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6.pdf/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東濬波注壑。東南流龜陰之龜田。山在博縣北一十五里。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故望山而懷操。故琴

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也。又合環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歷中階兩廟間。從征記曰。泰山有下

中上三廟。墻闕巖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剏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

餘。廣八丈。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於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嘗浚渫而水旱不减。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宻巧麗。父有石勒建武十

三年。永貴侯張余上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制甚精。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上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

流入于汶水。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於山之東北址。武帝以古處嶮狹而不顯也。欲治明堂於奉高傍而未曉

其制。濟南人公玉帶。上黄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通水圜宫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

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汶水。如帶圖也。古引水為壁雍處。基瀆存焉。世謂此水為石汶。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注于江。即此水也。環水

又左入于汶水。汶水又西南流逕徂崍山西。山多松柏。詩所謂徂崍之松也。廣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稱玉策記曰。千歲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

如青犬。或如人。皆壽萬歲。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所謂樓松也。魯連子曰。松樅高十仞而無枝。非憂正室之無柱也。爾雅曰。松葉柏身曰樅。鄒山

記曰。徂崍山。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崍之山也。赤眉渠師樊崇所堡也。故崇自號尤來三老矣。山東巢父廟。山高十里。山上有陂

水。方百許步。三道流注。一水東北沿溪而下。屈逕縣南西北流入于一水北流歷澗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紇

自陽關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過博縣西北。汶水南逕博縣故城東。春秋哀公十一年。會吳伐博者也。灌嬰破田横於城下。屈從其城南西流。不

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春秋成公三年。齊侯圍龍。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殺而膊諸城上齊侯親皷取龍者也。漢高帝八年。封謁者

陳署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逕亭。亭山東黄帝所禪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也。汶水又西南逕陽關故城西。本有平縣之陽關亭矣。

春秋襄公十七年。逆咸紇自陽關者也。陽虛居之。以叛伐之。虎焚菜門而奔齊者也。汶水又南左會淄水。水出泰山巢父縣東。西南流逕兔裘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