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符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北有枝渠。東

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故城南。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餒武也。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馬。河水又北迤

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難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層。曰

渾。澤東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中澤在縣東。即是澤也。闞駟謂之渾澤矣。屈從縣北流。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東逕高闕南。史記趙

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馬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舉。望若闕焉。節狀表目。

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山。古迄今常置重擇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

萬人敗右賢王於高闕。即此䖏也。河水又東遷臨河縣故城北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漢武

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絶梓嶺梁北河是也。至河目縣西。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連石跡。卓西

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斯年納稱為。南屈達河目縣。在北假地名也。自高闕以来史。山帶河。陽山以去。皆北假也。史記曰。泰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