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2.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北。逕千蓼泉。亦曰丁蓼水。東南流逕郁山西。謂之易荊水。公孫瓉之敗於鮑丘也。走保易荆。疑岨此水也。易荊水又東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東

南。流入易荊水。又東南與孤山之水合。水發川左。導源孤山。東南流入易荊水。謂之塔界水。又東逕葪城。又東逕平昌縣故城南。又謂之昌平水。魏

氏土地記曰。葪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東流注濕餘水。濕餘水又東南流左石芹城水。水出北山。南逕芹城。水東南流注

濕餘水。濕餘水又東南流逕安樂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承制拜吳漢為安樂令此城也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昔彭竉使狐

奴令王梁南𦔳光武。起自是縣矣。濕餘水於縣西南東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濕餘水自軍都縣東至潞南入沽是也。沽河從塞外來沽水出禦夷鎮

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溪。西南流逕獨石北界。石孤生不因河而自峙。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導北引左右翼注

入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逕獨石西。又南逕禦夷鎮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東南尖谷水

注之。水源出鎮東北尖溪西。南流逕鎮城東。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藉嶮憑固。易為依居。兼壁

昇聳。踈通若門。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趙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為

燕所敗。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抗深隍。溪水之名。藉以變稱。故河有赤地之號矣。沽水又東南與鵲谷水合。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縣。

地理志曰。水出縣東北流大翮山。小翮山。北歴女祁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東部都尉治。王莽之祁縣也。世謂之横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南逕一故

亭。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之出西北山。東南流逕舊鹵城北。城在居庸縣西北二百里。故名云俟鹵。太和中更名禦夷鎮。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

水又東南逕傍狼山。南山石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東南逕温泉東。泉在山曲之中。又逕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河水又

東南右合高峯水。水出高峯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縣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

黄頒谷。故亦謂之黄頒水。東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考諸地說則無聞。所識釋考地尋川。

則有應氏自今城在斯水之陽有符文說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戍漁陽。即是城也。漁水又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