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7.pdf/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亦關城也。栅水又東南逕高江産城南胡景城北。又東南逕張祖禧城南。東南流屈而北逕鄭衛尉城西。魏事已難用取。悉推舊訪新。略究如此。

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東南流注于大江謂之栅口水。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經所謂石城縣者。即宣城縣郡之石城縣也。牛渚在

始熟烏江。兩縣界中也。於石城東北减五百許里。安得逕牛渚而方屇石城也。盖經之謬誤也。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毗陵縣北為北江。地

理志曰。毗陵縣舊會稽之屬縣丹徒縣也。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舊去江三里。岸稍毁。逐至城下城北有揚州刺史劉繇墓淪于江。江即

北江也。經書在北江則可。又言東至餘姚則非。考其逕流知經之悞矣。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為南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

逕石城縣北。晉太康元年。隷宣城郡。東合天溪。溪水首受江北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水出縣南郎山。北流為貴長

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南。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合注涇水。南江又東與桐水合。又東逕安吳縣。號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

陵陽山下。逕陵陽縣西為旋溪水。昔縣人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後三年。龍迎于明上陵陽山。山去地千餘丈。後百餘年。呼山下人上山半與語。谿中

子安問子明釣車所在後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鶴栖其冢樹。鳴常呼子安。故縣取名焉。晉成康四年改曰廣陽縣。漢水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里

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歴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

有懸水五十餘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之北。即宛陵縣界也。南江又東逕寧國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逕

故彰縣南。安吉縣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亂。此保儉守節。漢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彰之南郷以為安吉縣。縣南有釣頭泉。懸湧一仞。乃流于川。川水

下合南江。南江有東北為長瀆歴河口。江南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大湖。射貴湖。滆湖也。郭景純江賦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

水經緯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述國語曰。越伐吳而戰於五湖是也。又云范蠡滅吳返至五湖而辭越斯乃太湖之攝通稱也。虞翻曰是

湖又五道。故曰五湖。韋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方圓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耶

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潜通庭山。上有石皷長丈餘。鳴則有兵。故吳記曰。太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里。居者數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