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4464.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果之過江南者。舳艫相尾。江南藉以爲用。國以富强。自清野之後。此利遂絶。使淮南之貨。不及江南。猶未爲大害。今則不免竭江南之力。以贍江北

之屯。凡昔之渡江而南者。今反盡輸於江北矣。又不止此也。兩淮之流民内徙。扶老携㓜。百十爲群。纍纍於道路者不絶。此辨於江南以爲生者也。

今不知江南沃壤盛大之區。可數者幾。而可乆充江北無窮之需乎。所以爲根本之大害者此也。夫兵食出於農者也。養兵所以衛農業以自給。今

既不足以爲農業之衛。又從而奪其常業。驅其老弱。使之轉乎溝壑。是豈養兵之道與。愚請得以索言清野之大繆。安土重遷。民之至情也。昔盤庚

不忍民之罹水患也。開陳利害。反覆叮嚀委曲。以勉其不可不遷。猶不能止百姓胥怨之言。况靼。騎之來未如患水之不可措手。老弱者勢不能拒

而自知逃避。正不必驅之避也自避與驅之避。其事情大不同。自避者心死意銷而無他念。驅之避則含怒蓄怨有時而發。彼甘心於自避者皆老

弱。强壯者或欲自相團結或保險阻。或俟利便奮身撃逐皆可一當百。盖彼自護其生産作業。不待令而出死力以敵之。善用兵者。不過能發人心

之憤。導其勢而已。今既足以分官軍之勞。且無饋餉供給之需。亦何苦自失其助哉。方靼虜未至。生業垂成。遽下清野之令。焚其廬。毁其業。驅迫流

離之人。未見靼騎之害。而先受官軍之苦。彼疾視其長上。而歸怨於朝廷何可解也。苟有勇士一呼。皆爲劇盗。其憂未易乎。一則失民兵之利。二則

失邊民之心。最大者自困江南之力。其病在於各自爲謀。此不相䘏。在外者不䘏朝廷之乏。不䘏民力之困。在内者不䘏邊備之虛。不䘏軍士之貧。

此愚所以夙夜隠憂。而言不足以達君。相之聴。智不足以破通國之惑。若夫省觀大勢。斟酌可否。操持大柄。豈不在朝廷乎。欲望鈞慈。特賜敷奏。下

此一箚。令侍從給舍臺諫館學。百執事集議于朝。條具其清野利害之實。與夫今日備禦之策。及所以區處流民之道。惟聖天子平心逺覧。采其良

策。力主於上力行於下。天下幸甚。宗杜幸甚。臣聞禦戎之策有三。曰戰。曰守。曰和。因時施宜難執一。然其事未嘗不相關焉。銳於立功者。則曰殘

虜煙滅。中原丘墟。振兵直前。當如摧枯拉朽之易。不特慰來蘇之望。尤可成尅復之勲。是則攻戰之舉。固不容緩。然深謀逺慮者。則曰。理内斯可禦

外。强本斯可折衝。兵財俱乏。事力不繼。而遂尋干戈。則召釁稔禍。功未成而害己見。其可不爲備守之圖。然城壘方營。而侵軼已至。糧食甫積。而剽

掠時警。羽檄交馳。將左支右吾之不暇。。其能固其圉乎。是人不容於不和也。是必和親以紓其擾。然後備守之計爲可圖。備守以壯其勢。然後征伐