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7.pdf/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逺莫知所極。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對范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

俱以洞庭為目者。亦分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方耳。既據三苗冝以湘江為正。是故郭景純之江賦云。夏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陸旁通。幽岫窈

窕。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茗水出於其陰。北流注于具區。謝康樂云。山海云。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里。便句餘縣之東山乃應入海。具區今

在餘姚烏道西北。何由北望具區也。以為郭。於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東石樓下有兩石。數扣之清越。所謂神鉦。

者也。事備羅浮山記。會稽山冝直湖南。又有三陰溪水入焉。山陰縣西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三

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温凉又雜。盖山海經所謂茗水也。北逕羅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陰入于具區也。湖中有大

雷小雷三山。亦謂之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楊脩五湖賦曰。頭首无錫。足蹄松江。負烏程於背上。懷大吳以當胷。岞嶺崔嵬。穹隆紆曲。大雷小雷。湍

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岞嶺山。俗說此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東。又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卷笮山云。禹所

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笮嶺山。蹠自此以東差深。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湖三十餘里。東則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逕笠澤。在吳南

松江左右也。國語曰。越伐吳。吳禦之笠澤。越軍江南。吳軍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吳國五十。江側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廟。國南五十里。魯哀公十

三年。越使二大夫疇無餘謳陽等伐吳。吳人敗之。獲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廟於山上。號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壇石。長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

九折路。南出太湖圔閭造以遊胥之臺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江水奇公謂之三江口吳越春秋。稱范蠡去越。乘舟出江之口。入

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别為三江五湖。雖稱朝亂。不與軄方同。庾仲初楊都注曰。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乘北入海為婁注。東南

入海為東江。興松江而三也吳記曰。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為次溪。自湖東南出謂之為谷水。吳記曰。谷水出吳小湖逕由卷縣故城下。神異

傳曰卷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縣有童謡曰。城門當有血。城䧟没為湖有老嫗聞之憂懼。目徃窺城門。門侍欲縳之嫗言其故。嫗去。後門侍殺犬

以血塗門嫗又往見血走去不敢顧。忽有大水長欲没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見幹曰。何忽非魚。幹又曰明府亦作魚。遂乃淪䧟為谷矣。因目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