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2.pdf/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西北逕陰莫亭。在居庸縣南十里。清夷水又西會牧牛山。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山在縣東

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廟。耆舊云。山下亦有百泉競發。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飲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導九十九泉。穳以成川。西南

流谷水與浮屠溝水注之。出夷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滄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溝。古老云。晉世地裂分。此界間成溝

壑。有小水。俗謂之分界水。南流入滄河。又西逕居庸縣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劉虞攻公孫瓉不尅。北保此城為瓉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縣下城

西。枕水又屈逕其縣南。南注滄河。又西與右陽溝水合。水出縣東北。西南流逕居庸縣城北。西逕大翮小翮山南高巒截雲。層崚斷霧。雙阜共秀。競

舉群峯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𥛓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於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輙不至。

次仲履眞懷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次仲首發於邁。化為大鳥。出在車外。飜飛而去落三翮於斯山。故其峯巒有大翮小翮之

名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東有温湯水口。其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峯舉四十里。上廟則次仲廟

也。右出温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此水炎熱倍甚諸湯。下足便爛。人體療疾者要須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東。其水東

南流左會陽溝水。亂流南注滄河。滄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記曰。牧牛泉西流與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牙受通矣。清夷水又西靈亭城水

注之。水出馬蘭西澤中。衆泉㵼溜歸于澤。澤水所鐘以成溝瀆。瀆水又左與馬蘭溪水會。水導馬蘭城。城北負山勢。因阿仍溪民居所給。唯伏此水。

水南流出城東。南入澤水。澤水又南逕靈亭北。又屈逕靈亭東。落次仲烏翮於此。故是亭有靈亭之稱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西得泉溝

水。會水導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齊桓公霸世北伐山戎。遏孤竹西征。束馬縣車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水

源出沮陽縣東西而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逕沮陽縣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調。縣曰沮陽。闞駰曰。涿鹿東北至谷城六

十里。魏土地記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逕其城西。南流注于濕水。濕水南至馬陘山。謂之為落馬河。又東南出山濕水又南入山。瀑布

飛梁縣河注壑漰湍十許丈。謂之馬落洪。抑亦孟門之流也。濕水自南出山謂之清泉河。俗亦謂之曰千水非也。濕水又東南逕良郷縣之北界。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