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27.pdf/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東列多摩梨帝國。即是海口也。釋氏西城記曰。大秦一名梨帝。帝泰扶南傳曰。從加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㓿大江口。渡江

逕西行極大秦也。又云。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國。號擔祑。屬天竺。遣黄門字典為擔祑王。釋氏西城

記曰。恒水東流入東海。盖二水所注。兩海所納。自為東西也。釋氏論佛國調列山海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濵。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

又曰鍾山。四六百里。有崑崙山。所出五水。粗以佛調傳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傳。傳崑崙山。正與調全如傳。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傳亦知阿耨

逺山。是崑崙山。釋云。類。得調傳。豁然為解。乃宣為西域國。以語法狀。法狀以常免恠。謂漢来諸名人不應。何在敦煌。南數千里而不知崑崙所在也。𥼶云。

後書曰。按穆天子。傳。穆王於崑崙側。瑶池上。觴西王母云。宗周纏澗萬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調言子。今見泰傳非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後。乃

知崑崙山為無熱丘何云。乃胡固外乎。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穆天子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緼歲乆。編韋耕絶。書東落次。難以緝綴。後人假合多

差逺意。至欲訪地。脉可不與經符驗。程准途故。自無會。釋氏不後根其衆歸之鴻。致陳其細。趣以辯非。非所安也。今按山海經。内崑崙墟在西北帝

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山有本禾。靣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五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此自别有小崑崙也。又按淮

南之書。崑崙之上。有木未。珠樹。玉樹。瓊樹。不死樹。沙裳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在其北。傍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丈五八。傍有

九井。玉横維其西北隅。開以内不周之風。傾宫掖室懸圃閬。風樊桐在崑崙閶閶之中。是其䟽國之池。漫之黄水。黄水三周。復其源。是謂甘水。飲之

不死。河水出其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武上倍之。是謂浪風之山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謂玄圃之山。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推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大帝之君。禹乃以息土填鴻水。以為名。山。掘崑崙以為下地。高

誘曰。地或作池。山海經曰。不周之山。不用之北門。以納不用之風。則以髣髴近浮圖。調之說阿耨達六水蕙嶺于闐。二水之限與經史諸書全相

異。又按十三洲說。崑。崙。山也。在海之北。海之玄地。去岸十三萬里有弱水。周匝繞山。東南接積石囤。西北之室。東北臨大闊之井。西南近承淵之谷。此

四角大山。寔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固南頭。昔西王母告周穆王去成陽三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長萬里。形如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