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5.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宗鄉也。又東合孤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東南流注于黄水。謂之合作口而東逕曲强城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勑水。非也。勑潩音相類。故字從

聲變耳。渭水又東逕武亭間。兩城相對。疑是古之岑門。史遷所謂走首于岑門者也。徐廣曰。頴陰有岑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逕射犬城東。即鄭

公孫射犬城也。蓋俗謬耳。潩水又南逕頴陰縣。故西魏明帝封司空陳犀為侯國。俱水城西。又東逕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帝陂水合。陂上承狼陂

於頴陰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東西十里。春秋左傳曰。楚子伐鄭師于狼是也。其水東南入許昌縣。逕巨陵城北鄭地也。春秋左氏傳。莊公十四年。

鄭厲公獲傳瑕於大陵。京相墦曰。頴川臨頴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水。潩

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東南入于潁漕水出鄭縣西北平地。鄶水出鄫城西此鷄絡鳴下。東南流逕賈復城西東南流。左合水。

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左會承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南歷渾子岡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東南流

歷下田川。逕鄶城西。謂之為柳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岡之衆。奉辭伐罪。若剋號鄫君之土也。如前茟後河。右洛左濟。王丕騩而食潧洧。

循與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漕水又南懸流莽壑。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潭。廣四十許步。淵深難測。又南注于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

謂之為鄶水也。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水。自鄫潧東南更無别瀆。不得逕新鄭而會洧也。鄭城東入洧者。黄崖水也。蓋經誤證

耳。渠出榮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沛亂流。東榮澤北。東南分沛。歷中牟縣之國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

多麻黄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譞東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國。猶秦之有具圃。澤在中

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逕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大

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年。大鵠。龍澤。鬯罷。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泊丘。大蓋。牛眠。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瀆自酸棗受河道。自濮瀆歷酸棗。逕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

於渠。或謂是瀆為梁惠之年所開。而不能詳也。斯浦乃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矣。渠又右合五池溝。上承澤水。下流渠。謂之五池口。魏嘉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